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一个人的生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新闻周刊】一个人的生活

当单身不是作为动词而是状态存在,主动选择了单身,他(她)会如何面对自己或长或短一个人的生活?显然,它帮助一个人更清楚了对自己的认知,而这能使他(她)生活得更开心吗?能帮助他(她)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吗?本文在大量愿意接受采访的单身人士中,挑选出不同经历的他们,希望以此提供一份不完全单身生活样本。

王小西喜欢福尔摩斯。

在二十多岁的女孩子里,这不是一个普遍的爱好。

福尔摩斯代表着理性、逻辑、反情感。智力上的优越让他根本不需要任何亲密伴侣、人际关系,也无须依赖任何人。

那时,王小西二十出头,喜欢独立自由的生活,看重冷静、理智、出色的头脑。

可6年后,单身的王小西再看电影《福尔摩斯》时,却记住了别的东西。

福尔摩斯老了,一个人在英国乡下的草地上摆出几块石头。那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人际关系:华生、房东哈德森太太……可他们都死了。

这一刻,一生独身,年过九十的福尔摩斯,第一次碰到了智力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是孤独。

二三十岁,成为自己最亲密的人

26岁的王小西想知道,如果一个人聪明而有才能,却选择独自生活,又想有一定生活质量、愉悦程度,这是否可行?

这样想法的人在北京开始多了起来。同样在美国,学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对三百位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单身男女做了访谈,他发现,对一些20-30岁的年轻专业人士来说,他们宁肯支付高额的公寓租金独自居住,来换取自由和隐私。

 这些年轻的单身主义者将独居当做个人发展上的重要投资。他们认为,当代的家庭关系非常脆弱,而工作也并不可靠,最后每个人都还是要依靠自己。

王小西的单身生活就是从租房开始的。主动离开了上一段感情后,她住进了一个体面的公寓。用她的话说,“一切按照最高标准——比支付能力更高的标准。”

对比同龄人,她的家相当考究,猫也最贵:室内小吧台、日式挂帘、无印良品全套被褥,一把椅子1500块,上面躺着一只尊贵的折耳猫。

尽管一个人,小西的碗筷、椅子、靠垫都是双份的,“只有一只,视觉效果不太好。” 但她也承认,另一只从没用过。

26岁的小西月入上万元,但布置小家仍然刷爆了她的银行卡。家里处处透着 “一个人也要好好过” 的决心。但这决心过大了,因此显得有点焦虑。

作为文字记者,小西不坐班,工作无非采访、写稿,一个人走南闯北。独居后,她彻底成了一座孤岛。

 以小西的年龄、条件,如果她想要,很容易就可以有一个伴侣。但她没有这样做。于她而言,亲密关系里的消耗,有时比孤独更难应付。

“你知道,如果一个女孩子自给自足,婚姻带来的切实利益就会减少,吸引力也会降低。”小西观念开放。单身前,她想,如果一个人过于孤独,拿一段不认真的感情关系来消遣自己,只要拿得起放得下,去做也无妨。

单身后,她发现自己的生活自成系统,非常平静,“一个人生活我完全可以应付,那么如果我展开感情,它必须是认真的、加分的。”

小西的房子两室一厅,但她只住厅,“我还没解决对卧室的陌生感”。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2点间,室内会有大片阳光,她把每天最重要、最棘手的事安排在这个时间内。

她很自由。一个人看书、熬夜、工作,这让她效率更高。不与人产生关系,也大大降低了日常消耗。世界完全打开了,她可以做任何事。

但日子却变得格外辛苦。没有工作的日子里,她早上醒来不知如何是好,既没有什么安排,又孤身一人。

一开始她以看电视剧转移注意力,不去想她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但后来却发现看电视剧只增加了沮丧与孤独。

她知道自己应该离开房间到外面与人交际,却缺乏动力。一切和大学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人们不会路过来敲门,而交朋友也越来越难,每个人都很忙,大家都没什么时间。

单身人士该如何利用自己的独居时光?劳拉·基普尼斯在《反对爱情》这本书里,试着讨论过这件事,她挑衅般地诱导:“谁知道他们会一时兴起做出什么样的事?谁知道未来他们会有什么样的需求?”

