正在阅读:

美国石油公司的职场晋升也是“拼爹拼背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石油公司的职场晋升也是“拼爹拼背景”?

这个现象其实无论国内外都存在,但在这边,这个所谓的“背景”,其实说精英教育更为贴切一些。

基于自己在美国石油公司工作5年多的经验,再加上自己周边认识的人的一些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与大家一起来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列出美国石油企业职场的一些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

问题一:为什么在美国石油企业工作的华人,绝大部分都是技术岗位,能做管理岗位的凤毛麟角?

分析: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我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事实。

根据权威机构在股票市值达到50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300人的中大型美国企业内部进行的统计,95%以上的华人都是技术岗,而能够做到部门经理、总经理、大区经理甚至副总裁的不到5%,甚至会更少。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举两个例子说明。

我认识的美国白人朋友R君,2007年本科毕业于科罗拉多矿业学院,22岁左右。当时油价是100多美元,油价高行情好,公司招地质师连本科也要,所以他很幸运,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门槛就顺利找到工作。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R君在公司不断参加实际的工作项目积累经验,逐步爬升,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充电,拿到了休斯顿大学的在职硕士学位。这样,在30岁的时候(2015年),R君的工龄为8年多外加硕士学位,熟悉公司企业文化,建立了丰厚的人脉,在集团内部已经是冉冉升起的骨干了。

而更多的华人,则更像笔者认识的Z君,在国内本科结束的时候22岁出国,或者研究生阶段25岁左右出国,来美国石油高校全奖读博士,按美国博士的平均值5年来计算,完成博士的年龄大约27-30岁。这还是很乐观的估计,很多人在留学的时候有恋爱的压力,婚姻的压力,导师的压力,往往结果不会这么理想。

试想一下,同样在30岁的黄金年龄,华人在石油企业,文化语言上天生的短板的同时,经历人脉的不足,才刚刚摸到石油公司的门径,通过这种横向的比较,就很容易看出谁在职场更有晋升的空间了。显而易见是对华人很不利的。

问题二:美国的石油企业,职场晋升也要“拼爹拼背景”?

分析:这个现象其实无论国内外都存在,但在这边,这个所谓的“背景”,其实说精英教育更为贴切一些。

这里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和笔者有莫逆之交的美国白人J君。

他出生于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上市公司的CEO,与笔者同龄,是同期同班的学生,也是同一个导师。他除了学习努力用功之外,体育、社会活动、组织社团能力各方面都很强,这缘于长期的家庭式美国精英教育,用他的话来说,这些能力自小就被潜移默化地训练。

反观笔者,从南京大学本科出来毕业的时候,除了学习成绩好,几乎就是个什么都不会,也什么都不关心的书呆子。在与他同窗,和之后做同事的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了家庭教育这种软实力的影响。这种精英教育走出来的人才,思考问题往往有战略眼光,能说会道而且富有人格魅力和领袖气质,而这些无疑都是管理层所必备的特质。我们国家从小的教育,考试得高分强于一切,很少强调这种软实力的培养,所以在美国职场管理层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

问题三:美国本土石油企业的考评晋升制度,对来自大陆教育体制的华人是否有影响?

分析:这种影响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客观来讲,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这些考核是对华人很不利的。

每年年终,各大公司都有与奖金和晋升挂钩的年终考核,而且考核的内容基本都大同小异,大概分为六个大类:

第一个是华人最在行的,也就是技能和知识考核,用来衡量员工的专业技能知识,我们这些读博士硕士出来的,这项考核的平均水平都是优秀,拥有绝对的自信。可问题在于,除了这一项,其他五项的考核标准,都是笔者刚才提到的软实力,让我们这些从大陆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学生很头疼的。

他们依次是:创新能力-能不能跳出原来的框框,用新方法、新思路去解决问题;创收能力-你今年所做的项目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团队合作能力-考察员工的团队协调沟通以及对团队的影响力,沟通能力-包括作演讲汇报以及语言书面交流能力;还有战略思考能力-有没有大局观、战略眼光等等。

笔者是个典型的大陆教育体制下的高分学生,以我的经验,这后面五个软实力的考核标准着实让人头疼,因为我们长期形成的死板教育观念,根本没有注重这些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往往在从业之初,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需要靠后天加倍努力进行弥补。

问题四:从事技术岗位是不是很没前途?

