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两种“狮子”,三个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两种“狮子”,三个故事

只要你愿意,就能成为一只狮子。

文丨黄进华

图片来源:樊新航/摄

吉时已到。

撑着红色狮头的是一个少年。他卖力地摇着狮头,踩着鼓点做动作,比灯泡还大的狮眼眨个不停,狮铃叮当响。

演出很精彩。散场后,领队塞给他一个红包。这意味着经过多年苦练,学徒终于得到认可,正式成为一个舞狮人。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吕良辉第一次作为“狮头”表演——他的舞狮生涯要从这算起。他说,已经想不起当时红包里有多少钱,但那天的激动和喜悦至今难忘。

“我想,这东西挺有意思的。”

吕良辉的家乡有舞狮的传统,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舞狮队。小时候一听到鼓声,他就会摆出狮架,摇头晃脑地蹦跶不停。

他入门算迟的,别人七岁练基本功,他到十二岁才开始学。父母拗不过他,交了20块钱学费,在八十年代中期,这不是一笔小钱。

1990年,吕良辉来到海口打工。“最开始搬过砖、干过泥瓦匠,到后来又搞日用批发,跑运输。”他掰着手指数着说道。

人生不易,十之八九。

刚来那几年,吕良辉在工地上干活,被糟糕地对待,做泥瓦匠起早摸黑也挣也不到几个钱。他住在城中村低矮的小瓦房里,有一次,被人当成社会流动人员,遭到驱逐,一晚上没敢回去。

生活让他疲于奔命,但农村孩子能吃苦,他能扛。忙碌之余,稍有机会喘息,他总想做回一只狮子。

狮头的后脑勺上有舞狮队的名字。图片来源:樊新航/摄

本以为自己不会再触碰狮头了。然而,一切又像注定好一样。

一次偶然的机会,吕良辉认识了一个会舞狮的老乡,那人告诉他,可以介绍他认识一位海口本地的老师傅。看来,他和狮子的缘分未尽。

就这样,他重新拾起舞狮的爱好。一有空就往舞狮队驻地跑,把狮头放在一辆破三轮车里——就这样蹬着车到海边荒滩上,师兄弟们喊着节拍就练起来。几年下来,他把一套流程都学了个遍。“狮头、狮尾、打鼓、敲锣,基本都熟。”说到这,他眼神透露出几分得意。

“那时候一场下来最多不过三十块,我也照去不误。”说到底,驱使着他的,不过就是“喜欢”二字,而不是别的东西。

图片来源:樊新航/摄

2007年,狮队因为主力流失,面临解散。对吕良辉来说,队伍是承载他舞狮梦的载体,他不愿就此散伙,于是收拢剩余队员,继续干,就这样坚持到了今天。

现在,舞狮队的人数是最初的三倍。

“无瓦遮头,舞龙舞狮,一概不教。”

电影《一代宗师》的一句台词,点破传统观念对舞狮行当的看法。

过去,舞狮被认为是杂耍,被人轻视,遭白眼、挨奚落是常有的事。吕良辉年少时就明白,街头卖艺挣口饭,必须把姿态摆到最低,他不在意,只要能舞狮就行。回忆起这些,他弹了弹烟灰,笑着说:“就算是乞丐,都有乞丐样,卖艺也要有职业精神嘛。”

再根深蒂固观念也有改变的时候,师傅辈没等到,吕良辉这辈等到了。至少在他看来,现在跟以前相比好了很多。

吕良辉所在的舞狮队从师傅辈开始,驻地就在庙里。图片来源:樊新航/摄

外界观念变化的同时,舞狮这门技艺自身也在变,各地舞狮人在改进传统动作之外,还创造出不少新动作,例如“七星”舞法,因为动作新颖而广受欢迎。

其实,表演形式的变化只是外在表象,传统舞狮向现代舞狮艺术的转变,是从规矩,还有狮头开始的。

跑江湖的行当,总有这样那样的规矩。

一到出狮的日子,就有很多讲究,“遇庙拜庙,遇桥拜桥,过别人地界,礼数要足。”老一辈的舞狮人迷信,认为遇庙不拜则不敬,生怕演出不顺,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讲究和忌讳。

