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中国转折的大背景下纪念胡耀邦 专访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王海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中国转折的大背景下纪念胡耀邦 专访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王海光

胡耀邦最为人称道的,是在改革开放早期具体执行了平反冤假错案和真理标准大讨论。这两件工作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具有基础性意义。

图片来源:CFP

胡耀邦研究对于当下最迫切的意义是什么?研究历史中的政治人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研究?在纪念胡耀邦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界面新闻专访了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王海光,他从1990年代起对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方面有专门研究。在他看来,通过纪念和研究胡耀邦,可以回到改革的初衷,重建改革的共识。

界面:谈到胡耀邦,他最鲜明的个性是什么?

王海光口无遮拦,想到哪说到哪,平易近人,跟谁都能说起来,人很单纯,没有什么心机,不是官场老油子满腹厚黑学。

而且过去我们讲领导人,都是“深不可测”“正襟危坐”。很多人都觉得,耀邦很不稳重,说话很随意。

但我们现在看到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其实都是很随意的形象,这种随意给人亲切感。1980年代,我们总是想营造领导人的威严感,但现在可以看到,在一个转型国家中,从那种领袖般的威严走到平民般的亲切,耀邦处于两者的一个过渡状态,但他有点儿太超前。如果以现在中国人对世界范围内领导人的认知,大家会觉得没什么。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国家领导人讲话很随便,到哪儿也不摆架子,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口无遮拦。这被认为是“不成熟”。

界面:您称呼他做“耀邦”,很亲切的感觉。

王海光文革后,他首先在中央党校工作。党校有个教工食堂,他吃饭的时候就和老师一样,排队一块儿打饭。有人说,耀邦同志,你到前面吧。在党内,大家都叫他“耀邦同志”,他很反感别人叫他职位。打饭的时候,他就挨个排队。

有时候他上我们教研室听大家汇报,汇报人按照惯例说“请首长指示”,他很生气,说“我是什么首长”,然后拿出手说“这个是手掌”,又指着脚说“这个是脚掌”。他说“如果我说每一句话都当成指示,那我还能说话吗?”

界面:您自1990年代起开始研究胡耀邦,这些年对胡耀邦的研究也历经了一系列的变化,您能叙述下这个过程吗?

王海光作为共产党人,胡耀邦本人的敏感度并不是很大,但牵扯到他的离职原因和去世的影响。因此,1990年代关于他的研究其实是比较冷淡的,处于低潮。一直研究胡耀邦的是《炎黄春秋》,上面发了较多关于他的文章。

关于胡耀邦的研究真正被官方破冰承认是在十年前,当年是胡耀邦诞辰90周年,曾庆红在一次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对耀邦进行了高度评价。此事标志着胡耀邦研究的放开,但也是半放开。《胡耀邦传》当时写了三卷,但只让出了一本,是讲他文革前的事情。

相比十年前,今年的纪念活动应该会有所突破。

界面:纪念胡耀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王海光:纪念胡耀邦不仅仅是纪念他个人,要把整个时代带进来,要把纪念胡耀邦和我们当下改革出现的问题联系起来。如果仅仅是纪念活动,其意义无非就是肯定胡耀邦,但这个意义并不太大。我觉得更应该学习胡耀邦对中国改革的认知,从改革初衷看看改革者的家国情怀,重新回到理想主义,回到改革朝气蓬勃的年代。

界面:现在研究胡耀邦有哪些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王海光:我们今天研究胡耀邦,切忌“为尊者讳”的态度。要把胡耀邦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来研究,客观反映胡耀邦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既不能拔高,也不能矮化,尤其是不能神化。

界面:此前谈到如何研究胡耀邦时,您说,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我们要把胡耀邦放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大背景中去研究,放到中国改革的领导集团中去研究。能否具体谈下这些研究思路?

