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窝棚建造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窝棚建造时

如果我们活着,我们是站在末尾的那个人,没有选择权的人,我们也许不会想快乐和悲哀的问题。能活下去就好了。

人的本质说到底是轻率的,天性像尘埃,受不了束缚;如果他自己束缚起来,不久便会疯狂地猛烈挣脱束缚,把长城、锁链以及自身都扯得粉碎。

——弗兰茨·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叶廷芳 译)

中国窝棚建造时

文|王琛

冰箱里的饮料太多了,花花绿绿,我仔细打量,端详,我想着我应该喝什么口味。可选择的越多就越难决定。我站在那里半天才挑了一瓶罐装可乐,330mL,无糖,下午2点,三里屯,握着它坐在了会议室的长桌边。屋里的光线暗了下来,是有人拉了窗帘。外面的天空里游荡着北京的冬风。

这里不是我的工作单位。我是杂志编辑,职能是写文章,一个做影视的朋友要拍一组职场纪录片,喊我来出主意,两个月了,我常过来开会,有时也出差,去了几个城市,跟人见面,听他们讲自己的工作,记录下来。

回头看,我还是更喜欢自己本来的工作。这可能很幸运。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比如我高中同桌张明,他是公务员,职责是检查我们县的加油站。我们县有那么多条马路那么多座加油站,我同桌一天检查一个,一个月都检查不了一遍。他的手臂从车窗耷拉下去,手上的香烟一根接一根燃尽。这就是工作,无聊,无趣,但是张明一干就是八年,我每次回去见他他都说不想干了。他的叹息穿越办公室里缭绕的烟雾。后来,这两年,张明发展了自己的副业:钻研足球彩票。全世界几乎每天都有足球比赛,每天都有胜利失败,你下注了,那些所有的比赛就跟你发生了一点微小的连接。买足球彩票其实是赚不了钱的,买多了,成功率就维持在 50%。但好处是时间终于打发掉了。这是副业的好处。

我正喝着可乐,桌上的人坐齐了。有人开始发言,说着说着开始打手势。话语在这间温暖的屋子里打转。我走神了,回神过来还假装继续听。我环视其他人,看见有人正在打字,就像我现在做的一样。

我把微信的通讯录从a到z看了一遍。通讯录里最多的就是媒体人(这是个特别笼统的说法),艺术家,公务员,房产经纪人,学生,互联网公司公关,HR(我大学读了这个专业),IT人士,学者,大学副教授(两名,其中一位是我的老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喋喋不休地批判自己的学校和自己的同事),保洁阿姨,微商,创业者,神秘的创业者(神秘之处是不知道他们的项目是什么),币圈人士(比特币相关),律师,法官,财务,编剧,导演,变压器销售(我表弟任某某),摄影师,水果店老板,明星助理,明星(就一个,我不知道他还算不算明星,以前我们说一个明星曝光率不高就说他“过气了”,现在说“糊了”),投资人,足球解说员,年轻企业家(我另一个高中同学,子承父业,经营我们县的水泥厂),漫画家(画的内容以老鼠为主,竟然也赢得了声誉),外卖员(我跟他们一起工作过二十天,真的辛苦),快递员,作家,民警(也是我的高中同学,在我们那里一个景区派出所,前年有一次他将一位偷电动车的小偷逼到了河边,小偷跳进河里游走了,他却因为担心手机淹水放弃了追逐,目送对方远去),银行经理,宠物店老板,文学评论家(全世界最奇怪的工作之一),网红(这个说法有点儿粗暴),网店老板,教育培训人士,书店老板,窗帘店老板,玉石老板(以前是个娱乐记者),医生,自媒体人士,二房东(孙海洋,他在深圳丢了孩子,找了十几年),中学教导主任(我姐夫,工作以外最爱跳广场舞),中学老师(我班主任孙先生,自费出版了一本中国古诗词研究),出版人(像媒体人一样值得警惕),软件销售,官二代(我高中同学,在他的汽车后座放了一张假冒的牛津大学毕业证书,他做的事情现在在网络上被称为PUA),等等。

他们喜欢自己的工作吗?我不知道。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一划,通讯录里的名字就带着他们各自的工作滚动了一遍,各司其职,各就其位,世界正是如此,人们按照自己的分工生活着,一个恰当的稳妥的世界因此慢慢转动。要是每个人也为手上的事情很开心,人人爱岗敬业,我想,那可就真是个完美的世界了。

但有人可以不工作,或者以后也不会考虑工作吗?看来看去,我的通讯录里似乎只有一个周先生。

周先生今年 50岁,1990年大学毕业去了美国西雅图,做了十年IT,2003年回国,进入广州的一家报社,写文章作为主业,其后换了几家单位,换来换去,八年前在一家杂志离职,自此开始去世界各地旅行。