可遗憾的是,这些野心勃勃的单身者的采访,却给出了一个不具危害性的答案:他们将自己的自由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

小西也是同样,她将多数时间交给了那些雇佣和教导她的人,剩下的时间则用来自我提高:“你必须做一份占用你大量注意力的工作,这可以把你面对自己的时间压到最少。”

她更加关注自己。每天吃饭,她会用近40分钟的时间,从周围50多家外卖里精挑细选。

这导致她每顿饭都要花掉60-70块,而房租三个月交一次,每次近一万五,生活成本激增,她第一次发现,“你一个人生活要花许许多多的钱。”而她必须对自己的经济状况完全负责,储蓄的意义变得不一样了。

一个人的生活里,悲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代价是:她也不再有强烈的快乐。

小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之前两个月里,只有两件事让她高兴:一是去单位开了个会,见到同事;二是听了一场朴树演唱会。

她的每一天都在高度节制和自律中度过:学习、工作、提升自己;健身、管理时间、控制喜怒哀乐,让自己不依附别人,过上理性的生活,并使自己富有魅力。

好处非常明显。她的时间、注意力、情绪、能量,得以全部投放给自己。可没有了亲密、亲抚、义务和责任,她发现自己的生活里没有麻烦,也同样没有了犒赏。

她意识到,重要的人际关系、与人的肢体接触,这都是犒赏自己的部分。她承认自己将一个人的生活控制得很好,但一个问题是:这节制的生活是为了什么?

过去,她生活里的一部分快乐来自紧张、期待和在意,而这些感受只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产生。

现在,要过上同样充满活力的生活,她需要更大的意志力。

在小西的年纪上,蔡雅妮也有过一段焦虑期。可过了30岁之后,她反而松弛了。

蔡雅妮坦言,30岁之后,当她的经济状况变好,有了自主能力,独立意识,相应的有了话语权,父母也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听话,小环境内,她不再面临压力。

现在的蔡雅妮是颇受欢迎的视频节目《一人食》的制作人。这节目给了她不小的名气和良好的经济状况,节目的灵感就来自于她的单身生活: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对蔡雅妮来说,一个人生活,技能不重要,灯坏了,有电工;锁坏了,有锁匠;难的是与自己相处。

变化是从31岁开始的。这一年,她离开北京,回到上海,独自生活。之前的两年里,她的工作、感情一直不顺利,一次连续48小时不眠不休的高强度工作后,她辞掉了某财经杂志图片编辑的工作。

一个意念很坚定:她要做一个自由职业者。

商业作家丹尼尔·平克在《自由职业的国度》一书里,这样形容美国创业者:他们的前景完全取决于个人努力,而非大企业的仁慈。

他指出,这种工作性质的转变是解放性的、令人兴奋的,同时也是可怕而令人疲惫不堪的。

蔡雅妮也经历过一个辛苦的阶段。辞掉工作,换了城市,生活并没有好起来。单身生活里,她的日常起居失去秩序,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

这一刻,她意识到,问题不在外部,而在于自己。

而独居给了她内省的机会。

她开始整理身心,化妆、留心衣着、调控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这需要极大的自我驱动力,但比跟另外一个人相处要轻松,“你可以控制自己,却不能控制一段关系,因为对方是一个变量。”

一个人的生活里,她不再需要对另一个人的感受与状态负责。

对经济上有保障、繁忙而拥有丰富社交生活的蔡雅妮来说,独居既保障了隐私,也提供了自我复原及个人发展的机会,《一人食》的成功验证了这一点。

有趣的是,当她关照自己的需要后,周围的人际关系、异性缘反而好起来。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专注也是一种魅力:“你去喜欢一些事情,那种投入的美是会给你加分的。”

蔡雅妮温婉漂亮,一直不乏追求者,但她发现,30岁后,结婚变得很难。

年纪渐长,她不再像年轻时急于为寻找伴侣,愿意放弃一大堆东西,她开始变得有些自我:“20岁时,人没有独立意识,不懂得排斥。过了30岁,你慢慢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要在自己的生活里容纳一个人,会比较辛苦。因为你要同化(对方),那个代价是很大的。”

独居生活里,她所做的,完全是一种对自己的宠溺。

她已经成为了自己最亲密、最靠得住的人。

35岁起,单身开始显露残酷的一面

但对单身男人来说,过了35岁,闻天开始希望有一个伴侣,来约束他的习惯、作息和卫生。身边的单身朋友纷纷进入婚姻,这使他们具备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经济能力,并过上了有保障的性生活。

