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进厨房的男人们,反而更擅长做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进厨房的男人们,反而更擅长做饭?

不是男人们擅长做饭,只是有太多的东西让女人们没办法好好做饭、没办法得到公正的评价。

文|橙雨伞公益

人们不相信女性厨师,人们也不相信女性企业家。

返工后和同事们聊起假期生活,大家都说到了做饭。

有人表示,自己老公虽然第一次做,但“照着网上的教程随便弄弄,竟也做得又快又好,比我强。”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在“男生其实更擅长做饭”的结论里夸赞彼此找了个好对象,欢乐极了。

但事实上,男人们会更擅长做饭吗?

同事们关于“男人们更擅长做饭”的偏见,可能是来自于“基座效应”。

基座效应(Pedestal Effect)指的是,一个男人做大家心目中女性要去做的事情,不管是做家务还是倡导女权主义,都会比女性获得更多的可见度、认可和奖励。

图/《做家务的男人》

做饭可谓是典型中的典型。

人们总说,“厨房是女人的天地”;然后就像我的同事们经历的那样,当男人们随便搞搞后,就能博得满堂彩。

甚至于当做饭成为一种职业后,男性处在了垄断地位。女性即使进入了这个行业,拿到的也是比男性低得多的薪水。

先说家里

在我的印象中,是我爸做饭比较好,而且是拿耗时、调味这样的指标卡水平也更好的那种。

但是我妈在厨房待了小半辈子了,水平就真的没上去吗?非也。

仔细想想,我爸做饭有几个“优势”:

首先,评价标准从来就不是“客观”的,多种情况导致:在判断谁更擅长做饭时,天平是朝向不常做饭的男人的。

心态就不一样。我妈做饭默认是给全家人吃的,不会太在意自己的感受;而我爸做饭则默认是给自己吃的,至少是觉得自己话语权是很重的。

这样一来,我妈做得“好”与“不好”的决定权并不在她手里,而是要看其他人(也就是我爸,我的口味也是跟着我爸养成的)的评价;我爸则是自己开心就行。

如果“谁做饭更好”是一个比赛,那我爸就当上裁判了,甚至,就连裁判手册都是他自个儿写的,在比赛中怎么可能输掉?

当然,即使不当裁判我爸也能胜出,毕竟预期低,评价就会更高。

就像一个男的说几句女权主义的话,大家就觉得他“意识好,难能可贵”,女生讲就免不了被审视一番是不是田园,是不是激进,是不是陷入消费主义陷阱,是不是厌男了……

做饭也一样,大家对我爸做饭没有期待,所以但凡他有一个亮点(一般是刀工),都会被说是“深藏不露”,被各种鼓励;我妈则面临着有一个地方做得不太好,就要被拎出来的境况。

男人们总是被鼓励,不用担心批评,自然就自信一些。

我爸哪怕是整个开水泡馒头,也会跟你讲自己专门做了葱花油而没有淋香油。我炮友也是,他会把所有食材用料理机打碎,然后跟米拌一起,放到电饭锅里一焖,做出来的东西毫无卖相可言,但他常跟别人推广这套“懒人料理”。

我妈却总是很小心,昨天说肉炖得不够烂,今天说面发得不够充分,明天说菜择得不够干净……总是积极反省与自我批评,谦虚多了也就留下一个“厨艺不好”的基调。

另外,就做饭本身来说,也有很多好玩的细节。

比如我爸做饭从来不收拾(或者说不用收拾),这无疑加快了速度,而且也让他能挑战很多复杂的菜式。

此外,我爸做饭,有可能让我妈收拾时的工作量更大,所以她宁愿自己上。但她又有很多“(看似)顺手收一下”的动作和“一会儿不能太难收拾”的顾虑,自然难以施展拳脚。

做饭还有很多捷径可以走,我刚开始做饭的时候就会放大量的味精,到现在做饭也时不时要求助老干妈、浓汤宝,以及各种罐头,不明内情者就会觉得我在调味上比我妈强。

我妈出于“健康”甚至是成本上的考虑,断然不做这些事情,调味的难度也就大了很多。

还有就是“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因为大部分人家里都会存鸡蛋,我那个焖饭的炮友就精心把炒鸡蛋练到炉火纯青,每一次都能做到表面焦香,内里鲜嫩,聚会做客时不时秀一下,在小圈子还留下了“厨神”的称号,甚至让很多人坚信他推广的焖饭料理是靠谱的。

