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9分爆款,还是6分勉强?奈飞投巨资拍的越战片颓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9分爆款,还是6分勉强?奈飞投巨资拍的越战片颓了?

《誓血五人组》成了一部割裂的黑人电影。

文|巴塞电影

在美国黑人反对警察暴力执法,争取平权的大背景下,黑人导演斯派克·李的新片《誓血五人组》,6月12日在奈飞新鲜出炉,可谓相当应景。

此片虽然没有展现美国黑人和白人警察之间的尖锐冲突,但借助于越战背景,斯派克·李也将黑人的矛盾处境表露无疑。

本文有剧透。

1

欧迪斯、鲍尔、艾迪和麦尔文是四位曾经参加过越战的黑人老兵,如今,他们已年近迟暮,心中却有一桩心事未了,那就是到越南找到战友诺曼的尸骸,带他重归故土。

但这看似暖心感伤的战友情谊,背后其实隐藏着金钱秘密。

当年,这五个黑人士兵接到上级命令,前往越南战场找寻一架坠毁的运输机,将其中美军犒劳亲美南越军队的一箱黄金带回基地。

可等队长诺曼看到这箱黄金后,他义愤填膺地向在场的四个战友提议,将这箱黄金私自埋在地下,不交给上级,日后有机会再取出,用于黑人同胞事业。

在诺曼看来,他们不是在窃取国家财富,而是在拿回黑人本该得到的经济补偿,毕竟不管是为美国作战,还是西部开拓,特别是历史上做了几百年的奴隶,黑人对美国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白人主导的美国政府,并没有给予他们应得的补偿。

其他四人当场同意诺曼的决定,只是不幸地是,还没等他们突破越共的包围圈,诺曼就已战死。而这箱价值千万美元的金条在越南的战场一埋就是五十多年。

所以,欧迪斯等四位老战友,表面看来,要重拾战友骸骨,实际上是在暗地里借机淘金。

可这场淘金之路注定不会那么轻松。欧迪斯通过越南老情人找到一位法国人,通过他可以将金条存到国际银行的离岸户口,从而不被美国政府发觉,之后再合法取出。

但当一行人找到黄金之后,却开始出现很大分歧,意外事件也接连发生。

先是鲍尔和艾迪闹翻。在艾迪看来,既然大家当年同意诺曼的提议,就应该将这箱黄金用于如今的黑人民权运动;可在鲍尔心中,他只想从中分一杯羹。

之后,艾迪意外地踩到越战时期残留的地雷,当场毙命。

接着,影片开始转为一种老旧的夺宝片模式,之前答应他们帮忙转移黄金的法国人,雇佣了大量越南本地人,轮番抢夺主角们的黄金。

而影片最后,也似《夺宝奇兵》、《飞鹰计划》等这些80年代美国和香港的夺宝片结局,让好人艰难取胜,最后留下一个略带伤感的胜利结局。

2

毕业于纽约大学的斯派克·李,是个早年成名的电影天才。在他29岁那年,首部执导的电影长片《稳操胜券》,便拿到了第3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海外电影奖。

而他在32岁执导的《为所应为》,不但令他名声大噪,拿到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戛纳金棕榈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的三项提名,更是奠定了他黑人题材电影的思辨风格。

那就是,即使作为一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也绝非是为了政治正确,无脑直愣地鼓吹“黑人永远都是对的”。而是向我们展现他眼中复杂的黑人群体,以及其中暗藏的愚昧和盲动。

在《誓血五人组》一开始,我们以为这四位黑人老兵如何情深义重,不远万里,自掏腰包寻觅故友尸骸。尤其是影片用对话不断渲染四人之间的亲密无间。

可从鲍尔发现欧迪斯背包中暗藏手枪之后,四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瞬间坍塌,他们开始对彼此互有怨言,甚至恶言相向。

当触及灵魂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时,四人更是道出了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艾迪和欧迪斯想将这笔钱投入黑人民权事业,而鲍尔和麦尔文却冷言相对,只想拿到自己的那一份。

对于越战黑人老兵心境的描写,斯派克·李用了丰富的镜头格式和语言在时空变迁中加以展现。

在影片画幅比例和画面质感上,斯派克·李灵活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样式。六十年代的越战时空,画幅为4:3比例,画面中充满着高颜色反差的复古粗粒质感。

四位主角在越南都市的相遇和其后的默契相处时,为2.35:1的画幅,满溢着现代都市的精致,以及和平时代的奢靡。

之后在荒野进行寻宝时,画幅则是16:9比例,画面既不粗糙,也无精致,而是一种清冷色调下的疏离,四位老兵重回到一个陌生的熟悉战场,记忆中的惊颤和现实里的蝉叫,让他们在得到释怀的同时,又被潜意识的深渊拉扯。

