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石油需求是否已经达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石油需求是否已经达峰?

虽然还不能判断全球石油需求是否已经达峰,但是可以肯定,需求达峰一定会提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21世纪经济报道 施训鹏

6月18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溢价30%收购了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完成了全球第一大石油商对全球第四大化工企业的收购,这也是今年全球最大的收购交易。也说明沙特进一步整合石油化工的上下游,强化生产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整个石油市场的发展变化而言,则存在一个比较大的疑问,全球石油需求是否已经达峰,是否还有空间?

国际能源署(IEA)于北京时间6月16日下午表示,预计2020全年的原油需求降幅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IEA在刚发布的月报中认为,今年第二季度封锁措施的影响最为严重,原油需求相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780万桶/日,这一降幅创下了单季度的历史纪录,不过相比该组织此前的预期要小。它同时预计,2020全年的原油需求预计同比将减少810万桶/日,2021年石油需求比2019年仍旧低240万桶/日。

另外一个权威机构,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和IEA预测基本相似。EIA在6月份最新的短期展望中认为,2020年全年全球石油和液体燃料的平均消费量将为9250万桶/天,比2019年减少830万桶/天,2021年需求仍旧比2019年低110万桶/天。

不过,EIA早前的预测更加乐观。2020年4月,EIA的预测原油消费2020年底之前回升至1亿桶/日,全球年度消费量仅减少520万桶。并预计2021年的每日消费量为1.02亿桶/日,比2020年高出约700万桶,比2019年的1.008亿美元的水平高出1%。

这种日渐悲观的预期,意味着新冠疫情的影响超出预期。今年以来,各国旨在减缓新冠病毒传播所采取的封锁措施,对全球石油市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即便在OPEC及沙特大幅度减产、最近两个月油价将近翻番的情况下,油价相比年初,仍旧下跌超过40%。长期看,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是,新冠疫情会减速全球石油需求峰值的到来。需求达峰后,石油需求不仅不再上涨,而且会持续降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3月份发布报告称,石油需求预计2040年或更早到达峰值。在当前疲软的石油市场情况下,有观点认为,全球石油需求峰值已经到来,未来几年全球石油的消费将徘徊在9500万和1亿桶/日之间,然后掉头向下。

支持石油需求已经达峰的首要的理由是燃油车的效率提升可能会抵消人口和运输需求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参照是美国的情况。美国的原油需求在2005年达2080万桶/天的峰值后,尽管人口增长了2000万,汽车行驶里程也增长了近10%,但2019年美国的石油消费量仍然低于2005年的水平。

其次是交通电气化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大力推进电动汽车。氢能驱动的燃料电池车,也被广泛地提上议事日程。一些国家甚至制定了淘汰燃油汽车的时间表。有分析认为,在保守的预测中,新能源汽车在2050年的中国市场渗透率也将达到40%以上。

上述分析都没有考虑到本次新冠疫情对石油需求的深远的负面影响。新冠疫情可能会对全球石油需求造成永久的损害。一个众所周知的因素是消费者工作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几乎每个工作的个体消费者及其雇主都体验到了在家办公的优劣势,但研究表明在办公室工作和远程工作之间取得平衡是最理想的。疫情以后,在家办公应该比疫情以前更加普遍。Facebook甚至宣布员工可以永久在家办公。这种改变对于中国和东亚这样缺乏灵活工作文化的国家来说,可能更加明显。这些变化大大减少了通勤需求。

更宏观来说,由于各国、各地的封锁,众多的会见、会议和会展被取消,航空运输被大幅度削减。依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数据,2020年航空客运量将比2019年下降近55%。这种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准自然试验,让很多组织和个人意识到很多面对面的会见可以避免,或者在线实现。“云”会见不但省去交通成本,而且会节约旅行和会见的时间,一举多得。这种“云”化会见会大大减少航空运输需求,或多或少会遏制航空燃料蓬勃发展的势头。

从生产侧来说,新冠疫情导致各国重新思考其供应链安全。本地化生产成为发达国家重新考虑的选项。这种逆全球化的举动,会减少全球产业分工以及随之的航空和航运需求。

当然,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化工原料需求将大幅上升,带动对石化产品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会抵消燃料下降的影响。但是,化工原料用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例较低。2017年在OECD国家,这一比例仅为14%,而交通运输用油占63%。交通领域的需求变化,决定了石油需求的总体形势。

由于新冠疫情的长远影响,虽然还不能判断全球石油需求是否已经达峰,但是可以肯定,需求达峰一定会提前。石油以及相关行业必须认清这个新形势,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施训鹏(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澳大利亚能源转型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评论|石油需求是否已经达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石油需求是否已经达峰?