而很多不常做菜的男人也都跟他一样,只会做那么一两个,做不好才怪。

最后,妈妈是真的累了。

我妈到这几年才发现这个立人设的技巧,但她已经没有热情找到自己的拿手菜了。她说家里没人的时候,自己做个鸡蛋汤(把水烧开后把鸡蛋打进去快速搅拌那种)配些能生吃的蔬菜就行了,完全不想开伙,对做饭这件事非常厌倦。

我刚开始学做饭的时候,为了掌握好油温,还买了一把测温枪,摆盘很细致,上桌之前还会把八角一类的调料挑出来。

但我妈连把锅烧热再倒油都懒得等了,这几年她喜欢做烩菜和乱炖,理由是可以直接在锅里吃。

但她还是会在厨房里待很久。

因为家里的厨房对女性,尤其是我妈这样的家庭主妇来说,不是一个“工作”的地方,有时候妈妈们在厨房待着,只是因为她们知道那个地方男人们不会轻易过去,想跟自己独处(请男人们不要用这个理由逃避家务)。

再说工作

当做饭成为工作,女性厨师也不见得就非常少。

最近在提倡“地摊经济”,路边摊的“做饭”很难被当成职业,但大部分路边摊都是女性做主力的夫妻店,凉菜、炸串儿、麻辣烫、砂锅这些“轻食”摊位上,大都和家里的厨房一样,女性做饭,男人(也可能是孩子)做一些招呼客人、收钱的事情;

有些比较费人工的摊,比如手工饺子啥的,还会看到好几个女的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只有到一些需要掂锅的摊点(比如炒饭),才会看到男厨师的身影(以前刀削面也是男人削得比较多,现在大都换成机器了)。

这些摊位不管是布局、还是工作方式都和店面里很像,我们可以放在一起看。

有了店面,男厨师的身影就多了起来。最常见的解释是体力上的差异,厨师的体力劳动比较重,不少人可能都会说“女厨师掂大勺掂不动”这种话。

关于体力差异和职业选择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了,我就不做赘述,但有几个点我觉得挺有意思:

要掂锅的工作环境都很热,摊点上男人们很多都光着膀子干这活儿;女性就没有公共场合光膀子的特权。

专业厨房或许舒服一点,但跟“均码”的一次性手套总是偏大一样,那种舒服是男人的,专业厨房在设计上对女性并不友好。

厨师是一个压力大、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假期少、容易得职业病(长时间站立、吸油烟)的职业,这些都会被认为“不适合要顾家的人”,招人都会更偏向男生。

打破职业天花板,将泰国街头小吃发扬光大,并获得米其林星的厨师痣姐。图/《街头美食》

对很多女性来讲,如果要以做饭为谋生技能,可能会被推到家政、护理这样的职业上;如果想要以饭店为工作场所,也会有更大的概率做服务员等工作,即便做了厨师,也大概率被分配去做面点一类的事情,职业路径很窄。

还有一个玄学就是“爱”,很多人学厨师是因为对这个职业有热情,但当做饭被当成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时,女性对料理的“爱”就很难被重视。

学厨师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不低,如果一个女生以此为职业规划,想要接受专业的职业教育,大概率不会被支持。

我有女性朋友就被家里劝:“工作是做饭,以后回家还得给老公做饭,你不嫌烦啊?当爱好得了。”

做厨师,当然要想着当大厨。但在厨师本身的职业特征以外,女性厨师也面临着所有女性共有的职业发展上的困境。

进料、流程规划、人事安排、危机处理等等,一个好的厨师也要从事很多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而一旦谈到管理,谈到职业发展,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不管是传统上多被当作“女人的事情”的职业,女性都会遇到职场天花板。

自己干行不行呢?不少厨师也会选择开自己的餐厅或者做成熟餐厅的合伙人,但这对于女性来说只会更难:

人们不相信女性厨师,人们也不相信女性企业家。

Niki Nakayama,美国最有名的米其林星级怀石料理店n/naka的主厨。图/《主厨的餐桌》

女性大厨的缺失,会让整个女性厨师的可见度降低,也就会有更少的女性选择厨师作为职业。

所以说,不是男人们擅长做饭,只是有太多的东西让女人们没办法好好做饭、没办法得到公正的评价。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进厨房的男人们,反而更擅长做饭?

