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城市观察|再提改造,中山路能否承载青岛百年新未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城市观察|再提改造,中山路能否承载青岛百年新未来?

中山路的保护改造,将成为青岛历史街区重新出发的重要一步。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文|王丹青

6月9日晚,山东青岛市南区中山路上有一处地方挤满了人。伴随着数十部手机、相机按下快门的声音,建于1986年的中山路人行天桥正式开始拆除。

而这一拆除,也标志着百年老街中山路,从此迈上新旅途。

一周后的6月16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到青岛市南区调研中山路区域保护改造工作,他表示:这是市委、市政府着眼青岛未来百年发展谋划部署的历史性工程!

拥有百年城市历史的青岛,并非首次对历史街区开启改造之旅。广兴里、馆陶路如今早已踏准时代节拍,化身青岛工业设计中心、青岛新金融街。而此次中山路的保护改造,也将成为青岛历史街区重新出发的重要一步。

在青岛谋划未来百年发展的新起点,为何屡次提起历史街区?讲好“老街故事”,又将为这座渴望发展的城市带来什么?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老街往往是承载一座城市记忆的最佳载体,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亲历者。

1897年德国占领胶澳,并以栈桥为起点、大窑沟为终点,修建起了一条街,名为中山路。而当时的中山路以德县路为界,一头是德国及欧美侨民居住地,历史上称为“欧人区”;另一头则是华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作“华人区”。

如今在中山路,依然可以看到昔日“欧人区”的繁华景象。在中山路与湖北路交口处东北角,水师饭店旧址就坐落于此,是青岛早期德国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而另一段“华人区”虽然有着与“欧人区”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却意外地成为了中山路商贸繁华的起源地。

随着大港开埠,青岛迎来更多商业形式的落地。与馆陶路集聚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外国跨国企业、大型进出口贸易公司、轮船公司不同,中山路北段的“华人区”,成为青岛“老字号”崛起的沃土。

在那个时期,有一句顺口溜用来形容青岛人光鲜亮丽的生活:“身穿谦祥益,头顶盛锡福,脚登新盛泰,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这里面提到的品牌,都诞生于中山路北段。中山路人气高涨的同时,这里陆续建起了物资、外贸、轻工、金融等商业企业,饮食服务业也随之繁荣起来。

然而,中山路的繁华只到1992年便逐渐消退,青岛东部的快速发展、中山路老建筑的拆除、台东步行街等新商业圈的崛起,都为这条百年老街带来不小的冲击。即使1996年青岛市政府提出修建中山路步行街,百盛商厦等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均未能让中山路再现当年的繁荣景象。

2010年前后,沉默的老街与空荡的人行天桥,曾让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略感失望。而对于青岛人来说,中山路的再次繁华,承载着他们对这座城市的乡愁。

时代呼唤老街,却迟迟无人应答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这是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提出的重大命题。

然而,面对历史风貌建筑众多的中山路,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老街区的焕新?这着实是个不小的难题。

如果说台东步行街等商圈的崛起是令中山路“沉默”的外部因素,那么缺乏产业的支撑,则是中山路长久以来无法重新繁荣的内部因素。产业的缺失不仅意味着发展的停滞,更意味着“人”的迁移。官方数据显示,直到2005年,中山路区域的人口密度还是4万人/平方公里,2019年,这一数据下降了近6成,人口密度约1.66万人/平方公里。

而追根溯源,产业的缺失,也正是因为老建筑在结构、布局等方面无法适应新型产业的落地。这两者如同齿轮般咬合,成为阻碍中山路再次发展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交通配套也是中山路的短板。

激活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焕发新活力,这是城市更新历程中面临的一道时代命题。如何让历史街区适应现代产业的需求,这背后,折射出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而如今的青岛正在承载更多国家战略的落地,时代呼唤老街区尽快转型,承担起城市发展的新任务。

图片来源:摄图网

繁荣一时的中山路何时才能“昨日重现”?

近年来,青岛在总面积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内,加快了老城复兴与城市更新转型的探索步履。

6月10日,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济南路的六处非住宅建筑启动拆除工作,标志着济南路拓宽改造工程正式拉开序幕。拓宽为双向4车道的济南路,将成为承接中山路改造过境交通的南北向主通道。

一边是交通条件的优化,另一边则是现代产业的规划。

北京路周边围合区域(劈柴院二期)项目建筑评级已通过主管部门批准,楼院单体方案设计工作正在进行,北京路5号院将于近日进行房屋结构加固施工;宁阳路片区各楼院建筑评级和单体方案已通过主管部门批准,宁阳路12、17号院房屋结构加固工程已开展施工;青岛湾广场项目近期将加快提升方案深化,中山路步行街正结合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建设,制定规划设计方案。

现代产业,于历史街区来说无异于一股“活水”,唤醒老街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唤醒老街繁华的记忆。

而产业项目的规划与开工建设,中山路片区的目标逐渐清晰——“最青岛”的历史街区、“最时尚”的商业步行街和“最具活力”的海洋产业带。

除此之外,中山路的改造,也置于青岛全市发展大局中,与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同步推进,在青岛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发展大势中找准坐标。

着眼青岛未来百年发展谋划,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正在承担起城市发展的新任务。而随着中山路片区等老街区的焕新,期待历史街区在青岛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中,以老街的面貌,讲好新时代的城市故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城市观察|再提改造,中山路能否承载青岛百年新未来?