整部影片便是从2.35:1的精致爬坡到16:9的疏离,而4:3的残酷始终穿插其中。

画幅及画面的纵横交错,隐喻的是四位老兵信仰的时代错位。在越战时期,他们五个人真真切切信奉黑人民权的至高准则,为公付出,至死不渝。

可当时代变迁,幸存四人的三观被重塑,最明显的便是鲍尔。他竟然支持川普当选,而且认为应该封锁边境,抵制其他种族的蔓延入侵。

可每当他们迈近黄金埋葬地一步,他们便又多接近当年誓血信仰一分。

3

这些对于黑人群体各方面的指涉与反思,让本片在烂番茄网上的专业评分达到了92%,但同样是烂番茄,普通观众只给到61%的新鲜度。

专业影评人的待见,与广大吃瓜影迷的无感,让《誓血五人组》变成了一部割裂的黑人电影。

实际上,从影片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

奈飞当年打算耗费巨资,拿着《誓血五人组》的剧本来找斯派克·李,是看重其黑人导演的种族属性,毕竟本片讲述的就是越战黑人老兵的故事。

可据说,斯派克·李一拿到剧本,便十分不满意其中纯粹商业化的爽片模式,而让自己的编剧团队大刀阔斧地修改,最终搞出了这样一部既没有在艺术上亮瞎众人眼,也没有在商业上赢得满堂彩的“半截子电影”。

回过头来看,影片中密集的黑人种族话题,以及利用影像语言强行制造反思的背景下,法国人阴谋夺金,痛苦老爹与儿虐心撕裂这两条主要的故事线相当割裂。

而且,这两条线索,既和越战黑人老兵的记忆创痛和信仰扭曲无甚关系,同样在戏剧张力和动作桥段上令人哈欠直打。

《誓血五人组》最让人感慨万千、灵魂荡漾的部分,或许只是影片开头那段近3分钟的历史素材拼贴,但这段粗粝质感的影像更类似于一种发挥炫酷的PPT办公室技能,对于斯派克·李这种国际大导来说,实在是有种杀鸡用牛刀的戏谑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9分爆款,还是6分勉强?奈飞投巨资拍的越战片颓了?

《誓血五人组》成了一部割裂的黑人电影。

文|巴塞电影

在美国黑人反对警察暴力执法,争取平权的大背景下,黑人导演斯派克·李的新片《誓血五人组》,6月12日在奈飞新鲜出炉,可谓相当应景。

此片虽然没有展现美国黑人和白人警察之间的尖锐冲突,但借助于越战背景,斯派克·李也将黑人的矛盾处境表露无疑。

本文有剧透。

1

欧迪斯、鲍尔、艾迪和麦尔文是四位曾经参加过越战的黑人老兵,如今,他们已年近迟暮,心中却有一桩心事未了,那就是到越南找到战友诺曼的尸骸,带他重归故土。

但这看似暖心感伤的战友情谊,背后其实隐藏着金钱秘密。

当年,这五个黑人士兵接到上级命令,前往越南战场找寻一架坠毁的运输机,将其中美军犒劳亲美南越军队的一箱黄金带回基地。

可等队长诺曼看到这箱黄金后,他义愤填膺地向在场的四个战友提议,将这箱黄金私自埋在地下,不交给上级,日后有机会再取出,用于黑人同胞事业。

在诺曼看来,他们不是在窃取国家财富,而是在拿回黑人本该得到的经济补偿,毕竟不管是为美国作战,还是西部开拓,特别是历史上做了几百年的奴隶,黑人对美国有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白人主导的美国政府,并没有给予他们应得的补偿。

