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怕冷的民族没有未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怕冷的民族没有未来

千古名言道破天机:“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适度的寒冷会让我们的身体经受考验,会磨砺我们的意志,会让我们更为冷静和果敢。

作者:解筱文

【1】

我住的地方距离几家中小学、幼儿园很近,每天早上上班,总能遇到各种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景象。进入冬季,天气稍冷,就见家长和孩子已经被厚厚的衣物包裹。

昨天上班路上,我前面走着一对父子,是一个爸爸去送孩子上小学,这孩子大概小学一、二年级就读样子,他几乎被厚大的羽绒服包裹了,还戴一顶毛织的棉帽,围一条大围巾。

孩子的爸爸边走边对孩子说,“这是45年来,北京最冷的一周,最低温度零下12度。”意思在提醒孩子注意御寒。孩子显然是别吓着了,很吃惊地说:“哦,好可怕啊!”

天气比往常确实冷了点。我也下意识看了看手机当时显示的环温,是-6℃。看新闻报道,最低温-12℃的出现是周五,也就是后天,11月27日。

等到11月26日,气温有所下降,凌晨温度最低至-9℃。早上起来,我再看天气预报时,却发现之前被媒体大肆报道的11月27日温度变为了1℃至-6℃度,之后几天,气温继续回升。而这个所谓的零下-12℃低温却看不到了。

再仔细阅读了下前几天的媒体报道,找到源头后发现是《北京本周五或迎45年来同期最冷天,最低气温-12℃”》,也就是有可能的意思。而这个“或”字却被许多媒体在标题转载中人为去掉了。

媒体往往就是这样吓人的,并且吓人不浅。当然看了媒体报道后的相当一部分家人,还会更甚吓自己。

比如天气预报,最低温度显示是凌晨破晓前的温度,而这个温度还是某一地方的最低温度。在这个最低温度的时间里,绝大部分人其实还是在温暖的房间度过的。而一些家长就用这样的温度心理暗示自己和孩子,以高于实际气温几度的温度,来指导穿衣和出行。实际上,应该稍低或者刚好与实时温度匹配为佳。

媒体和家长,就这样无意识中吓着自己,也吓着孩子。

这一吓不要紧,那就是逢冷给孩子死命的穿衣,里三层外三层包裹身体。看着没啥大事,可是这问题其实太大了。

【2】

在对待孩子穿衣这一点上,我的感触也不少。

本来,我并没有特别在意穿衣这件事,只是在他的成长中,出现的几个情况,才引起了我的注意。

孩子现在三岁多,他身体老是痒,自己抓后背,脖子等。虽然经常洗澡清洁等,但效果不明显。就医和家人将此归结为敏感体质,可能遇遗传有关。

他白天活动、晚上睡觉,经常会出汗,头上、脖子、后背都是汗。这个原因被归结为缺钙。

大便干燥、密结,有时还出血。原因归结为喝水不够,水果、蔬菜和饭汤等摄入不够。一段时间,我也如此认为。

孩子经常抓鸡鸡,判断其尿道口有炎症。对于这个原因,一直没有找到合理的原因解释。

还有一个问题是,晚上睡觉出汗后容易咳嗽,家人觉得他受风寒而致,就采取再加衣或盖厚被保暖措施解决。

这样的问题折腾多了,就会面临很多生活纠结,该不该看医生,该不该吃药,吃不吃药,吃什么样的药等烦心事。

于是,我无奈间放下手头的事,权当把此当作一项跨领域的专题研究,来好好观察和研究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在孩子身上摸索,我惊讶的发现,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诱因,其实指向了一个问题,就是孩子长期被“焐”所致。

因为担心他受凉,平常穿得太多,睡觉穿的衣物也较厚,并且被子包裹,容易出汗。

这样情形,出汗多,皮肤毛孔堵塞,透气不好,所以痒痒;这样的情形,出汗多,如喝水跟不上,因而大便干燥;这样的情形,出汗多,尿量减少,尿液浓缩,因而刺激和损伤尿道口粘膜;这样的情形,出汗多,大肠不通,肺热不能排出,发热咳嗽。

【3】

我自感原因找到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似乎超过了我的想象。

由于与家里的老人在孩子穿衣这件事,不能统一到一个价值观上,所以需要不停交涉,其间是磕磕绊绊的。经常是那边加衣,这边减衣。这样“拉锯”的结果,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因为冷热无规律的交替,导致发生了几次感冒发热。而这些原因,还可能归结为没有穿暖和所造成的,让我有口难辨。