很多单身男性对这一点并不讳言 :稳定的性生活,对男性而言非常重要。这避免了为寻找性伙伴而建立短期关系所造成的消耗。

 《单身社会》一书作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发现,在30-35岁这个年龄阶段单身人士,很多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他们而言,为了不尽如人意的伴侣而牺牲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方式是不足取的。

对他们来说,养成生活技能、承担自己经济状况,这一切已经不成问题,但他们必须面对生育能力的变化、孤独、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思虑成熟的面对单身生活的种种挑战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往往并不容易。

35岁之前,闻天一直单身。他坦言,对一个年轻、健康、有体面收入及良好社会地位的男人来说,单身是一种上升空间最大、社交面最广、感情关系最多的生活方式。

22岁起,闻天就一直没有把男女关系固定下来。他在部队系统工作,处在职业上升期,不愿以现有条件择偶。

打开局面、自我提升、向上流动,对闻天来说更为重要。“那时我以为,我可以一面改善条件,等我的真感情,一面有些短期关系。”

空窗期里,他有过多段恋爱。在隐秘、成人、自愿的原则下,过着性与情感完全开放的生活。

开放关系里,双方都是不认真的。他靠降低期望值、减少投入来避免伤害。但几年后他发现,长期在感情关系上有所保留的状态,使他越来越难以对异性真正动心。

因此,当小他3岁、刚刚离婚的叶凌对他表现出好感时,他并没有过于珍惜。

叶凌漂亮高挑,家教良好,唯一不符合世俗婚嫁标准的是她的离异经历。这让她在接近闻天时不免带了一点谦卑。

闻天是喜欢叶凌的。她是他想要的女孩子,贴心、柔顺、宠着他。两人约会,叶凌开车来接他。

闻天感到男性的权威和绝对的控制力。他一面在与叶凌的关系里越陷越深,一面借着女孩的谦卑,暗暗抬高自己的位置。

 他想把这种相处模式保持下去。这是第一次,闻天发现与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比单身要更加愉快。

他已经做好了结婚的准备。可就在这时,叶凌提出分手。理由是,她无法接受两人关系里的不对等。

此时失去,他非常被动,几乎反应不过来。

第一次,他对自己在感情中的表现感到懊恼。单身生活中那些轻率的关系,让他几乎不会爱了。

现在,闻天又恢复了单身生活,一个人住三室一厅,吃着瓜子看《盗墓笔记》。他完全可以任性,不用担心自己的趣味、习惯让对方不适。

有时,他也会打起精神,健身、清扫。但没人鼓励,没处分享,坚持不了太久。

部队搞相亲会,闻天也去看看。但那种多对多的场合里,顾盼挑选,感受并不好。

之前,闻天有个小圈子,周末跟高中同学、河南老乡打打麻将。现在,这些人结婚生子,能约出来的朋友越来越少。

 他开始跟单位的实习生一起玩儿。有了电影票,分一张给这些小他七八岁的小伙子,但真玩儿到一起,又没什么共同语言。

“你需要一个与你同龄、了解你、而又对你无害的亲密关系。” 闻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帮你出谋划策,跟你讨论人生规划。这种事上父母帮不上忙,又不适合去对领导同事讲。”他处在体制内,人事复杂,利益相关。

闻天说,如果自己在老家,兴许早结婚了。小城市没有太多可能性,下了班各自回家,对亲密关系依赖度高。

而北京就不一样了。这里机会多,娱乐自己的方式也多,他还可以参加讲座,修一些提升自我的课程。

早些年,闻天很享受这一点,干什么都兴致勃勃,觉得生活里多一个人都是阻碍。但年龄渐长,他感到那种活力在慢慢流失。

“我对很多东西都不那么感兴趣了,唯一保留的爱好是看美剧。我挺珍惜。别有一天连这都不感兴趣了——那挺可怕的。”

闻天家楼下正对着一个幼儿园,每天醒来,都有那么一小段时间,他会在窗口看一会儿。

35岁时,单身开始向他显露出现实与残酷的一面。

同样处在三十出头的年龄,李林林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眼下的单身生活,是她刻意保持的。她很难对自己之外的人真正感兴趣,对他人的需要也很低。

