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雪川的黑白世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雪川的黑白世界

“诗歌”是不大能谈论的,说出来难免失言。我们在尽可能忠实的面对一首诗时的感受,也无法曲尽其妙的。

“诗歌”是不大能谈论的,说出来难免失言。我们在尽可能忠实的面对一首诗时的感受,也无法曲尽其妙的。诗歌给我的印象,常常是朦胧的,若隐若现的,闪闪烁烁的,很难用理智去逐句地加以分析。有时,我可以记录它的主要旋律,而有时,我只能吟唱其中的几个音符。诗人,在这个世界上,发布的“独家新闻”,成为一个个“隐秘的真理”——那像风声,像树语,像马嘶的象征符号,我们是真的明晓意味了吗?

倾听雪川的诗歌,从《峨嵋诗魂》开始。《峨嵋诗魂》是雪川1989年蛰伏佛教圣地峨眉山的沉吟。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不管我们的灵魂有多少隐晦和污垢,身处神灵之地,充沛纯净的事物使人的心灵和自然重归为一。诗人喝着木碗里的清水,深邃的神谕轻拂,智慧的果子纷纷坠落。他进入了一个新的或许能使人再生的天地,臻至成熟的感知力,随着自然的流变流淌出超凡,宁静的诗句。因此这些诗有一种浓郁的宗教情境,尽管如此,雪川也只是一个过客而已。这真的是一个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出世之道吗?雪川看到《鸽子花》:“有些很深的口要吞掉什么/苍白的花魂躲开流云”,《晚钟》里“菩萨的眼睛里也有隐隐的泪光”。他聆听“蝉声聒噪”,用“落寞的情怀”牵挂“世间的隐情”,“想象着一个属于春风属于爱的季节”,感受着“几千年几万年的刀伤剑痛,练就我苦苦的纯情”。“报国”的纷扰。“忘尘虑”哪能那么容易忘掉尘事的。那样一只“有苦木如洪椿苦命如黑鹳”的黑白珍禽,声声悲泣,让“黑色是沉着”的更加黑色,让“白色是空灵”的更为空灵。

《郭沫若祭》的诗歌语言和《峨嵋诗魂》的诗歌语言大相径庭。1992年,逢郭沫若诞辰100周年,雪川自拟郭沫若,与毛泽东、尼采、屈原、柏拉图等中外名流进行灵魂对话。这首由30个篇目组成的3000多句长诗——洋溢着激越的,梦幻般的,少年式的喷薄力量。他冲破所有的羁绊和禁忌,发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开始确立一种敏锐的自我意识。这样的自我意识书写一个大写的个人,鲜活的个人。我不知道,绑住《峨嵋诗魂》的锁链是什么时候断开的。由迂回曲折的隐喻变为痛快淋漓的直抒胸臆。雪川离开了那个“忘不透的林子”,隐形于《峨嵋诗魂》的自我,终于彰显在世界思想的舞台中心,一举崭露头角。我一直以为,不管是哪一种宗教信仰,都像是一个牢房。我们在亲近一种思想的时候,难道不是偏执的在拒斥和压抑另外的真理?诗人啊,在面对各种玉液琼浆的时候,千万不能贪杯。诗人的行动应当在路上,在第一次的体验中和永无止境的寻找中。

接下来,《太阳血:国魂祭日》、《天涯草》、《老兵的诅咒》、《中国,我们问谁》等等铿锵的文字,像一根根标杆,长矛或者刀剑,拷问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雪川的写作,再也不是一种纯粹个人的艺术探索,而是把整个民族人类背在了身上。他企图擦亮血迹斑驳的历史,为殉难的先驱者而哭。他嘲讽那些只剩下“一具具黑眼眶一具具空巢”的诗人们,在怪声怪气地摆渡“我要伤口”。那种苦难深重的历史情感,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矿工之死,无人作证的英雄事迹,以廉洁自诩的人民医院结算出550万元医药费的骇人行为,怎么能不让人动容和震撼?阅读这些凝重的诗歌,我的内心绝不敢轻薄。很久,很久,我的耳畔都是这些令人悲凉的疾患的“白山黑水”,都是“我诅咒,我呼吁”的抗议之音。

现代化是一个充满鲜花的陷阱。人类的物质世界迅速走向辉煌,而精神的种子却衰落了。这是一个社会腐败,道德边缘,人格萎缩,艺术创造力贫乏的时代。到处是冷漠的“看客”,“沉默的大多数”,在当代大多数风雅诗人作田园牧歌式的吟诵时,雪川的激愤姿态如此稀缺可贵,令人尊崇。对于一个人文精神的追求者,一个保持独立性的灵魂,他的黑白世界,如此清俊和醒目,却不是被放大,被过度阐释,而是遭遇忽略和轻诋。毫无疑问,这样的黑白世界,让黑暗和光明、理想和现实、善与恶、爱与恨的叠加,纠结,碰撞,散发出更为鲜明突出的艺术效果。我们的心灵常常就是这样:虚虚实实,矛盾冲突又和谐平淡,庄严又富有诗意。

雪川,他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同时又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他的文学创作除了种种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更有赖于一种深层的内驱力——永不枯竭的批判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促成他多棱的思想在继承中西方的美学理论基础上不断增生和跃迁,一棵树因此生长出风格迥异而显得有点佶屈聱牙的枝条来。最后,关于那些应景的反而很有社会影响的辞赋,坦率的讲,我是没有这个底蕴,自然也欣赏不出一种裹脚女儿的韵味。我的目光,只愿追随他那忧虑的投向远方的注视。(彭飒)

 

来源:界面四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雪川的黑白世界

“诗歌”是不大能谈论的,说出来难免失言。我们在尽可能忠实的面对一首诗时的感受,也无法曲尽其妙的。

“诗歌”是不大能谈论的,说出来难免失言。我们在尽可能忠实的面对一首诗时的感受,也无法曲尽其妙的。诗歌给我的印象,常常是朦胧的,若隐若现的,闪闪烁烁的,很难用理智去逐句地加以分析。有时,我可以记录它的主要旋律,而有时,我只能吟唱其中的几个音符。诗人,在这个世界上,发布的“独家新闻”,成为一个个“隐秘的真理”——那像风声,像树语,像马嘶的象征符号,我们是真的明晓意味了吗?