其他四人当场同意诺曼的决定,只是不幸地是,还没等他们突破越共的包围圈,诺曼就已战死。而这箱价值千万美元的金条在越南的战场一埋就是五十多年。

所以,欧迪斯等四位老战友,表面看来,要重拾战友骸骨,实际上是在暗地里借机淘金。

可这场淘金之路注定不会那么轻松。欧迪斯通过越南老情人找到一位法国人,通过他可以将金条存到国际银行的离岸户口,从而不被美国政府发觉,之后再合法取出。

但当一行人找到黄金之后,却开始出现很大分歧,意外事件也接连发生。

先是鲍尔和艾迪闹翻。在艾迪看来,既然大家当年同意诺曼的提议,就应该将这箱黄金用于如今的黑人民权运动;可在鲍尔心中,他只想从中分一杯羹。

之后,艾迪意外地踩到越战时期残留的地雷,当场毙命。

接着,影片开始转为一种老旧的夺宝片模式,之前答应他们帮忙转移黄金的法国人,雇佣了大量越南本地人,轮番抢夺主角们的黄金。

而影片最后,也似《夺宝奇兵》、《飞鹰计划》等这些80年代美国和香港的夺宝片结局,让好人艰难取胜,最后留下一个略带伤感的胜利结局。

2

毕业于纽约大学的斯派克·李,是个早年成名的电影天才。在他29岁那年,首部执导的电影长片《稳操胜券》,便拿到了第39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海外电影奖。

而他在32岁执导的《为所应为》,不但令他名声大噪,拿到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戛纳金棕榈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的三项提名,更是奠定了他黑人题材电影的思辨风格。

那就是,即使作为一名黑人导演,斯派克·李也绝非是为了政治正确,无脑直愣地鼓吹“黑人永远都是对的”。而是向我们展现他眼中复杂的黑人群体,以及其中暗藏的愚昧和盲动。

在《誓血五人组》一开始,我们以为这四位黑人老兵如何情深义重,不远万里,自掏腰包寻觅故友尸骸。尤其是影片用对话不断渲染四人之间的亲密无间。

可从鲍尔发现欧迪斯背包中暗藏手枪之后,四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瞬间坍塌,他们开始对彼此互有怨言,甚至恶言相向。

当触及灵魂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时,四人更是道出了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艾迪和欧迪斯想将这笔钱投入黑人民权事业,而鲍尔和麦尔文却冷言相对,只想拿到自己的那一份。

对于越战黑人老兵心境的描写,斯派克·李用了丰富的镜头格式和语言在时空变迁中加以展现。

在影片画幅比例和画面质感上,斯派克·李灵活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样式。六十年代的越战时空,画幅为4:3比例,画面中充满着高颜色反差的复古粗粒质感。

四位主角在越南都市的相遇和其后的默契相处时,为2.35:1的画幅,满溢着现代都市的精致,以及和平时代的奢靡。

之后在荒野进行寻宝时,画幅则是16:9比例,画面既不粗糙,也无精致,而是一种清冷色调下的疏离,四位老兵重回到一个陌生的熟悉战场,记忆中的惊颤和现实里的蝉叫,让他们在得到释怀的同时,又被潜意识的深渊拉扯。

整部影片便是从2.35:1的精致爬坡到16:9的疏离,而4:3的残酷始终穿插其中。

画幅及画面的纵横交错,隐喻的是四位老兵信仰的时代错位。在越战时期,他们五个人真真切切信奉黑人民权的至高准则,为公付出,至死不渝。

可当时代变迁,幸存四人的三观被重塑,最明显的便是鲍尔。他竟然支持川普当选,而且认为应该封锁边境,抵制其他种族的蔓延入侵。

可每当他们迈近黄金埋葬地一步,他们便又多接近当年誓血信仰一分。

3

这些对于黑人群体各方面的指涉与反思,让本片在烂番茄网上的专业评分达到了92%,但同样是烂番茄,普通观众只给到61%的新鲜度。

专业影评人的待见,与广大吃瓜影迷的无感,让《誓血五人组》变成了一部割裂的黑人电影。

实际上,从影片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

奈飞当年打算耗费巨资,拿着《誓血五人组》的剧本来找斯派克·李,是看重其黑人导演的种族属性,毕竟本片讲述的就是越战黑人老兵的故事。

可据说,斯派克·李一拿到剧本,便十分不满意其中纯粹商业化的爽片模式,而让自己的编剧团队大刀阔斧地修改,最终搞出了这样一部既没有在艺术上亮瞎众人眼,也没有在商业上赢得满堂彩的“半截子电影”。

回过头来看,影片中密集的黑人种族话题,以及利用影像语言强行制造反思的背景下,法国人阴谋夺金,痛苦老爹与儿虐心撕裂这两条主要的故事线相当割裂。

而且,这两条线索,既和越战黑人老兵的记忆创痛和信仰扭曲无甚关系,同样在戏剧张力和动作桥段上令人哈欠直打。

《誓血五人组》最让人感慨万千、灵魂荡漾的部分,或许只是影片开头那段近3分钟的历史素材拼贴,但这段粗粝质感的影像更类似于一种发挥炫酷的PPT办公室技能,对于斯派克·李这种国际大导来说,实在是有种杀鸡用牛刀的戏谑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