大家都说不工作的周先生是个真正自由的人,他就只想一个人到处走,他背着很小的一个行李袋(我见过几次),蹭各种杂志的酒店和飞机票,用最小的精力应付一篇稿子,吃尽量便宜的饭食,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地走下去。因为没钱,他得省钱。在国内他只坐慢车,有绿皮的就坐绿皮的。我跟他坐过一次,慢极了,晃晃荡荡,但他看上去特别享受。周先生的旅行故事太多了,我听得目瞪口呆,就比如他在阿富汗的经历吧:他说他被一个士兵拿枪指着头,这就要崩掉了,不过很幸运,另一个士兵心软了,按下了同事的长枪,解救了他。

周先生一米七出头的个子,瘦,说话细声细语,他的性格像是一盆最恰到好处的温水,不说脏话,聊到任何话题似乎都能微笑颔首地听。遇到问题就抬头看着半空,沉吟很久,才小心地回答出来。我记得有段时间他在读一本英文版的《舒伯特传》,我们一块旅行,推开他的房间门,就见他坐在那里,书放在膝头,右手手指点在书页上,一句一句地指读。

长枪指着他的时候他的腿软了吗?我想象着他的样子,想着我认识的那个瘦削的、神采奕奕的中年人。他到那里去干什么?那是他该去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待在北京的写字楼里做一个安全的文化人,坐在一张长条的会议桌前,一边喝着可乐和咖啡一边开会?

我是因为工作认识了周先生,这几年,几个朋友一起,跟他在国内国外也旅行了几次,我们有时候坐火车,有时候自己开车,到了一个地方就走走逛逛,喝着酒聊到深夜,聊到眼睛睁不开。时间久了,周先生这个人在我这里不那么神秘了,我想跟我一样,他选择了一个工作,那个工作就是旅行。周先生过的是旅行家的生活,在古代就是徐霞客那种人。

周先生是福建泉州人,2019 年春天我们几个朋友跟着他去了一次泉州。周先生说在泉州他家还有座祖传的老房子,多年无人照料,现在有个流浪汉住了过去,帮他们看家。老家还有个堂姐,最近召集家人,想把老房子修一下,开个客栈,或者咖啡馆。

要是我的碗有脸盆那么大就好了,站在面线糊的柜台前面看着那上下三排配料,在泉州,当时我想,那我就一样一个,把它们全都选进我的碗里。我觉得它们窸窸窣窣,就快要蠕动起来了。我们在街上走,一天吃六顿,吃得最多的是肉粽。关于孤独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比喻来自太宰治,他说,孤独越来越膨胀,就像一头猪。吃肉粽的时候就是,肥肉裹了麻酱,一口吞下去,我会觉得全世界的下水道都堵住了。好在路边还有清爽的石花膏。我们几个人站在一群小女孩观光客里排队,每人接过一个塑料盒,选择那些花花绿绿的配料。黄色的芒果,红色的山楂,白色的椰蓉,除了这三个,别的颜色我现在是记不住了。你随便吧,我对拿着勺子的服务员说,随便几样。

吃完石花膏,我们见到了周先生的堂姐,在她和她的儿子经营的彩票店。堂姐倒了茶水,拉椅子和我们一起坐下,两手铺在腿上,笑吟吟看着我们。她是那种并未放弃打扮的中年女人,从鞋子到头发都能看出来她细心做过选择。如果她去吃一碗石花膏,我想,那四种佐料她一定有自己的搭配,她会耐心把她想要的挑出来,指给服务员,即使身后乌央乌央、排满一队不耐烦的小女孩。

生活当然仔细地、专注地折磨过她,在她脸上那种习惯了收敛的笑容里你能窥探到一点。

在她的堂弟周先生的讲述里,我们得到的故事就更完整。

关于很多年前泉州的事情,周先生是从他爷爷那一辈开始讲的,然后是他爸爸那一辈,兄弟几个,具体数字忘了。直到讲到他的伯父,也就是眼前这位堂姐的爸爸,故事才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味道。

泉州,1960年代,周先生的伯父是当时真正的风流人物,那个年代的,或者放在现在——网剧里所谓的霸道总裁吧——也成立,家族里最果断的人,处理宗族事务,生意做得大,然后就跟他的太太相爱了,这位太太也是故事里富于传奇的女子。来自外地的富家女,而她的家庭恰恰在衰败当中。她屈身此地,优雅、好看、有学识,落落寡欢,格格不入,在泉州处于脆弱的境地。周先生的伯父就是将她置于困境的人,然后又一直跟她一起待在那个困境里。

