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微博玩火自焚,能唤醒“装睡”的腾讯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微博玩火自焚,能唤醒“装睡”的腾讯吗?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5亿月活的微博在热搜事件中玩火自焚,能唤醒拥有微信+QQ以及18亿月活的腾讯吗?

摄影:匡达

文|螺旋实验室 

断更一周的热搜,让很多人聚焦微博商业化的灰色地带,其实6月10日那次约谈,北京网信办的矛头指向了顶流平台更为致命的病灶:公器私用,操纵机制,滥权越界,人为制造了公共信息的阻断。

约谈中提及的蒋某,自然是指某电商总裁的桃色事件,大家早已心照不宣,而监管关注的是微博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比事件本身的杀伤力更大。

如果梳理整件事的蛛丝马迹,你会发现舆情最初爆发的1小时,微博反映出奇的神速,应对措施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4月17日12时23分原配发博@小三提出警告,13时32分她就发现内容被限流,评论也被关闭,紧接着,各大内容媒体转发的微博几乎被全部删光,试图吃瓜的网友则发现与此事有关的所有微博都会收到"需要人工审核"的系统提示。

情节八卦而且已在其他平台迅速发酵的宫斗事件,居然匪夷所思的没有出现在号称"公众风向标"的微博热搜之中。

然而,为大股东两肋插刀的微博并没有等来"侠肝义胆"的赞美,换来的却是热搜停更一周的严肃处罚,可谓两面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网信办的约谈和处罚其实点明了公共信息传播中的三大原则:

第一,平台不得随意干预信息的正常呈现,也不允许干扰正常的网上传播;

第二,互联网是公共信息载体,承担社会责任,不是资本意志的商业附庸;

第三,平台没有超越法律和用户利益的自由裁量权,不是利益输送的工具;

所以这次约谈也可以视为一记警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5亿月活的微博在热搜事件中玩火自焚,而拥有微信+QQ以及18亿月活的腾讯表现又如何呢?

事实上,在那些不可触碰的原则问题上,腾讯比微博走的更远。

公共信息平台的价值在于准确、及时、客观、完整的披露信息,不管投资方还是大股东,按照自身利益垄断公众知情权,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是极为危险的。

大家都想趋利避害,但恪守底线是前提。

2018年facebook官博自曝有安全漏洞,没想到用户在facebook分享这条信息时,却被告知"分享人数过多,可能是垃圾信息",事发后,小扎立刻道歉,修改了系统设置。

比起被动应付的facebook,善于举一反三的腾讯就"聪明"多了。

用户之于腾讯,不但是禁脔,是财富,还是武器,在整个腾讯帝国之内也是按需流转,特别是在占据营收半壁江山的游戏领域。

2013年8月首款微信游戏《天天爱消除》上线,由腾讯旗下的天美开发,可以直接导入微信和QQ的用户关系链,排行榜连LBS和邀请好友都是一次打通,上线10天用户就超过4000万,这种不花钱的冷启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像《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这样的游戏,都会天然获取两项特权:"通过该应用向好友发送信息"和"寻找与你共同使用该应用的好友"。

这种裹挟用户的特权正成为比腾讯投资还厉害的杀手锏。

去年腾讯以每月9.5家的速度进行并购投资,今年还在提速,除了金元攻势,用户及其底层关系链的诱惑是小伙伴们最难拒绝的。

这是架构腾讯帝国的基本方式,尽管2018年5月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已经明确,收集个人信息时应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确保其在完全知情的基础上自愿给出具体、清晰、明确的愿望表示,并且允许个人信息主体选择是否提供或同意自动采集。

世人只知腾讯游戏的三板斧是代理+模仿+收购,其实是低成本的用户信息和社交关系链,而且反其道行之更加有效。

去年1月微信一次封杀了3款外部社交产品,当时马化腾的反击掷地有声,"先让家里人用起来再说吧,负能量的匿名社交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的,没得说。"

到4月微信在7.04正式版中去掉了从QQ移植过来的"漂流瓶"功能,似乎是落实马老板对匿名社交的实名反对。

但到当年12月,腾讯自家的匿名社交产品"灯遇交友"就突然上线了,被认为是"漂流瓶"的变相复活,此时又不在乎所谓的"负能量"了。

互联网时代,数据就是生产力,但掌握太多数据往往给人虚幻的权力欲,腾讯对用户,对数据,对安全,对隐私都有自己的"理解"。

2018年马化腾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谈及数据共享曾有一个表态,大意是数据任意打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特别的谨慎。"