中山路的保护改造,将成为青岛历史街区重新出发的重要一步。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文|王丹青

6月9日晚,山东青岛市南区中山路上有一处地方挤满了人。伴随着数十部手机、相机按下快门的声音,建于1986年的中山路人行天桥正式开始拆除。

而这一拆除,也标志着百年老街中山路,从此迈上新旅途。

一周后的6月16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到青岛市南区调研中山路区域保护改造工作,他表示:这是市委、市政府着眼青岛未来百年发展谋划部署的历史性工程!

拥有百年城市历史的青岛,并非首次对历史街区开启改造之旅。广兴里、馆陶路如今早已踏准时代节拍,化身青岛工业设计中心、青岛新金融街。而此次中山路的保护改造,也将成为青岛历史街区重新出发的重要一步。

在青岛谋划未来百年发展的新起点,为何屡次提起历史街区?讲好“老街故事”,又将为这座渴望发展的城市带来什么?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老街往往是承载一座城市记忆的最佳载体,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亲历者。

1897年德国占领胶澳,并以栈桥为起点、大窑沟为终点,修建起了一条街,名为中山路。而当时的中山路以德县路为界,一头是德国及欧美侨民居住地,历史上称为“欧人区”;另一头则是华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作“华人区”。

如今在中山路,依然可以看到昔日“欧人区”的繁华景象。在中山路与湖北路交口处东北角,水师饭店旧址就坐落于此,是青岛早期德国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而另一段“华人区”虽然有着与“欧人区”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却意外地成为了中山路商贸繁华的起源地。

随着大港开埠,青岛迎来更多商业形式的落地。与馆陶路集聚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外国跨国企业、大型进出口贸易公司、轮船公司不同,中山路北段的“华人区”,成为青岛“老字号”崛起的沃土。

在那个时期,有一句顺口溜用来形容青岛人光鲜亮丽的生活:“身穿谦祥益,头顶盛锡福,脚登新盛泰,手戴亨得利,看戏上中和,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这里面提到的品牌,都诞生于中山路北段。中山路人气高涨的同时,这里陆续建起了物资、外贸、轻工、金融等商业企业,饮食服务业也随之繁荣起来。

然而,中山路的繁华只到1992年便逐渐消退,青岛东部的快速发展、中山路老建筑的拆除、台东步行街等新商业圈的崛起,都为这条百年老街带来不小的冲击。即使1996年青岛市政府提出修建中山路步行街,百盛商厦等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均未能让中山路再现当年的繁荣景象。

2010年前后,沉默的老街与空荡的人行天桥,曾让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略感失望。而对于青岛人来说,中山路的再次繁华,承载着他们对这座城市的乡愁。

时代呼唤老街,却迟迟无人应答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这是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提出的重大命题。

然而,面对历史风貌建筑众多的中山路,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老街区的焕新?这着实是个不小的难题。

如果说台东步行街等商圈的崛起是令中山路“沉默”的外部因素,那么缺乏产业的支撑,则是中山路长久以来无法重新繁荣的内部因素。产业的缺失不仅意味着发展的停滞,更意味着“人”的迁移。官方数据显示,直到2005年,中山路区域的人口密度还是4万人/平方公里,2019年,这一数据下降了近6成,人口密度约1.66万人/平方公里。

而追根溯源,产业的缺失,也正是因为老建筑在结构、布局等方面无法适应新型产业的落地。这两者如同齿轮般咬合,成为阻碍中山路再次发展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交通配套也是中山路的短板。

激活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基础上焕发新活力,这是城市更新历程中面临的一道时代命题。如何让历史街区适应现代产业的需求,这背后,折射出城市管理者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而如今的青岛正在承载更多国家战略的落地,时代呼唤老街区尽快转型,承担起城市发展的新任务。

图片来源:摄图网

繁荣一时的中山路何时才能“昨日重现”?

近年来,青岛在总面积28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内,加快了老城复兴与城市更新转型的探索步履。

6月10日,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济南路的六处非住宅建筑启动拆除工作,标志着济南路拓宽改造工程正式拉开序幕。拓宽为双向4车道的济南路,将成为承接中山路改造过境交通的南北向主通道。

一边是交通条件的优化,另一边则是现代产业的规划。

北京路周边围合区域(劈柴院二期)项目建筑评级已通过主管部门批准,楼院单体方案设计工作正在进行,北京路5号院将于近日进行房屋结构加固施工;宁阳路片区各楼院建筑评级和单体方案已通过主管部门批准,宁阳路12、17号院房屋结构加固工程已开展施工;青岛湾广场项目近期将加快提升方案深化,中山路步行街正结合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建设,制定规划设计方案。

现代产业,于历史街区来说无异于一股“活水”,唤醒老街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唤醒老街繁华的记忆。

而产业项目的规划与开工建设,中山路片区的目标逐渐清晰——“最青岛”的历史街区、“最时尚”的商业步行街和“最具活力”的海洋产业带。

除此之外,中山路的改造,也置于青岛全市发展大局中,与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同步推进,在青岛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发展大势中找准坐标。

着眼青岛未来百年发展谋划,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正在承担起城市发展的新任务。而随着中山路片区等老街区的焕新,期待历史街区在青岛加快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历程中,以老街的面貌,讲好新时代的城市故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