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齐鲁名师 | 中国海洋大学汪东风:为“后浪”们织起乘风破浪的风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齐鲁名师 | 中国海洋大学汪东风:为“后浪”们织起乘风破浪的风帆

从教近40载,他用一颗教书育人的不变初心,为学生编织起了远航的风帆。

文 | 庄建成

高校教师不同于初高中教师,他们肩负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也要见证“后浪们”从象牙塔走向社会。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这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带头人汪东风始终秉承的教育理念。

他说“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从教近四十年,他获得无数荣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等一系列成绩取得的背后,是他在学术上的与时俱进与桃李满天下的累累硕果。

他是齐鲁名师汪东风,他用一颗教书育人的不变初心,为学生编织起了远航的风帆。

一席改变人生的话语,一生永不后悔的选择

汪东风是安徽怀宁人。从小到大,他的成绩都很优异。1977年,正逢国家刚刚恢复高考,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公社务农的汪东风随即报名参加,并顺利考入大学。经过四年的深造,学有所成的汪东风被分配到了家乡的县政府工作。学而优则仕,在大多数人眼中,这是一份十分体面的工作。

就在他要做出决定的时候,他的大学老师说出了一席足以改变他人生的话语:“你为人太实在了,又喜欢读书,不适合从政,倒适合教书。”就这样在良师的建议下,汪东风放弃了从政的“铁饭碗”,留校开启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老师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崇高职业之一,我自己也一直都有当老师的想法。在我看来,老师就是一份光荣的工作。”在谈到自己选择成为老师的初衷时,汪东风说道。

从教后,汪东风先后攻读了浙江大学的硕士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还曾前往加拿大以及日本留学深造。对汪东风来说,留学的那段时光尤其难忘。为了尽快融入当地学校、老师的学习进程中,汪东风自学了英语与日语两门语言。2000年,在日本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他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了解到当时还被称作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欢迎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到校工作。他通过各种途径与海大方面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学术上的相关问题。就这样为日后与海大再续前缘,埋下了伏笔。果然在第二年,汪东风从日本回国,正式来到海大执教,而这份情缘,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如果回到40年前,让我重新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当一名老师。因为在我看来,做老师的成就感不可替代。”于汪东风而言,当老师就是他一生永不后悔的那个选择。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校训,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传统和特色。“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这是建校已96年的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在汪东风看来,海大的八字校训不仅反映出了学校涉海的特色,也在做人做事以及教学科研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学生,应该要听取不同的意见,也要跟不同的人去打交道,要吸取他们好的一面,不要去计较那些不好的,这是校训从做人、做事层面上为我带来的启发。对应到教学科研层面,海大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正是对八字校训的进一步升华。”在谈到对于海大校训的理解时,汪东风说道。

自汪东风来到海大的第一天起,在他将宝贵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海大的同时,海大也一直在以自己宽广的胸怀,不断为他实现个人自我价值搭建平台。

“我是在2001年6月,作为学科带头人被引进青岛海洋大学,进入管华诗院士领衔的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开展工作。当时的管院士同时也是学校的校长,工作特别忙,但他还在一个周六的时候找到我,希望听我做半个小时的汇报,但最后管院长竟然为我做了90分钟的指导。得益于这90分钟的指导,为我在海大的教学科研指明了方向,他的指点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成长道路上,有名师指点多么幸运!”在汪东风看来,海大如此多的名师,为他的成长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身为学校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由其主讲的《食品化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际化课程,并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及国际化教材多部。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以及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各项荣誉称号的获得,正是对汪东风教书育人成果的肯定。

醉心科研的他,近10年来主持参加科研课题20多项,其成果参与申报,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多项,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先后主持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及综合改革试点等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多项。

在教育以及学术上与时俱进的他,还是“互联网+教材”教学方式的提倡者和推动者。早在2003年汪东风就研究应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程建设,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有食品化学课程的网页,其后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超星学术视频、“爱课程”网和智慧树在线教育等平台,面向全国高校师生提供食品化学课件、教学录像、教学大纲、考试试题及答案、课后拓展材料、交流讨论主题及师生交流等,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地接受教学信息,达到高效、互动、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效果。据不完全统计,食品化学在大学MOOC及智慧树等在线教育平台,注册选课人数年均约在万人以上,是国内本专业在线开发最早和深受师生好评的开放课程,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金课”证书。

谈到此次疫情可能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带来的改变,汪东风说道:“食品化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可能会因为疫情让学生失去动手操作的机会,但出于疫情防控的要求,我们也响应号召,用网课的形式代替,且我会在网课中把更多时间放在答疑解惑上,提高课堂效率,让每位学生都听懂我的课。”