倾听雪川的诗歌,从《峨嵋诗魂》开始。《峨嵋诗魂》是雪川1989年蛰伏佛教圣地峨眉山的沉吟。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不管我们的灵魂有多少隐晦和污垢,身处神灵之地,充沛纯净的事物使人的心灵和自然重归为一。诗人喝着木碗里的清水,深邃的神谕轻拂,智慧的果子纷纷坠落。他进入了一个新的或许能使人再生的天地,臻至成熟的感知力,随着自然的流变流淌出超凡,宁静的诗句。因此这些诗有一种浓郁的宗教情境,尽管如此,雪川也只是一个过客而已。这真的是一个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出世之道吗?雪川看到《鸽子花》:“有些很深的口要吞掉什么/苍白的花魂躲开流云”,《晚钟》里“菩萨的眼睛里也有隐隐的泪光”。他聆听“蝉声聒噪”,用“落寞的情怀”牵挂“世间的隐情”,“想象着一个属于春风属于爱的季节”,感受着“几千年几万年的刀伤剑痛,练就我苦苦的纯情”。“报国”的纷扰。“忘尘虑”哪能那么容易忘掉尘事的。那样一只“有苦木如洪椿苦命如黑鹳”的黑白珍禽,声声悲泣,让“黑色是沉着”的更加黑色,让“白色是空灵”的更为空灵。

《郭沫若祭》的诗歌语言和《峨嵋诗魂》的诗歌语言大相径庭。1992年,逢郭沫若诞辰100周年,雪川自拟郭沫若,与毛泽东、尼采、屈原、柏拉图等中外名流进行灵魂对话。这首由30个篇目组成的3000多句长诗——洋溢着激越的,梦幻般的,少年式的喷薄力量。他冲破所有的羁绊和禁忌,发挥惊人的艺术想象力,开始确立一种敏锐的自我意识。这样的自我意识书写一个大写的个人,鲜活的个人。我不知道,绑住《峨嵋诗魂》的锁链是什么时候断开的。由迂回曲折的隐喻变为痛快淋漓的直抒胸臆。雪川离开了那个“忘不透的林子”,隐形于《峨嵋诗魂》的自我,终于彰显在世界思想的舞台中心,一举崭露头角。我一直以为,不管是哪一种宗教信仰,都像是一个牢房。我们在亲近一种思想的时候,难道不是偏执的在拒斥和压抑另外的真理?诗人啊,在面对各种玉液琼浆的时候,千万不能贪杯。诗人的行动应当在路上,在第一次的体验中和永无止境的寻找中。

接下来,《太阳血:国魂祭日》、《天涯草》、《老兵的诅咒》、《中国,我们问谁》等等铿锵的文字,像一根根标杆,长矛或者刀剑,拷问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雪川的写作,再也不是一种纯粹个人的艺术探索,而是把整个民族人类背在了身上。他企图擦亮血迹斑驳的历史,为殉难的先驱者而哭。他嘲讽那些只剩下“一具具黑眼眶一具具空巢”的诗人们,在怪声怪气地摆渡“我要伤口”。那种苦难深重的历史情感,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矿工之死,无人作证的英雄事迹,以廉洁自诩的人民医院结算出550万元医药费的骇人行为,怎么能不让人动容和震撼?阅读这些凝重的诗歌,我的内心绝不敢轻薄。很久,很久,我的耳畔都是这些令人悲凉的疾患的“白山黑水”,都是“我诅咒,我呼吁”的抗议之音。

现代化是一个充满鲜花的陷阱。人类的物质世界迅速走向辉煌,而精神的种子却衰落了。这是一个社会腐败,道德边缘,人格萎缩,艺术创造力贫乏的时代。到处是冷漠的“看客”,“沉默的大多数”,在当代大多数风雅诗人作田园牧歌式的吟诵时,雪川的激愤姿态如此稀缺可贵,令人尊崇。对于一个人文精神的追求者,一个保持独立性的灵魂,他的黑白世界,如此清俊和醒目,却不是被放大,被过度阐释,而是遭遇忽略和轻诋。毫无疑问,这样的黑白世界,让黑暗和光明、理想和现实、善与恶、爱与恨的叠加,纠结,碰撞,散发出更为鲜明突出的艺术效果。我们的心灵常常就是这样:虚虚实实,矛盾冲突又和谐平淡,庄严又富有诗意。

雪川,他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同时又非常善于思考的人。他的文学创作除了种种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素,更有赖于一种深层的内驱力——永不枯竭的批判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促成他多棱的思想在继承中西方的美学理论基础上不断增生和跃迁,一棵树因此生长出风格迥异而显得有点佶屈聱牙的枝条来。最后,关于那些应景的反而很有社会影响的辞赋,坦率的讲,我是没有这个底蕴,自然也欣赏不出一种裹脚女儿的韵味。我的目光,只愿追随他那忧虑的投向远方的注视。(彭飒)

 

来源:界面四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