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杨明智

初夏的海南,一树树火红的三角梅在太阳下疯狂地盛开着。在这个美丽岛屿的西北角,儋州洋浦新英湾,有一大片星罗棋布的黑色石头,它们得天独厚的特性和这南国的阳光大海一起,经过千年岁月磨砺保留下来的那一个个依旧坚实的晒盐石砚,盛下的不仅仅是千年的海水咸淡,更是千年的岁月沧桑。
漫步盐田村,海风轻拂着,200多户的村庄就“隐藏”在这阳光、树林中,盐田的入口,一块石头上刻着 “心满意足”四个字,透着村人的知足常乐。走进古盐田,望着那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似乎数不清的如砚台般的老盐槽,一片片、一垄垄地布满了山坡,层层叠叠堆积在海岸边,那些灌满了卤水的石槽,在阳光映照下耀耀生辉,很是壮观。

在盐田村的谭政老先生那里,有一本谭氏家谱,它记载了洋浦盐田的由来,同时也非常准确地记载了洋浦利用日光晒盐的起源时间:805年。那个开创了洋浦盐田历史的先人,名叫谭正德。谭正德发现盐田村的过程颇具传奇,据说1200多年前的某天,身在福建莆田的谭正德跟一群谭姓盐工们在海边煮盐时看到了海市蜃楼:南方有一片广阔的盐场和神奇石景。对于煮盐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欢欣鼓舞了。于是,他们从福建莆田南下渡过琼州海峡,踏上了海南岛,沿西线海岸,最终发现了洋浦半岛。
一天,兄长谭正德领着几个兄弟来到海边,察看起灶地势时,无意中发现那片浅滩石头经过海水浸泡和烈日暴晒,留下了一块块白花花的东西,顺手捡起用舌头一舔,有咸味——是盐。以往的盐工们都只晓得“煮海为盐”,在海边支起大锅,装入海水,再用大火煮至水干,盐就会在锅底结成盐巴。而如今眼前的盐却是太阳晒出来的,这可乐坏了盐工们。
谭正德带着最早的“洋浦开发者”,因地制宜地在海边凿石造盐槽。他们将一个个大石头拦腰破开,在石平面上凿出边,用来盛放海水,借助海南的烈日暴晒,初收制盐之利。就这样,太阳当火、石槽当锅,盐工们开创了“日晒制盐”的先河。后来,为了提高产量,他们利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卤水,再晒盐,盐田由此形成。
谭正德的天才之处在于,他对原始的玄武岩进行了加工,做成石槽形状,这些槽的深度以一天能晒干槽里的卤水为宜。于是,多年以后,在洋浦半岛的海边,便留下了一个个砚台一样的盐槽。据统计,这片盐田占地750亩,盐槽多达7300多个。玄武岩硬度强、耐腐蚀的特性,让这些盐槽历经千余年而不坏。同时,早期火山熔岩流经的海岸是由石英沙和火山石风化沙构成,这种沙泥在涨潮时可以吸收大量盐分,退潮后又易晒干。儋州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利于潮汐自然淹没盐田,加上充足的阳光,使得整个洋浦半岛自古就是生产海盐的绝佳场所。

明朝永乐年间,朝廷倡导废锅灶、建盐田,改煮熬为日晒,逐步在全国推广。而此时的海南洋浦盐田村已经“日晒制盐”了600年左右。后来,为了褒奖开创日晒制盐法的盐田人,清朝乾隆皇帝曾赐书“正德”,解放前,盐田村一直叫“正德村”。
据《儋县志》所载,至清末民国初期时,儋州沿海地区不少盐场因遭遇水灾,产况不良,但是洋浦盐田仍然能凭借其良好的盐田条件继续制盐。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盐田人仍耕守盐田,晒制盐巴运给山上的琼崖纵队,支持革命。
“古”“神”“奇”是千年古盐田的三大特点。由于这三大特点,使千年古盐田闻名遐迩。“古”是因为它时间长久,据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且每个盐槽保存非常完好;“神”是千年古盐田有着东坡盐槽、古盐铺、白玉盘、仙人脚、千年龟石等神话传说;“奇”是一垄一垄的盐田旁边摆放着7300多个形态各异的砚式石槽,当真正身临其境仔细地观察,才会发现它“奇”的奥妙。
据统计,目前古盐田仍保存晒盐泥地、盐泥池、盐卤水池各约八九十个,蓄海水池约六七十个,年产盐量500吨。当地盐田村目前有200多户近900多人,从事制盐的家庭40来户,技艺传承人大部分是35岁至55岁之间的中年人。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如今在现代化厂区林立的洋浦开发区内,盐田村人依然在古老的盐田里沿袭着1200多年来古老的制盐技艺,被人们称为洋浦最早的“工业”。
离盐田不到1公里的洋浦南沙滩,中远船务投资40亿建修造船厂;盐田东边相距数公里的地方,是集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半岛体育公园;而洋浦保税港区内已经建有物流仓储等大项目……盐田村距离海南炼化、金海浆纸等现代化的工厂不过区区几公里,盐田俨然已经被现代工业文明包围了。当前洋浦开发建设如火如荼,面对盐工和产业工人的身份选择,洋浦的年轻一代人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虽然盐田已经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古盐田传统晒盐技艺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些都无法改变古盐田目前遇到的难题。
首先,古盐田还没有完全被赋予天然生产、原始工艺的绿色生态含义和文化价值,生产效益低下。盐产品的交易价格只能和普通食盐一样,而且因产能难以与机械化制盐相比,加上盐里不含碘,不能作为“官盐”,而做为私盐销售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其次,古老传统的手工制盐方式依赖气候和潮汐,且劳动强度大,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被人接受。
谭政老先生告诉界面海南,洋浦古盐田的砚式盐槽晒盐是一种非常原始古老的制盐手法,制作工序古老、独特,要经过“蓄海水”——“湮盐田”——“茅草过滤”——“石板晒”——“收盐”等几道工序。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太愿意学习这种晒盐技艺,即使已经掌握了的也不愿意从事晒盐的工作。随着老一辈的老去,懂这种晒盐技艺的人也将越来越少……
我们在盐田看到有些盐石槽已经遭废弃,有些已经爬满了野藤。当它的主人可以在别的行业赚到钱,而且比晒盐赚得多赚得更轻松,那么这些盐石槽被主人遗忘是容易理解的。对于盐田的主人来说也许这只是换一种谋生方式,但对于晒盐历史文化来说,就不是换一种谋生方式这样简单了。昌江王下的黎族茅草船形屋也许类似这情况,或许发展本身就是要消灭古老?
曾经,这个千年古盐田作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度有三分之一的盐田面积遭到破坏,污水横流,土地盐分被稀释,杂草丛生,受污染的盐田从原本的黑色逐渐变成了红色和黄色,土壤板结。靠制盐维持生计30多年的谭彩香告诉界面海南,长草说明土地里的盐分已经被稀释,土质已经发生变化,盐田已不再是“盐田”了。后来,在海南省文物局和洋浦经济开发区有关部门的介入下,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规划,古盐田逐步得到了恢复。下一步,将把千年古盐田和晒盐技艺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功能,争取早日焕发出新的生机,把古盐田打造成一个具有观赏及考古价值的旅游景点。
我们惟愿,这存续了1200多年的古盐技艺,不要淹没在历史的滚滚尘埃中,如同这坚硬的玄武岩盐槽一样,千年不腐,未来更加辉煌和耀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