海大拥有三个校区,学生跨校区选课有可能让他们耽误太多在路上的时间,学习效率也不会太高。“学生在网上选择一流的课程后,一方面可以弥补师资条件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摆脱时间上的制约。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常态化。”在谈到未来教学方式的转变时,汪东风认为线上教育并不会只是当下短暂的风口,而传统线下教学也不会完全被线上所替代。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我从教近40年,常问同学们也扪心自问:作为学生,大学应该学什么?作为教师,大学应该教什么?”这是汪东风在中国海洋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一段发言内容,看似简短的两个问题,背后却蕴藏了他对教书育人的独到理解。

“我知道学生们从小到大都是考试过来的。很多学生到了大学都很迷茫,因为没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大学应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一旦走出校门,就要为社会创造价值。”结合在海大多年的从教经历,汪东风向在学校中深造的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希望同学们不要被眼前的成绩迷惑,要全方位、健康成长。毕业的时候,我希望学生首先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其次要有理想抱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第三要有扎实的基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足够出色;最后,我希望他们要有感恩和包容的胸怀。”

“老师是帮助学生织帆的人,等毕业了,学生要自己扬起风帆,乘风破浪。”又是一年毕业季,汪东风希望他的学生们都可以斗志满满地走向社会,并且在回望自己的人生时,也可以做到不后悔。

在本科教学阶段,汪东风总会有意识地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跟研究生一起做实验。在他看来,虽然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可能会有些茫然,但自己会给他们试错的空间。做实验阶段,比起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汪东风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路,给他们实现自我的机会。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只有把自己做好了,才能为学生做好示范。”在谈到自己对老师这份职业的理解时,汪东风如是说道。而这实际上也是汪东风一直以来的教育初心。

汪东风始终认为:“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学生远比一篇SCI论文重要,培养出一班优秀的学生远比一项科研成果重要!”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在得知一名2013级学生的母亲不幸去世后,汪东风让她做自己教授的食品化学课程建设助教,默默鼓励她尽快走出痛失至亲的阴霾。最终,这名感受到善意的学生化悲痛为动力,考取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作为一名资深教师,汪东风的言行举止不仅影响到了他的学生,也对那些青年教师起到了带动作用。在他因为车祸导致眼伤未愈的情况下,仍带着青年教师远赴南京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与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研讨会并调研兄弟高校,眼睛留下了永远的残疾也没有抱怨一声。2014年底,汪东风再次遭遇车祸右脚骨折,他打着石膏拄着拐杖一节课都没落下。在他看来,认真上课是对知识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老师自身的尊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教近40载,汪东风用他不变的教书育人之心,见证了一批批“后浪”奔向社会,而这不正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齐鲁名师 | 中国海洋大学汪东风:为“后浪”们织起乘风破浪的风帆

从教近40载,他用一颗教书育人的不变初心,为学生编织起了远航的风帆。

文 | 庄建成

高校教师不同于初高中教师,他们肩负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也要见证“后浪们”从象牙塔走向社会。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这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也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带头人汪东风始终秉承的教育理念。

他说“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只有先做好自己,才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从教近四十年,他获得无数荣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等一系列成绩取得的背后,是他在学术上的与时俱进与桃李满天下的累累硕果。

他是齐鲁名师汪东风,他用一颗教书育人的不变初心,为学生编织起了远航的风帆。

一席改变人生的话语,一生永不后悔的选择

汪东风是安徽怀宁人。从小到大,他的成绩都很优异。1977年,正逢国家刚刚恢复高考,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公社务农的汪东风随即报名参加,并顺利考入大学。经过四年的深造,学有所成的汪东风被分配到了家乡的县政府工作。学而优则仕,在大多数人眼中,这是一份十分体面的工作。

就在他要做出决定的时候,他的大学老师说出了一席足以改变他人生的话语:“你为人太实在了,又喜欢读书,不适合从政,倒适合教书。”就这样在良师的建议下,汪东风放弃了从政的“铁饭碗”,留校开启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老师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崇高职业之一,我自己也一直都有当老师的想法。在我看来,老师就是一份光荣的工作。”在谈到自己选择成为老师的初衷时,汪东风说道。

从教后,汪东风先后攻读了浙江大学的硕士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博士,还曾前往加拿大以及日本留学深造。对汪东风来说,留学的那段时光尤其难忘。为了尽快融入当地学校、老师的学习进程中,汪东风自学了英语与日语两门语言。2000年,在日本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他通过《人民日报海外版》了解到当时还被称作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欢迎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到校工作。他通过各种途径与海大方面取得联系,共同探讨学术上的相关问题。就这样为日后与海大再续前缘,埋下了伏笔。果然在第二年,汪东风从日本回国,正式来到海大执教,而这份情缘,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如果回到40年前,让我重新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当一名老师。因为在我看来,做老师的成就感不可替代。”于汪东风而言,当老师就是他一生永不后悔的那个选择。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校训,最能反映一所大学的传统和特色。“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这是建校已96年的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在汪东风看来,海大的八字校训不仅反映出了学校涉海的特色,也在做人做事以及教学科研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名学生,应该要听取不同的意见,也要跟不同的人去打交道,要吸取他们好的一面,不要去计较那些不好的,这是校训从做人、做事层面上为我带来的启发。对应到教学科研层面,海大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正是对八字校训的进一步升华。”在谈到对于海大校训的理解时,汪东风说道。

