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宇刚
让人上瘾的糖正遭遇40年前所未有的大危机!
疫情已将全球经济推入严重衰退,部分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大幅下滑。数据显示,因外出减少,可乐等含糖饮料和含糖食品的消费下滑,全球糖消费量或出现1980年来的首次同比下降。
可口可乐4月份的销售额下降了25%,该公司警告说,经济低迷将给第二季度带来严重影响。百事公司是另一家预计第二季营收将下滑的公司。
【肥宅快乐水vc代糖饮料】
被阻挡的是糖的需求,但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对糖的热爱,这是刻在基因里的。
酷暑夏日,肥宅快乐水已成为居家必备,狭义指可乐,广义指高糖分的碳酸饮料。在高糖分和饮料中压入的二氧化碳,奇妙的化学反应成为众多宅男宅女快乐的源泉。
糖是具有成瘾性的,虽然不能和毒品相提并论。
但心血管专家和心脏病学专家曾经在《英国运动医学期刊》发表过文章:“摄入糖会产生类似使用可卡因的效应,比如改变情绪,可能是通过其产生奖励和愉悦感觉的能力,导致人们喜欢吃糖。”
他们引用了对啮齿动物的研究,研究表明相比于可卡因,动物们更喜欢甜味,而且它们出现了糖戒断反应。
甜食吃多了,会让人越来越想吃,很难轻易戒掉。如果常年超量摄入,对健康带来的隐患极大,肥胖、糖尿病就是最直接的后果。
过多高糖分的摄入会引发健康问题,可是碳酸饮料却如此让人着迷,当二氧化碳在口中绽放的时候,会带走一部分热量,这是碳酸饮料会让人觉得清爽的一大原因。
相比碳酸饮料,0卡路里,成为了追逐健康的新潮流。近些年,代糖饮料借势标榜着健康的旗号风靡市场,但我们自认为的健康,真的健康吗?
【40年,代糖饮料的商业计谋】
1982年,可口可乐推出了第一款代糖饮料——健怡可乐(Diet Coke)。但产品推出后,很多消费者表示,健怡可乐的口感和原味可乐相去甚远。虽然代糖可乐在健康上,却依旧不能取代原味可乐。
但在人们纠结于选择哪种可乐的时候,最先受益的却是可乐的销量。
因为无论消费者如何选择,都逃不出可乐的“魔掌”。看似商家提供了多种的选择,提出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是更牢固地绑定了消费者与自身的关系。
时光如梭,代糖饮料已经走过了40年。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代糖饮料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
0卡和无蔗糖,是代糖饮料的最大卖点。在消费者眼中,这两个卖点的潜台词就是“支持减肥”和“远离糖尿病”。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代糖。
迄今为止,FDA已经批准了6种类型的人工甜味剂和两种类型的天然非营养性甜味剂。例如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是属于人工合成甜味剂;甜菊醇是天然甜味剂。
安赛蜜和三氯蔗糖之所以听起来比较陌生,是因为它们分别属于代糖的新一代,即第四代、第五代产品。被世人所熟知的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属于代糖的前三代产品。
膳食中如果出现高浓度的摄入可以促使诱发肿瘤,其中阿斯巴甜虽然被百事可乐等饮料作为甜味剂,但由于会干扰人的神经末梢,同时还不适合苯丙酮尿症的患者使用,它们很快在国际上是被限制的,被弃用。
而相比前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的产品由于安全性和稳定性极高,是至今饮料行业的首选添加剂,是无糖饮料、无糖食品里的甜味来源。
尽管甜味剂一直随着时代而发展,技术相对更加完善成熟,口感和蔗糖越发相似,但是隐患似乎从未离去。
2013 年《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对66118 名受试者进行了长达 14 年的研究调查后:长期摄入含有人工代糖的饮料更易诱发肥胖及Ⅱ型糖尿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甜味剂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改变机体健康的代谢过程。
摄入甜味剂时,大脑会得到糖分摄入的信号,但是由于甜味剂并没有带来大脑所预期的热量,该矛盾会改变与吃甜食相关的大脑活性。
一项通过测定血流量来研究大脑活动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检查显示,与普通的糖类相比,三氯蔗糖会降低大脑杏仁核的活性,而杏仁核是大脑中的关键部位。大脑活性的减少会导致消费者通过增加其他食物的摄入量来弥补大脑所缺失的快感。
代糖饮料更容易诱发肥胖,虽然不是代糖本身造成的,但是人类的这种补偿性热量摄入,无疑是因为代糖摄入造成的。
所以对消费者而言,代糖只是从吃不吃糖的选择,变成了吃不吃其他填补糖所带来热量的食物选择罢了。
但管住嘴这件事,其实一直从未改变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