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附近小镇Kelsterbach从事床上用品进口20余年的穆勒先生,最近挺高兴,因为从今年3月开始,他终于可以开始在中银法兰克福分行用人民币结算货款了。
穆勒进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来自中国家纺重镇江苏南通,过去他只能以美元结算,由于存在汇率风险,纺织品微利,常常很难评估一单生意的盈利状况。除此之外,这样的转账都要经过香港,对于像穆勒一样的德国中小企业主来说,这使得外汇交易成本越发高昂。自2014年6月以来,伦敦、法兰克福、卢森堡和巴黎已相继成立人民币清算行,这样欧洲企业可以在清算行结算货款,仅需一次兑换费用。
“用人民币结算货款非常方便,减少了外汇交易手续费和汇率浮动风险,我已经习惯用人民币跟供应商结算。”穆勒说。由于应收账款的货币风险降低,南通供应商甚至给予他2.2%的价格折扣,更给了他意外的惊喜。
人民币清算行,也就是人民币离岸中心在欧洲的“四处开花”,得益于中国自2009年以来努力推动的人民币国际化运动。中国政府期待通过提高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更自由地借贷和兑换,促进购物消费、跨国贸易和投资。这一举动得到了欧洲的支持。推动之初,一些中国战略专家也满寄厚望,期待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大国崛起的重要标志”,减少中国对美元的依赖,最终提升中国在全球地缘政治的话语权。
目前位于伦敦、法兰克福和卢森堡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分别充当着人民币离岸外汇市场、贸易结算和人民币证券投资的角色,这与三个金融中心各自的业务优势相吻合,巴黎则可作为中国与非洲发展人民币业务的桥梁。一年来,中欧双方还推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系列“组合拳”,包括伦敦市场首发人民币主权债券,央行间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放宽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和中国个人海外投资限制(QDII2),成立中欧国际交易所(Ceinex),以及连通伦敦和上海股市的计划等。
在欧洲人民币离岸中心建立伊始,德国央行支付与结算系统总监约亨·梅茨格(Jochen Metzger)曾对媒体表示,该行一项针对欧洲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当前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企业仅占20%,但80%的受调查企业期待未来能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不过,他们的期待或许还要悬置一段时间。
目前人民币离岸中心在欧洲的表现,略低于德国央行的梅茨格先生和中国战略学者们的预期。而接近年底,人民币海外交易的水平继续下降,在11月27日达到两个半月以来的最低点。
“(今年)我们的人民币清算量接近1.252万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同期增加1/3。”中银法兰克福副行长麦思特(Bernd Meist)11月向德国之声(DW)透露。法兰克福人民币清算行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启动,目前有超过1000家企业客户和近50家银行客户。业界曾预期今年约30%的德国公司会使用人民币结算,但据汇丰控股的最新报告,实际仅有23%左右。今年截至10月底,法兰克福人民币清算行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超1600亿元,相较于去年德中贸易1778亿美元(约合11375.82亿元人民币)的巨型体量,显然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伦敦人民币离岸市场多项关键数据虽有增长,但也差强人意。11月17日,据《华尔街日报》援引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 Corp.)最新数据称,伦敦在2014年6月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当年人民币日交易额达到615亿美元(约合3934.83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的106亿美元(约合678.20亿元人民币)增长近5倍。而去年伦敦人民币存款超200亿元,比2011年增长约30%。尽管相对增长看似尚可,但对目前国际货币的格局改变甚微。人民币仅占伦敦每日外汇交易量的1.8%,美元则占据着89%的霸主份额。此外,2014年与人民币相关的贸易融资还较2013年下滑了17.8%。
《华尔街日报》分析称,欧洲人民币离岸中心表现差强人意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下行,以及国内尚未完全开放对人民币可兑换性的管制。
上海的一位财经研究员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把人民币离岸中心比作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为中国利用国际资本开辟新渠道,另一方面也易导致“群羊效应”,不利于国内经济宏观调控和监管。而今年以来由于中国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进出口贸易下滑严重,海外人民币交易的成长缺乏实际的土壤。而出于国内经济现实考量,必须保持稳健的资本开放政策。
为减轻离岸人民币市场重新抬头的做空压力,中国央行近期更加收紧了人民币出境的渠道,这在客观上扩大了离岸人民币的供给缺口。彭博援引知情人士称,中国央行近期口头要求部分境内银行暂停向离岸银行的人民币账户提供跨境融资,并要求暂停有资格的离岸人民币清算行和参加行债券回购交易,以阻止境内资金流向海外市场进行套利。
此外,海外投资者也越来越理性,他们更重视规避风险,不敢轻易尝试新资产产品。人民币投资产品在短期缺乏事实的吸引力,这令投资者观望,以至产品往往销售平平。“全世界波动最大最赚钱的一定是A股,但欧洲的投资基金往往非常稳健,A股短期对于欧洲成熟投资者来说并不一定看好,但长期不好说。”一位资深证券从业者在中欧国际交易所11月18日成立时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汤姆森路透中国事业部总经理杜洋对界面新闻记者说,由于欧洲人民币清算行系统刚刚搭建,目前还没形成人民币外流的方向或者说潮汐作用,由此欧洲人民币离岸中心看上去“不温不火”。
首先,指定的清算行并不一定会垄断所在地的人民币业务,即欧洲的业务有可能在香港和新加坡操作。一家境外银行想要经营跨境以及离岸人民币业务,并不一定要求所在国必须有一家人民币清算行。在新加坡拥有人民币清算行之前,就曾通过‘寄生’香港或大陆代理行,成为事实上人民币交易中心。事实上,据新华网报道,中银法兰克福清算行人民币清算量仅占德国市场交易量的不足40%。
其次,欧洲人民币清算系统的缺点,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清算效率和吸引力。据中银伦敦分行去年9月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目前欧洲人民币离岸中心尚未建立如香港一样先进的人民币实时全额支付结算系统(RTGS)和直接连接中国央行的清算系统(CNAPS)。
此外,外汇和法规也会影响人民币离岸中心在欧洲的建设。汇丰高管约瑟夫阿雷纳(Joseph Arena)曾表示,外汇波动也影响人民币结算的使用率,例如,人民币兑欧元的持续升值,会导致法德两国的使用率下跌。而据英国《金融时报》,欧洲资本监管机构将在年底提交一份关于掉期交易的新草案,这将使欧洲与中国进行该交易时,面临高昂法律风险,影响人民币离岸中心的业务。
在杜洋看来,人民币海外市场的各方培育努力欠缺,亦是重要原因。“我曾被问过一个很尴尬问题,本地客户问我,既然人民币支付有那么多好处,为什么你们的中资企业不用人民币交易?”他希望出台更多政策推动中资公司的人民币支付水平,及利用市场化的行为,通过银行、券商和资产管理公司培育客户,更希望政府可适时参与不同的政策宣讲平台。
总之,欧洲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表现低于预期,有经济下行等周期因素,也有早期技术手段不成熟、政策培育不到位等暂时短板。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各方参与者意识到这是个需要审慎推进的过程:需要充分预期和控制人民币融入全球市场必然伴随的风险,才能实现以人民币国际化增强中国国际实力与地位的初衷。
(本文作者周勇是界面法兰克福特约记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