就像一个人给了你雨水又给你撑伞。

一根香烟如果燃得暴烈你就很难控制它的速度,尤其是你如果没有循规蹈矩,按照一座城市或者一个村镇的传统来办事,而是仅仅靠自己的想法的话。住在一起很多年,似乎是十年还是二十年,周先生的伯父和那位小姐始终没有结婚,生下了眼前这位堂姐,后来他去世了,堂姐这一支的继承问题就很麻烦。已经是老妇人的小姐跟所有其他故事里不受待见的女人那样,在丈夫去世以后毫无凭恃,容颜不再,放弃对一切事务的主张,低眉顺眼,直到去世。

我们走出彩票店,跟堂姐一起去看那栋老房子。

泉州的街道我很喜欢,我说不出来它的建筑是何特点,像个城市又不像,像个小镇也不是,在真正的南方气息里又有某些苦寒之地才有的味道。

周家的老房子分前后花园,很多木柱,院落,东房西房,我没有常识去讲述它在建筑上的属类和特色。我会记得那些趴在木门上的白蛾,杏仁那样大,安静,妥帖,像是趴在那里二十年没动过了。整整一片,我不敢仔细看。

堂姐提醒我们注意腿上的蚊虫,也提醒我们轻轻推门,不要打扰那些蛾子。

如果它们飞起来就麻烦了,她说。

就在布满飞蛾的门边,堂屋正中,墙上挂着一行照片,那种旧时候的照片,堂姐向我们介绍,似乎有他们的太公和祖父祖母。照片早就失色了,故去的人在往事里看着我们。

老房子有几个房间的屋顶塌陷,杂草长出来,房子彻底损坏了。因为家里分了好几支,如今四散各地,大家共同继承这栋房子,怎么处理它就成了麻烦。有人要卖有人不同意,要维修出租又是一笔费用,等等,几次协商没有结果。现在它们就归雨水、白蛾和荒草管理。

很多故事都是这样,曲曲折折的尽头不是人,最好是蚊虫掌握世界。

十年了,这栋老房子里的人渐渐搬走,死去,四周的旧宅拆掉建了楼房,现在它这里是唯一的塌陷之地。水泥的灰色世界里唯一的绿色和黑色,绿色的植物,黑色的房梁和木头,黑色的井,黑色上带有苔藓的绿油油的石板。如果我们把一个家族里人的性格对应到一栋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周先生的伯父可能是暴晒在烈日下的院落,他不管不顾的事迹很多,终生未婚,育有一女。如果按照某种愚蠢的坏习惯,你就想去揣测所谓打破范式的人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我倒觉得不好,就像打搅木门板上的白蛾那样,那样不好。白蛾应该沉静,我喜欢它们趴在水面那样趴在那里,我喜欢它们若有所思,不喜欢它们飞起来。

每个故事都是一个老房子,我确信这一点,泉州的是,别的什么地方也是,每个老房子的院落里都有一口井,我从来都不喜欢往井里看,我只知道它们作为井本身就该待在那里,我不会自大到希望明白井里有什么。

眼前这位堂姐是个讲究但没多少心思的人,因此在离婚的事情上没有得到什么财产,虽然是她的老公有了情人。堂姐是故事的末尾,堂姐离婚是末尾的末尾,她的儿子跟她一起生活,如果儿子没有小儿麻痹症,现在说话能清楚一点,那么这个末尾会更使人稍微宽慰一点。

我们跟堂姐吃晚饭,又吃到许多种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吃了很多,也喝了啤酒,其间堂姐的儿子想向我们介绍一个食物的吃法,他说不清楚,只有他的妈妈能听懂。堂姐笑着向我们翻译他的意思。我们点头笑,他不说话,满足地低下头。那气氛有点儿像哄一个小孩。沟通的结果是我们使他不再说话。

吃完散场,堂姐骑了一辆电动车,她的儿子坐在身后,母子二人打了招呼,往远处开去。他们的身影在我们前面消失。

像电影,这一瞬间,周先生说,是吧。

我们到泉州来是因为我们当中的周先生也对那栋老房子拥有继承权。在来泉州的路上他就开始讲述泉州的故事,抱歉,我听得囫囵吞枣,因此讲得磕磕绊绊。周先生是一位逍遥四海的人,隐匿者,流浪者,我忘了他的书上是自称还是别人的说法,说他是“万难逃脱之逃”。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逃脱,范式,义务,习惯,系统,规则,都很容易。可是我们没法逃脱于往事。周先生也是泉州往事的一员,也是老房子的一部分,他也许是那木板上的苔藓,也许也是那口井,不清楚,不知道,也许是一块瓦砾而已。也许是门板上白蛾中的一只。