2010年开始,业内的老一辈陆续退休,许多规矩也随之退出舞台,现在只留“拜狮头”一项,以示不忘祖师公赏饭。

吕良辉说,以前表演还会祭出一面华光旗,如今也不再使用。“旗上插着香,有次开业活动上就把人东西点着了。”传统的形式主义就此消除。

狮头的变化也不小。过去的手工制狮头,铁丝搭结构,糊上层层纸皮,彩绘上色,最后加装饰物,成品至少有七八斤重。现在多是量产,材质更轻,更适宜商演和比赛竞技,手工制狮头反倒成了收藏品。

没有袋子套着的旧狮头,嘴部已经烂了。图片来源:樊新航/摄

在吕良辉看来,舞狮向比赛竞技化转型是必然的,只有这样,舞狮这门技艺才有路可走。

“改变是好事。”他吐了口烟,缓缓说道。

赵振华没想到,自己的高光时刻来的这么快。

2006年,十五岁的赵振华和师兄陈冬冬参加在印尼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龙狮锦标赛。决赛中,裁判一致判定他们胜出。

赛后,观众围着他要签名,他当然乐意,接过笔,潇洒地签了名。然而,他马上就后悔了。

“字像狗爬的一样。”

第三届世界龙狮锦标赛获奖证书。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学生时代,赵振华在山东一所武校学散打。他放弃打拳而选择了舞狮的理由很简单——“封闭式训练太枯燥,只要能离开学校就好。”

舞狮并不比打拳轻松。北狮霸道,表演时要在摞起来的四方桌上蹦跳,摔都是轻的,从高处跌落才叫可怕。

“我就说个轻的吧。”赵振华刚练那会儿,腰带上沾满血迹,那是因为长时间训练,腰带擦破皮肤造成的,直到后来腰上长了茧,情况才得以缓解。

这些事他从不跟爹娘提起。但娘知道这孩子辛苦,都是偷偷抹泪。每次放假回家,娘问他想吃啥?回答总是烘鸡蛋,他一次能吃一大海碗。

这些年被练坏的狮头。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练舞狮除了肯吃苦,有个好搭档也很重要。对赵振华来说,略年长的陈冬冬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两人合力拿下过包括世锦赛在内的许多重量级奖项。

陈冬冬2001年就开始练了。跟多数人不同,他选择了“狮尾”,虽然蒙在狮皮下,但却是最关键的,因为无论是跳、蹦、跃、举,都需要“狮尾”托着“狮头”完成,这是一个深藏功与名的位置。

既然有红花,那总要有绿叶。

像陈冬冬这样常年不出风头,甘愿成就“狮头”的人很少。在他的比赛生涯中,绝大多数时候是“狮尾”,有人会不理解,但事实往往简单粗暴,他就是热爱舞狮,如果不是的话,恐怕也很难解释他为何这么做。

陈冬冬(右三)在给学生上课。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退役后,陈冬冬认为自己有传道授业的责任,但过程并不顺利,别人一听学舞狮都摇头,人都凑不齐。眼看事情要黄,他得知海南一所高校愿意开设舞狮作为选修课,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好在终究成了。

到现在,陈冬冬已经在这所高校执教了近十年,在校内培养出浓厚的舞狮风气,带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拿了不少奖项,从某种角度上说,偶然间促成了“北狮南传”。

