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后浪导演的脑洞里,鲨鱼能上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后浪导演的脑洞里,鲨鱼能上岸

“做常规的鲨鱼片,肯定就缺少了一些创造力。”

文|黑白文娱  蓝二

编辑|王子之

“弗兰肯斯坦”式的主题,为什么两百年来始终具有着强吸引力?

在成思宇看来,这个主题给创意留下了无穷的可能,每个创作者都可以在其间找到极大的创造空间,用自己的途径去讲出不同面的怪物和人心。

这位95后的年轻导演刚刚完成自己在科学怪物上的首次尝试。他挑战的鲨鱼片是一个类型片的矛盾体——一方面是大量国外影片在国内形成了成熟的市场受众和观影体验,一方面是国内却很少有人涉足。在这次《陆行鲨》的尝试中,成思宇输出的是自己在故事空间的大胆创新,应对的则是陌生领域的制作挑战。

1

成思宇背后的底气是《大蛇》的出品方淘梦和众乐乐。怪物片具有比较成熟且稳定增长的市场,对于网络电影领域该类型的领先者而言,持续的作品产出是一种必然。

自《大白鲨》始,鲨鱼题材在怪物片中就有着超然的存在。在国内正式上映过的大制作票房都不低,而在网络空间,无论是经典片、大制作还是数量众多的B级片,都有着较强的长尾观影效应。题材整体的商业性意味着国内制作总会去触碰,只是需要去找到有差异性的吸引点,以及在制作难度与投入收益上去寻找到平衡点。

“做常规的鲨鱼片,肯定就缺少了一些创造力。”成思宇认为。

导演成思宇

但事实上,对怪物片创作的尺度把握又是一个关乎脑洞、经验、心理等综合考量的微妙平衡。要突破受众的想象,稍超前一些,但不能冲破多数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承受力。人们对于怪物片的逻辑性有一定的包容度,毕竟会涉及到一些科幻或传奇色彩,但底线也是存在的,即一部影片至少要在其自身的世界观里逻辑自洽。

“比如国外B级片搞新意,往往是做那种三头鲨五头鲨,我觉得这在国内不合适,视觉观感上不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很容易往恐怖血腥去靠了,而且讲不通的问题很多。”

另有一层没有被说出口的话,没有边界的怪力乱神,也正是网络电影早期发展中给外界留下不佳印象、饱受诟病的因素之一。

成思宇尝试的思考方向还是落地性,他认为鲨鱼片在国外更有观众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外在海域生活或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很多,对于鲨鱼的存在有真实感知,而国内以内陆为主,对绝大部分人群来说,这一生物很遥远。那么是不是能在这方面做点文章,跟人们的生活拉近些?

如果鲨鱼能上岸,会怎样?

这个创意在一次午饭闲聊时抛出,富有经验的导演林珍钊当时就觉得可以做。

刺激感和想象力无疑是人们在怪物片中所寻求的,“上岸”这个破口,将鲨鱼可形成的刺激感增强与延伸,原本人们从海域逃脱了就安全,现在回到陆地威胁依然存在,并且是对更大人群的威胁,那么对于影片来说,就不再是过去占主导的“逃”这个主题,而变成了“斗”,必须要将怪物消灭。自然而然,这款增强型鲨鱼的威力,鲨鱼在陆地上的行为模式和破坏力,如何找到致命弱点,就可以给观众留下丰富的猎奇和期待空间。

脑洞有了,而关于鲨鱼上岸可能性与逻辑性的讨论和推导,则一步步构成了故事的全貌。回归经典创作主题,把落点放在科学和未来的可能性上,内核是人对自然规律狂妄的、过度的无视与挑战,构建起一个有价值观的立意。

在创作前和创作中,对于鲨鱼生物习性,嫁接于鲨鱼身上的细胞基因特性,需要进行科学真实的掌握,基于此再对鲨鱼变异发展的性状进行大胆的设想和演绎,保证逻辑自洽。

“比如出于电影中研发情节的需要,是将蚯蚓基因注入鲨鱼,之后鲨鱼在地层间和陆上的行为,以及最终鲨鱼的致命弱点,都结合了蚯蚓的真实性状。”

2

在这部影片中,这位年轻导演最大胆的动作是什么?

