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易纲:二季度以来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现出良好的回升迹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易纲:二季度以来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现出良好的回升迹象

易纲指出,上半年,央行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包括三次降准,增加1.8万亿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额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等。

今日,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2020)在上海开幕,在主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20: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的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进行主题演讲。

五大“中心”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首先,针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易纲围绕五个中心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上海正成为开放的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全球一流投资者只要投资人民币资产,首先会想到上海”,易纲肯定道,“全球机构投资者都能够方便的在上海开展跨境投融资活动,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货币政策仍在正常区间,人民币在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相比较人民币利率是最低的,但是对主要可兑换货币还保持较高利差,所以人民币资产对于全球资产配置有很大吸引力”。

第二,上海正在成为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中心,境内外投资者只要投到人民币资产后必然需要开展持续的风险分散和管理。在上海风险管理的各个要素正在日渐完善:一是定价上,各类人民币资产都能实现连续定价。二是交易上人民币金融市场有着充足的流动性,有着较好的深度和广度,各个市场都能够随时买卖出。三是在风险对冲上金融期货、商品期货、利率、汇率、衍生品等先管理工具已经齐备,为高效风险对冲提供了可能。在信息披露上,这几年不断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持续增强投资者对于人民币资产信心,使投资者可以很好管理和分散风险。

不仅如此,第三,上海正成为金融开放的中心,要吸引一流机构和人才,开放是必要条件,近年来上海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一批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陆续落户上海,对全球顶尖金融人才和吸引力有着非常显著的增强。同时金融监管能力也要与金融开放程度相适应相匹配,在金融开放中维护了金融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第四,上海正成为优质营商环境的示范中心”,易纲补充道,“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正在上海逐步形成,金融法院、金融政财等专业机构陆续成立,上海已成为创新金融运行规则和标准的最好实验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可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一步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避税监管要求,正常贸易和投资需要的资金都可以自由进出”。

第五,上海正在成为金融科技中心。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撑,目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重点盯准融资难问题,下半年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此次主题演讲中,易纲继续对央行在今年以来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适度灵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在抗疫中全力保市场主体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介绍。

“首先,央行通过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总量供给,重点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易纲具体介绍道,“上半年,央行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包括三次降准,增加1.8万亿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额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等。上述政策的措施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数据显示,5月广义货币M2余额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增速分别为11.1%和12.5%,都明显高于去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二季度以来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现出良好的回升迹象。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将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第二,易纲补充道,“央行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市场利率持续下降,推动金融部门向企业合理让利,着力缓解融资贵的问题。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块: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通过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预计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将在今年全年为企业让利1.5万亿”。

第三,央行通过加大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解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问题,在金融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解决好可持续的问题。在疫情的冲击下,银行不良贷款会有所增加,因此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是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的重要措施,也是金融部门承担实体经济成本,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意政策设计要激励相融,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

第四,央行在保持央行资产负债表基本稳定的同时,实现了有效的货币信贷增长。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十次降准,释放流动性约8万多亿元,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降至了目前的9%左右。在法定存款准备金下降以后,商业银行可以自主使用的钱相应增加了,货币乘数也上升了。降准的过程一方面体现为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缩表,另一方面体现为商业银行通过发放更多贷款形成货币扩张效应。与此同时,央行通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又相应的进行了扩表。所以央行的降准和增加再贷款都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但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则前者是缩表,后者是扩表。

这几年,我国央行扩表和缩表在金额上大体相当,所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这几年基本稳定在36万亿左右。这与目前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的机理是不同的,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现为持续合理扩张,贷款保持较高的增长,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不断提高,市场机制运行良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易纲:二季度以来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现出良好的回升迹象

易纲指出,上半年,央行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包括三次降准,增加1.8万亿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额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等。

今日,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2020)在上海开幕,在主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20: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的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进行主题演讲。

五大“中心”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首先,针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易纲围绕五个中心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上海正成为开放的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全球一流投资者只要投资人民币资产,首先会想到上海”,易纲肯定道,“全球机构投资者都能够方便的在上海开展跨境投融资活动,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货币政策仍在正常区间,人民币在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相比较人民币利率是最低的,但是对主要可兑换货币还保持较高利差,所以人民币资产对于全球资产配置有很大吸引力”。

第二,上海正在成为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中心,境内外投资者只要投到人民币资产后必然需要开展持续的风险分散和管理。在上海风险管理的各个要素正在日渐完善:一是定价上,各类人民币资产都能实现连续定价。二是交易上人民币金融市场有着充足的流动性,有着较好的深度和广度,各个市场都能够随时买卖出。三是在风险对冲上金融期货、商品期货、利率、汇率、衍生品等先管理工具已经齐备,为高效风险对冲提供了可能。在信息披露上,这几年不断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持续增强投资者对于人民币资产信心,使投资者可以很好管理和分散风险。

不仅如此,第三,上海正成为金融开放的中心,要吸引一流机构和人才,开放是必要条件,近年来上海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一批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陆续落户上海,对全球顶尖金融人才和吸引力有着非常显著的增强。同时金融监管能力也要与金融开放程度相适应相匹配,在金融开放中维护了金融安全才是真正的安全。

“第四,上海正成为优质营商环境的示范中心”,易纲补充道,“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正在上海逐步形成,金融法院、金融政财等专业机构陆续成立,上海已成为创新金融运行规则和标准的最好实验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可以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方面进一步先行先试,只要符合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避税监管要求,正常贸易和投资需要的资金都可以自由进出”。

第五,上海正在成为金融科技中心。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撑,目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金融科技中心的建设,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重点盯准融资难问题,下半年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此次主题演讲中,易纲继续对央行在今年以来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适度灵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在抗疫中全力保市场主体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介绍。

“首先,央行通过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总量供给,重点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易纲具体介绍道,“上半年,央行从货币政策的角度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包括三次降准,增加1.8万亿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额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等。上述政策的措施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数据显示,5月广义货币M2余额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增速分别为11.1%和12.5%,都明显高于去年。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二季度以来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呈现出良好的回升迹象。展望下半年,货币政策还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预计将带动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近20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量将超过30万亿元。

第二,易纲补充道,“央行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市场利率持续下降,推动金融部门向企业合理让利,着力缓解融资贵的问题。今年以来,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三块: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通过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预计金融系统通过以上三方面将在今年全年为企业让利1.5万亿”。

第三,央行通过加大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处置力度,解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问题,在金融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解决好可持续的问题。在疫情的冲击下,银行不良贷款会有所增加,因此加大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是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的重要措施,也是金融部门承担实体经济成本,对实体经济的贡献。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意政策设计要激励相融,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

第四,央行在保持央行资产负债表基本稳定的同时,实现了有效的货币信贷增长。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十次降准,释放流动性约8万多亿元,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降至了目前的9%左右。在法定存款准备金下降以后,商业银行可以自主使用的钱相应增加了,货币乘数也上升了。降准的过程一方面体现为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缩表,另一方面体现为商业银行通过发放更多贷款形成货币扩张效应。与此同时,央行通过增加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又相应的进行了扩表。所以央行的降准和增加再贷款都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但反映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则前者是缩表,后者是扩表。

这几年,我国央行扩表和缩表在金额上大体相当,所以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的规模这几年基本稳定在36万亿左右。这与目前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资产负债表大幅扩张的机理是不同的,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现为持续合理扩张,贷款保持较高的增长,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不断提高,市场机制运行良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