整个聊天过程中,陈冬冬似乎心不在焉,原来大概再过两三个月,省内会有一场大赛,他和赵振华带着学生们已经忙活好一阵了,打算今年继续卫冕。

到底,他心思还是放在舞狮这事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两种“狮子”,三个故事

只要你愿意,就能成为一只狮子。

文丨黄进华

图片来源:樊新航/摄

吉时已到。

撑着红色狮头的是一个少年。他卖力地摇着狮头,踩着鼓点做动作,比灯泡还大的狮眼眨个不停,狮铃叮当响。

演出很精彩。散场后,领队塞给他一个红包。这意味着经过多年苦练,学徒终于得到认可,正式成为一个舞狮人。

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吕良辉第一次作为“狮头”表演——他的舞狮生涯要从这算起。他说,已经想不起当时红包里有多少钱,但那天的激动和喜悦至今难忘。

“我想,这东西挺有意思的。”

吕良辉的家乡有舞狮的传统,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舞狮队。小时候一听到鼓声,他就会摆出狮架,摇头晃脑地蹦跶不停。

他入门算迟的,别人七岁练基本功,他到十二岁才开始学。父母拗不过他,交了20块钱学费,在八十年代中期,这不是一笔小钱。

1990年,吕良辉来到海口打工。“最开始搬过砖、干过泥瓦匠,到后来又搞日用批发,跑运输。”他掰着手指数着说道。

人生不易,十之八九。

刚来那几年,吕良辉在工地上干活,被糟糕地对待,做泥瓦匠起早摸黑也挣也不到几个钱。他住在城中村低矮的小瓦房里,有一次,被人当成社会流动人员,遭到驱逐,一晚上没敢回去。

生活让他疲于奔命,但农村孩子能吃苦,他能扛。忙碌之余,稍有机会喘息,他总想做回一只狮子。

狮头的后脑勺上有舞狮队的名字。图片来源:樊新航/摄

本以为自己不会再触碰狮头了。然而,一切又像注定好一样。

一次偶然的机会,吕良辉认识了一个会舞狮的老乡,那人告诉他,可以介绍他认识一位海口本地的老师傅。看来,他和狮子的缘分未尽。

就这样,他重新拾起舞狮的爱好。一有空就往舞狮队驻地跑,把狮头放在一辆破三轮车里——就这样蹬着车到海边荒滩上,师兄弟们喊着节拍就练起来。几年下来,他把一套流程都学了个遍。“狮头、狮尾、打鼓、敲锣,基本都熟。”说到这,他眼神透露出几分得意。

“那时候一场下来最多不过三十块,我也照去不误。”说到底,驱使着他的,不过就是“喜欢”二字,而不是别的东西。

图片来源:樊新航/摄

2007年,狮队因为主力流失,面临解散。对吕良辉来说,队伍是承载他舞狮梦的载体,他不愿就此散伙,于是收拢剩余队员,继续干,就这样坚持到了今天。

现在,舞狮队的人数是最初的三倍。

“无瓦遮头,舞龙舞狮,一概不教。”

电影《一代宗师》的一句台词,点破传统观念对舞狮行当的看法。

过去,舞狮被认为是杂耍,被人轻视,遭白眼、挨奚落是常有的事。吕良辉年少时就明白,街头卖艺挣口饭,必须把姿态摆到最低,他不在意,只要能舞狮就行。回忆起这些,他弹了弹烟灰,笑着说:“就算是乞丐,都有乞丐样,卖艺也要有职业精神嘛。”

再根深蒂固观念也有改变的时候,师傅辈没等到,吕良辉这辈等到了。至少在他看来,现在跟以前相比好了很多。

吕良辉所在的舞狮队从师傅辈开始,驻地就在庙里。图片来源:樊新航/摄

外界观念变化的同时,舞狮这门技艺自身也在变,各地舞狮人在改进传统动作之外,还创造出不少新动作,例如“七星”舞法,因为动作新颖而广受欢迎。

其实,表演形式的变化只是外在表象,传统舞狮向现代舞狮艺术的转变,是从规矩,还有狮头开始的。

跑江湖的行当,总有这样那样的规矩。

一到出狮的日子,就有很多讲究,“遇庙拜庙,遇桥拜桥,过别人地界,礼数要足。”老一辈的舞狮人迷信,认为遇庙不拜则不敬,生怕演出不顺,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讲究和忌讳。