更为想不到的是,前段时间刚入冬,居然因为我们给上幼儿园的孩子穿衣不够厚,而遭到班里另外一位孩子妈妈反复指责,最后还引发矛盾。原因是该幼儿园那个班级的孩子都是棉衣的时候,我家的孩子还没有穿棉衣。这显然不和谐啊。

现在,我家孩子表现出的是“知冷不知热”。明明热得满头大汗,家人却不能脱掉他的衣服;明明是稍微的温度变化,他却喊叫冷。而当晚上进入梦乡,孩子真正感知温度,处于放松状态,明明是热得蹬被子,家人会说孩子睡觉不老实。

一个大男人,要想关涉这些孩子养育的事,大都会认为是没有出息的表现。这往往就需要面对处理繁杂的家庭问题,很可能貌似对老人不敬,对家人不放心,甚至对医生不信任,而这样的初衷却是真正为了孩子,谁解苦心?

两难之间,无数个夜晚入睡间,总是想起很多。感慨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一个小小的改变,却面对的是改变环境的难。有时候,真恨不得自己改行专事少年儿童成长研究。

慢慢地,我也就理解了那些看都不认真看一眼患病的小孩子,就断言“风热”病症,而不做过多穿衣提醒的医生;也理解了那些明知孩子普遍太热,而任孩子棉衣包裹的幼儿园老师;也理解了明知孩子穿得已经很厚,会很热,而不去计较的父母。

【4】

科学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体存在变暖趋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983年到2012年是过去1400年来全球最热的30年,这30年间地球温度上升,温室效应加剧,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1.38℃,变暖速率为每10年0.23℃,高于全球气候变暖速率。

而30年来,不断升温的过程中,中国成就一个的世界品牌——波司登。波司登连续11年雄霸全国羽绒服销量第一,“登上世界最高峰。”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在网上普遍流传的“秋裤阴谋论”。说1952年,苏联著名遗传学家李森科发现,农作物栽种于寒冷的气候中,就会锻炼出抗寒的遗传特性;如果置于温室,抗寒性就会越来越差。他研究表明,“环境导致基因改变”,并向斯大林建议,“假如一个国家穿了60年秋裤,就再也没可能脱下它了”。期望秋裤导致中国人失去在苏联远东地区生存的遗传基础,从而彻底不再有远东领土收复之欲。于是,中国人从上个世纪50年底穿上了从苏联运来的秋裤,并逐渐形成了习惯。

且不论此事真伪,但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担忧。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怕冷。中医理论认为,怕冷是因为阳虚造成的。

阳气虚衰,则肢体缺乏温暖支撑,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些年,我遇到很多新入职的年轻人,大都是城市温室内长大的。却发现,他们比一些老同志还怕冷,相当一部人没有了周身应有的“火气”,知冷意识太强,显然就是被“焐”大的。

虽说现代社会,比起古代社会,很多人也再用不着经历在冰天雪地、严寒酷冷的环境下谋生。而是坐在温暖的房间,敲击键盘,刷刷手机这样的节奏。即使室外,也没有那种寒风凛冽的严酷环境。生存环境的极大改善对年轻一代的身体素质要求远不如前辈。但是身体终究还是自己的,没有了好的载体,纵有多大智慧和能耐,也只能成为现代医疗GDP的拉动者。

我在想,如果中国这样的人群增多,并且低龄化,这样一代代下去,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那还了得!

【5】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一些专家。深刻的感受是,怕冷的原因并非全是天寒。在寒冷的气候环境中,有的人可以衣着单薄,但精神抖擞;而有的人稍遇寒冷,就厚衣包裹严实,却还经常感冒。还有,特别强调的一点,有些国家的整体抗寒能力确实要优越中国。

经常可见一些这样的新闻报道,可见战斗民族俄罗斯的孩子冰天雪地赤身戏耍、洗冷水澡,赤膊拿雪擦身等场景。甚至幼儿园的孩子全裸在雪地里玩耍运动,好像已经是这个民族的习惯了。而我们看得却震惊不已。

芬兰、冰岛、丹麦、瑞典等欧洲国家人的抗寒能力那就更不用说了,一些国家学前儿童,从婴儿开始最重要的身体素质考验,就是训练耐寒能力。

虽然中国与这些国家比,远没有那么寒冷,饮食结构也不一样。但与近邻日本和韩国人的耐寒能力比,也足矣让人汗颜。这两个国家非常重视儿童的运动锻炼,孩子们从小严格训练,甚至冰水中游泳,雪中赤膊运动。