不是男人们擅长做饭,只是有太多的东西让女人们没办法好好做饭、没办法得到公正的评价。

文|橙雨伞公益

人们不相信女性厨师,人们也不相信女性企业家。

返工后和同事们聊起假期生活,大家都说到了做饭。

有人表示,自己老公虽然第一次做,但“照着网上的教程随便弄弄,竟也做得又快又好,比我强。”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在“男生其实更擅长做饭”的结论里夸赞彼此找了个好对象,欢乐极了。

但事实上,男人们会更擅长做饭吗?

同事们关于“男人们更擅长做饭”的偏见,可能是来自于“基座效应”。

基座效应(Pedestal Effect)指的是,一个男人做大家心目中女性要去做的事情,不管是做家务还是倡导女权主义,都会比女性获得更多的可见度、认可和奖励。

图/《做家务的男人》

做饭可谓是典型中的典型。

人们总说,“厨房是女人的天地”;然后就像我的同事们经历的那样,当男人们随便搞搞后,就能博得满堂彩。

甚至于当做饭成为一种职业后,男性处在了垄断地位。女性即使进入了这个行业,拿到的也是比男性低得多的薪水。

先说家里

在我的印象中,是我爸做饭比较好,而且是拿耗时、调味这样的指标卡水平也更好的那种。

但是我妈在厨房待了小半辈子了,水平就真的没上去吗?非也。

仔细想想,我爸做饭有几个“优势”:

首先,评价标准从来就不是“客观”的,多种情况导致:在判断谁更擅长做饭时,天平是朝向不常做饭的男人的。

心态就不一样。我妈做饭默认是给全家人吃的,不会太在意自己的感受;而我爸做饭则默认是给自己吃的,至少是觉得自己话语权是很重的。

这样一来,我妈做得“好”与“不好”的决定权并不在她手里,而是要看其他人(也就是我爸,我的口味也是跟着我爸养成的)的评价;我爸则是自己开心就行。

如果“谁做饭更好”是一个比赛,那我爸就当上裁判了,甚至,就连裁判手册都是他自个儿写的,在比赛中怎么可能输掉?

当然,即使不当裁判我爸也能胜出,毕竟预期低,评价就会更高。

就像一个男的说几句女权主义的话,大家就觉得他“意识好,难能可贵”,女生讲就免不了被审视一番是不是田园,是不是激进,是不是陷入消费主义陷阱,是不是厌男了……

做饭也一样,大家对我爸做饭没有期待,所以但凡他有一个亮点(一般是刀工),都会被说是“深藏不露”,被各种鼓励;我妈则面临着有一个地方做得不太好,就要被拎出来的境况。

男人们总是被鼓励,不用担心批评,自然就自信一些。

我爸哪怕是整个开水泡馒头,也会跟你讲自己专门做了葱花油而没有淋香油。我炮友也是,他会把所有食材用料理机打碎,然后跟米拌一起,放到电饭锅里一焖,做出来的东西毫无卖相可言,但他常跟别人推广这套“懒人料理”。

我妈却总是很小心,昨天说肉炖得不够烂,今天说面发得不够充分,明天说菜择得不够干净……总是积极反省与自我批评,谦虚多了也就留下一个“厨艺不好”的基调。

另外,就做饭本身来说,也有很多好玩的细节。

比如我爸做饭从来不收拾(或者说不用收拾),这无疑加快了速度,而且也让他能挑战很多复杂的菜式。

此外,我爸做饭,有可能让我妈收拾时的工作量更大,所以她宁愿自己上。但她又有很多“(看似)顺手收一下”的动作和“一会儿不能太难收拾”的顾虑,自然难以施展拳脚。

做饭还有很多捷径可以走,我刚开始做饭的时候就会放大量的味精,到现在做饭也时不时要求助老干妈、浓汤宝,以及各种罐头,不明内情者就会觉得我在调味上比我妈强。

我妈出于“健康”甚至是成本上的考虑,断然不做这些事情,调味的难度也就大了很多。

还有就是“一招鲜,吃遍天”的状况。因为大部分人家里都会存鸡蛋,我那个焖饭的炮友就精心把炒鸡蛋练到炉火纯青,每一次都能做到表面焦香,内里鲜嫩,聚会做客时不时秀一下,在小圈子还留下了“厨神”的称号,甚至让很多人坚信他推广的焖饭料理是靠谱的。

