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有了私家空中花园,我们可能再也不需要公园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有了私家空中花园,我们可能再也不需要公园了

但空中花园真的环保吗?它又能取代公园的存在价值吗?

被动式建筑,指的是基于被动式设计而建造的节能建筑物。它们的设计师可以说是建筑世界的弗里曼人。他们以《沙丘魔堡》中沙漠贵族部落看待水的方式审视建筑。对于弗里曼人来说,要想在极端恶劣的沙漠世界不惜一切代价采集到水,蒸馏服是必须的装备。而对被动式建筑设计者来说,不惜一切代价或者说以最小的代价来设计一座可以保存能量和热量的建筑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当我向一位被动式建筑设计师请教,请他谈一下他对某种新奇的建筑设计有何看法时,他流露出了弗里曼人式的担忧。弗里曼人在看到阿拉吉斯(Arrakis)星球上的水龙头在漏水时,就会对水资源无比担忧。

Vijayawada Garden Tower,,由 Penda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为印度维杰瓦亚达(Vijayawada, India)设计 (Penda)

姑且称这种建筑为“空中花园”吧:这种建筑和《沙丘魔堡》里面的巨型夏胡露沙虫一样,多少有点空想。空中花园已经崛起为理论建筑学里颇受欢迎的建筑类型,它可以同时保证环境效益和人口密度——当然大多数时候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这些建筑的孔隙率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建筑标准。它们看起来充满未来派艺术,也许正因为太过未来主义,让人难以相信这就是未来的建筑。

然而,有这么一个空中花园却成为了现实。它被命名为垂直森林(Bosco Verticale),是由Stefano Boeri为米兰设计的——刚刚被高层建筑委员会和城市生活环境部门授予“2015年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将幻想中的建筑变成现实,垂直森林可能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不过它的成功也对空中花园项目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问题:空中花园能供人居住吗?它们真的环保吗?

垂直森林,由Stefano Boeri为米兰设计 (Daniele Zacchi/Boeri Studio)

Boeri最近还公布了Tour des Cèdres的计划,这是为瑞士设计的另一座与众不同的空中花园建筑。英国建筑工程公司奥雅纳(Arup)并未对获奖的垂直森林建筑给出直接回应,Boeri也没有对这些建筑将如何运行给出评价。

Tour des Cèdres,由 Boeri Studio为瑞士洛桑设计(Boeri Studio)

Mike Eliason,西雅图Bjarko Serra Architects建筑公司的被动建筑设计师,提出了他对空中花园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忧虑:“对我而言有两大非常棘手的问题,主要是能源方面。”他在邮件中如此写道。

既然贴上了空中花园的标签,阳台上聚集大量的树木是必然的。那第一个问题就来了:要想保证阳台能够支撑住树木,需要额外的支撑力。然而,增加阳台上的钢筋或混凝土板也意味着该项目的碳排放量增加。

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则会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出来:阳台与外墙相交处的热量损失。热桥,也就是处在外墙和屋面等围护结构中的部位,容易发生热量流失。如此一来也会引发一些问题,需要对热量提出更高要求从而确保建筑内部舒适。可以使用绝缘体以热方法打破这一阻碍点,防止热流失。然而要想在各式各样的建筑中均实现这一点,技术上会面临极大挑战。

One Central Park,由 Jean Nouvel 和Patrick Blanc为 悉尼设计 (Murray Fredericks/Frasers Property)

“碳排放产生的连锁效应远远要比小小的树木所能带来的碳吸收多得多,” Eliason写道,“所以要想实现环境效益还要做诸多其他工作,如此看来空中花园也就没有那么环保了。”

撇开这不说,这些建筑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中呢?只有建成更多的此类建筑,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假设真可以的话,而且假设它们能按这种设计建成,而不是贪图造价低而改用其他设计方案。

不过即使空中花园只是一种单纯的探索性设计,它也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值得我们权衡。

Angkasa Raya,由 Büro Ole Scheeren为吉隆坡设计 (Büro Ole Scheeren)

这些设计并没有脱离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和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想法,并没有跳出“房子是居住的机器”这一理念去寻找和谐。也许这些建筑有许多另类之处,然而最基础的单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却贯穿始终。

这些建筑和自然也相互交融。它们拥抱自然,尽管本身并不是自然的产物。它们未曾与自然分离开来,而是与自然相互同化,融为一体,比如说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作品Big Three。

Angkasa Raya,由 Büro Ole Scheeren为吉隆坡( Kuala Lumpur)设计 (Büro Ole Scheeren)