在中国,我看到新闻,有个别家长在寒冷环境中,对孩子进行耐寒训练,但是新闻的后面跟帖却是一堆人冷嘲热讽。几乎没有看到,那个中小学,或者幼儿园敢搞国外这种类似的耐寒训练。前几天,北京降雪,才看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雪中光膀子训练。

人其实是最能适应环境的一种动物。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下,几乎都有人生存的足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高可达57℃,俄罗斯萨哈共和国的首府雅库茨克只有到了-57℃学校和单位才会放假,-30℃算是温暖的气候。

我和一个常年游走多个国家,从事体育运动研究的朋友交流,他说中国的孩子到了北欧、北美这些国家生活,慢慢也能适应这种环境。这些国家的孩子大雪天多在户外运动,从小锻炼身体。许多发达国家居然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国民从小锻炼身体素质,甚至支持吃寒食,冷水。一些学校,对孩子的冷暖穿衣都是有硬性规定的。这些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

由此,我感觉,真正的发达国家,人民身体素质的发达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6】

我的这篇文章题图,是一周前的一则新闻。说的是武汉市某医院在武汉率先开设儿科输液室书香一角,方便学生打针时兼顾学习,堪称医院里的“吊瓶班”。学生们正在边打输液边写作业,两不误。一个小学生告诉记者,如果不完成作业就赶不上学习进度,只好边打针边学习。

新闻看得我心里不是滋味。我不知道这是未来一代的健康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出来问题。

如果都是这样的一代,怎么能与过雪山的红军前辈相比,怎么能与朝鲜战场那些单衣迎敌的战士相比?

全面放开二胎已成定论,人口数量、结构的问题,也许几十年可以修复。但是人种一旦退化了,自成“东亚病夫”了,那可该怎么办?

我的孩子,一遇到下雨、下雪等降温天气来临,身体遭受寒冷的时候,他对我说,讨厌这些坏天气。他最不喜欢的季节就是冬季。那表情看上去和大人们的表情很相像。

我只好心平气和的告诉他,每一个天气都是有用的,每一个季节都是很好的,就像《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中,每一个小火车都是有用的。冬季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有飘飞的雪花,有可爱的雪人,更重要的是,冬天的寒冷可以有效杀死病菌,让人们少生病。

孩子舒展皱眉,慢慢不讨厌了严冬和雪天。

感冒发热的时候,我告诉他,在他的身体里有白细胞和抗体两个强大的朋友,正在与病毒和细菌战斗,相信它们可以战胜这些坏东西。让他多坚持一些,把生命本该具有的能量多发挥出一些,让免疫系统升级,也让他从小就相信自己的身体有神奇的力量,有一定能量的,与生俱来的自愈能力。

我能做到,也就这么多。创造条件,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不怕冷的孩子。

【7】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体真正健康的五大标准中,其中一项就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抗病能力强”。

健康的人,是具有一种相对恒温的能力和较强的抗病毒能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与否,虽然和先天遗传有关系,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后天锻炼。

就在这样一个严寒的时日,我附近的公园里,依然有很多人在锻炼身体。雪堆傍边的牌子上印着毛主席60多年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在阳光下,煜煜生辉。

从重视人民体质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毛主席是非凡的。他曾提出一个著名口号:“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 一个民族,强健的体魄标配文明的精神,必定是伟大的,是难以战胜的。

当北方在温暖的屋子还抱怨供暖温度不高,而南方却疾呼应该供暖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多一些区别对待,不分南北地域,真正给需要的人、需要的地方必要的温暖和合理的生存温度,而不是一种全民的热“包裹”、“比温暖”的过程。

要不,继“秋裤阴谋论”之后,或许将会有“南方供暖阴谋论”。更为可怕的是,这些事情如果多年后检验成立了,那就很悲催。

千古名言道破天机:“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适度的寒冷会让我们的身体经受考验,会磨砺我们的意志,会让我们更为冷静和果敢。

居安思危,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安守并谋求富贵之温暖,也不惧时逢困境和低谷之寒冷,则青山巍峨、浩气长存!