“就是做这部片子本身。”成思宇认为,“比如说它的特效,时间周期、体量和最具难度的解算量,在整个网络电影怪物片里应该可以排前三。”

《陆行鲨》可以说是一部对得起爱好者的影片,在紧凑不灌水的时长中,有鲨鱼的镜头占到了近一半。

虽有林珍钊做监制,置景、拍摄、特效等各部分都是怪物片老手,但面对鲨鱼这个不熟的课题,以及因内容设计而带来的密室水中、海域、丛林、城市等多种情节场景的存在,所有人面对的难题都十分棘手。

成思宇告诉我们,从总体上来说,制作难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就是偏传统的鲨鱼在水中的戏份,在观看层面上大部分人对于这种画面和模式都比较熟悉了,业外人往往容易低估其复杂性,但其实实操层面国内经验普遍不足,只能自己边拍边摸索,同时又因网络电影创作周期和体量毕竟有限,许多设备和条件都不具备,更需要是靠巧思来解决问题,而不能“烧经费”。

“这一阶段最难的就是众人被围困在逼仄的实验室空间里,遭到鲨鱼攻击而要逃出生天的戏份。拍摄时,演员、摄影师以及一些工作人员,在水里整整泡了5天。”

这场戏的难度在哪?

没有合适的拍摄场地,能寻到的专业水下场景租金太高,同时不允许剧组在其中置景。制作团队在一处工厂厂房里自己搭了景,几百吨的水量灌进去,用浮板支撑着摄影师,有时摄影师也需要身在水中全程肩扛机器,所有接电接线从顶上走。每天拍摄时全组需要极其小心地进行安全管理,以防水量水压冲垮置景,或者漏电这样的意外。

在拍摄上,尽管与特效要先期进行充分的镜头和场景沟通,但在素材的选取和运镜调度上依然要依赖于现场的探索和发挥,尽可能多留存可能角度的素材量,以便给后期鲨鱼特效足够的发挥空间。

“后期特效和剪辑期间,其实我又去水下补拍了1天,补些镜头。”

除了水中的场景,另一大部分难度,就是鲨鱼上岸后,在丛林中穿行、在城市间破坏这些创新内容的设计。如前文提到,电影中使用了蚯蚓的基因与鲨鱼结合,因此设计上就要研究鲨鱼游行与蚯蚓蠕行特性的一些合理拟合。

成思宇的实战经验是,怪物片的拍摄中与动作部门、特效部门充分及时的沟通探讨是极为必要的,以此来形成更精准的对镜头路线的把握,并且同等重要的是,为演员们的无实物表演提供帮助和支撑。

从影片2019年4月杀青,到近期即将上线,《陆行鲨》的后期特效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其中最关键之处在于3D和解算量极大,“比如鲨鱼在水里游动,在土里钻,在空中跃起,带动起的水、泥土、风的变动,这些互动特效都需要解算,有时候一个水的镜头可能一两周就没了”。

在特效完成后,有了鲨鱼与人真正地在一个画面中,成思宇又一帧一帧抠着剪了几版,一版一版找出先能让自己这个创作者真正感到紧张的影片节奏。

然而制作往往就是靠时间量堆起来,细细打磨,才能做出一部真正有冲击力、有看点、有记忆留存的影片。

这一部《陆行鲨》完成,成思宇希望,如果再有续集或者下一次的怪物片机会,能将此次尝试中那些碰壁、受限的经验转化为方法,将创新点再做足一些,“我要活用一些更符合政策要求的方法,将怪物在城市里横行的戏份设计得更足一些,就像好莱坞怪物片一样”。

来源:微信公众号“黑白文娱”

原标题:后浪导演的脑洞里,鲨鱼能上岸

最新更新时间:06/15 14:3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后浪导演的脑洞里,鲨鱼能上岸

“做常规的鲨鱼片,肯定就缺少了一些创造力。”

文|黑白文娱  蓝二

编辑|王子之

“弗兰肯斯坦”式的主题,为什么两百年来始终具有着强吸引力?