夜晚,我们几个人喝着酒,在天台上开始讨论事情。讨论到最后往往不知道在讨论什么。我们住的那家民宿很静,泉州的东塔和西塔渐渐只剩下轮廓。我们好像谈到了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风吹在脸上,酒精在我的身上移动。

艺术的道路是接近真实的道路,我对他们说。如果你喝了很多酒你就会说出那些奇奇怪怪的话,它对别人没有什么价值,也许对你自己有,也许对跟你一起喝酒的朋友有。

故事的结尾就是死亡,我是个没什么选择权的人,我是个 Nobody 。我的英文很糟糕但我记得这个单词,Nobody ,毫不重要的人,是吧?

你错了,周先生说。他酒后的声音因为厚重而增加了一些权威感。

你不是 nobody ,你不要把自己放进另一个讨论框架去安慰自己,我们所有人先是要生活,在生活里你不算是 nobody,你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真正的 nobody 是我的堂姐和她儿子,周先生说,真正的 nobody 是那个流浪汉。

北京的会议桌上此时沉默了,大家似乎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我没听到,因此只好低下头,也假装正在思考。窗外呼啸的冷空气贴在玻璃上,游弋,逡巡,像夏天的苍蝇那样想钻进来。它们制造出声音曲折的噪音,像口哨,像叹息,也像粗重的喘气。屋里是暖的,有一种被围困的感觉环绕四周。

我给周先生发了个信息,我问他,在泉州那个帮你们看家的流浪汉叫什么名字?

我也不记得了,周先生说。

在泉州那天,我回想着,我们跟着堂姐在那栋老宅子绕了一圈,最后才到了流浪汉的地方。

是的,是地方,不是房子。跟我想象的不同,周先生说流浪汉帮他们看家,那么我以为他会住在老房子里,因此我们在那大房子里走,我是等着在某个角落的一间里看见生活用品,床铺、桌椅、脸盆什么的。

但是没有。我们是一直走到了房子外面,屋后的一块像下水道的汇集区,由于建设规划的失败而形成的那样一处空地上。有一个黑色的窝棚。窝棚,应该用这个词——一个三角形的窝棚——几块木柱搭起来,看起来相当坚固,不是只住了三两年的样子。旁边是几根钢丝,挂了几件衣物,其中有几件红色的女人内衣,在风里面摇晃着。

我们一起看到了它们。在一片灰黑的弃物当中,它们的颜色有点儿刺眼。

堂姐解释,流浪汉后来跟一个流浪女住在了一起。

我们都点了头,那些都是我们不太需要去想象的事情。真正的流浪汉的生活,他就住到了泉州故事的结尾里。

站在窝棚门口,我看进去,里面漆黑一片,隐约是一张床,有两把椅子。我一直在想他们怎么防蚊这件事。是的,我想到的甚至不是刮风和下雨,不是别的,我只想到蚊子的事情。被蚊子咬是很痛苦的事情,在我的世界里,是的,很痛苦,一只无名的小昆虫会让你很难受,让你睡不好,让你不能愉快地遍访你的梦境。

那天我们等了一会儿,没有等到那个流浪汉出现。堂姐说他去忙什么了。我想应该是去捡垃圾,捡一些卖掉,把一些生活用品继续用起来,就像眼前这些已经被用起来的旧物。

他可能才是泉州往事的末尾吧,我想,他是那个没有选择的人。

一个讲述者,一个亲历者,或者一个别的什么角色,一个自以为能探求什么的人,你认为你是哪一个?我不知道,如果我们真的能选择的话我也不知道。去往事里寻求一点什么安慰就像在一条狗身上探求一只跳蚤那样。往事里不剩什么了,井里没有水,我会跟你说,如果我们活着,我们是站在末尾的那个人,没有选择权的人,我们也许不会想快乐和悲哀的问题。能活下去就好了。如果我们接受我们只是老房子里门板上的飞蛾一只的话。

你肯定不会接受,当你能选择的时候。当你站在那些佐料面前,你会犹豫,你会贪婪,你会希望你的碗有脸盆那么大。为什么不呢?当你能选择的时候,当你自以为离死还很远,而又自以为在某个故事里你仍然是主角的时候。你会选择一份工作,未必喜欢,你会选择一种生活,唉声叹气,但你不会选择去捡拾那些人间的弃物,辛苦地搭建一个窝棚,和另一个流浪的女人住在一起,对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窝棚建造时