解筱文:评论人、作家、战略管理研究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怕冷的民族没有未来

千古名言道破天机:“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适度的寒冷会让我们的身体经受考验,会磨砺我们的意志,会让我们更为冷静和果敢。

作者:解筱文

【1】

我住的地方距离几家中小学、幼儿园很近,每天早上上班,总能遇到各种家长送孩子上学的景象。进入冬季,天气稍冷,就见家长和孩子已经被厚厚的衣物包裹。

昨天上班路上,我前面走着一对父子,是一个爸爸去送孩子上小学,这孩子大概小学一、二年级就读样子,他几乎被厚大的羽绒服包裹了,还戴一顶毛织的棉帽,围一条大围巾。

孩子的爸爸边走边对孩子说,“这是45年来,北京最冷的一周,最低温度零下12度。”意思在提醒孩子注意御寒。孩子显然是别吓着了,很吃惊地说:“哦,好可怕啊!”

天气比往常确实冷了点。我也下意识看了看手机当时显示的环温,是-6℃。看新闻报道,最低温-12℃的出现是周五,也就是后天,11月27日。

等到11月26日,气温有所下降,凌晨温度最低至-9℃。早上起来,我再看天气预报时,却发现之前被媒体大肆报道的11月27日温度变为了1℃至-6℃度,之后几天,气温继续回升。而这个所谓的零下-12℃低温却看不到了。

再仔细阅读了下前几天的媒体报道,找到源头后发现是《北京本周五或迎45年来同期最冷天,最低气温-12℃”》,也就是有可能的意思。而这个“或”字却被许多媒体在标题转载中人为去掉了。

媒体往往就是这样吓人的,并且吓人不浅。当然看了媒体报道后的相当一部分家人,还会更甚吓自己。

比如天气预报,最低温度显示是凌晨破晓前的温度,而这个温度还是某一地方的最低温度。在这个最低温度的时间里,绝大部分人其实还是在温暖的房间度过的。而一些家长就用这样的温度心理暗示自己和孩子,以高于实际气温几度的温度,来指导穿衣和出行。实际上,应该稍低或者刚好与实时温度匹配为佳。

媒体和家长,就这样无意识中吓着自己,也吓着孩子。

这一吓不要紧,那就是逢冷给孩子死命的穿衣,里三层外三层包裹身体。看着没啥大事,可是这问题其实太大了。

【2】

在对待孩子穿衣这一点上,我的感触也不少。

本来,我并没有特别在意穿衣这件事,只是在他的成长中,出现的几个情况,才引起了我的注意。

孩子现在三岁多,他身体老是痒,自己抓后背,脖子等。虽然经常洗澡清洁等,但效果不明显。就医和家人将此归结为敏感体质,可能遇遗传有关。

他白天活动、晚上睡觉,经常会出汗,头上、脖子、后背都是汗。这个原因被归结为缺钙。

大便干燥、密结,有时还出血。原因归结为喝水不够,水果、蔬菜和饭汤等摄入不够。一段时间,我也如此认为。

孩子经常抓鸡鸡,判断其尿道口有炎症。对于这个原因,一直没有找到合理的原因解释。

还有一个问题是,晚上睡觉出汗后容易咳嗽,家人觉得他受风寒而致,就采取再加衣或盖厚被保暖措施解决。

这样的问题折腾多了,就会面临很多生活纠结,该不该看医生,该不该吃药,吃不吃药,吃什么样的药等烦心事。

于是,我无奈间放下手头的事,权当把此当作一项跨领域的专题研究,来好好观察和研究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大量的学习和在孩子身上摸索,我惊讶的发现,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最主要的诱因,其实指向了一个问题,就是孩子长期被“焐”所致。

因为担心他受凉,平常穿得太多,睡觉穿的衣物也较厚,并且被子包裹,容易出汗。

这样情形,出汗多,皮肤毛孔堵塞,透气不好,所以痒痒;这样的情形,出汗多,如喝水跟不上,因而大便干燥;这样的情形,出汗多,尿量减少,尿液浓缩,因而刺激和损伤尿道口粘膜;这样的情形,出汗多,大肠不通,肺热不能排出,发热咳嗽。

【3】

我自感原因找到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似乎超过了我的想象。

由于与家里的老人在孩子穿衣这件事,不能统一到一个价值观上,所以需要不停交涉,其间是磕磕绊绊的。经常是那边加衣,这边减衣。这样“拉锯”的结果,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因为冷热无规律的交替,导致发生了几次感冒发热。而这些原因,还可能归结为没有穿暖和所造成的,让我有口难辨。