王海光:我们做历史人物研究的时候,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人物孤立化,太突出个人。其实,应该把他们放在一个集体中去,我们才可以看到,改革是大势所趋。当年傅高义写《邓小平时代》,开评书会的时候,我就提出他太突出邓小平个人,光强调了“英雄造时势”,没有看到“时势造英雄”。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掌握历史。

传记作家容易把所写的人物夸大,应该把他们放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去理解。有些事情,我们现在看来好像不算什么,但是在当年,他可能要付出很大的政治风险。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讨论,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常识,但是在当时,它所针对的是“毛泽东定案的这些案子怎么办?”“他说的话对还是不对?”当时要突破领袖权威去讲这样的话是很不容易的。

实际上,在当时,胡耀邦就有这个勇气。正是这样的情况下,使我们从信书、信领袖的教条主义中挣脱出来,使我们能从常识和正常的认知去看过去的历史和功过是非。在那个时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还有,要把他放在历史转折的大背景中去研究。胡耀邦以前做过组织工作,万里在文革前是北京市负责城市建设的副市长,赵紫阳在文革前是广东省省委书记。他们在文革中受到过冲击,这些人后来对否定文革、对推动中国改革起到很大的作用。

万里看到了农村的贫苦,这种贫苦超出了他的想象。赵紫阳在大跃进期间,其实也属于比较“左”的人,但是经过文革之后有了新的认识。文革结束后,他们都有一种忏悔意识,觉得对不起老百姓。他们在改革开放中,就有一种要为百姓做实事的想法,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真正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去进行改革。所以他们有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良知,为民、为国、为党的情怀,这种情怀在改革开放中很起作用。

他们不仅对文革的错误有所反思,对大跃进、反右都有深刻的反思。文革虽然打倒了他们,但也教育了他们,使他们在文革的后期都走到了反文革的道路上去。文革后期,胡耀邦去了中科院搞整顿,万里在铁道部搞整顿,他们都成了党内健康力量的代表。

界面:其实在当下的研究中,谈论的更多的是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即“破”旧规矩,但在“立”新规矩方面探讨的似乎还不够。

王海光:我研究过耀邦平反冤假错案。在人们看来,平反冤假错案是耀邦做的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大家对其平反冤假错案的意义还不是很了解。这个意义不仅仅是平反了一些冤案,更重要的是通过冤案摈弃了左倾社会主义的那套模式。

左倾社会主义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社会的均贫为社会模式,否定分工,拒绝商品经济,把市场经济当成大敌。其实,当我们平反冤假错案的时候,就把这套逻辑打破了。平反冤假错案也使人们解放了思想,走出了陈旧的左倾社会主义观,让公众了解造成冤案的原因、机理,此后就开始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实际上,民主和法制就是现代化的政治要素之一。思想解放运动、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过去错误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的反思,实际上都是胡耀邦当时做的,不只是平反冤假错案。

1980年代出了很多改革举措,我们现在还吃着1980年代改革的老本呢。

界面:近日,您在一篇文章中也强调,研究胡耀邦的意义在于重温改革的初衷,重建改革的共识。那么在您看来,以重建改革共识的价值取向研究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何在?

王海光:我们每逢大人物诞辰一百周年都要进行纪念,但对胡耀邦的研究就要回到改革开放时期,他是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来的人物。有感于现在研究历史人物仅仅是做一个纪念性的研究,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我提倡,纪念耀邦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回到改革,看看我们改革的初衷是什么,中国为什么改革,中国怎么样进行改革。

纪念胡耀邦,可以让我们现在再审视一下,现在的改革是否脱离了原来的目标,还是沿着原来的目标往下走。现在出现的社会问题和当年改革设想的问题是否一致。这样的纪念才是有意义的。

耀邦最辉煌的时期,其实也就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启动的时期。因此,我提出这个观点,就是要重新审视中国改革的起点、原点,在此基础上建立现在的改革共识。

1980年代的改革是一种全民性的改革,每一个阶层都拥护改革。但是现在的改革过程中,由政府推动的改革,很多情况下会被利益集团操纵。这种改革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损坏了改革的声誉,而且直接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是今天应该反思的。

而且,在当前,改革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甚至用坏了。让职工下岗是改革,收走农民的土地也是改革,不管好事坏事,都以改革的名义进行。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改革,重建共识。中国要怎么改革?改革什么?我们所依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社会的认同度是什么?我们需要从纪念胡耀邦这批改革领导者中,再回头思考这些问题。

在当年,党的历史决议,提出要重新建立改革的共识,实际上也就确立了改革的共识。因为在那个时候,具体要改革到什么程度,我们不清楚。但是我们知道一点,文革这条路不能再走,当时一个底线就是不能再搞“文化大革命”那套东西了。

此外,原来1980年代提出的任务,有些目标我们到现在还没完成。

界面:我们现在要重构改革共识的话,我们当前的改革共识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树立一个怎样的改革观?