2010年开始,业内的老一辈陆续退休,许多规矩也随之退出舞台,现在只留“拜狮头”一项,以示不忘祖师公赏饭。

吕良辉说,以前表演还会祭出一面华光旗,如今也不再使用。“旗上插着香,有次开业活动上就把人东西点着了。”传统的形式主义就此消除。

狮头的变化也不小。过去的手工制狮头,铁丝搭结构,糊上层层纸皮,彩绘上色,最后加装饰物,成品至少有七八斤重。现在多是量产,材质更轻,更适宜商演和比赛竞技,手工制狮头反倒成了收藏品。

没有袋子套着的旧狮头,嘴部已经烂了。图片来源:樊新航/摄

在吕良辉看来,舞狮向比赛竞技化转型是必然的,只有这样,舞狮这门技艺才有路可走。

“改变是好事。”他吐了口烟,缓缓说道。

赵振华没想到,自己的高光时刻来的这么快。

2006年,十五岁的赵振华和师兄陈冬冬参加在印尼举办的第三届世界龙狮锦标赛。决赛中,裁判一致判定他们胜出。

赛后,观众围着他要签名,他当然乐意,接过笔,潇洒地签了名。然而,他马上就后悔了。

“字像狗爬的一样。”

第三届世界龙狮锦标赛获奖证书。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学生时代,赵振华在山东一所武校学散打。他放弃打拳而选择了舞狮的理由很简单——“封闭式训练太枯燥,只要能离开学校就好。”

舞狮并不比打拳轻松。北狮霸道,表演时要在摞起来的四方桌上蹦跳,摔都是轻的,从高处跌落才叫可怕。

“我就说个轻的吧。”赵振华刚练那会儿,腰带上沾满血迹,那是因为长时间训练,腰带擦破皮肤造成的,直到后来腰上长了茧,情况才得以缓解。

这些事他从不跟爹娘提起。但娘知道这孩子辛苦,都是偷偷抹泪。每次放假回家,娘问他想吃啥?回答总是烘鸡蛋,他一次能吃一大海碗。

这些年被练坏的狮头。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练舞狮除了肯吃苦,有个好搭档也很重要。对赵振华来说,略年长的陈冬冬是亦师亦友的存在,两人合力拿下过包括世锦赛在内的许多重量级奖项。

陈冬冬2001年就开始练了。跟多数人不同,他选择了“狮尾”,虽然蒙在狮皮下,但却是最关键的,因为无论是跳、蹦、跃、举,都需要“狮尾”托着“狮头”完成,这是一个深藏功与名的位置。

既然有红花,那总要有绿叶。

像陈冬冬这样常年不出风头,甘愿成就“狮头”的人很少。在他的比赛生涯中,绝大多数时候是“狮尾”,有人会不理解,但事实往往简单粗暴,他就是热爱舞狮,如果不是的话,恐怕也很难解释他为何这么做。

陈冬冬(右三)在给学生上课。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退役后,陈冬冬认为自己有传道授业的责任,但过程并不顺利,别人一听学舞狮都摇头,人都凑不齐。眼看事情要黄,他得知海南一所高校愿意开设舞狮作为选修课,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好在终究成了。

到现在,陈冬冬已经在这所高校执教了近十年,在校内培养出浓厚的舞狮风气,带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拿了不少奖项,从某种角度上说,偶然间促成了“北狮南传”。

整个聊天过程中,陈冬冬似乎心不在焉,原来大概再过两三个月,省内会有一场大赛,他和赵振华带着学生们已经忙活好一阵了,打算今年继续卫冕。

到底,他心思还是放在舞狮这事上。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