在建筑内部栽种树木跟当今人们认为的冷酷的建筑风格并不相排斥。空中花园更像是在替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和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向人们致歉,来纠正他们的疏忽。就好像他们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绿树,因为没有绿树的房屋将无法供人居住。

对于改变城市人居环境来说,在一个个小小的单元里将自然融入现代生活是一项异常激进的策略。想想纽约人都爱的中央公园——他们常常离开密集的居住地,来到这里享受自然。空中花园就相当于将公园里的绿地资产分散开来,让每家每户都能独自享受到它的魅力。这些设计致力于以人为本,通过建筑将自然分散在每个可以自我控制的小单元里。

Asian Cairns,由Vincent Callebaut为深圳设计(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

这种设计可能是对现实的一种适应和妥协。因为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里,地价不断上涨,留出土地来建设公园已是难上加难。或许换个角度想一下,在公寓内部种上树木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阳台并不能作为公共公园——尤其是在北半球朝北的建筑里(那样可能会遮阳)。将共同享受自然的体验重置为个人体验应该说是一种科幻式的设计。这种设计会使得人们无法再享受相聚公园的价值——得到的并不只是与自然之间的交流。从这一点来看,不得不说空中花园是有些舍本逐末了。

Asian Cairns,由Vincent Callebaut 为深圳设计(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

 

The Diamond Lotus由 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 为胡志明市(Ho Chi Minh City)设计(Vo Trong Nghia)

 

The Diamond Lotus由 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 为胡志明市(Ho Chi Minh City)设计(Vo Trong Nghia)

 

Urban Forest,,由 MAD 为重庆设计 (MAD)

 

Urban Forest,,由 MAD 为重庆设计 (MAD)

 

Museum of Modern Art Tower,由 Axis Mundi 为纽约设计 (Axis Mundi)

 

Museum of Modern Art Tower,由 Axis Mundi 为纽约设计 (Axis Mundi)

 

Vijayawada Garden Tower,,由 Penda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为印度维杰瓦亚达(Vijayawada, India)设计 (Penda)

 

Agora Tower,由 Vincent Callebaut 为台北设计 (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

 

Agora Tower,由 Vincent Callebaut 为台北设计 (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

 

(翻译:宋晓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Citylab

原标题:Are 'Treescrapers' the Future of Dense Urban Liv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有了私家空中花园,我们可能再也不需要公园了

但空中花园真的环保吗?它又能取代公园的存在价值吗?

被动式建筑,指的是基于被动式设计而建造的节能建筑物。它们的设计师可以说是建筑世界的弗里曼人。他们以《沙丘魔堡》中沙漠贵族部落看待水的方式审视建筑。对于弗里曼人来说,要想在极端恶劣的沙漠世界不惜一切代价采集到水,蒸馏服是必须的装备。而对被动式建筑设计者来说,不惜一切代价或者说以最小的代价来设计一座可以保存能量和热量的建筑也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当我向一位被动式建筑设计师请教,请他谈一下他对某种新奇的建筑设计有何看法时,他流露出了弗里曼人式的担忧。弗里曼人在看到阿拉吉斯(Arrakis)星球上的水龙头在漏水时,就会对水资源无比担忧。

Vijayawada Garden Tower,,由 Penda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为印度维杰瓦亚达(Vijayawada, India)设计 (Penda)

姑且称这种建筑为“空中花园”吧:这种建筑和《沙丘魔堡》里面的巨型夏胡露沙虫一样,多少有点空想。空中花园已经崛起为理论建筑学里颇受欢迎的建筑类型,它可以同时保证环境效益和人口密度——当然大多数时候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这些建筑的孔隙率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建筑标准。它们看起来充满未来派艺术,也许正因为太过未来主义,让人难以相信这就是未来的建筑。

然而,有这么一个空中花园却成为了现实。它被命名为垂直森林(Bosco Verticale),是由Stefano Boeri为米兰设计的——刚刚被高层建筑委员会和城市生活环境部门授予“2015年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将幻想中的建筑变成现实,垂直森林可能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不过它的成功也对空中花园项目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问题:空中花园能供人居住吗?它们真的环保吗?