王海光:现在的改革和1980年代的改革情况不一样。1980年代面临的问题是,几亿农民吃不上饭。因此,那时候的改革共识就是让人民富裕起来,而改革也反映了大家的需要:搞包产到户,农村经济改革,让农民吃上饭。

但现在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包括教育、医疗保障等方方面面,这些都牵扯到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但最根本的还是如何构建一个现代国家。

当社会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就会出现许多矛盾。针对这些矛盾提出的改革,只能是加强法治,通过法律的方式去构建社会和谐机制。

改革的前提是社会的法制越来越好,社会透明度越来越高,社会生活都有规矩。人们生活富裕、社会对每个公民提供良好的保障等,这些都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标志。

虽然我们现在手头有钱了,但是社会分配不均突出,官民矛盾、贫富矛盾、地域性矛盾都在加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就应该借鉴1980年代改革的经验。

界面:张千帆教授此前提出一个关于改革共识倡议文本。集体讨论时,您提到,达成改革共识的基本点在于朝野之间达成共识。但就他提出的一些具体措施的改革方案能否达成朝野共识,你并不乐观。

王海光:他提的方案也不错,但中国改革很多情况实际上是模糊的。比如文革后对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当时有很多讨论。邓小平的做法就是不争论,创造模糊性,在一种模糊的状态让社会慢慢发展起来。如果真的界限分明,像文革期间,养了一头牛就是社会主义,养两头牛就是资本主义,那就没有办法进行改革。也就是说,有些模糊地带实际上是为了给改革留空间,这样就可以把存量的资源发挥出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中国转折的大背景下纪念胡耀邦 专访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王海光

胡耀邦最为人称道的,是在改革开放早期具体执行了平反冤假错案和真理标准大讨论。这两件工作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具有基础性意义。

图片来源:CFP

胡耀邦研究对于当下最迫切的意义是什么?研究历史中的政治人物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研究?在纪念胡耀邦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界面新闻专访了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王海光,他从1990年代起对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方面有专门研究。在他看来,通过纪念和研究胡耀邦,可以回到改革的初衷,重建改革的共识。

界面:谈到胡耀邦,他最鲜明的个性是什么?

王海光口无遮拦,想到哪说到哪,平易近人,跟谁都能说起来,人很单纯,没有什么心机,不是官场老油子满腹厚黑学。

而且过去我们讲领导人,都是“深不可测”“正襟危坐”。很多人都觉得,耀邦很不稳重,说话很随意。

但我们现在看到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其实都是很随意的形象,这种随意给人亲切感。1980年代,我们总是想营造领导人的威严感,但现在可以看到,在一个转型国家中,从那种领袖般的威严走到平民般的亲切,耀邦处于两者的一个过渡状态,但他有点儿太超前。如果以现在中国人对世界范围内领导人的认知,大家会觉得没什么。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国家领导人讲话很随便,到哪儿也不摆架子,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口无遮拦。这被认为是“不成熟”。

界面:您称呼他做“耀邦”,很亲切的感觉。

王海光文革后,他首先在中央党校工作。党校有个教工食堂,他吃饭的时候就和老师一样,排队一块儿打饭。有人说,耀邦同志,你到前面吧。在党内,大家都叫他“耀邦同志”,他很反感别人叫他职位。打饭的时候,他就挨个排队。

有时候他上我们教研室听大家汇报,汇报人按照惯例说“请首长指示”,他很生气,说“我是什么首长”,然后拿出手说“这个是手掌”,又指着脚说“这个是脚掌”。他说“如果我说每一句话都当成指示,那我还能说话吗?”