更为想不到的是,前段时间刚入冬,居然因为我们给上幼儿园的孩子穿衣不够厚,而遭到班里另外一位孩子妈妈反复指责,最后还引发矛盾。原因是该幼儿园那个班级的孩子都是棉衣的时候,我家的孩子还没有穿棉衣。这显然不和谐啊。

现在,我家孩子表现出的是“知冷不知热”。明明热得满头大汗,家人却不能脱掉他的衣服;明明是稍微的温度变化,他却喊叫冷。而当晚上进入梦乡,孩子真正感知温度,处于放松状态,明明是热得蹬被子,家人会说孩子睡觉不老实。

一个大男人,要想关涉这些孩子养育的事,大都会认为是没有出息的表现。这往往就需要面对处理繁杂的家庭问题,很可能貌似对老人不敬,对家人不放心,甚至对医生不信任,而这样的初衷却是真正为了孩子,谁解苦心?

两难之间,无数个夜晚入睡间,总是想起很多。感慨这么一个小小的事,一个小小的改变,却面对的是改变环境的难。有时候,真恨不得自己改行专事少年儿童成长研究。

慢慢地,我也就理解了那些看都不认真看一眼患病的小孩子,就断言“风热”病症,而不做过多穿衣提醒的医生;也理解了那些明知孩子普遍太热,而任孩子棉衣包裹的幼儿园老师;也理解了明知孩子穿得已经很厚,会很热,而不去计较的父母。

【4】

科学研究表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总体存在变暖趋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983年到2012年是过去1400年来全球最热的30年,这30年间地球温度上升,温室效应加剧,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1.38℃,变暖速率为每10年0.23℃,高于全球气候变暖速率。

而30年来,不断升温的过程中,中国成就一个的世界品牌——波司登。波司登连续11年雄霸全国羽绒服销量第一,“登上世界最高峰。”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在网上普遍流传的“秋裤阴谋论”。说1952年,苏联著名遗传学家李森科发现,农作物栽种于寒冷的气候中,就会锻炼出抗寒的遗传特性;如果置于温室,抗寒性就会越来越差。他研究表明,“环境导致基因改变”,并向斯大林建议,“假如一个国家穿了60年秋裤,就再也没可能脱下它了”。期望秋裤导致中国人失去在苏联远东地区生存的遗传基础,从而彻底不再有远东领土收复之欲。于是,中国人从上个世纪50年底穿上了从苏联运来的秋裤,并逐渐形成了习惯。

且不论此事真伪,但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担忧。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怕冷。中医理论认为,怕冷是因为阳虚造成的。

阳气虚衰,则肢体缺乏温暖支撑,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些年,我遇到很多新入职的年轻人,大都是城市温室内长大的。却发现,他们比一些老同志还怕冷,相当一部人没有了周身应有的“火气”,知冷意识太强,显然就是被“焐”大的。

虽说现代社会,比起古代社会,很多人也再用不着经历在冰天雪地、严寒酷冷的环境下谋生。而是坐在温暖的房间,敲击键盘,刷刷手机这样的节奏。即使室外,也没有那种寒风凛冽的严酷环境。生存环境的极大改善对年轻一代的身体素质要求远不如前辈。但是身体终究还是自己的,没有了好的载体,纵有多大智慧和能耐,也只能成为现代医疗GDP的拉动者。

我在想,如果中国这样的人群增多,并且低龄化,这样一代代下去,这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那还了得!

【5】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也咨询了一些专家。深刻的感受是,怕冷的原因并非全是天寒。在寒冷的气候环境中,有的人可以衣着单薄,但精神抖擞;而有的人稍遇寒冷,就厚衣包裹严实,却还经常感冒。还有,特别强调的一点,有些国家的整体抗寒能力确实要优越中国。

经常可见一些这样的新闻报道,可见战斗民族俄罗斯的孩子冰天雪地赤身戏耍、洗冷水澡,赤膊拿雪擦身等场景。甚至幼儿园的孩子全裸在雪地里玩耍运动,好像已经是这个民族的习惯了。而我们看得却震惊不已。

