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请不要让黄河边的传统村落消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请不要让黄河边的传统村落消失

早在城市诞生前,村落就已经存在了,村落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向时代潮流靠近,一方面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从而在祖国大地上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村落组织。

文丨方塘智库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 段棒棒

提及文明,很多人会想到城市,很少有人会首先把村落和文明联系到一起。但经过历史潮流的冲刷,仍然保有历史文脉的其实是村落,是那些曾经遍布祖国大地、形态各异、极具特色,经过历史浮沉,但仍然散发着活力的古村落。

早在城市诞生前,村落就已经存在了,村落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向时代潮流靠近,一方面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从而在祖国大地上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村落组织。

古村落是一个关联度极强的有机整体,它不仅包括建筑风格、图饰纹样等历史遗存,还包括村民的生活习惯、礼仪风俗等文化心理,古村落所遗存和传承的是不同时代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明显是动态化发展着的,所以要想了解更为原始、丰富的黄河文化,可以尝试走近黄河边的古村落。

1、黄河边古村落是黄河文化的纹理和肌肤

“在古代中国,除村落文化外,别无所谓城市文化。”中国至今有三分之二左右的人生活在乡镇,若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必须从村落开始,因为村落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因而,学者认为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有两条路,一条是释读历史典籍,另一条就是研究自然村落。而作为文明起源的城市却未被提及,我们在这里对村落和城市进行一个对比,尝试找出村落之于城市传承文化的优势所在。

在这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古村落的四个特征,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且从村落布局和结构可以看出历史变迁;二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从村落和城市的关系来看,村落是居民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更为抢眼;城市则是村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改造升级,是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外在体现。从横向的时间上看,城市走在时尚的前沿,且受外界影响较大;村落发展系统较为封闭,受外界影响较小。从纵向的空间上看,城市建筑仅限于一城一域;村落建筑则遍布全国各地,具有更为宏观的地理格局。

从居住者的表现来看,城市是陌生人的社会,城市治理较为依赖法律、制度,城市生活更需要一种礼节性和规范性;村落则是熟人社会,村庄治理更为依赖道德和伦理,村民生活态度更为随性自然。两者相比,城市像是特地出门迎接外宾,于公众场合需要端着架子(礼仪要求);村落则犹如出门在外偶遇老友,举手投足彼此都无拘无束。因此,你在匆匆游览之际,城市展示的更多的是城市想让你看到的一面,乡村的展示则较为真实自然。

传统是一条活生生的流,传到当代并统一到人们习惯与行为方式中的“传统文化”,从村落居民的日常行为中可以窥见。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因追逐并引领时尚,而显得生活节奏较快,文化变迁也较快;村落居民因生活方式较为固定,而显得时间观念较弱,文化变迁较为缓慢。尤其是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与传统的联系往往空留其壳,而在村落居民的生活中还能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子,古村落建筑留下的历史变迁痕迹也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

城市是精英文化的载体,村落则是世俗文化的典范,城市与村落是同一种文化的两种外在表现,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城市是文明交流、文化互鉴的平台,村落则是活态传承文化血脉、文化基因的载体,黄河流域的城市和村落亦是如此。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根基,沿黄九省区留存了许多古村落,这些村落有幸在岁月的长河中记录了黄河流域的礼仪习俗和建筑特色,并由村民活态传承至今。比如黄河流域晋陕段古村落数量众多,其中山西省有96个历史文化名村和15个历史文化名镇;陕西省则有3个历史文化名村和7个历史文化名镇。黄河流域晋陕地区横跨中原文化区域和游牧文化区域,在陕北以及晋西北地区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这里的古村落展现了两种文化冲突、融合的特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首先的一点就是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黄河边古村落是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它所呈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是村民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情感和意义体系。因此,相比于黄河边城市作为政治、经济、科技多方博弈后的建筑代表,黄河边古村落因其遍布范围广、数量多,居民生活具有历史传承性,能够更为全面且系统地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特色文化,因而成为黄河文化的纹理和肌肤。

2、黄河边古村落的协同发展应发挥黄河文化的统率作用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黄河流域古村落村民聚族而居,村民和居住空间血脉相连,村落建筑体现了黄河流域村民的风土人情和风水禁忌。黄河边古村落的价值既包括村落建筑、挽联碑记、规划布局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村落中的砖石照壁、楹联碑记、建筑风貌、规划布局孕育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建筑上烙刻着历史印迹的格言警句散发出淡淡墨香,院落布局中的深宅、古巷、民间工艺则充满了质朴之美,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