而很多不常做菜的男人也都跟他一样,只会做那么一两个,做不好才怪。

最后,妈妈是真的累了。

我妈到这几年才发现这个立人设的技巧,但她已经没有热情找到自己的拿手菜了。她说家里没人的时候,自己做个鸡蛋汤(把水烧开后把鸡蛋打进去快速搅拌那种)配些能生吃的蔬菜就行了,完全不想开伙,对做饭这件事非常厌倦。

我刚开始学做饭的时候,为了掌握好油温,还买了一把测温枪,摆盘很细致,上桌之前还会把八角一类的调料挑出来。

但我妈连把锅烧热再倒油都懒得等了,这几年她喜欢做烩菜和乱炖,理由是可以直接在锅里吃。

但她还是会在厨房里待很久。

因为家里的厨房对女性,尤其是我妈这样的家庭主妇来说,不是一个“工作”的地方,有时候妈妈们在厨房待着,只是因为她们知道那个地方男人们不会轻易过去,想跟自己独处(请男人们不要用这个理由逃避家务)。

再说工作

当做饭成为工作,女性厨师也不见得就非常少。

最近在提倡“地摊经济”,路边摊的“做饭”很难被当成职业,但大部分路边摊都是女性做主力的夫妻店,凉菜、炸串儿、麻辣烫、砂锅这些“轻食”摊位上,大都和家里的厨房一样,女性做饭,男人(也可能是孩子)做一些招呼客人、收钱的事情;

有些比较费人工的摊,比如手工饺子啥的,还会看到好几个女的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只有到一些需要掂锅的摊点(比如炒饭),才会看到男厨师的身影(以前刀削面也是男人削得比较多,现在大都换成机器了)。

这些摊位不管是布局、还是工作方式都和店面里很像,我们可以放在一起看。

有了店面,男厨师的身影就多了起来。最常见的解释是体力上的差异,厨师的体力劳动比较重,不少人可能都会说“女厨师掂大勺掂不动”这种话。

关于体力差异和职业选择的讨论已经有很多了,我就不做赘述,但有几个点我觉得挺有意思:

要掂锅的工作环境都很热,摊点上男人们很多都光着膀子干这活儿;女性就没有公共场合光膀子的特权。

专业厨房或许舒服一点,但跟“均码”的一次性手套总是偏大一样,那种舒服是男人的,专业厨房在设计上对女性并不友好。

厨师是一个压力大、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假期少、容易得职业病(长时间站立、吸油烟)的职业,这些都会被认为“不适合要顾家的人”,招人都会更偏向男生。

打破职业天花板,将泰国街头小吃发扬光大,并获得米其林星的厨师痣姐。图/《街头美食》

对很多女性来讲,如果要以做饭为谋生技能,可能会被推到家政、护理这样的职业上;如果想要以饭店为工作场所,也会有更大的概率做服务员等工作,即便做了厨师,也大概率被分配去做面点一类的事情,职业路径很窄。

还有一个玄学就是“爱”,很多人学厨师是因为对这个职业有热情,但当做饭被当成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时,女性对料理的“爱”就很难被重视。

学厨师投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都不低,如果一个女生以此为职业规划,想要接受专业的职业教育,大概率不会被支持。

我有女性朋友就被家里劝:“工作是做饭,以后回家还得给老公做饭,你不嫌烦啊?当爱好得了。”

做厨师,当然要想着当大厨。但在厨师本身的职业特征以外,女性厨师也面临着所有女性共有的职业发展上的困境。

进料、流程规划、人事安排、危机处理等等,一个好的厨师也要从事很多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而一旦谈到管理,谈到职业发展,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不管是传统上多被当作“女人的事情”的职业,女性都会遇到职场天花板。

自己干行不行呢?不少厨师也会选择开自己的餐厅或者做成熟餐厅的合伙人,但这对于女性来说只会更难:

人们不相信女性厨师,人们也不相信女性企业家。

Niki Nakayama,美国最有名的米其林星级怀石料理店n/naka的主厨。图/《主厨的餐桌》

女性大厨的缺失,会让整个女性厨师的可见度降低,也就会有更少的女性选择厨师作为职业。

所以说,不是男人们擅长做饭,只是有太多的东西让女人们没办法好好做饭、没办法得到公正的评价。

P.S. 本文观点仅代表特约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