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科大成就了合肥,却被它拖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科大成就了合肥,却被它拖累?

当合肥默默支持中科大的时候,中科大也慢慢改变着合肥。

文|正解局

前两天,世界四大权威高校排行榜之一的泰晤士高等教育正式发布了2020年亚洲大学排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10,在内地高校中仅次于清华北大。

而在5月份,自然出版集团公布的全球科研机构TOP50榜单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8,在中国科研机构中排名第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所神奇的大学。

这座神奇的大学,正在神奇地改变它所在的城市——合肥。

01、合肥收留了中科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1958年9月,在爱追溯历史的中国高校中,应该是比较年轻的名校了。

中科大,使命光荣,肩负改变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相割裂的使命,弥补当时中国尖端科技人才的紧缺。

中科大,系出名门,背靠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

中科大,一开先河,摒弃了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照搬前苏联模式的做法,在系科专业设置上实行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学生入学(玉泉路校区)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中科大,确实也没有让人失望。

中科大的前三届学生中,后来当选为“两院”院士者有29人,在全国高校同期毕业生中名列第一。

1966年,受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影响,国家决定,把中科大、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在内的13所北京地区高校,下放到全国其他地区。

北京是留不住了,去哪儿却成了大难题。

若在今天,像中科大这样的顶级名校要外迁,各个地方都抢着要。

当时的条件却不允许。很多地方,连饭都吃不饱。一所大学,动辄数千人,衣食住行都要解决,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中科大先后到江西、河南、湖北等地考察商谈,都吃了闭门羹。

江西明确拒绝,河南南阳表示力不从心,湖北以“沙市(现湖北荆州)已有中科院五七干校,无合适地方容纳中科大”为由,婉拒。

这个时候,安徽伸出了援助之手,却也是一波三折。

中科大先是搬到了安庆,待了一年才发现,当地的条件根本无法支撑近千人的基本生活。

窘境之下,合肥又为中科大铺开了一条路。

为了中科大,安徽省和合肥市,可谓倾囊支持。

先是将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腾空,给了中科大。随着中科大在合肥扎根,合肥提供的建校土地也越来越多。

中科大原有东西两个校区,为了将两个校区连接起来,合肥市直接把中间的合肥学院腾空给中科大。

中科大校园地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力普遍不足,中科大享有特权,在用电上甚至优于政府机关。

还有一种说法,合肥冬天寒冷但不集中供暖,却单独为中科大开通了暖气。

后经考证,暖气是中科大向中科院申请经费后解决的,但也离不开安徽省和合肥市在配额上的支持。

安徽还将安徽最好的医院之一省立医院划拨给中科大。

在钱这件事上,安徽也不含糊。

作为直属中科院的高校,中科大由教育部、中科院和安徽共建,安徽一直按1:1:1的比例,拨付教育经费。

安徽省和合肥市,真是很够意思。

02、中科大改变了合肥

当合肥默默支持中科大的时候,中科大也慢慢改变着合肥。

最直接的改变,就是让合肥填补了顶级名校的空白。

在中科大迁入之前,合肥最好的大学是合肥工业大学,也只是后来才成为一所211大学。

中科大的到来,填补了合肥在顶级高校方面的空白。

更深远的影响是,合肥打造出自己的创新体系。

今天,合肥敢喊出“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口号,最大的底牌,就是中科大。

1999年,合肥与北京、成都、西安一起被确定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

2004年,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2017年,合肥市正式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

新闻报道

中科大,正是站在合肥背后的功臣。

这里,我们举国家实验室的例子。

国家实验室,是中国最高级别的实验室,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实力,是国家重要战略的创新力量。

1984年,中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成立,不在北京,也不在上海,而在合肥。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之所以在合肥,是因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在中科大,中科大在合肥。

截至目前,中国成立了20个国家实验室。合肥拥有3个,仅次于北京,比上海还多。

国家实验室名单

当然,还是因为中科大。

借由中科大,合肥与中科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又争取到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中电集团38所、16所、43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打造出自己的创新体系。