如果我们活着,我们是站在末尾的那个人,没有选择权的人,我们也许不会想快乐和悲哀的问题。能活下去就好了。

人的本质说到底是轻率的,天性像尘埃,受不了束缚;如果他自己束缚起来,不久便会疯狂地猛烈挣脱束缚,把长城、锁链以及自身都扯得粉碎。

——弗兰茨·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叶廷芳 译)

中国窝棚建造时

文|王琛

冰箱里的饮料太多了,花花绿绿,我仔细打量,端详,我想着我应该喝什么口味。可选择的越多就越难决定。我站在那里半天才挑了一瓶罐装可乐,330mL,无糖,下午2点,三里屯,握着它坐在了会议室的长桌边。屋里的光线暗了下来,是有人拉了窗帘。外面的天空里游荡着北京的冬风。

这里不是我的工作单位。我是杂志编辑,职能是写文章,一个做影视的朋友要拍一组职场纪录片,喊我来出主意,两个月了,我常过来开会,有时也出差,去了几个城市,跟人见面,听他们讲自己的工作,记录下来。

回头看,我还是更喜欢自己本来的工作。这可能很幸运。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比如我高中同桌张明,他是公务员,职责是检查我们县的加油站。我们县有那么多条马路那么多座加油站,我同桌一天检查一个,一个月都检查不了一遍。他的手臂从车窗耷拉下去,手上的香烟一根接一根燃尽。这就是工作,无聊,无趣,但是张明一干就是八年,我每次回去见他他都说不想干了。他的叹息穿越办公室里缭绕的烟雾。后来,这两年,张明发展了自己的副业:钻研足球彩票。全世界几乎每天都有足球比赛,每天都有胜利失败,你下注了,那些所有的比赛就跟你发生了一点微小的连接。买足球彩票其实是赚不了钱的,买多了,成功率就维持在 50%。但好处是时间终于打发掉了。这是副业的好处。

我正喝着可乐,桌上的人坐齐了。有人开始发言,说着说着开始打手势。话语在这间温暖的屋子里打转。我走神了,回神过来还假装继续听。我环视其他人,看见有人正在打字,就像我现在做的一样。

我把微信的通讯录从a到z看了一遍。通讯录里最多的就是媒体人(这是个特别笼统的说法),艺术家,公务员,房产经纪人,学生,互联网公司公关,HR(我大学读了这个专业),IT人士,学者,大学副教授(两名,其中一位是我的老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喋喋不休地批判自己的学校和自己的同事),保洁阿姨,微商,创业者,神秘的创业者(神秘之处是不知道他们的项目是什么),币圈人士(比特币相关),律师,法官,财务,编剧,导演,变压器销售(我表弟任某某),摄影师,水果店老板,明星助理,明星(就一个,我不知道他还算不算明星,以前我们说一个明星曝光率不高就说他“过气了”,现在说“糊了”),投资人,足球解说员,年轻企业家(我另一个高中同学,子承父业,经营我们县的水泥厂),漫画家(画的内容以老鼠为主,竟然也赢得了声誉),外卖员(我跟他们一起工作过二十天,真的辛苦),快递员,作家,民警(也是我的高中同学,在我们那里一个景区派出所,前年有一次他将一位偷电动车的小偷逼到了河边,小偷跳进河里游走了,他却因为担心手机淹水放弃了追逐,目送对方远去),银行经理,宠物店老板,文学评论家(全世界最奇怪的工作之一),网红(这个说法有点儿粗暴),网店老板,教育培训人士,书店老板,窗帘店老板,玉石老板(以前是个娱乐记者),医生,自媒体人士,二房东(孙海洋,他在深圳丢了孩子,找了十几年),中学教导主任(我姐夫,工作以外最爱跳广场舞),中学老师(我班主任孙先生,自费出版了一本中国古诗词研究),出版人(像媒体人一样值得警惕),软件销售,官二代(我高中同学,在他的汽车后座放了一张假冒的牛津大学毕业证书,他做的事情现在在网络上被称为PUA),等等。

他们喜欢自己的工作吗?我不知道。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一划,通讯录里的名字就带着他们各自的工作滚动了一遍,各司其职,各就其位,世界正是如此,人们按照自己的分工生活着,一个恰当的稳妥的世界因此慢慢转动。要是每个人也为手上的事情很开心,人人爱岗敬业,我想,那可就真是个完美的世界了。

但有人可以不工作,或者以后也不会考虑工作吗?看来看去,我的通讯录里似乎只有一个周先生。

周先生今年 50岁,1990年大学毕业去了美国西雅图,做了十年IT,2003年回国,进入广州的一家报社,写文章作为主业,其后换了几家单位,换来换去,八年前在一家杂志离职,自此开始去世界各地旅行。

