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樊新航
“一枝炭笔传神韵,三代老街绘苍生”。海口骑楼中山路一间铺面门口贴着这么一副对联,走进商铺,墙上挂着各种人物肖像,这些肖像看似是照片,但充斥着笔触,说它是画作,人物形象却比绘画更加细腻真实。这里就是韩翠琼的画室,挂着的肖像,也都是她和儿子叶保龙创作的炭画。
炭画又称炭精画,海南省文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炭精粉为绘画颜料,炭铅笔、擦笔、药棉和橡皮为绘画工具,以画人物肖像为主,作品要求“型似”极高,表现细腻,特点是永不褪色。上世纪40年代,炭画在海口兴起,仅在新华路、中山路、博爱路一带,每天都有多位画师揽活儿,80年代中期,炭画行业达到鼎盛,多达二十几人的画师队伍活跃在骑楼老街附近,画师们在画人物肖像的同时,还画山水鸟兽,炭画行业繁荣一时。
匠心世家,父辈延续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和手机照相技术的日益成熟,用炭画来记录和保留人像再也不是最佳选择,炭画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然而,炭画的传承之火在韩翠琼这个“炭画世家”中没有熄灭,从父亲韩冠平,到儿子叶保龙,一家三代对炭画这门手工艺术的守护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
“父亲天生聪慧,自幼爱好美术,多才多艺,20岁那年从文昌锦山镇赴海口市西门街自立门户,开设炭画艺术店,专业从事炭画六十多年,期间还精于油画、水粉画、舞台布景画、木偶戏景画等等,名声远扬。”谈起自己的父亲,韩翠琼很是骄傲。
韩翠琼记忆中的父亲,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借着昏黄的灯光,在卧室里画画到天亮。第二天,若又有人来画像,父亲就又在房间里画上一整天。
“当年看琼剧是老海口人最时尚的消遣方式,父亲画了很多琼剧舞台上的布景画、木偶戏景画,那时候我们的家的房子只有20多平方,一幅背景画往往是几十平方,为了顺利作画,父亲将一幅布景画分成4部分,在脑子里构思好后,将画布挂在墙面上,画完四分之一再画四分之一,等4部分全部画完了再让人缝上。那时候的炭画很受欢迎。”韩翠琼告诉界面海南,“靠着这门手艺,父亲养活了我们一大家人。”

自幼受到父亲的艺术熏陶,1972年韩翠琼高中毕业后,接过父亲画笔,成为炭画第二代传承人。
慢工细活儿,画出人情味儿
“人生易老相不老,须惜当年花容貌。”韩翠琼时常和来买画的游客说起这句话。在她的理解中,炭画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活儿,还是一种带有“人情味儿”的艺术,它可以让时间停滞,把光影凝结在笔尖,跃然到纸上。
韩翠琼绘画的桌子上,整齐的摆放着橡皮、小刀、尺子、炭精粉和各种画笔。

这些画笔都是买来毛笔,排笔后,韩翠琼根据自己的习惯,用鸡蛋清加工,笔的粗细软硬都不同,可以适应不同场景的绘画使用。
“我和父亲的画法都属于传统的九宫格画法,画炭画时首先要在画纸上划格定位,再根据比例用铅笔勾勒出人像轮廓,然后按格子定位涂上炭精粉,揉粉的时候先用笔尖粘少许炭精粉,在其它白纸上试过轻重才可落笔,色度要做到心中有数,明暗关系画好后才可进入最后的深度刻画和调整。”对于炭画绘制的过程和步骤,韩翠琼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
“现在顾客预定一幅画,我们一般通知他们等一个月再来取。”韩翠琼儿媳妇张金玉告诉界面海南。
“画炭画要静下心来,急不得,如今少有客人来画像,正好有时间一笔一画细致绘作;要讲究诚信,不能偷工减料;画一幅人物肖像炭画,粗糙点的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但要画一幅完美的炭画作品,需要花一个星期时间,才能慢慢磨出。”说这些话的时候,韩翠琼显得尤其严肃。

2011年8月,海南省文昌市政府授予韩翠琼炭画世家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2017年其《周总理》、《骑楼老街水巷口》、《黎族纹身老人》等多幅作品被海南省博物馆永久性收藏和长期展示。
致力传承,变革求进
在韩翠琼画室里,保留着两盒父亲留下的绝无仅有彩色炭粉。“现在彩色炭粉都没有厂家生产了,我先生和家婆都不舍得用,想收藏起来做纪念。”张金玉小心翼翼的将两盒彩色炭粉展示给界面海南。

原材料的停产,画师的转行,数码产品的冲击,炭画的身影日益落寞。为了守护祖辈传下来的行当,韩翠琼和儿子叶保龙尝试变革突围。
网上组建论坛,同全国各地画友交流切磋,组织一些小型画展,参与活动,韩翠琼一直很忙。最近几年,韩翠琼开始招生传授炭画技艺,对于招生要求,她说:“学炭画至少要有素描基础,喜欢画画,自学能力较强,而且要有耐心。”
叶保龙自20年前接过韩翠琼的画笔,一直坚持传承炭画,除了承袭九宫格制图画法、放大尺制图画法外,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接受炭画,他打破原有习惯画黑白肖像的常规,把素描融入到炭画当中,并施加上淡淡颜色,提高了绘画速率,人物肖像也更加灵动美丽。
对于炭画的未来,韩翠琼说:“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炭画技艺,是我们炭画世家的责任,希望炭画像骑楼一样被人熟知和保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