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蚂蚁金服更名,“金融”没有“科技”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蚂蚁金服更名,“金融”没有“科技”香?

金融与科技将会继续发挥协同作用,互为促进,成为下一个趋势的开始。

文|独角金融 杨谭

继京东金融、度小满改名事件后,“蚂蚁金服”也拟变更为“蚂蚁科技”。互联网巨头们纷纷脱离“金融”标签,加上“科技”赋能。

曾几何时,“Fin在前还是Tech在前?”还是一个在Fintech(由“Finance”与“Technology”合成而来)圈众多大会小会上被一本正经地讨论、争执的问题。当时,“颠覆金融”的豪言壮语被反复念叨,也一度推波助澜撩拔着争论的热度。

如今,巨头们正在用一言一行诚恳地强化着Tech属性,压低了Fin的腔调。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始了。

1、从“蚂蚁金服”到“蚂蚁科技”

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获悉,6月22日,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金服的全称将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预计下一步将办理工商登记变更。

事实上,这一信息最早出现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5月29日发布的一则企业名称申报登记公告里。

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对于名称变更被媒体广为关注,蚂蚁集团方面对外表示,“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据了解,蚂蚁金服崛起于阿里巴巴推出的支付宝,之后进一步拓展到如今主要围绕小微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近两年,蚂蚁集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服务上的储备,将业务不断扩展企业和政府数字化服务,其业务范畴已不再止于金融。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认为,蚂蚁系作为金控公司五家试点单位之一,更名也是为了迎合日益严格的监管趋势。当下金融业务的开展必须依托牌照,而金融控股公司也同样需要。另外,无论从合规监管还是从自身板块估值的角度来看,整个互联网金融突出科技,淡化金融都将是一种趋势。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也表示,虽然金融依然是相当长阶段蚂蚁金服的业务根基,但从定位和发展战略上,已扩充到包含金融在内的全面数字化服务。另一方面,金融业务的监管也日渐趋严,估值走低,无论是业务空间还是为接下来上市的考虑,升级为“科技”,都更符合蚂蚁的战略和价值。

2、高管title变更,蚂蚁已成巨型独角兽

独角金融发现,蚂蚁金服改名早有迹象,从5月份开始,支付宝APP开屏界面显示为蚂蚁集团,部分高管也以蚂蚁集团身份对外亮相。

5月1日,支付宝发布《支付宝APP隐私权政策》,在政策关键词说明中表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的公司如:芝麻信用、集分宝、蚂蚁足信、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重庆蚂蚁小微小贷,蚂蚁财富、蚂蚁胜信等均以关联公司出现,APP开屏首页中也出现“蚂蚁集团”,“金融”渐渐变淡。

5月末,支付宝部分高管对外的身份也从蚂蚁金服变为蚂蚁集团。井贤栋、胡晓明的对外title就已经逐渐变成“蚂蚁集团董事长”、“蚂蚁集团CEO”,对外的新闻稿件中也是以蚂蚁集团的主体身份出现。

据天眼查显示,蚂蚁金服全称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更改而来,起初的蚂蚁金服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为12.29亿元。其主要股东为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分别持股28.45%和21.53%。

来源:天眼查

蚂蚁金服最后一轮融资发生在2018年6月,约合140亿美元,据今年1月14日媒体消息,蚂蚁金服的顾问私下就该公司的股票发售与潜在买家接洽,对蚂蚁金服的估值已高达2000亿美元。

3、互联网巨头纷纷去“金融”

近年来,互联网巨头在金融科技业务方面,弱化金融、强化技术属性的趋势愈加明显。独角金融梳理发现,在蚂蚁金服拟更名之前,已经有京东金融、度小满金融、小米支付开启了“去金融”、“重科技”的发展之路。

蚂蚁集团之前的动作同样频繁。比如,早在2019年7月,彭博社就曾报道了蚂蚁金服的一些相关计划。另外,同样是2019年7月,《中国企业家》刊发的万字长文《蚂蚁不想成为大象》中,时任蚂蚁金服副总裁黄浩就称,“蚂蚁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一家金融公司,从来我就是家技术公司。”

黄浩还提起当初井贤栋在面试他时,提的第一条建议就是“一定要敬畏金融”,后来彭蕾也对他说,“不是颠覆,是帮助金融行业。”

“帮助”一说,与业内其它巨头的服务思路大致类似。比如,2018年4月,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未来京东金融将不在持有金融产品,而是由金融机构直接去做资产、资金以及用户运营,自己提供科技输出,业务形态由“B2C”转变为“B2B2C”。

随后7月份,陈强生再次表示,“京东金融将继续坚持数字科技战略,在数据和技术上加大投入,任何与数据和技术无关的业务都不做。”2018年9月,京东金融正式更名“京东数科”。

同样,百度在这条路上也是历经努力。2019年4月28日,百度宣布旗下金融服务事业群组完成拆分融资协议签署,拆分后百度金融启用全新品牌“度小满金融”,实现独立运营。随后,度小满金融更名为“度小满科技”,全资控股股东疑似为香港的鹰威控股有限公司。

来源:天眼查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告诉独角金融,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从金融科技到数字科技,到新消费服务或数字服务,均是大势所趋。另外,从这些头部公司看,其金融服务也是扎根于互联网,扎根于技术,其基因和传统的金融服务机构也不同,代表着金融业务发展的方向。

由此看来,金融与科技将会继续发挥协同作用,互为促进,成为下一个趋势的开始。那么,关于蚂蚁金服改名为蚂蚁科技,你怎么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蚂蚁集团

2.4k
  • 蚂蚁金服杭州之江退地传言证实,房价泡沫早已出清
  • 蚂蚁集团与北京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蚂蚁金服更名,“金融”没有“科技”香?

