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金马爆的任何冷门,请不要把它当成“冷门”,那是金马的常态。
2015年并非是台湾电影的好年成,单以票房考量,仅有《我的少女时代》、《大喜临门》等寥寥数部成绩亮眼。但今年却是台湾电影在金马奖的“大年”,彻彻底底的 “独霸”。这是金马奖自1996年将评奖范围扩大到整个华语电影以来,台湾电影头一次有如此的荣光。
等了二十年的台片狂欢
或者,叫台湾电影的逆袭,也毫不为过,因为台湾电影已经有整整二十年,没有如此“一边倒”了。
自1996年大陆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始,台湾本土电影在金马奖上就一直处于“陪跑”状态。纯台湾制作的电影拿到最佳剧情片殊荣的,仅有《美丽时光》(2001)、《不能没有你》(2009)、《当爱来的时候》(2010)、《赛德克•巴莱》(2012)四次。甚至还出现了2014年仅拿到两个奖项的极尴尬场面。台湾媒体乃至于影人,一度对台湾电影在金马奖的“被边缘化”颇有微词。
所以,今年台湾电影的“逆袭”,幸福来的有点太“突然”了,突然得让金马奖由一直以来的华语影人大联欢,变成了台湾影人的尾牙盛宴。竞赛类的22个奖项中,台湾影人就拿到了12个,尤其珍贵的是林嘉欣,她从台湾出道,由港片成名,曾是金马新人与女配双料得主,经历隐退、复出、结婚生子、再复出,最后凭借台湾电影获奖,折回到原点,也算是一种圆满。
《刺客聂隐娘》成为最大赢家,揽走五项,包括最具分量的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导演奖。《醉.生梦死》紧随其后,拿到四个,其中包括被称为“小最佳剧情片奖”的最佳剪辑奖。
今年金马奖,对于已是华语电影殿堂级大师的侯孝贤来说,有着格外特别的意义,他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最佳剧情片奖。从《在那河畔青草青》(1983)开始的32年里,侯孝贤的电影入围了八次最佳剧情片。呼声最高的一次是1989年名震世界的《悲情城市》,但却惜败给关锦鹏的《三个女人的故事》,如果当年互联网有今天这样普及,恐怕已经吵翻了天。侯孝贤本人凭借《悲情城市》和《好男好女》拿过两次金马奖的最佳导演奖,却从未得过最佳影片,这也成为金马奖历史上的一桩“公案”——《刺客聂隐娘》的大获全胜,也算了却了侯导的一个心愿。侯孝贤之于金马奖,像极了马丁•斯科塞斯之于奥斯卡的历程一般,说到底,他还是一位台湾导演,非常看中金马的份量。
《刺客聂隐娘》最强劲的对手《醉.生梦死》,虽然也是大赢家,但却显得有些悲怆。该片导演张作骥现在还在狱中服刑,连获得最佳剪辑奖,也是片中演员帮着代领。其中的女演员就说,张导演的片子虽然一直在得奖,但都在赔钱。是的,张作骥几乎已经成为台湾中生代导演的一个“孤本”。这次金马奖上,他托人在台上向他的老师侯孝贤致谢。和他同期出道,还在一直坚守着电影的台湾中生代导演,也就只有国际大导李安了,张作骥则在台湾孤军奋斗。张作骥也是罕有的两座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大奖得主,尤缺一个最佳导演奖。人在狱中,还可以获得提名或是得奖,也可以看出金马奖的胸襟。
尽管华语电影的资本渗透已经非常活跃与深入,比如《刺客聂隐娘》就是三地资金。但金马奖却反其道而行之地强调“在地风味”,回避所谓“大华语”概念的一锅乱炖。也就是港片要有纯正港味(比如《踏血寻梅》),台片则要“台客十足”(比如《醉.生梦死》),甚至《塔洛》体现的是纯正的藏族文化(全藏语对白)。这个现象,就如同《刺客聂隐娘》中一句形容“泾渭分明”的台词——“京师自京师,魏博自魏博”。