李林林休闲打扮,家境优越。身为大使馆参赞秘书,她讲得一口流利的外语,整个人的外形、气质都是国际化的。

李林林有过多段亲密关系,但都以失败告终。理由是,当一段关系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不再对李林林构成吸引,她发现自己很容易对人失去兴趣。

发现这一点后,她开始有意与亲密关系保持距离。

李林林气场强大,自信而富有感染力,她的男性朋友告诉记者,对男人而言,被她吸引是很容易的事。

“我不想再因为不感兴趣而结束一段关系。这对别人伤害很大。”李林林说,“而且问题是,我不喜欢你,不是因为我喜欢上了别人,而是因为我对你没感觉了,你讲的笑话不再好笑。”她耸耸肩,“可我没办法改变这件事情。”

这情形在她身上屡次发生。最初,她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

李林林有过一次让人艳羡的感情。二十岁出头,留学土耳其时,一个罗马尼亚的金发小伙子爱上了她,两人一起读书,钱放一起花。5年后,男孩念完医科大学,买了钻戒给她时,她却慌了。

“我爱他,但害怕自己的未来跟这个人完全联系在一起。”李林林说,“我愿意做你的生活伴侣,但不一定要签字结婚,我对未来不确定。发现这一点后,我对自己很失望。”

她患上了抑郁症, 一个月瘦了20斤,服药后手抖,情绪受到压制,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

许多年后,李林林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惧来自于原生家庭。

李林林家里,妈妈强势,爸爸偏弱,妈妈是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这让她有了一个下意识:条件较好的,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女性,进入婚姻后会非常辛苦。

而成年后的李林林,在性格、经济能力、独立性上,都像极了妈妈。

因此,她害怕把自己的生活和另一个人如此紧密地绑在一起。

亲密关系里,每当她发现自己的知识面、眼界、经济能力可以完全覆盖对方时,兴趣就减弱了。

李林林每周健身两次,周末陪父母,“我甚至懒得约会。时间都是我的,我不想分给别人。”对那些交往之初就怀有强烈结婚意愿的男人,“我根本不会去碰他。”

她有着开放的性生活,“我是个分得很清楚的人,可以有性,但不代表要与这个人建立亲密关系,或有感情上的交流、纠葛。”

她满意这种状态,“自己生活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你跟别人一起时,就要分享一些东西了,比如时间,注意力。如果你非常喜欢他,你会愿意这样做;如果程度不深,我就会有所保留了。”

她说自己一直 “蛮理智”,“结不结婚不重要,能力够时,我可以领养一个小孩。”她这样打算将来。

李林林庆幸有自己开心起来的能力,从不介意一个人去吃饭、看电影、潜水、出国旅游。

唯一一次,在圣地亚哥的海洋馆里,她看到几只白鲸。它们大而美,却被困在窄小的、不属于它们的水域里。

她看了很久。竟然哭了。“她说她好像看到了自己一辈子的孤独。”

经营自己,比经营关系来得重要

如果婚姻是一座围城,那么进城前的孤独,和出城后的孤独,又不一样。

40岁,韩君离婚了。丈夫升了职出轨了,这是她不能忍受的。

和上一代不同,对于40岁前后、受过良好教育,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人们来说,一对错配的夫妻,在已经死亡的婚姻中僵持多年,只因为害怕独自生活,或不知如何自处,这无疑是可笑的。

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不幸的婚姻时,敢于解散自己的家庭,打破社会约定,只为从不快乐中解放出来,寻求更好的生活。

也有很多采访对象表示,当婚姻进展顺利时,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而亲密的事件,日复一日的陪伴、交谈和分享,对人是一种滋养。艾里格·克里南伯格也指出,更实际的一点是,结婚或与伴侣同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优势,他们可以买更好的房子,住更好的街区,共同分担那些无论多少人使用却同样的收费。

这一点,韩君却是在离婚后体会到了。她有两个儿子,分别来自于两段婚姻。她坚持自己带,“是辛苦,但不带会是另一种辛苦。”

这是个高挑而意念坚定的女人。身为小学教师,她可以支配的收入有限,单身后,经济上的压力迅速增大。

她不是第一次应付这些东西了。27岁时,韩君离开了第一段婚姻,“我从乡下出来,要负担娘家人,压力很大。因为钱的问题,我们分手了。”

她面临着经济上的巨大困难。房贷一个月388块,而她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0块,有那么一个星期,她手里只剩下5块钱。