大家都说不工作的周先生是个真正自由的人,他就只想一个人到处走,他背着很小的一个行李袋(我见过几次),蹭各种杂志的酒店和飞机票,用最小的精力应付一篇稿子,吃尽量便宜的饭食,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地走下去。因为没钱,他得省钱。在国内他只坐慢车,有绿皮的就坐绿皮的。我跟他坐过一次,慢极了,晃晃荡荡,但他看上去特别享受。周先生的旅行故事太多了,我听得目瞪口呆,就比如他在阿富汗的经历吧:他说他被一个士兵拿枪指着头,这就要崩掉了,不过很幸运,另一个士兵心软了,按下了同事的长枪,解救了他。

周先生一米七出头的个子,瘦,说话细声细语,他的性格像是一盆最恰到好处的温水,不说脏话,聊到任何话题似乎都能微笑颔首地听。遇到问题就抬头看着半空,沉吟很久,才小心地回答出来。我记得有段时间他在读一本英文版的《舒伯特传》,我们一块旅行,推开他的房间门,就见他坐在那里,书放在膝头,右手手指点在书页上,一句一句地指读。

长枪指着他的时候他的腿软了吗?我想象着他的样子,想着我认识的那个瘦削的、神采奕奕的中年人。他到那里去干什么?那是他该去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老老实实待在北京的写字楼里做一个安全的文化人,坐在一张长条的会议桌前,一边喝着可乐和咖啡一边开会?

我是因为工作认识了周先生,这几年,几个朋友一起,跟他在国内国外也旅行了几次,我们有时候坐火车,有时候自己开车,到了一个地方就走走逛逛,喝着酒聊到深夜,聊到眼睛睁不开。时间久了,周先生这个人在我这里不那么神秘了,我想跟我一样,他选择了一个工作,那个工作就是旅行。周先生过的是旅行家的生活,在古代就是徐霞客那种人。

周先生是福建泉州人,2019 年春天我们几个朋友跟着他去了一次泉州。周先生说在泉州他家还有座祖传的老房子,多年无人照料,现在有个流浪汉住了过去,帮他们看家。老家还有个堂姐,最近召集家人,想把老房子修一下,开个客栈,或者咖啡馆。

要是我的碗有脸盆那么大就好了,站在面线糊的柜台前面看着那上下三排配料,在泉州,当时我想,那我就一样一个,把它们全都选进我的碗里。我觉得它们窸窸窣窣,就快要蠕动起来了。我们在街上走,一天吃六顿,吃得最多的是肉粽。关于孤独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比喻来自太宰治,他说,孤独越来越膨胀,就像一头猪。吃肉粽的时候就是,肥肉裹了麻酱,一口吞下去,我会觉得全世界的下水道都堵住了。好在路边还有清爽的石花膏。我们几个人站在一群小女孩观光客里排队,每人接过一个塑料盒,选择那些花花绿绿的配料。黄色的芒果,红色的山楂,白色的椰蓉,除了这三个,别的颜色我现在是记不住了。你随便吧,我对拿着勺子的服务员说,随便几样。

吃完石花膏,我们见到了周先生的堂姐,在她和她的儿子经营的彩票店。堂姐倒了茶水,拉椅子和我们一起坐下,两手铺在腿上,笑吟吟看着我们。她是那种并未放弃打扮的中年女人,从鞋子到头发都能看出来她细心做过选择。如果她去吃一碗石花膏,我想,那四种佐料她一定有自己的搭配,她会耐心把她想要的挑出来,指给服务员,即使身后乌央乌央、排满一队不耐烦的小女孩。

生活当然仔细地、专注地折磨过她,在她脸上那种习惯了收敛的笑容里你能窥探到一点。

在她的堂弟周先生的讲述里,我们得到的故事就更完整。

关于很多年前泉州的事情,周先生是从他爷爷那一辈开始讲的,然后是他爸爸那一辈,兄弟几个,具体数字忘了。直到讲到他的伯父,也就是眼前这位堂姐的爸爸,故事才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味道。

泉州,1960年代,周先生的伯父是当时真正的风流人物,那个年代的,或者放在现在——网剧里所谓的霸道总裁吧——也成立,家族里最果断的人,处理宗族事务,生意做得大,然后就跟他的太太相爱了,这位太太也是故事里富于传奇的女子。来自外地的富家女,而她的家庭恰恰在衰败当中。她屈身此地,优雅、好看、有学识,落落寡欢,格格不入,在泉州处于脆弱的境地。周先生的伯父就是将她置于困境的人,然后又一直跟她一起待在那个困境里。