金融与科技将会继续发挥协同作用,互为促进,成为下一个趋势的开始。

文|独角金融 杨谭

继京东金融、度小满改名事件后,“蚂蚁金服”也拟变更为“蚂蚁科技”。互联网巨头们纷纷脱离“金融”标签,加上“科技”赋能。

曾几何时,“Fin在前还是Tech在前?”还是一个在Fintech(由“Finance”与“Technology”合成而来)圈众多大会小会上被一本正经地讨论、争执的问题。当时,“颠覆金融”的豪言壮语被反复念叨,也一度推波助澜撩拔着争论的热度。

如今,巨头们正在用一言一行诚恳地强化着Tech属性,压低了Fin的腔调。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始了。

1、从“蚂蚁金服”到“蚂蚁科技”

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获悉,6月22日,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金服的全称将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预计下一步将办理工商登记变更。

事实上,这一信息最早出现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5月29日发布的一则企业名称申报登记公告里。

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

对于名称变更被媒体广为关注,蚂蚁集团方面对外表示,“新名称意味着我们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据了解,蚂蚁金服崛起于阿里巴巴推出的支付宝,之后进一步拓展到如今主要围绕小微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近两年,蚂蚁集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服务上的储备,将业务不断扩展企业和政府数字化服务,其业务范畴已不再止于金融。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认为,蚂蚁系作为金控公司五家试点单位之一,更名也是为了迎合日益严格的监管趋势。当下金融业务的开展必须依托牌照,而金融控股公司也同样需要。另外,无论从合规监管还是从自身板块估值的角度来看,整个互联网金融突出科技,淡化金融都将是一种趋势。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独角金融(微信公号:Uni--fin)也表示,虽然金融依然是相当长阶段蚂蚁金服的业务根基,但从定位和发展战略上,已扩充到包含金融在内的全面数字化服务。另一方面,金融业务的监管也日渐趋严,估值走低,无论是业务空间还是为接下来上市的考虑,升级为“科技”,都更符合蚂蚁的战略和价值。

2、高管title变更,蚂蚁已成巨型独角兽

独角金融发现,蚂蚁金服改名早有迹象,从5月份开始,支付宝APP开屏界面显示为蚂蚁集团,部分高管也以蚂蚁集团身份对外亮相。

5月1日,支付宝发布《支付宝APP隐私权政策》,在政策关键词说明中表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直接或间接控股的公司如:芝麻信用、集分宝、蚂蚁足信、重庆市蚂蚁商诚小额贷款、重庆蚂蚁小微小贷,蚂蚁财富、蚂蚁胜信等均以关联公司出现,APP开屏首页中也出现“蚂蚁集团”,“金融”渐渐变淡。

5月末,支付宝部分高管对外的身份也从蚂蚁金服变为蚂蚁集团。井贤栋、胡晓明的对外title就已经逐渐变成“蚂蚁集团董事长”、“蚂蚁集团CEO”,对外的新闻稿件中也是以蚂蚁集团的主体身份出现。

据天眼查显示,蚂蚁金服全称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更改而来,起初的蚂蚁金服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本为12.29亿元。其主要股东为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分别持股28.45%和21.53%。

来源:天眼查

蚂蚁金服最后一轮融资发生在2018年6月,约合140亿美元,据今年1月14日媒体消息,蚂蚁金服的顾问私下就该公司的股票发售与潜在买家接洽,对蚂蚁金服的估值已高达2000亿美元。

3、互联网巨头纷纷去“金融”

近年来,互联网巨头在金融科技业务方面,弱化金融、强化技术属性的趋势愈加明显。独角金融梳理发现,在蚂蚁金服拟更名之前,已经有京东金融、度小满金融、小米支付开启了“去金融”、“重科技”的发展之路。

蚂蚁集团之前的动作同样频繁。比如,早在2019年7月,彭博社就曾报道了蚂蚁金服的一些相关计划。另外,同样是2019年7月,《中国企业家》刊发的万字长文《蚂蚁不想成为大象》中,时任蚂蚁金服副总裁黄浩就称,“蚂蚁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一家金融公司,从来我就是家技术公司。”

黄浩还提起当初井贤栋在面试他时,提的第一条建议就是“一定要敬畏金融”,后来彭蕾也对他说,“不是颠覆,是帮助金融行业。”

“帮助”一说,与业内其它巨头的服务思路大致类似。比如,2018年4月,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未来京东金融将不在持有金融产品,而是由金融机构直接去做资产、资金以及用户运营,自己提供科技输出,业务形态由“B2C”转变为“B2B2C”。

随后7月份,陈强生再次表示,“京东金融将继续坚持数字科技战略,在数据和技术上加大投入,任何与数据和技术无关的业务都不做。”2018年9月,京东金融正式更名“京东数科”。

同样,百度在这条路上也是历经努力。2019年4月28日,百度宣布旗下金融服务事业群组完成拆分融资协议签署,拆分后百度金融启用全新品牌“度小满金融”,实现独立运营。随后,度小满金融更名为“度小满科技”,全资控股股东疑似为香港的鹰威控股有限公司。

来源:天眼查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告诉独角金融,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从金融科技到数字科技,到新消费服务或数字服务,均是大势所趋。另外,从这些头部公司看,其金融服务也是扎根于互联网,扎根于技术,其基因和传统的金融服务机构也不同,代表着金融业务发展的方向。

由此看来,金融与科技将会继续发挥协同作用,互为促进,成为下一个趋势的开始。那么,关于蚂蚁金服改名为蚂蚁科技,你怎么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