分析:这个倒不是这样,其实美国石油企业里的技术岗位还是很吃香的,大富大贵虽然达不到,但是处于中产阶级偏上的工资,对于知足的人来说已经可以过得很滋润了。搞技术的,如果做得好的话,在公司也很有话语权,因为企业管理搞得再好,关键的决定还是要技术人员进行把关,所以,我不认为在美国企业搞技术的就没有搞管理的成功。

而且根据我的了解,很多外企如三大油服公司,不会让优秀的员工一直呆在一个岗位,而是技术与管理轮流接触,这对个人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我们国内的思维,认为搞技术的就比搞管理的矮一截,至少在我看来在这边没有那么明显。

问题五:是不是一切听老板的,就能够发展的很好?

分析: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这边,一切听老板的,很可能会导致职场失败,归根到底,其实就是教育方式的差异导致的。

笔者是公务员和军人家庭的背景,从小耳濡目染的观念,就是领导的意见是对的,应该服从的。殊不知在美国石油企业,员工有自己的想法,并经常提出来和领导讨论,甚至和领导不一致,都是非常常见的。只要问题提得好,非但不影响晋升,还有助于晋升。公司鼓励员工发表不同意见,不太森严的等级制度,都是促进企业不断自我进化和强大的原因。因为有主意和主见,独立思考和怀疑,不盲目听从领导意见的人,往往能够创造出突破性的业绩。

用乔布斯的话讲,企业招你进来不是让你听话的,而是要让企业听你的话的!

问题六:美国职场,也要“会做人”、“机灵点儿”?

分析:纵观我所认识的美国石油企业成功的企业家和经理们,说话做事拿捏的分寸都是很到位的,要熟悉一些说话的方式技巧,积极,真诚的交流。美国企业是绝对不允许粗鲁的行为的,所以美国职场说话是“响鼓不用重锤”。

因为语言的弊端,我们说话是先天短板,但却可以做一个精明和机灵的倾听者,做人做事职业化,符合美国职场的文化和规矩,很多规矩是不成文的,属于礼仪和规矩之间的“潜规则”,所以需要我们察言观色、用心体会。

总的来说,职场发展的成功与否,和情商与软实力结合的更紧密一些,结合本人的经验,笔者希望学校的华人学生们,千万别在象牙塔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立志做纯粹科学家的朋友可以略过),一定要多多实践,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美国现代石油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晋升的标准,也是可以当作他山之石,值得我们国家的石油企业学习。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石油Link”。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石油公司的职场晋升也是“拼爹拼背景”?

这个现象其实无论国内外都存在,但在这边,这个所谓的“背景”,其实说精英教育更为贴切一些。

基于自己在美国石油公司工作5年多的经验,再加上自己周边认识的人的一些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与大家一起来分析和探讨。

首先,我列出美国石油企业职场的一些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

问题一:为什么在美国石油企业工作的华人,绝大部分都是技术岗位,能做管理岗位的凤毛麟角?

分析: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我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事实。

根据权威机构在股票市值达到50亿美元、员工人数超过300人的中大型美国企业内部进行的统计,95%以上的华人都是技术岗,而能够做到部门经理、总经理、大区经理甚至副总裁的不到5%,甚至会更少。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我举两个例子说明。

我认识的美国白人朋友R君,2007年本科毕业于科罗拉多矿业学院,22岁左右。当时油价是100多美元,油价高行情好,公司招地质师连本科也要,所以他很幸运,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门槛就顺利找到工作。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年里,R君在公司不断参加实际的工作项目积累经验,逐步爬升,同时又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充电,拿到了休斯顿大学的在职硕士学位。这样,在30岁的时候(2015年),R君的工龄为8年多外加硕士学位,熟悉公司企业文化,建立了丰厚的人脉,在集团内部已经是冉冉升起的骨干了。

而更多的华人,则更像笔者认识的Z君,在国内本科结束的时候22岁出国,或者研究生阶段25岁左右出国,来美国石油高校全奖读博士,按美国博士的平均值5年来计算,完成博士的年龄大约27-30岁。这还是很乐观的估计,很多人在留学的时候有恋爱的压力,婚姻的压力,导师的压力,往往结果不会这么理想。

试想一下,同样在30岁的黄金年龄,华人在石油企业,文化语言上天生的短板的同时,经历人脉的不足,才刚刚摸到石油公司的门径,通过这种横向的比较,就很容易看出谁在职场更有晋升的空间了。显而易见是对华人很不利的。

问题二:美国的石油企业,职场晋升也要“拼爹拼背景”?