沿黄九省区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需要秉持协调统一的理念(相关概念请阅读往期文章《被黄河塑造的中国:大一统国家治理传统的地理和文化渊源》),而黄河文化恰似黄河边古村落协同发展的骨骼和血脉,把这些散布在沿黄九省区的古村落串联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黄河流域古村落文化体系。

沿黄九省区间古村落的协同合作与单个省区内古村落的协同合作遵循同样的道理,为了更清晰地传达黄河文化在黄河边古村落协同发展中所起的桥梁作用,这里选取古村落数量最多的山西省进行分析。

山西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商业文化,在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多地型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这里建造并留下了3500多处具有较高价值的古村落。这些村落大多以军事堡垒、水路运转、商贸流通作为主要功能,其村落整体布局紧紧围绕着黄河两岸,体现了山西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梁思成教授称山西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

山西古村落按照与黄河的分布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分布在黄河支流沁河流域,以沁河为轴线,以工业生产及商贸流通为支撑,分布在晋城境内,体现晋东南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比如砥洎城。二是分布在黄河支流汾河流城,以汾河为轴线,以晋商经济为支撑,分布在晋中地区,体现晋商文化的古村落,比如平遥梁村。三是分布在黄河沿岸,以临县碛口古镇为中心,以古代商贸流通、商品集散为支撑,体现晋西北黄土高原文化的古村落。

黄河边古村落是黄河流域历史变迁的见证者,那些留存下来的历史遗存,展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治理黄河的文化脉络。同时,黄河边古村落的选址和建设遵循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房屋建筑讲究风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力求顺应自然、点缀自然,这正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此外,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而村落经济则是县域经济的具体组成部分,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对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质量而言尤为重要且迫切。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脱贫攻坚战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机,黄河边古村落作为文化特色鲜明、人文价值凸显的独特乡村,其自带的文化旅游资源符合现代化消费群体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体验,应该努力发展成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标杆,通过合理的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带动周边村落脱贫致富。

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黄河流域古村落的保护和研究,对于接下来研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河流域古村落生态发展模式与政策评价研究——以晋陕为例,李仙娥等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12

2、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5重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请不要让黄河边的传统村落消失

早在城市诞生前,村落就已经存在了,村落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向时代潮流靠近,一方面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从而在祖国大地上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村落组织。

文丨方塘智库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实习研究员 段棒棒

提及文明,很多人会想到城市,很少有人会首先把村落和文明联系到一起。但经过历史潮流的冲刷,仍然保有历史文脉的其实是村落,是那些曾经遍布祖国大地、形态各异、极具特色,经过历史浮沉,但仍然散发着活力的古村落。

早在城市诞生前,村落就已经存在了,村落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一方面向时代潮流靠近,一方面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从而在祖国大地上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村落组织。

古村落是一个关联度极强的有机整体,它不仅包括建筑风格、图饰纹样等历史遗存,还包括村民的生活习惯、礼仪风俗等文化心理,古村落所遗存和传承的是不同时代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明显是动态化发展着的,所以要想了解更为原始、丰富的黄河文化,可以尝试走近黄河边的古村落。

1、黄河边古村落是黄河文化的纹理和肌肤

“在古代中国,除村落文化外,别无所谓城市文化。”中国至今有三分之二左右的人生活在乡镇,若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必须从村落开始,因为村落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载体,因而,学者认为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有两条路,一条是释读历史典籍,另一条就是研究自然村落。而作为文明起源的城市却未被提及,我们在这里对村落和城市进行一个对比,尝试找出村落之于城市传承文化的优势所在。

在这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古村落的四个特征,一要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且从村落布局和结构可以看出历史变迁;二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三要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四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从村落和城市的关系来看,村落是居民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更为抢眼;城市则是村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改造升级,是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外在体现。从横向的时间上看,城市走在时尚的前沿,且受外界影响较大;村落发展系统较为封闭,受外界影响较小。从纵向的空间上看,城市建筑仅限于一城一域;村落建筑则遍布全国各地,具有更为宏观的地理格局。

从居住者的表现来看,城市是陌生人的社会,城市治理较为依赖法律、制度,城市生活更需要一种礼节性和规范性;村落则是熟人社会,村庄治理更为依赖道德和伦理,村民生活态度更为随性自然。两者相比,城市像是特地出门迎接外宾,于公众场合需要端着架子(礼仪要求);村落则犹如出门在外偶遇老友,举手投足彼此都无拘无束。因此,你在匆匆游览之际,城市展示的更多的是城市想让你看到的一面,乡村的展示则较为真实自然。