为还房贷,她把3岁的儿子留在安徽,托给妹妹,一个人去了上海。

那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在上海,离婚不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文员、保险、人力资源……她全做过,“注意力集中的时候你不会去考虑孤独感,那不重要。”她开始了一路的闯荡打拼:“我的生活一下子打开了,除了孩子,我不觉得自己和其他未婚或婚姻之外的人有任何区别。”

28岁这年,经济状况好了起来。她对这一切充满骄傲:“你比同龄女孩子多了成熟,又比真正成熟的人多了青春。”她进入了一个最好的状况:登山、徒步、打桥牌、去罗布泊,从工作、朋友上吸收养分。6年后,房贷全部还清。

韩君说,一个人闯上海那6年,是她很重要的成长期。这让她对一个人的生活心里有底。因此第二次单身时,她并不惊慌。

“精神上又一次独立出来了。”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世界又一次打开,四面八方都是门。”

她不用再关心他去了哪里、与谁会局、为什么不接电话。而婚姻内,她要把对方的家庭、习惯、缺陷全部扛在身上。那时,韩君要做个好主妇、好儿媳。家务事一人承担,并忍耐婆婆的“无理取闹”,而她觉得自己很多付出不被尊重,更没有报酬。“每一天都是重复的,而我对这种重复也不再敏感。”

直到离婚后,她才又一次与世界直接相对,被动而猝不及防地,她发现自己竟然有那么多爱好。

“我喜欢户外,喜欢做义工,最近我甚至去学古筝。” 但她也坦言,40岁时的单身,与20岁时不同了。年轻时,全世界触手可及,而现在她意识到,“对一些事,我开始觉得没必要,也没精力去尝试了。”

现在,韩君每天练琴2小时,遛狗、做饭,周五叫上朋友喝顿小酒。进入婚姻后,她很少再维系自己的人际关系,两人的社交关系逐渐合并,以至于刚离婚那会儿,韩君猛然发现,“我周围所有的社交关系都是他的。”

那是一个重建的过程。直到现在,她的朋友圈仍然很小。但她用心的维系、运作着这个朋友圈,把每周一次的聚餐喝酒视为对自己的犒赏。

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两个孩子,是两段婚姻留给她的最好的东西。她不会再为进入婚姻焦虑。

周围人说,她还是老样子,开放、阳光,大咧咧,并没有因为离婚而对孩子变本加厉的付出。韩君说,她不想做那种苦情妈妈——为孩子牺牲一切,再告诉孩子 “我为你牺牲了。”

对离婚,男人与女人的接受方式完全不同。

沈浩38岁,一个人带着8岁的女儿生活。身为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副总裁,他冷静、干练而自制。

“我从未感到孤独。”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随后皱起眉头:“这是我的一个缺陷——我对身边的人需求感很低,你明白吗?”

他打着手势,试着解释那种感觉。3年的婚姻生活里,他很少在情感上表现出对妻子的依赖,尽管他承认,自己非常爱她。

但他给出的却是一种理性、克制、冷淡而拒绝的信息。这表现在任何方面。吵架时,他永远在讲道理,认为道理说通了,分歧就消失了。他用这处理日常纠纷、婆媳矛盾,以及妻子的一切小情绪。

单身后,他才明白,很多时候,女人想要的东西,如果你给不了,不如给她一个拥抱。

沈浩反省,自己这种过于男性化的性格或许来自于原生家庭。小时候,沈浩父母离异,他与父亲、哥哥一起长大,从小就处在一个男人的世界里,女性是缺位的。

 因此,他对女性抱有完美的幻想,却又没有任何经验:“我不了解异性是什么。女人的唠叨、敏感、小情绪,这些东西在我的世界是没有的,一旦进入我的生活,我就会抓狂。”

婚前,他很自信,“我之前做销售,从客户兜里掏钱,我懂得怎么改变别人的想法、行为。” 可婚后,他发现全不是这么回事。

 妻子家世好,人又出挑,沈浩聪明而富有感染力,从一众男孩中脱颖而出。但亲密关系里,他发现自己对女性的敏感、情绪缺少耐心,“这就好比你占有了最好的客户资源,售后服务却跟不上,让人家体验很差。”