就像一个人给了你雨水又给你撑伞。

一根香烟如果燃得暴烈你就很难控制它的速度,尤其是你如果没有循规蹈矩,按照一座城市或者一个村镇的传统来办事,而是仅仅靠自己的想法的话。住在一起很多年,似乎是十年还是二十年,周先生的伯父和那位小姐始终没有结婚,生下了眼前这位堂姐,后来他去世了,堂姐这一支的继承问题就很麻烦。已经是老妇人的小姐跟所有其他故事里不受待见的女人那样,在丈夫去世以后毫无凭恃,容颜不再,放弃对一切事务的主张,低眉顺眼,直到去世。

我们走出彩票店,跟堂姐一起去看那栋老房子。

泉州的街道我很喜欢,我说不出来它的建筑是何特点,像个城市又不像,像个小镇也不是,在真正的南方气息里又有某些苦寒之地才有的味道。

周家的老房子分前后花园,很多木柱,院落,东房西房,我没有常识去讲述它在建筑上的属类和特色。我会记得那些趴在木门上的白蛾,杏仁那样大,安静,妥帖,像是趴在那里二十年没动过了。整整一片,我不敢仔细看。

堂姐提醒我们注意腿上的蚊虫,也提醒我们轻轻推门,不要打扰那些蛾子。

如果它们飞起来就麻烦了,她说。

就在布满飞蛾的门边,堂屋正中,墙上挂着一行照片,那种旧时候的照片,堂姐向我们介绍,似乎有他们的太公和祖父祖母。照片早就失色了,故去的人在往事里看着我们。

老房子有几个房间的屋顶塌陷,杂草长出来,房子彻底损坏了。因为家里分了好几支,如今四散各地,大家共同继承这栋房子,怎么处理它就成了麻烦。有人要卖有人不同意,要维修出租又是一笔费用,等等,几次协商没有结果。现在它们就归雨水、白蛾和荒草管理。

很多故事都是这样,曲曲折折的尽头不是人,最好是蚊虫掌握世界。

十年了,这栋老房子里的人渐渐搬走,死去,四周的旧宅拆掉建了楼房,现在它这里是唯一的塌陷之地。水泥的灰色世界里唯一的绿色和黑色,绿色的植物,黑色的房梁和木头,黑色的井,黑色上带有苔藓的绿油油的石板。如果我们把一个家族里人的性格对应到一栋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里,周先生的伯父可能是暴晒在烈日下的院落,他不管不顾的事迹很多,终生未婚,育有一女。如果按照某种愚蠢的坏习惯,你就想去揣测所谓打破范式的人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我倒觉得不好,就像打搅木门板上的白蛾那样,那样不好。白蛾应该沉静,我喜欢它们趴在水面那样趴在那里,我喜欢它们若有所思,不喜欢它们飞起来。

每个故事都是一个老房子,我确信这一点,泉州的是,别的什么地方也是,每个老房子的院落里都有一口井,我从来都不喜欢往井里看,我只知道它们作为井本身就该待在那里,我不会自大到希望明白井里有什么。

眼前这位堂姐是个讲究但没多少心思的人,因此在离婚的事情上没有得到什么财产,虽然是她的老公有了情人。堂姐是故事的末尾,堂姐离婚是末尾的末尾,她的儿子跟她一起生活,如果儿子没有小儿麻痹症,现在说话能清楚一点,那么这个末尾会更使人稍微宽慰一点。

我们跟堂姐吃晚饭,又吃到许多种不一样的东西。我们吃了很多,也喝了啤酒,其间堂姐的儿子想向我们介绍一个食物的吃法,他说不清楚,只有他的妈妈能听懂。堂姐笑着向我们翻译他的意思。我们点头笑,他不说话,满足地低下头。那气氛有点儿像哄一个小孩。沟通的结果是我们使他不再说话。

吃完散场,堂姐骑了一辆电动车,她的儿子坐在身后,母子二人打了招呼,往远处开去。他们的身影在我们前面消失。

像电影,这一瞬间,周先生说,是吧。

我们到泉州来是因为我们当中的周先生也对那栋老房子拥有继承权。在来泉州的路上他就开始讲述泉州的故事,抱歉,我听得囫囵吞枣,因此讲得磕磕绊绊。周先生是一位逍遥四海的人,隐匿者,流浪者,我忘了他的书上是自称还是别人的说法,说他是“万难逃脱之逃”。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逃脱,范式,义务,习惯,系统,规则,都很容易。可是我们没法逃脱于往事。周先生也是泉州往事的一员,也是老房子的一部分,他也许是那木板上的苔藓,也许也是那口井,不清楚,不知道,也许是一块瓦砾而已。也许是门板上白蛾中的一只。