话很中肯,但给大家的感觉是不想也不愿为数据确权。

目前,越来越多的用户信息被储存在大平台的云端服务器之上,不仅有虚拟信息,还有大量金融信息,甚至有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

如何妥善保护,欧盟和美国都出台了专门的数据保护法规,分别是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相对宽松的GDPR规定企业获取数据必须主动征得用户同意,CCPA明确将个人信息的处置权交给了用户。

今年我国也将出台两部重量级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个人数据的界定和监管是大势所趋。

腾讯用一句"我们特别谨慎",实际是轻轻卸掉了本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当然,卸责也是有技巧的。

2014年微信发起了对淘宝外链的封杀,有网友注意到话术写的是"淘宝屏蔽了来自微信的浏览请求",但顶端地址显示"网页由support.weixin.qq.com提供",换句话说,链接根本就没有跳转到淘宝的服务器。

在强势的微信面前,连阿里都沦落到吃哑巴亏了。

除了消极卸责,腾讯还有三张面孔,应对各种不同情况,以确保"最终解释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个"勇于任事"的腾讯。

有人说腾讯20年就是一部抄袭史和封杀史,瞎说,对于那些与自身业务重叠,又是竞对关系的友商,腾讯永远是"坚持原则","铁面无私"的。

比如几年前三天之内连续封杀支付宝红包、虾米音乐、天天动听、网易云音乐,官方理由都是破坏生态平衡,骚扰正常用户,去年社交app三连杀,也是一锅端,"一视同仁",老罗高喊,"历史会记住这一天",仍然无济于事。

另一张面孔叫做内外有别。

从最基础的第三方登陆,到深度关系链的打通,背后其实都是是腾讯主导的利益分配机制,数据既可以是扔给小伙伴的酬佣,也可以干掉对手的利器。

以第三方登录为例,本是大平台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措施,却被腾讯硬生生玩出了三六九等的亲疏之别。

普通公司使用微信授权登录,只能获取昵称、头像、地我、性别等公开信息,而腾讯系的小伙伴却能够多出"寻找共同好友"的裂变功能。

至于战投级别的公司还会有额外优待,像拼多多的好友拼团、砍价凑单,按微信封杀外链的标准简直是顶风作案,却一路畅通成长为社交电商代言人。

反观那些可能危及自身垄断地位的产品,腾讯下手老辣,毫不容情,务求一击而致命。

以游戏为例,腾讯今年首季网游和单机收入占到总营收的43%,是任何友商不可触碰的绝对禁脔,对直播等前端引流入口的控制更是重中之重。去年微信连发12条游戏禁令,今年是协调旗下直播平台的深度整合,这还不算腾讯以'南山必胜客"的身份,马不停蹄的对其他平台的游戏直播发起诉讼,丝毫不给喘息之机。

用户和他们的个人数据信息都成了腾讯到处挥舞的大棒。

去年曾有一桩口水官司,就是用户在微信、QQ的头像究竟归谁所有,腾讯坚持认为用户的所有数据信息都属于平台所有,这种过度泛化自身权力边界的行为,实际是变相剥夺了用户的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转而以自身好恶定义了数据的分配和共享机制。

反观欧美的立法原则,GDPR明确了个人数据是以自然人为主体产生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位置、性别等等,还提出了数据的可携带权(跨平台迁移),被遗忘权(用户遗忘不是平台自行处理数据的法定理由),平台利用数据进行"开天眼式"的操作尤其是被禁止的,包括用户画像分析等等。

腾讯指数团队早在2016年就研发了"中国社会舆情指数",运用微信和QQ的用户数据信息研判和分析趋势,理论上每个人之于腾讯都是透明人,上至政商大佬,下至贩夫走卒,莫能例外。如果腾讯把这些数据尤其是政府官员的数据加以分析并拿来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后果不堪设想。

某种程度上,腾讯已经建构了一个实用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时代,用户只有期待两部重量级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能够成为我们的守护神了。

这次的热搜停更事件,如果能够加速平台约束机制的诞生,如果能够迎接数据安全共享时代的到来,能够唤醒某些装睡的大佬,那么微博的玩火自焚还是有意义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腾讯

5.7k
  • 九号公司(689009.SH):2024年前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超6.75倍
  • 凯西·伍德的ARK基金遭遇投资者大规模撤资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微博玩火自焚,能唤醒“装睡”的腾讯吗?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5亿月活的微博在热搜事件中玩火自焚,能唤醒拥有微信+QQ以及18亿月活的腾讯吗?