芬兰、冰岛、丹麦、瑞典等欧洲国家人的抗寒能力那就更不用说了,一些国家学前儿童,从婴儿开始最重要的身体素质考验,就是训练耐寒能力。

虽然中国与这些国家比,远没有那么寒冷,饮食结构也不一样。但与近邻日本和韩国人的耐寒能力比,也足矣让人汗颜。这两个国家非常重视儿童的运动锻炼,孩子们从小严格训练,甚至冰水中游泳,雪中赤膊运动。

在中国,我看到新闻,有个别家长在寒冷环境中,对孩子进行耐寒训练,但是新闻的后面跟帖却是一堆人冷嘲热讽。几乎没有看到,那个中小学,或者幼儿园敢搞国外这种类似的耐寒训练。前几天,北京降雪,才看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雪中光膀子训练。

人其实是最能适应环境的一种动物。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下,几乎都有人生存的足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最高可达57℃,俄罗斯萨哈共和国的首府雅库茨克只有到了-57℃学校和单位才会放假,-30℃算是温暖的气候。

我和一个常年游走多个国家,从事体育运动研究的朋友交流,他说中国的孩子到了北欧、北美这些国家生活,慢慢也能适应这种环境。这些国家的孩子大雪天多在户外运动,从小锻炼身体。许多发达国家居然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国民从小锻炼身体素质,甚至支持吃寒食,冷水。一些学校,对孩子的冷暖穿衣都是有硬性规定的。这些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

由此,我感觉,真正的发达国家,人民身体素质的发达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6】

我的这篇文章题图,是一周前的一则新闻。说的是武汉市某医院在武汉率先开设儿科输液室书香一角,方便学生打针时兼顾学习,堪称医院里的“吊瓶班”。学生们正在边打输液边写作业,两不误。一个小学生告诉记者,如果不完成作业就赶不上学习进度,只好边打针边学习。

新闻看得我心里不是滋味。我不知道这是未来一代的健康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教育出来问题。

如果都是这样的一代,怎么能与过雪山的红军前辈相比,怎么能与朝鲜战场那些单衣迎敌的战士相比?

全面放开二胎已成定论,人口数量、结构的问题,也许几十年可以修复。但是人种一旦退化了,自成“东亚病夫”了,那可该怎么办?

我的孩子,一遇到下雨、下雪等降温天气来临,身体遭受寒冷的时候,他对我说,讨厌这些坏天气。他最不喜欢的季节就是冬季。那表情看上去和大人们的表情很相像。

我只好心平气和的告诉他,每一个天气都是有用的,每一个季节都是很好的,就像《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中,每一个小火车都是有用的。冬季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有飘飞的雪花,有可爱的雪人,更重要的是,冬天的寒冷可以有效杀死病菌,让人们少生病。

孩子舒展皱眉,慢慢不讨厌了严冬和雪天。

感冒发热的时候,我告诉他,在他的身体里有白细胞和抗体两个强大的朋友,正在与病毒和细菌战斗,相信它们可以战胜这些坏东西。让他多坚持一些,把生命本该具有的能量多发挥出一些,让免疫系统升级,也让他从小就相信自己的身体有神奇的力量,有一定能量的,与生俱来的自愈能力。

我能做到,也就这么多。创造条件,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不怕冷的孩子。

【7】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体真正健康的五大标准中,其中一项就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抗病能力强”。

健康的人,是具有一种相对恒温的能力和较强的抗病毒能力。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与否,虽然和先天遗传有关系,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后天锻炼。

就在这样一个严寒的时日,我附近的公园里,依然有很多人在锻炼身体。雪堆傍边的牌子上印着毛主席60多年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在阳光下,煜煜生辉。

从重视人民体质这方面来讲,我觉得毛主席是非凡的。他曾提出一个著名口号:“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 一个民族,强健的体魄标配文明的精神,必定是伟大的,是难以战胜的。

当北方在温暖的屋子还抱怨供暖温度不高,而南方却疾呼应该供暖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多一些区别对待,不分南北地域,真正给需要的人、需要的地方必要的温暖和合理的生存温度,而不是一种全民的热“包裹”、“比温暖”的过程。

要不,继“秋裤阴谋论”之后,或许将会有“南方供暖阴谋论”。更为可怕的是,这些事情如果多年后检验成立了,那就很悲催。

千古名言道破天机:“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适度的寒冷会让我们的身体经受考验,会磨砺我们的意志,会让我们更为冷静和果敢。

居安思危,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安守并谋求富贵之温暖,也不惧时逢困境和低谷之寒冷,则青山巍峨、浩气长存!

解筱文:评论人、作家、战略管理研究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