分析:这个现象其实无论国内外都存在,但在这边,这个所谓的“背景”,其实说精英教育更为贴切一些。

这里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和笔者有莫逆之交的美国白人J君。

他出生于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上市公司的CEO,与笔者同龄,是同期同班的学生,也是同一个导师。他除了学习努力用功之外,体育、社会活动、组织社团能力各方面都很强,这缘于长期的家庭式美国精英教育,用他的话来说,这些能力自小就被潜移默化地训练。

反观笔者,从南京大学本科出来毕业的时候,除了学习成绩好,几乎就是个什么都不会,也什么都不关心的书呆子。在与他同窗,和之后做同事的过程中,我强烈感受到了家庭教育这种软实力的影响。这种精英教育走出来的人才,思考问题往往有战略眼光,能说会道而且富有人格魅力和领袖气质,而这些无疑都是管理层所必备的特质。我们国家从小的教育,考试得高分强于一切,很少强调这种软实力的培养,所以在美国职场管理层的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

问题三:美国本土石油企业的考评晋升制度,对来自大陆教育体制的华人是否有影响?

分析:这种影响确实是存在的,而且客观来讲,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这些考核是对华人很不利的。

每年年终,各大公司都有与奖金和晋升挂钩的年终考核,而且考核的内容基本都大同小异,大概分为六个大类:

第一个是华人最在行的,也就是技能和知识考核,用来衡量员工的专业技能知识,我们这些读博士硕士出来的,这项考核的平均水平都是优秀,拥有绝对的自信。可问题在于,除了这一项,其他五项的考核标准,都是笔者刚才提到的软实力,让我们这些从大陆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学生很头疼的。

他们依次是:创新能力-能不能跳出原来的框框,用新方法、新思路去解决问题;创收能力-你今年所做的项目为公司创造了多少价值;团队合作能力-考察员工的团队协调沟通以及对团队的影响力,沟通能力-包括作演讲汇报以及语言书面交流能力;还有战略思考能力-有没有大局观、战略眼光等等。

笔者是个典型的大陆教育体制下的高分学生,以我的经验,这后面五个软实力的考核标准着实让人头疼,因为我们长期形成的死板教育观念,根本没有注重这些方面的引导和培养。往往在从业之初,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需要靠后天加倍努力进行弥补。

问题四:从事技术岗位是不是很没前途?

分析:这个倒不是这样,其实美国石油企业里的技术岗位还是很吃香的,大富大贵虽然达不到,但是处于中产阶级偏上的工资,对于知足的人来说已经可以过得很滋润了。搞技术的,如果做得好的话,在公司也很有话语权,因为企业管理搞得再好,关键的决定还是要技术人员进行把关,所以,我不认为在美国企业搞技术的就没有搞管理的成功。

而且根据我的了解,很多外企如三大油服公司,不会让优秀的员工一直呆在一个岗位,而是技术与管理轮流接触,这对个人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我们国内的思维,认为搞技术的就比搞管理的矮一截,至少在我看来在这边没有那么明显。

问题五:是不是一切听老板的,就能够发展的很好?

分析:这真的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在这边,一切听老板的,很可能会导致职场失败,归根到底,其实就是教育方式的差异导致的。

笔者是公务员和军人家庭的背景,从小耳濡目染的观念,就是领导的意见是对的,应该服从的。殊不知在美国石油企业,员工有自己的想法,并经常提出来和领导讨论,甚至和领导不一致,都是非常常见的。只要问题提得好,非但不影响晋升,还有助于晋升。公司鼓励员工发表不同意见,不太森严的等级制度,都是促进企业不断自我进化和强大的原因。因为有主意和主见,独立思考和怀疑,不盲目听从领导意见的人,往往能够创造出突破性的业绩。

用乔布斯的话讲,企业招你进来不是让你听话的,而是要让企业听你的话的!

问题六:美国职场,也要“会做人”、“机灵点儿”?

分析:纵观我所认识的美国石油企业成功的企业家和经理们,说话做事拿捏的分寸都是很到位的,要熟悉一些说话的方式技巧,积极,真诚的交流。美国企业是绝对不允许粗鲁的行为的,所以美国职场说话是“响鼓不用重锤”。

因为语言的弊端,我们说话是先天短板,但却可以做一个精明和机灵的倾听者,做人做事职业化,符合美国职场的文化和规矩,很多规矩是不成文的,属于礼仪和规矩之间的“潜规则”,所以需要我们察言观色、用心体会。

总的来说,职场发展的成功与否,和情商与软实力结合的更紧密一些,结合本人的经验,笔者希望学校的华人学生们,千万别在象牙塔里“两耳不闻窗外事”(立志做纯粹科学家的朋友可以略过),一定要多多实践,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美国现代石油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晋升的标准,也是可以当作他山之石,值得我们国家的石油企业学习。

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石油Link”。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