合肥的高科技产业,也离不开中科大。

合肥的家电、显示面板、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崛起,离不开中科大这样顶级名校培养的人才支撑。

中科大的科研成果转化,也在反哺合肥。智能语音领域的龙头企业科大讯飞,正是中科大的校办企业。

在《“新一线城市”排名出炉,哪个城市最委屈?》一文中,我介绍合肥和佛山第一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很多人对合肥颇有微词。

合肥算不算的上“新一线”,这个确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合肥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2005-2015年 GDP增幅排行榜

2005年到2015年,10年间,合肥GDP增幅高达563%,高居全国第一。

既不是古都,也没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合肥快速成长的原因很多,中科大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03、合肥耽误了中科大?

中科大与合肥,因缘际会,本是一段佳话。

但是最近几年,渐渐有一种声音出现,认为合肥耽误了中科大。

理由是,一座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等因素,越来越影响考生和毕业生的决策,也影响着人才的去留。

合肥的软硬件条件比不上北上广,考生不愿意报名,高端人才不愿意来,毕业生留不下来,最终限制了中科大的发展。

中科大在高校中排名前10,合肥在城市中排名20开外,从这个角度看,合肥确实有点配不上中科大。

但是,说合肥耽误了中科大的发展,就有点不厚道了。

想当年,中科大走投无路之际,是合肥敞开怀抱接纳。

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

1970年代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说中科大被合肥耽误,根本的原因还是,中科大的发展,没有想象中的好。

事实上,中科大的巅峰时期,恰恰是在合肥取得的。1990年代,中科大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比清华北大还高。

这段历史,也不应该忘记。

中科大发展没有想象中的好,不全是合肥的原因。

从自身看,中科大偏科严重,理科无敌,工科一般,商科、经管等热门学科较弱。再加上规模小,与综合类大学相比,无论是社会影响力,还是大学排行榜,都比较吃亏。

另一个原因是,中科院的战略倾斜。

中科院2012年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大不再是独生子,被分走了部分资源,受到了影响。

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家战略使然。

国家将清华、北大作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头羊,给予大量扶持,中科大自然被甩在后面。

还需要说明的是,合肥耽误了中科大的发展,是一个伪命题。

其一,没有办法证明,在其他城市,中科大可以发展得更好。

其二,中科大不可能搬离合肥。

如果按上面的分析,中国只有北京、上海才配得上中科大。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科大不甘心留在合肥,多次请求回迁北京,或者迁往上海、苏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都以失败告终。

道理也很简单,教育平衡。

从全国的教育布局看,中央不可能允许中科大从教育资源并不优质的安徽,迁入顶级教育资源集聚的北京或上海。

所以说,中科大不可能迁出合肥。

04、共同进步,彼此成就

从长远看,中科大“被迫”留在合肥,也许是一件好事。

中科大是理工类大学,是“小而精”类型高校的代表,几乎做到了极致。

如果要想寻求质的飞跃,必然要捅破“天花板”,由“小而精”转型到“大而全”。

也就是说,中科大要从理工类大学变成综合类大学。

如果中科大迁回北京或迁往上海,注定永远是一所理工类大学。因为,北京有清华北大,上海有复旦交大,不需要也不被允许再有一所实力相当的综合类大学。

在合肥就不一样了。整个安徽没有一所顶尖的综合类大学,出于教育平衡的战略,国家反而允许中科大逐渐成长为综合类大学。

再者,在合肥,中科大更受重视。

北京、上海固然好,却也是强校如林。一座城市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蛋糕就那么大,碗筷多了,分到的蛋糕自然小了。

合肥虽然比不上北京、上海,但对中科大非常看重,愿意将大部分蛋糕分给中科大。

综合看来,中科大在合肥获得的机会,未必比在北京、上海少。

中科大,中国最顶尖的高校之一。

合肥,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他们应该,也能够,共同进步、彼此成就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科大成就了合肥,却被它拖累?