注定的小众艺术片之路
本届金马奖却堪称大陆电影的“小年”,仅得七个奖项。由此也可以看出,金马奖和现时大陆电影的票房连破纪录、影院裂变式开张、资本大狂欢、IP涌动等热闹场景,似乎毫无关联。金马奖已经变得越来越“唯电影化”直至“唯文艺电影化”了。坚守小众文艺电影的理想化底线,让金马奖与其他华语电影奖项,强烈地区隔开来。
所以,想要以金马奖来总结这一年华语电影的全貌与走势,实在是一种“痴心妄想”,它已经完全不是华语电影人年终总结表彰大会那般排排坐都有肉的所谓“颁奖礼”了。其实,金马奖是最应该,也是最合适作为一个全面性的华语电影奖项存在的,但它偏不,而是清晰地让自己成为一个纯艺术华语电影奖项,就算是红毯星光黯淡,颁奖典礼收视惨淡也在所不惜,因为那些都是娱乐圈的事,不是电影界的事。
这一切的发端,不能不提侯孝贤。
2009年之前,金马奖还能够接受大制作商业电影,那之前的一任金马主席焦雄屏,致力于通过改革评审团制度,模糊商业与艺术电影的边界,使金马奖成为一个年度华语电影风向标。从那时的《功夫》、《投名状》等的获奖就可以看出来。2009年,侯孝贤接手金马主席,之后金马奖逐渐向艺术电影倾斜,甚至爆冷让《神探亨特张》(2012)这样的“实验小片”获得大奖。2013年,新加坡导演陈哲艺的处女作《爸妈不在家》“碾压”《一代宗师》获得金马大奖,更是夯实了金马奖注重“文艺”与“小众”内核的定位。金马奖越来越靠向欧洲三大电影节的选片口味。这种定位,也是金马奖本身小评审团的性质决定了的,它不是奥斯卡或者香港电影金像奖式的上千人“公会式”投票,注定了要走小众艺术片之路。
金马奖已经越来越成为华语电影人,特别是大陆独立艺术电影人的一个“天堂般的乐园”,今年尤甚。《山河故人》、《塔洛》这样成熟的独立艺术片作品,已是能竞争最佳剧情片的“第一梯队”。值得一说的是获得最佳新导演奖的毕赣的《路边野餐》与获得最佳纪录片的《大同》,以及获得纪录片和剪辑两项提名的《我的诗篇》,最佳短片提名的《吉日安葬》、《日光之下》等,是金马奖给了他们亮相的舞台与展示的机会,这几乎是这些独立电影人在华语区唯一的,也是最高规格的平台了。
本届金马奖主要奖项中,稀有的两个商业片电影人的被提名者徐克和冯小刚都没有来到现场,这仅仅是一种“巧合”么?实际上,它是艺术化的金马奖,彻底将自己与商业电影割裂的一个表现,依然还是那句台词——“京师自京师,魏博自魏博”。
附:本届金马奖完全获奖名单
最佳剧情片:《刺客聂隐娘》
最佳动画长片:《麦兜我和我妈妈》
最佳导演:侯孝贤/《刺客聂隐娘》
最佳男主角:冯小刚/《老炮儿》
最佳女主角:林嘉欣/《百日告别》
最佳男配角:白只/《踏血寻梅》
最佳女配角:吕雪凤/《醉生梦死》
最佳新导演:毕赣/《路边野餐》
最佳新演员:李鸿其/《醉生梦死》
最佳原著剧本:贾樟柯/《山河故人》
最佳改编剧本:万玛才旦/《塔洛》
最佳摄影:李屏宾/《刺客聂隐娘》
最佳视觉效果:金旭/《智取威虎山3D》
最佳美术设计:邱伟明/《华丽上班族》
最佳造型设计:黄文英/《刺客聂隐娘》
最佳动作设计:徐皓峰/《师父》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林尚德、曾韵方/《醉生梦死》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不要放弃》( 《太阳的孩子》 )舒米恩·鲁碧
最佳剪辑:张作骥/《醉生梦死》
最佳音效:杜笃之、 朱仕宜、 吴书瑶/《刺客聂隐娘》
最佳创作短片:程伟豪 /《保全员之死》
最佳纪录片:周浩/《大同》
年度台湾杰出电影工作者:侯孝贤
终身成就奖:李丽华
注:本文为中国日报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