夜晚,我们几个人喝着酒,在天台上开始讨论事情。讨论到最后往往不知道在讨论什么。我们住的那家民宿很静,泉州的东塔和西塔渐渐只剩下轮廓。我们好像谈到了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风吹在脸上,酒精在我的身上移动。

艺术的道路是接近真实的道路,我对他们说。如果你喝了很多酒你就会说出那些奇奇怪怪的话,它对别人没有什么价值,也许对你自己有,也许对跟你一起喝酒的朋友有。

故事的结尾就是死亡,我是个没什么选择权的人,我是个 Nobody 。我的英文很糟糕但我记得这个单词,Nobody ,毫不重要的人,是吧?

你错了,周先生说。他酒后的声音因为厚重而增加了一些权威感。

你不是 nobody ,你不要把自己放进另一个讨论框架去安慰自己,我们所有人先是要生活,在生活里你不算是 nobody,你有那么多可以选择的。真正的 nobody 是我的堂姐和她儿子,周先生说,真正的 nobody 是那个流浪汉。

北京的会议桌上此时沉默了,大家似乎在思考一个什么问题,我没听到,因此只好低下头,也假装正在思考。窗外呼啸的冷空气贴在玻璃上,游弋,逡巡,像夏天的苍蝇那样想钻进来。它们制造出声音曲折的噪音,像口哨,像叹息,也像粗重的喘气。屋里是暖的,有一种被围困的感觉环绕四周。

我给周先生发了个信息,我问他,在泉州那个帮你们看家的流浪汉叫什么名字?

我也不记得了,周先生说。

在泉州那天,我回想着,我们跟着堂姐在那栋老宅子绕了一圈,最后才到了流浪汉的地方。

是的,是地方,不是房子。跟我想象的不同,周先生说流浪汉帮他们看家,那么我以为他会住在老房子里,因此我们在那大房子里走,我是等着在某个角落的一间里看见生活用品,床铺、桌椅、脸盆什么的。

但是没有。我们是一直走到了房子外面,屋后的一块像下水道的汇集区,由于建设规划的失败而形成的那样一处空地上。有一个黑色的窝棚。窝棚,应该用这个词——一个三角形的窝棚——几块木柱搭起来,看起来相当坚固,不是只住了三两年的样子。旁边是几根钢丝,挂了几件衣物,其中有几件红色的女人内衣,在风里面摇晃着。

我们一起看到了它们。在一片灰黑的弃物当中,它们的颜色有点儿刺眼。

堂姐解释,流浪汉后来跟一个流浪女住在了一起。

我们都点了头,那些都是我们不太需要去想象的事情。真正的流浪汉的生活,他就住到了泉州故事的结尾里。

站在窝棚门口,我看进去,里面漆黑一片,隐约是一张床,有两把椅子。我一直在想他们怎么防蚊这件事。是的,我想到的甚至不是刮风和下雨,不是别的,我只想到蚊子的事情。被蚊子咬是很痛苦的事情,在我的世界里,是的,很痛苦,一只无名的小昆虫会让你很难受,让你睡不好,让你不能愉快地遍访你的梦境。

那天我们等了一会儿,没有等到那个流浪汉出现。堂姐说他去忙什么了。我想应该是去捡垃圾,捡一些卖掉,把一些生活用品继续用起来,就像眼前这些已经被用起来的旧物。

他可能才是泉州往事的末尾吧,我想,他是那个没有选择的人。

一个讲述者,一个亲历者,或者一个别的什么角色,一个自以为能探求什么的人,你认为你是哪一个?我不知道,如果我们真的能选择的话我也不知道。去往事里寻求一点什么安慰就像在一条狗身上探求一只跳蚤那样。往事里不剩什么了,井里没有水,我会跟你说,如果我们活着,我们是站在末尾的那个人,没有选择权的人,我们也许不会想快乐和悲哀的问题。能活下去就好了。如果我们接受我们只是老房子里门板上的飞蛾一只的话。

你肯定不会接受,当你能选择的时候。当你站在那些佐料面前,你会犹豫,你会贪婪,你会希望你的碗有脸盆那么大。为什么不呢?当你能选择的时候,当你自以为离死还很远,而又自以为在某个故事里你仍然是主角的时候。你会选择一份工作,未必喜欢,你会选择一种生活,唉声叹气,但你不会选择去捡拾那些人间的弃物,辛苦地搭建一个窝棚,和另一个流浪的女人住在一起,对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