界面:您自1990年代起开始研究胡耀邦,这些年对胡耀邦的研究也历经了一系列的变化,您能叙述下这个过程吗?

王海光作为共产党人,胡耀邦本人的敏感度并不是很大,但牵扯到他的离职原因和去世的影响。因此,1990年代关于他的研究其实是比较冷淡的,处于低潮。一直研究胡耀邦的是《炎黄春秋》,上面发了较多关于他的文章。

关于胡耀邦的研究真正被官方破冰承认是在十年前,当年是胡耀邦诞辰90周年,曾庆红在一次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对耀邦进行了高度评价。此事标志着胡耀邦研究的放开,但也是半放开。《胡耀邦传》当时写了三卷,但只让出了一本,是讲他文革前的事情。

相比十年前,今年的纪念活动应该会有所突破。

界面:纪念胡耀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王海光:纪念胡耀邦不仅仅是纪念他个人,要把整个时代带进来,要把纪念胡耀邦和我们当下改革出现的问题联系起来。如果仅仅是纪念活动,其意义无非就是肯定胡耀邦,但这个意义并不太大。我觉得更应该学习胡耀邦对中国改革的认知,从改革初衷看看改革者的家国情怀,重新回到理想主义,回到改革朝气蓬勃的年代。

界面:现在研究胡耀邦有哪些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王海光:我们今天研究胡耀邦,切忌“为尊者讳”的态度。要把胡耀邦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来研究,客观反映胡耀邦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既不能拔高,也不能矮化,尤其是不能神化。

界面:此前谈到如何研究胡耀邦时,您说,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我们要把胡耀邦放在中国历史转折的大背景中去研究,放到中国改革的领导集团中去研究。能否具体谈下这些研究思路?

王海光:我们做历史人物研究的时候,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人物孤立化,太突出个人。其实,应该把他们放在一个集体中去,我们才可以看到,改革是大势所趋。当年傅高义写《邓小平时代》,开评书会的时候,我就提出他太突出邓小平个人,光强调了“英雄造时势”,没有看到“时势造英雄”。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掌握历史。

传记作家容易把所写的人物夸大,应该把他们放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去理解。有些事情,我们现在看来好像不算什么,但是在当年,他可能要付出很大的政治风险。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讨论,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常识,但是在当时,它所针对的是“毛泽东定案的这些案子怎么办?”“他说的话对还是不对?”当时要突破领袖权威去讲这样的话是很不容易的。

实际上,在当时,胡耀邦就有这个勇气。正是这样的情况下,使我们从信书、信领袖的教条主义中挣脱出来,使我们能从常识和正常的认知去看过去的历史和功过是非。在那个时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还有,要把他放在历史转折的大背景中去研究。胡耀邦以前做过组织工作,万里在文革前是北京市负责城市建设的副市长,赵紫阳在文革前是广东省省委书记。他们在文革中受到过冲击,这些人后来对否定文革、对推动中国改革起到很大的作用。

万里看到了农村的贫苦,这种贫苦超出了他的想象。赵紫阳在大跃进期间,其实也属于比较“左”的人,但是经过文革之后有了新的认识。文革结束后,他们都有一种忏悔意识,觉得对不起老百姓。他们在改革开放中,就有一种要为百姓做实事的想法,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真正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去进行改革。所以他们有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良知,为民、为国、为党的情怀,这种情怀在改革开放中很起作用。

他们不仅对文革的错误有所反思,对大跃进、反右都有深刻的反思。文革虽然打倒了他们,但也教育了他们,使他们在文革的后期都走到了反文革的道路上去。文革后期,胡耀邦去了中科院搞整顿,万里在铁道部搞整顿,他们都成了党内健康力量的代表。

界面:其实在当下的研究中,谈论的更多的是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即“破”旧规矩,但在“立”新规矩方面探讨的似乎还不够。

王海光:我研究过耀邦平反冤假错案。在人们看来,平反冤假错案是耀邦做的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大家对其平反冤假错案的意义还不是很了解。这个意义不仅仅是平反了一些冤案,更重要的是通过冤案摈弃了左倾社会主义的那套模式。