摄影:匡达

文|螺旋实验室 

断更一周的热搜,让很多人聚焦微博商业化的灰色地带,其实6月10日那次约谈,北京网信办的矛头指向了顶流平台更为致命的病灶:公器私用,操纵机制,滥权越界,人为制造了公共信息的阻断。

约谈中提及的蒋某,自然是指某电商总裁的桃色事件,大家早已心照不宣,而监管关注的是微博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比事件本身的杀伤力更大。

如果梳理整件事的蛛丝马迹,你会发现舆情最初爆发的1小时,微博反映出奇的神速,应对措施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4月17日12时23分原配发博@小三提出警告,13时32分她就发现内容被限流,评论也被关闭,紧接着,各大内容媒体转发的微博几乎被全部删光,试图吃瓜的网友则发现与此事有关的所有微博都会收到"需要人工审核"的系统提示。

情节八卦而且已在其他平台迅速发酵的宫斗事件,居然匪夷所思的没有出现在号称"公众风向标"的微博热搜之中。

然而,为大股东两肋插刀的微博并没有等来"侠肝义胆"的赞美,换来的却是热搜停更一周的严肃处罚,可谓两面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网信办的约谈和处罚其实点明了公共信息传播中的三大原则:

第一,平台不得随意干预信息的正常呈现,也不允许干扰正常的网上传播;

第二,互联网是公共信息载体,承担社会责任,不是资本意志的商业附庸;

第三,平台没有超越法律和用户利益的自由裁量权,不是利益输送的工具;

所以这次约谈也可以视为一记警钟,能力越大,责任越大,5亿月活的微博在热搜事件中玩火自焚,而拥有微信+QQ以及18亿月活的腾讯表现又如何呢?

事实上,在那些不可触碰的原则问题上,腾讯比微博走的更远。

公共信息平台的价值在于准确、及时、客观、完整的披露信息,不管投资方还是大股东,按照自身利益垄断公众知情权,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是极为危险的。

大家都想趋利避害,但恪守底线是前提。

2018年facebook官博自曝有安全漏洞,没想到用户在facebook分享这条信息时,却被告知"分享人数过多,可能是垃圾信息",事发后,小扎立刻道歉,修改了系统设置。

比起被动应付的facebook,善于举一反三的腾讯就"聪明"多了。

用户之于腾讯,不但是禁脔,是财富,还是武器,在整个腾讯帝国之内也是按需流转,特别是在占据营收半壁江山的游戏领域。

2013年8月首款微信游戏《天天爱消除》上线,由腾讯旗下的天美开发,可以直接导入微信和QQ的用户关系链,排行榜连LBS和邀请好友都是一次打通,上线10天用户就超过4000万,这种不花钱的冷启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像《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这样的游戏,都会天然获取两项特权:"通过该应用向好友发送信息"和"寻找与你共同使用该应用的好友"。

这种裹挟用户的特权正成为比腾讯投资还厉害的杀手锏。

去年腾讯以每月9.5家的速度进行并购投资,今年还在提速,除了金元攻势,用户及其底层关系链的诱惑是小伙伴们最难拒绝的。

这是架构腾讯帝国的基本方式,尽管2018年5月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已经明确,收集个人信息时应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确保其在完全知情的基础上自愿给出具体、清晰、明确的愿望表示,并且允许个人信息主体选择是否提供或同意自动采集。

世人只知腾讯游戏的三板斧是代理+模仿+收购,其实是低成本的用户信息和社交关系链,而且反其道行之更加有效。

去年1月微信一次封杀了3款外部社交产品,当时马化腾的反击掷地有声,"先让家里人用起来再说吧,负能量的匿名社交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的,没得说。"

到4月微信在7.04正式版中去掉了从QQ移植过来的"漂流瓶"功能,似乎是落实马老板对匿名社交的实名反对。

但到当年12月,腾讯自家的匿名社交产品"灯遇交友"就突然上线了,被认为是"漂流瓶"的变相复活,此时又不在乎所谓的"负能量"了。

互联网时代,数据就是生产力,但掌握太多数据往往给人虚幻的权力欲,腾讯对用户,对数据,对安全,对隐私都有自己的"理解"。

2018年马化腾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谈及数据共享曾有一个表态,大意是数据任意打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我们特别的谨慎。"