自汪东风来到海大的第一天起,在他将宝贵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海大的同时,海大也一直在以自己宽广的胸怀,不断为他实现个人自我价值搭建平台。

“我是在2001年6月,作为学科带头人被引进青岛海洋大学,进入管华诗院士领衔的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开展工作。当时的管院士同时也是学校的校长,工作特别忙,但他还在一个周六的时候找到我,希望听我做半个小时的汇报,但最后管院长竟然为我做了90分钟的指导。得益于这90分钟的指导,为我在海大的教学科研指明了方向,他的指点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成长道路上,有名师指点多么幸运!”在汪东风看来,海大如此多的名师,为他的成长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身为学校食品科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由其主讲的《食品化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际化课程,并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及国际化教材多部。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以及山东省高校教学名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各项荣誉称号的获得,正是对汪东风教书育人成果的肯定。

醉心科研的他,近10年来主持参加科研课题20多项,其成果参与申报,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多项,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先后主持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及综合改革试点等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多项。

在教育以及学术上与时俱进的他,还是“互联网+教材”教学方式的提倡者和推动者。早在2003年汪东风就研究应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程建设,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有食品化学课程的网页,其后利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超星学术视频、“爱课程”网和智慧树在线教育等平台,面向全国高校师生提供食品化学课件、教学录像、教学大纲、考试试题及答案、课后拓展材料、交流讨论主题及师生交流等,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地接受教学信息,达到高效、互动、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效果。据不完全统计,食品化学在大学MOOC及智慧树等在线教育平台,注册选课人数年均约在万人以上,是国内本专业在线开发最早和深受师生好评的开放课程,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获得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金课”证书。

谈到此次疫情可能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带来的改变,汪东风说道:“食品化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可能会因为疫情让学生失去动手操作的机会,但出于疫情防控的要求,我们也响应号召,用网课的形式代替,且我会在网课中把更多时间放在答疑解惑上,提高课堂效率,让每位学生都听懂我的课。”

海大拥有三个校区,学生跨校区选课有可能让他们耽误太多在路上的时间,学习效率也不会太高。“学生在网上选择一流的课程后,一方面可以弥补师资条件的不足,另一方面还能摆脱时间上的制约。因此,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常态化。”在谈到未来教学方式的转变时,汪东风认为线上教育并不会只是当下短暂的风口,而传统线下教学也不会完全被线上所替代。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

“我从教近40年,常问同学们也扪心自问:作为学生,大学应该学什么?作为教师,大学应该教什么?”这是汪东风在中国海洋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一段发言内容,看似简短的两个问题,背后却蕴藏了他对教书育人的独到理解。

“我知道学生们从小到大都是考试过来的。很多学生到了大学都很迷茫,因为没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大学应该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一旦走出校门,就要为社会创造价值。”结合在海大多年的从教经历,汪东风向在学校中深造的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希望同学们不要被眼前的成绩迷惑,要全方位、健康成长。毕业的时候,我希望学生首先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其次要有理想抱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第三要有扎实的基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足够出色;最后,我希望他们要有感恩和包容的胸怀。”

“老师是帮助学生织帆的人,等毕业了,学生要自己扬起风帆,乘风破浪。”又是一年毕业季,汪东风希望他的学生们都可以斗志满满地走向社会,并且在回望自己的人生时,也可以做到不后悔。

在本科教学阶段,汪东风总会有意识地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跟研究生一起做实验。在他看来,虽然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可能会有些茫然,但自己会给他们试错的空间。做实验阶段,比起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汪东风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路,给他们实现自我的机会。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只有把自己做好了,才能为学生做好示范。”在谈到自己对老师这份职业的理解时,汪东风如是说道。而这实际上也是汪东风一直以来的教育初心。

汪东风始终认为:“培养出一名优秀的学生远比一篇SCI论文重要,培养出一班优秀的学生远比一项科研成果重要!”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他既是严师又是慈父。在得知一名2013级学生的母亲不幸去世后,汪东风让她做自己教授的食品化学课程建设助教,默默鼓励她尽快走出痛失至亲的阴霾。最终,这名感受到善意的学生化悲痛为动力,考取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作为一名资深教师,汪东风的言行举止不仅影响到了他的学生,也对那些青年教师起到了带动作用。在他因为车祸导致眼伤未愈的情况下,仍带着青年教师远赴南京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与工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研讨会并调研兄弟高校,眼睛留下了永远的残疾也没有抱怨一声。2014年底,汪东风再次遭遇车祸右脚骨折,他打着石膏拄着拐杖一节课都没落下。在他看来,认真上课是对知识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老师自身的尊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教近40载,汪东风用他不变的教书育人之心,见证了一批批“后浪”奔向社会,而这不正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和使命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