虽然还不能判断全球石油需求是否已经达峰,但是可以肯定,需求达峰一定会提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21世纪经济报道 施训鹏

6月18日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溢价30%收购了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完成了全球第一大石油商对全球第四大化工企业的收购,这也是今年全球最大的收购交易。也说明沙特进一步整合石油化工的上下游,强化生产能力。但是从目前的整个石油市场的发展变化而言,则存在一个比较大的疑问,全球石油需求是否已经达峰,是否还有空间?

国际能源署(IEA)于北京时间6月16日下午表示,预计2020全年的原油需求降幅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IEA在刚发布的月报中认为,今年第二季度封锁措施的影响最为严重,原油需求相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780万桶/日,这一降幅创下了单季度的历史纪录,不过相比该组织此前的预期要小。它同时预计,2020全年的原油需求预计同比将减少810万桶/日,2021年石油需求比2019年仍旧低240万桶/日。

另外一个权威机构,美国能源情报署(EIA)和IEA预测基本相似。EIA在6月份最新的短期展望中认为,2020年全年全球石油和液体燃料的平均消费量将为9250万桶/天,比2019年减少830万桶/天,2021年需求仍旧比2019年低110万桶/天。

不过,EIA早前的预测更加乐观。2020年4月,EIA的预测原油消费2020年底之前回升至1亿桶/日,全球年度消费量仅减少520万桶。并预计2021年的每日消费量为1.02亿桶/日,比2020年高出约700万桶,比2019年的1.008亿美元的水平高出1%。

这种日渐悲观的预期,意味着新冠疫情的影响超出预期。今年以来,各国旨在减缓新冠病毒传播所采取的封锁措施,对全球石油市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即便在OPEC及沙特大幅度减产、最近两个月油价将近翻番的情况下,油价相比年初,仍旧下跌超过40%。长期看,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是,新冠疫情会减速全球石油需求峰值的到来。需求达峰后,石油需求不仅不再上涨,而且会持续降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3月份发布报告称,石油需求预计2040年或更早到达峰值。在当前疲软的石油市场情况下,有观点认为,全球石油需求峰值已经到来,未来几年全球石油的消费将徘徊在9500万和1亿桶/日之间,然后掉头向下。

支持石油需求已经达峰的首要的理由是燃油车的效率提升可能会抵消人口和运输需求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参照是美国的情况。美国的原油需求在2005年达2080万桶/天的峰值后,尽管人口增长了2000万,汽车行驶里程也增长了近10%,但2019年美国的石油消费量仍然低于2005年的水平。

其次是交通电气化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大力推进电动汽车。氢能驱动的燃料电池车,也被广泛地提上议事日程。一些国家甚至制定了淘汰燃油汽车的时间表。有分析认为,在保守的预测中,新能源汽车在2050年的中国市场渗透率也将达到40%以上。

上述分析都没有考虑到本次新冠疫情对石油需求的深远的负面影响。新冠疫情可能会对全球石油需求造成永久的损害。一个众所周知的因素是消费者工作方式和消费行为的变化。几乎每个工作的个体消费者及其雇主都体验到了在家办公的优劣势,但研究表明在办公室工作和远程工作之间取得平衡是最理想的。疫情以后,在家办公应该比疫情以前更加普遍。Facebook甚至宣布员工可以永久在家办公。这种改变对于中国和东亚这样缺乏灵活工作文化的国家来说,可能更加明显。这些变化大大减少了通勤需求。

更宏观来说,由于各国、各地的封锁,众多的会见、会议和会展被取消,航空运输被大幅度削减。依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数据,2020年航空客运量将比2019年下降近55%。这种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准自然试验,让很多组织和个人意识到很多面对面的会见可以避免,或者在线实现。“云”会见不但省去交通成本,而且会节约旅行和会见的时间,一举多得。这种“云”化会见会大大减少航空运输需求,或多或少会遏制航空燃料蓬勃发展的势头。

从生产侧来说,新冠疫情导致各国重新思考其供应链安全。本地化生产成为发达国家重新考虑的选项。这种逆全球化的举动,会减少全球产业分工以及随之的航空和航运需求。

当然,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化工原料需求将大幅上升,带动对石化产品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会抵消燃料下降的影响。但是,化工原料用油占全球总消费的比例较低。2017年在OECD国家,这一比例仅为14%,而交通运输用油占63%。交通领域的需求变化,决定了石油需求的总体形势。

由于新冠疫情的长远影响,虽然还不能判断全球石油需求是否已经达峰,但是可以肯定,需求达峰一定会提前。石油以及相关行业必须认清这个新形势,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施训鹏(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澳大利亚能源转型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评论|石油需求是否已经达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