传统是一条活生生的流,传到当代并统一到人们习惯与行为方式中的“传统文化”,从村落居民的日常行为中可以窥见。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因追逐并引领时尚,而显得生活节奏较快,文化变迁也较快;村落居民因生活方式较为固定,而显得时间观念较弱,文化变迁较为缓慢。尤其是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与传统的联系往往空留其壳,而在村落居民的生活中还能发现传统文化的影子,古村落建筑留下的历史变迁痕迹也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变化。

城市是精英文化的载体,村落则是世俗文化的典范,城市与村落是同一种文化的两种外在表现,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城市是文明交流、文化互鉴的平台,村落则是活态传承文化血脉、文化基因的载体,黄河流域的城市和村落亦是如此。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与根基,沿黄九省区留存了许多古村落,这些村落有幸在岁月的长河中记录了黄河流域的礼仪习俗和建筑特色,并由村民活态传承至今。比如黄河流域晋陕段古村落数量众多,其中山西省有96个历史文化名村和15个历史文化名镇;陕西省则有3个历史文化名村和7个历史文化名镇。黄河流域晋陕地区横跨中原文化区域和游牧文化区域,在陕北以及晋西北地区是中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这里的古村落展现了两种文化冲突、融合的特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首先的一点就是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黄河边古村落是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它所呈现的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是村民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情感和意义体系。因此,相比于黄河边城市作为政治、经济、科技多方博弈后的建筑代表,黄河边古村落因其遍布范围广、数量多,居民生活具有历史传承性,能够更为全面且系统地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特色文化,因而成为黄河文化的纹理和肌肤。

2、黄河边古村落的协同发展应发挥黄河文化的统率作用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黄河流域古村落村民聚族而居,村民和居住空间血脉相连,村落建筑体现了黄河流域村民的风土人情和风水禁忌。黄河边古村落的价值既包括村落建筑、挽联碑记、规划布局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村落中的砖石照壁、楹联碑记、建筑风貌、规划布局孕育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建筑上烙刻着历史印迹的格言警句散发出淡淡墨香,院落布局中的深宅、古巷、民间工艺则充满了质朴之美,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

沿黄九省区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需要秉持协调统一的理念(相关概念请阅读往期文章《被黄河塑造的中国:大一统国家治理传统的地理和文化渊源》),而黄河文化恰似黄河边古村落协同发展的骨骼和血脉,把这些散布在沿黄九省区的古村落串联为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黄河流域古村落文化体系。

沿黄九省区间古村落的协同合作与单个省区内古村落的协同合作遵循同样的道理,为了更清晰地传达黄河文化在黄河边古村落协同发展中所起的桥梁作用,这里选取古村落数量最多的山西省进行分析。

山西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商业文化,在多民族聚居、多文化融合、多地型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这里建造并留下了3500多处具有较高价值的古村落。这些村落大多以军事堡垒、水路运转、商贸流通作为主要功能,其村落整体布局紧紧围绕着黄河两岸,体现了山西深厚浓郁的文化底蕴,梁思成教授称山西为“全国古建筑的宝库”。

山西古村落按照与黄河的分布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分布在黄河支流沁河流域,以沁河为轴线,以工业生产及商贸流通为支撑,分布在晋城境内,体现晋东南文化特色的古村落,比如砥洎城。二是分布在黄河支流汾河流城,以汾河为轴线,以晋商经济为支撑,分布在晋中地区,体现晋商文化的古村落,比如平遥梁村。三是分布在黄河沿岸,以临县碛口古镇为中心,以古代商贸流通、商品集散为支撑,体现晋西北黄土高原文化的古村落。

黄河边古村落是黄河流域历史变迁的见证者,那些留存下来的历史遗存,展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治理黄河的文化脉络。同时,黄河边古村落的选址和建设遵循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房屋建筑讲究风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力求顺应自然、点缀自然,这正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此外,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而村落经济则是县域经济的具体组成部分,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对于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质量而言尤为重要且迫切。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脱贫攻坚战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机,黄河边古村落作为文化特色鲜明、人文价值凸显的独特乡村,其自带的文化旅游资源符合现代化消费群体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体验,应该努力发展成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标杆,通过合理的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带动周边村落脱贫致富。

更为重要的是,加强黄河流域古村落的保护和研究,对于接下来研究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河流域古村落生态发展模式与政策评价研究——以晋陕为例,李仙娥等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12

2、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5重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