当合肥默默支持中科大的时候,中科大也慢慢改变着合肥。

文|正解局

前两天,世界四大权威高校排行榜之一的泰晤士高等教育正式发布了2020年亚洲大学排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10,在内地高校中仅次于清华北大。

而在5月份,自然出版集团公布的全球科研机构TOP50榜单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排名第8,在中国科研机构中排名第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所神奇的大学。

这座神奇的大学,正在神奇地改变它所在的城市——合肥。

01、合肥收留了中科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1958年9月,在爱追溯历史的中国高校中,应该是比较年轻的名校了。

中科大,使命光荣,肩负改变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相割裂的使命,弥补当时中国尖端科技人才的紧缺。

中科大,系出名门,背靠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力量。

中科大,一开先河,摒弃了当时我国高等教育照搬前苏联模式的做法,在系科专业设置上实行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结合。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学生入学(玉泉路校区)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中科大,确实也没有让人失望。

中科大的前三届学生中,后来当选为“两院”院士者有29人,在全国高校同期毕业生中名列第一。

1966年,受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影响,国家决定,把中科大、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在内的13所北京地区高校,下放到全国其他地区。

北京是留不住了,去哪儿却成了大难题。

若在今天,像中科大这样的顶级名校要外迁,各个地方都抢着要。

当时的条件却不允许。很多地方,连饭都吃不饱。一所大学,动辄数千人,衣食住行都要解决,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中科大先后到江西、河南、湖北等地考察商谈,都吃了闭门羹。

江西明确拒绝,河南南阳表示力不从心,湖北以“沙市(现湖北荆州)已有中科院五七干校,无合适地方容纳中科大”为由,婉拒。

这个时候,安徽伸出了援助之手,却也是一波三折。

中科大先是搬到了安庆,待了一年才发现,当地的条件根本无法支撑近千人的基本生活。

窘境之下,合肥又为中科大铺开了一条路。

为了中科大,安徽省和合肥市,可谓倾囊支持。

先是将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腾空,给了中科大。随着中科大在合肥扎根,合肥提供的建校土地也越来越多。

中科大原有东西两个校区,为了将两个校区连接起来,合肥市直接把中间的合肥学院腾空给中科大。

中科大校园地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力普遍不足,中科大享有特权,在用电上甚至优于政府机关。

还有一种说法,合肥冬天寒冷但不集中供暖,却单独为中科大开通了暖气。

后经考证,暖气是中科大向中科院申请经费后解决的,但也离不开安徽省和合肥市在配额上的支持。

安徽还将安徽最好的医院之一省立医院划拨给中科大。

在钱这件事上,安徽也不含糊。

作为直属中科院的高校,中科大由教育部、中科院和安徽共建,安徽一直按1:1:1的比例,拨付教育经费。

安徽省和合肥市,真是很够意思。

02、中科大改变了合肥

当合肥默默支持中科大的时候,中科大也慢慢改变着合肥。

最直接的改变,就是让合肥填补了顶级名校的空白。

在中科大迁入之前,合肥最好的大学是合肥工业大学,也只是后来才成为一所211大学。

中科大的到来,填补了合肥在顶级高校方面的空白。

更深远的影响是,合肥打造出自己的创新体系。

今天,合肥敢喊出“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口号,最大的底牌,就是中科大。

1999年,合肥与北京、成都、西安一起被确定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

2004年,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2017年,合肥市正式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

新闻报道

中科大,正是站在合肥背后的功臣。

这里,我们举国家实验室的例子。

国家实验室,是中国最高级别的实验室,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实力,是国家重要战略的创新力量。

1984年,中国首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成立,不在北京,也不在上海,而在合肥。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之所以在合肥,是因为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在中科大,中科大在合肥。

截至目前,中国成立了20个国家实验室。合肥拥有3个,仅次于北京,比上海还多。

国家实验室名单

当然,还是因为中科大。

借由中科大,合肥与中科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又争取到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中电集团38所、16所、43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打造出自己的创新体系。