垂直森林,由Stefano Boeri为米兰设计 (Daniele Zacchi/Boeri Studio)

Boeri最近还公布了Tour des Cèdres的计划,这是为瑞士设计的另一座与众不同的空中花园建筑。英国建筑工程公司奥雅纳(Arup)并未对获奖的垂直森林建筑给出直接回应,Boeri也没有对这些建筑将如何运行给出评价。

Tour des Cèdres,由 Boeri Studio为瑞士洛桑设计(Boeri Studio)

Mike Eliason,西雅图Bjarko Serra Architects建筑公司的被动建筑设计师,提出了他对空中花园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忧虑:“对我而言有两大非常棘手的问题,主要是能源方面。”他在邮件中如此写道。

既然贴上了空中花园的标签,阳台上聚集大量的树木是必然的。那第一个问题就来了:要想保证阳台能够支撑住树木,需要额外的支撑力。然而,增加阳台上的钢筋或混凝土板也意味着该项目的碳排放量增加。

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则会在实际操作中体现出来:阳台与外墙相交处的热量损失。热桥,也就是处在外墙和屋面等围护结构中的部位,容易发生热量流失。如此一来也会引发一些问题,需要对热量提出更高要求从而确保建筑内部舒适。可以使用绝缘体以热方法打破这一阻碍点,防止热流失。然而要想在各式各样的建筑中均实现这一点,技术上会面临极大挑战。

One Central Park,由 Jean Nouvel 和Patrick Blanc为 悉尼设计 (Murray Fredericks/Frasers Property)

“碳排放产生的连锁效应远远要比小小的树木所能带来的碳吸收多得多,” Eliason写道,“所以要想实现环境效益还要做诸多其他工作,如此看来空中花园也就没有那么环保了。”

撇开这不说,这些建筑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中呢?只有建成更多的此类建筑,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假设真可以的话,而且假设它们能按这种设计建成,而不是贪图造价低而改用其他设计方案。

不过即使空中花园只是一种单纯的探索性设计,它也体现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值得我们权衡。

Angkasa Raya,由 Büro Ole Scheeren为吉隆坡设计 (Büro Ole Scheeren)

这些设计并没有脱离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和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想法,并没有跳出“房子是居住的机器”这一理念去寻找和谐。也许这些建筑有许多另类之处,然而最基础的单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却贯穿始终。

这些建筑和自然也相互交融。它们拥抱自然,尽管本身并不是自然的产物。它们未曾与自然分离开来,而是与自然相互同化,融为一体,比如说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的作品Big Three。

Angkasa Raya,由 Büro Ole Scheeren为吉隆坡( Kuala Lumpur)设计 (Büro Ole Scheeren)

在建筑内部栽种树木跟当今人们认为的冷酷的建筑风格并不相排斥。空中花园更像是在替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和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向人们致歉,来纠正他们的疏忽。就好像他们遗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绿树,因为没有绿树的房屋将无法供人居住。

对于改变城市人居环境来说,在一个个小小的单元里将自然融入现代生活是一项异常激进的策略。想想纽约人都爱的中央公园——他们常常离开密集的居住地,来到这里享受自然。空中花园就相当于将公园里的绿地资产分散开来,让每家每户都能独自享受到它的魅力。这些设计致力于以人为本,通过建筑将自然分散在每个可以自我控制的小单元里。

Asian Cairns,由Vincent Callebaut为深圳设计(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

这种设计可能是对现实的一种适应和妥协。因为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里,地价不断上涨,留出土地来建设公园已是难上加难。或许换个角度想一下,在公寓内部种上树木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阳台并不能作为公共公园——尤其是在北半球朝北的建筑里(那样可能会遮阳)。将共同享受自然的体验重置为个人体验应该说是一种科幻式的设计。这种设计会使得人们无法再享受相聚公园的价值——得到的并不只是与自然之间的交流。从这一点来看,不得不说空中花园是有些舍本逐末了。

Asian Cairns,由Vincent Callebaut 为深圳设计(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

 

The Diamond Lotus由 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 为胡志明市(Ho Chi Minh City)设计(Vo Trong Nghia)

 

The Diamond Lotus由 Vo Trong Nghia Architects 为胡志明市(Ho Chi Minh City)设计(Vo Trong Nghia)

 

Urban Forest,,由 MAD 为重庆设计 (MAD)

 

Urban Forest,,由 MAD 为重庆设计 (MAD)

 

Museum of Modern Art Tower,由 Axis Mundi 为纽约设计 (Axis Mundi)

 

Museum of Modern Art Tower,由 Axis Mundi 为纽约设计 (Axis Mundi)

 

Vijayawada Garden Tower,,由 Penda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为印度维杰瓦亚达(Vijayawada, India)设计 (Penda)

 

Agora Tower,由 Vincent Callebaut 为台北设计 (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

 

Agora Tower,由 Vincent Callebaut 为台北设计 (Vincent Callebaut Architectures)

 

(翻译:宋晓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来源:Citylab

原标题:Are 'Treescrapers' the Future of Dense Urban Living?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