话很中肯,但给大家的感觉是不想也不愿为数据确权。

目前,越来越多的用户信息被储存在大平台的云端服务器之上,不仅有虚拟信息,还有大量金融信息,甚至有用户的生物识别信息。

如何妥善保护,欧盟和美国都出台了专门的数据保护法规,分别是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相对宽松的GDPR规定企业获取数据必须主动征得用户同意,CCPA明确将个人信息的处置权交给了用户。

今年我国也将出台两部重量级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个人数据的界定和监管是大势所趋。

腾讯用一句"我们特别谨慎",实际是轻轻卸掉了本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当然,卸责也是有技巧的。

2014年微信发起了对淘宝外链的封杀,有网友注意到话术写的是"淘宝屏蔽了来自微信的浏览请求",但顶端地址显示"网页由support.weixin.qq.com提供",换句话说,链接根本就没有跳转到淘宝的服务器。

在强势的微信面前,连阿里都沦落到吃哑巴亏了。

除了消极卸责,腾讯还有三张面孔,应对各种不同情况,以确保"最终解释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们经常见到的一个"勇于任事"的腾讯。

有人说腾讯20年就是一部抄袭史和封杀史,瞎说,对于那些与自身业务重叠,又是竞对关系的友商,腾讯永远是"坚持原则","铁面无私"的。

比如几年前三天之内连续封杀支付宝红包、虾米音乐、天天动听、网易云音乐,官方理由都是破坏生态平衡,骚扰正常用户,去年社交app三连杀,也是一锅端,"一视同仁",老罗高喊,"历史会记住这一天",仍然无济于事。

另一张面孔叫做内外有别。

从最基础的第三方登陆,到深度关系链的打通,背后其实都是是腾讯主导的利益分配机制,数据既可以是扔给小伙伴的酬佣,也可以干掉对手的利器。

以第三方登录为例,本是大平台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措施,却被腾讯硬生生玩出了三六九等的亲疏之别。

普通公司使用微信授权登录,只能获取昵称、头像、地我、性别等公开信息,而腾讯系的小伙伴却能够多出"寻找共同好友"的裂变功能。

至于战投级别的公司还会有额外优待,像拼多多的好友拼团、砍价凑单,按微信封杀外链的标准简直是顶风作案,却一路畅通成长为社交电商代言人。

反观那些可能危及自身垄断地位的产品,腾讯下手老辣,毫不容情,务求一击而致命。

以游戏为例,腾讯今年首季网游和单机收入占到总营收的43%,是任何友商不可触碰的绝对禁脔,对直播等前端引流入口的控制更是重中之重。去年微信连发12条游戏禁令,今年是协调旗下直播平台的深度整合,这还不算腾讯以'南山必胜客"的身份,马不停蹄的对其他平台的游戏直播发起诉讼,丝毫不给喘息之机。

用户和他们的个人数据信息都成了腾讯到处挥舞的大棒。

去年曾有一桩口水官司,就是用户在微信、QQ的头像究竟归谁所有,腾讯坚持认为用户的所有数据信息都属于平台所有,这种过度泛化自身权力边界的行为,实际是变相剥夺了用户的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转而以自身好恶定义了数据的分配和共享机制。

反观欧美的立法原则,GDPR明确了个人数据是以自然人为主体产生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位置、性别等等,还提出了数据的可携带权(跨平台迁移),被遗忘权(用户遗忘不是平台自行处理数据的法定理由),平台利用数据进行"开天眼式"的操作尤其是被禁止的,包括用户画像分析等等。

腾讯指数团队早在2016年就研发了"中国社会舆情指数",运用微信和QQ的用户数据信息研判和分析趋势,理论上每个人之于腾讯都是透明人,上至政商大佬,下至贩夫走卒,莫能例外。如果腾讯把这些数据尤其是政府官员的数据加以分析并拿来维护自己的商业利益,后果不堪设想。

某种程度上,腾讯已经建构了一个实用主义和精致利己主义的时代,用户只有期待两部重量级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和《数据安全法》,能够成为我们的守护神了。

这次的热搜停更事件,如果能够加速平台约束机制的诞生,如果能够迎接数据安全共享时代的到来,能够唤醒某些装睡的大佬,那么微博的玩火自焚还是有意义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