在成思宇看来,这个主题给创意留下了无穷的可能,每个创作者都可以在其间找到极大的创造空间,用自己的途径去讲出不同面的怪物和人心。

这位95后的年轻导演刚刚完成自己在科学怪物上的首次尝试。他挑战的鲨鱼片是一个类型片的矛盾体——一方面是大量国外影片在国内形成了成熟的市场受众和观影体验,一方面是国内却很少有人涉足。在这次《陆行鲨》的尝试中,成思宇输出的是自己在故事空间的大胆创新,应对的则是陌生领域的制作挑战。

1

成思宇背后的底气是《大蛇》的出品方淘梦和众乐乐。怪物片具有比较成熟且稳定增长的市场,对于网络电影领域该类型的领先者而言,持续的作品产出是一种必然。

自《大白鲨》始,鲨鱼题材在怪物片中就有着超然的存在。在国内正式上映过的大制作票房都不低,而在网络空间,无论是经典片、大制作还是数量众多的B级片,都有着较强的长尾观影效应。题材整体的商业性意味着国内制作总会去触碰,只是需要去找到有差异性的吸引点,以及在制作难度与投入收益上去寻找到平衡点。

“做常规的鲨鱼片,肯定就缺少了一些创造力。”成思宇认为。

导演成思宇

但事实上,对怪物片创作的尺度把握又是一个关乎脑洞、经验、心理等综合考量的微妙平衡。要突破受众的想象,稍超前一些,但不能冲破多数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承受力。人们对于怪物片的逻辑性有一定的包容度,毕竟会涉及到一些科幻或传奇色彩,但底线也是存在的,即一部影片至少要在其自身的世界观里逻辑自洽。

“比如国外B级片搞新意,往往是做那种三头鲨五头鲨,我觉得这在国内不合适,视觉观感上不是大部分人能接受的,很容易往恐怖血腥去靠了,而且讲不通的问题很多。”

另有一层没有被说出口的话,没有边界的怪力乱神,也正是网络电影早期发展中给外界留下不佳印象、饱受诟病的因素之一。

成思宇尝试的思考方向还是落地性,他认为鲨鱼片在国外更有观众缘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外在海域生活或者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很多,对于鲨鱼的存在有真实感知,而国内以内陆为主,对绝大部分人群来说,这一生物很遥远。那么是不是能在这方面做点文章,跟人们的生活拉近些?

如果鲨鱼能上岸,会怎样?

这个创意在一次午饭闲聊时抛出,富有经验的导演林珍钊当时就觉得可以做。

刺激感和想象力无疑是人们在怪物片中所寻求的,“上岸”这个破口,将鲨鱼可形成的刺激感增强与延伸,原本人们从海域逃脱了就安全,现在回到陆地威胁依然存在,并且是对更大人群的威胁,那么对于影片来说,就不再是过去占主导的“逃”这个主题,而变成了“斗”,必须要将怪物消灭。自然而然,这款增强型鲨鱼的威力,鲨鱼在陆地上的行为模式和破坏力,如何找到致命弱点,就可以给观众留下丰富的猎奇和期待空间。

脑洞有了,而关于鲨鱼上岸可能性与逻辑性的讨论和推导,则一步步构成了故事的全貌。回归经典创作主题,把落点放在科学和未来的可能性上,内核是人对自然规律狂妄的、过度的无视与挑战,构建起一个有价值观的立意。

在创作前和创作中,对于鲨鱼生物习性,嫁接于鲨鱼身上的细胞基因特性,需要进行科学真实的掌握,基于此再对鲨鱼变异发展的性状进行大胆的设想和演绎,保证逻辑自洽。

“比如出于电影中研发情节的需要,是将蚯蚓基因注入鲨鱼,之后鲨鱼在地层间和陆上的行为,以及最终鲨鱼的致命弱点,都结合了蚯蚓的真实性状。”

2

在这部影片中,这位年轻导演最大胆的动作是什么?