合肥的高科技产业,也离不开中科大。

合肥的家电、显示面板、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产业的崛起,离不开中科大这样顶级名校培养的人才支撑。

中科大的科研成果转化,也在反哺合肥。智能语音领域的龙头企业科大讯飞,正是中科大的校办企业。

在《“新一线城市”排名出炉,哪个城市最委屈?》一文中,我介绍合肥和佛山第一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很多人对合肥颇有微词。

合肥算不算的上“新一线”,这个确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合肥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最快的城市之一。

2005-2015年 GDP增幅排行榜

2005年到2015年,10年间,合肥GDP增幅高达563%,高居全国第一。

既不是古都,也没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合肥快速成长的原因很多,中科大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03、合肥耽误了中科大?

中科大与合肥,因缘际会,本是一段佳话。

但是最近几年,渐渐有一种声音出现,认为合肥耽误了中科大。

理由是,一座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等因素,越来越影响考生和毕业生的决策,也影响着人才的去留。

合肥的软硬件条件比不上北上广,考生不愿意报名,高端人才不愿意来,毕业生留不下来,最终限制了中科大的发展。

中科大在高校中排名前10,合肥在城市中排名20开外,从这个角度看,合肥确实有点配不上中科大。

但是,说合肥耽误了中科大的发展,就有点不厚道了。

想当年,中科大走投无路之际,是合肥敞开怀抱接纳。

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

1970年代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说中科大被合肥耽误,根本的原因还是,中科大的发展,没有想象中的好。

事实上,中科大的巅峰时期,恰恰是在合肥取得的。1990年代,中科大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比清华北大还高。

这段历史,也不应该忘记。

中科大发展没有想象中的好,不全是合肥的原因。

从自身看,中科大偏科严重,理科无敌,工科一般,商科、经管等热门学科较弱。再加上规模小,与综合类大学相比,无论是社会影响力,还是大学排行榜,都比较吃亏。

另一个原因是,中科院的战略倾斜。

中科院2012年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大不再是独生子,被分走了部分资源,受到了影响。

还有一个原因是,国家战略使然。

国家将清华、北大作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领头羊,给予大量扶持,中科大自然被甩在后面。

还需要说明的是,合肥耽误了中科大的发展,是一个伪命题。

其一,没有办法证明,在其他城市,中科大可以发展得更好。

其二,中科大不可能搬离合肥。

如果按上面的分析,中国只有北京、上海才配得上中科大。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科大不甘心留在合肥,多次请求回迁北京,或者迁往上海、苏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都以失败告终。

道理也很简单,教育平衡。

从全国的教育布局看,中央不可能允许中科大从教育资源并不优质的安徽,迁入顶级教育资源集聚的北京或上海。

所以说,中科大不可能迁出合肥。

04、共同进步,彼此成就

从长远看,中科大“被迫”留在合肥,也许是一件好事。

中科大是理工类大学,是“小而精”类型高校的代表,几乎做到了极致。

如果要想寻求质的飞跃,必然要捅破“天花板”,由“小而精”转型到“大而全”。

也就是说,中科大要从理工类大学变成综合类大学。

如果中科大迁回北京或迁往上海,注定永远是一所理工类大学。因为,北京有清华北大,上海有复旦交大,不需要也不被允许再有一所实力相当的综合类大学。

在合肥就不一样了。整个安徽没有一所顶尖的综合类大学,出于教育平衡的战略,国家反而允许中科大逐渐成长为综合类大学。

再者,在合肥,中科大更受重视。

北京、上海固然好,却也是强校如林。一座城市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蛋糕就那么大,碗筷多了,分到的蛋糕自然小了。

合肥虽然比不上北京、上海,但对中科大非常看重,愿意将大部分蛋糕分给中科大。

综合看来,中科大在合肥获得的机会,未必比在北京、上海少。

中科大,中国最顶尖的高校之一。

合肥,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他们应该,也能够,共同进步、彼此成就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