左倾社会主义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社会的均贫为社会模式,否定分工,拒绝商品经济,把市场经济当成大敌。其实,当我们平反冤假错案的时候,就把这套逻辑打破了。平反冤假错案也使人们解放了思想,走出了陈旧的左倾社会主义观,让公众了解造成冤案的原因、机理,此后就开始提出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实际上,民主和法制就是现代化的政治要素之一。思想解放运动、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过去错误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的反思,实际上都是胡耀邦当时做的,不只是平反冤假错案。

1980年代出了很多改革举措,我们现在还吃着1980年代改革的老本呢。

界面:近日,您在一篇文章中也强调,研究胡耀邦的意义在于重温改革的初衷,重建改革的共识。那么在您看来,以重建改革共识的价值取向研究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何在?

王海光:我们每逢大人物诞辰一百周年都要进行纪念,但对胡耀邦的研究就要回到改革开放时期,他是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来的人物。有感于现在研究历史人物仅仅是做一个纪念性的研究,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我提倡,纪念耀邦最好的方式就是重新回到改革,看看我们改革的初衷是什么,中国为什么改革,中国怎么样进行改革。

纪念胡耀邦,可以让我们现在再审视一下,现在的改革是否脱离了原来的目标,还是沿着原来的目标往下走。现在出现的社会问题和当年改革设想的问题是否一致。这样的纪念才是有意义的。

耀邦最辉煌的时期,其实也就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启动的时期。因此,我提出这个观点,就是要重新审视中国改革的起点、原点,在此基础上建立现在的改革共识。

1980年代的改革是一种全民性的改革,每一个阶层都拥护改革。但是现在的改革过程中,由政府推动的改革,很多情况下会被利益集团操纵。这种改革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损坏了改革的声誉,而且直接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是今天应该反思的。

而且,在当前,改革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甚至用坏了。让职工下岗是改革,收走农民的土地也是改革,不管好事坏事,都以改革的名义进行。这时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改革,重建共识。中国要怎么改革?改革什么?我们所依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社会的认同度是什么?我们需要从纪念胡耀邦这批改革领导者中,再回头思考这些问题。

在当年,党的历史决议,提出要重新建立改革的共识,实际上也就确立了改革的共识。因为在那个时候,具体要改革到什么程度,我们不清楚。但是我们知道一点,文革这条路不能再走,当时一个底线就是不能再搞“文化大革命”那套东西了。

此外,原来1980年代提出的任务,有些目标我们到现在还没完成。

界面:我们现在要重构改革共识的话,我们当前的改革共识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树立一个怎样的改革观?

王海光:现在的改革和1980年代的改革情况不一样。1980年代面临的问题是,几亿农民吃不上饭。因此,那时候的改革共识就是让人民富裕起来,而改革也反映了大家的需要:搞包产到户,农村经济改革,让农民吃上饭。

但现在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包括教育、医疗保障等方方面面,这些都牵扯到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但最根本的还是如何构建一个现代国家。

当社会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就会出现许多矛盾。针对这些矛盾提出的改革,只能是加强法治,通过法律的方式去构建社会和谐机制。

改革的前提是社会的法制越来越好,社会透明度越来越高,社会生活都有规矩。人们生活富裕、社会对每个公民提供良好的保障等,这些都是一个现代文明国家的标志。

虽然我们现在手头有钱了,但是社会分配不均突出,官民矛盾、贫富矛盾、地域性矛盾都在加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就应该借鉴1980年代改革的经验。

界面:张千帆教授此前提出一个关于改革共识倡议文本。集体讨论时,您提到,达成改革共识的基本点在于朝野之间达成共识。但就他提出的一些具体措施的改革方案能否达成朝野共识,你并不乐观。

王海光:他提的方案也不错,但中国改革很多情况实际上是模糊的。比如文革后对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当时有很多讨论。邓小平的做法就是不争论,创造模糊性,在一种模糊的状态让社会慢慢发展起来。如果真的界限分明,像文革期间,养了一头牛就是社会主义,养两头牛就是资本主义,那就没有办法进行改革。也就是说,有些模糊地带实际上是为了给改革留空间,这样就可以把存量的资源发挥出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