“就是做这部片子本身。”成思宇认为,“比如说它的特效,时间周期、体量和最具难度的解算量,在整个网络电影怪物片里应该可以排前三。”

《陆行鲨》可以说是一部对得起爱好者的影片,在紧凑不灌水的时长中,有鲨鱼的镜头占到了近一半。

虽有林珍钊做监制,置景、拍摄、特效等各部分都是怪物片老手,但面对鲨鱼这个不熟的课题,以及因内容设计而带来的密室水中、海域、丛林、城市等多种情节场景的存在,所有人面对的难题都十分棘手。

成思宇告诉我们,从总体上来说,制作难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就是偏传统的鲨鱼在水中的戏份,在观看层面上大部分人对于这种画面和模式都比较熟悉了,业外人往往容易低估其复杂性,但其实实操层面国内经验普遍不足,只能自己边拍边摸索,同时又因网络电影创作周期和体量毕竟有限,许多设备和条件都不具备,更需要是靠巧思来解决问题,而不能“烧经费”。

“这一阶段最难的就是众人被围困在逼仄的实验室空间里,遭到鲨鱼攻击而要逃出生天的戏份。拍摄时,演员、摄影师以及一些工作人员,在水里整整泡了5天。”

这场戏的难度在哪?

没有合适的拍摄场地,能寻到的专业水下场景租金太高,同时不允许剧组在其中置景。制作团队在一处工厂厂房里自己搭了景,几百吨的水量灌进去,用浮板支撑着摄影师,有时摄影师也需要身在水中全程肩扛机器,所有接电接线从顶上走。每天拍摄时全组需要极其小心地进行安全管理,以防水量水压冲垮置景,或者漏电这样的意外。

在拍摄上,尽管与特效要先期进行充分的镜头和场景沟通,但在素材的选取和运镜调度上依然要依赖于现场的探索和发挥,尽可能多留存可能角度的素材量,以便给后期鲨鱼特效足够的发挥空间。

“后期特效和剪辑期间,其实我又去水下补拍了1天,补些镜头。”

除了水中的场景,另一大部分难度,就是鲨鱼上岸后,在丛林中穿行、在城市间破坏这些创新内容的设计。如前文提到,电影中使用了蚯蚓的基因与鲨鱼结合,因此设计上就要研究鲨鱼游行与蚯蚓蠕行特性的一些合理拟合。

成思宇的实战经验是,怪物片的拍摄中与动作部门、特效部门充分及时的沟通探讨是极为必要的,以此来形成更精准的对镜头路线的把握,并且同等重要的是,为演员们的无实物表演提供帮助和支撑。

从影片2019年4月杀青,到近期即将上线,《陆行鲨》的后期特效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其中最关键之处在于3D和解算量极大,“比如鲨鱼在水里游动,在土里钻,在空中跃起,带动起的水、泥土、风的变动,这些互动特效都需要解算,有时候一个水的镜头可能一两周就没了”。

在特效完成后,有了鲨鱼与人真正地在一个画面中,成思宇又一帧一帧抠着剪了几版,一版一版找出先能让自己这个创作者真正感到紧张的影片节奏。

然而制作往往就是靠时间量堆起来,细细打磨,才能做出一部真正有冲击力、有看点、有记忆留存的影片。

这一部《陆行鲨》完成,成思宇希望,如果再有续集或者下一次的怪物片机会,能将此次尝试中那些碰壁、受限的经验转化为方法,将创新点再做足一些,“我要活用一些更符合政策要求的方法,将怪物在城市里横行的戏份设计得更足一些,就像好莱坞怪物片一样”。

来源:微信公众号“黑白文娱”

原标题:后浪导演的脑洞里,鲨鱼能上岸

最新更新时间:06/15 14:38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