 现在,沈浩一个人生活,他承认这种生活里有不少自由,出差、去哪玩儿、回家晚了这些事不再成为问题。

可独自一人带女儿,他担心自己身上的那种女性角色的缺位,也同样出现在女儿身上。女儿独立果断,衣着打扮上 “一看就是爸爸带出来的孩子”。

他每周末把女儿送到妻子身边,让她去感染一些女性的东西,比如具备一定的依赖感,必要时懂得示弱。

刚开始的创业用掉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于他而言,婚姻不再是一个必需品。除非这个人非常特殊,否则他不再会把这种关系作为婚姻固定下来。

临末,他幽幽地讲起《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以画家高更为原型的故事里,男主角几乎背叛和伤害了亲密关系里的所有人,但最后,这些人全部原谅了他。

“因为什么?” 他问记者,之后沉吟了一会儿说,“因为他的成果——他最终成了个了不起的画家。”

他相信,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人最终是要靠自己的。经营自己,比经营关系来得重要。

(应采访对象要求,王小西、闻天、李林林、沈浩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原标题:一个人的生活

最新更新时间:12/02 23:4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新闻周刊】一个人的生活

当单身不是作为动词而是状态存在,主动选择了单身,他(她)会如何面对自己或长或短一个人的生活?显然,它帮助一个人更清楚了对自己的认知,而这能使他(她)生活得更开心吗?能帮助他(她)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吗?本文在大量愿意接受采访的单身人士中,挑选出不同经历的他们,希望以此提供一份不完全单身生活样本。

王小西喜欢福尔摩斯。

在二十多岁的女孩子里,这不是一个普遍的爱好。

福尔摩斯代表着理性、逻辑、反情感。智力上的优越让他根本不需要任何亲密伴侣、人际关系,也无须依赖任何人。

那时,王小西二十出头,喜欢独立自由的生活,看重冷静、理智、出色的头脑。

可6年后,单身的王小西再看电影《福尔摩斯》时,却记住了别的东西。

福尔摩斯老了,一个人在英国乡下的草地上摆出几块石头。那是他一生中仅有的人际关系:华生、房东哈德森太太……可他们都死了。

这一刻,一生独身,年过九十的福尔摩斯,第一次碰到了智力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是孤独。

二三十岁,成为自己最亲密的人

26岁的王小西想知道,如果一个人聪明而有才能,却选择独自生活,又想有一定生活质量、愉悦程度,这是否可行?

这样想法的人在北京开始多了起来。同样在美国,学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对三百位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单身男女做了访谈,他发现,对一些20-30岁的年轻专业人士来说,他们宁肯支付高额的公寓租金独自居住,来换取自由和隐私。

 这些年轻的单身主义者将独居当做个人发展上的重要投资。他们认为,当代的家庭关系非常脆弱,而工作也并不可靠,最后每个人都还是要依靠自己。

王小西的单身生活就是从租房开始的。主动离开了上一段感情后,她住进了一个体面的公寓。用她的话说,“一切按照最高标准——比支付能力更高的标准。”

对比同龄人,她的家相当考究,猫也最贵:室内小吧台、日式挂帘、无印良品全套被褥,一把椅子1500块,上面躺着一只尊贵的折耳猫。

尽管一个人,小西的碗筷、椅子、靠垫都是双份的,“只有一只,视觉效果不太好。” 但她也承认,另一只从没用过。

26岁的小西月入上万元,但布置小家仍然刷爆了她的银行卡。家里处处透着 “一个人也要好好过” 的决心。但这决心过大了,因此显得有点焦虑。

作为文字记者,小西不坐班,工作无非采访、写稿,一个人走南闯北。独居后,她彻底成了一座孤岛。

 以小西的年龄、条件,如果她想要,很容易就可以有一个伴侣。但她没有这样做。于她而言,亲密关系里的消耗,有时比孤独更难应付。

“你知道,如果一个女孩子自给自足,婚姻带来的切实利益就会减少,吸引力也会降低。”小西观念开放。单身前,她想,如果一个人过于孤独,拿一段不认真的感情关系来消遣自己,只要拿得起放得下,去做也无妨。

单身后,她发现自己的生活自成系统,非常平静,“一个人生活我完全可以应付,那么如果我展开感情,它必须是认真的、加分的。”

小西的房子两室一厅,但她只住厅,“我还没解决对卧室的陌生感”。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2点间,室内会有大片阳光,她把每天最重要、最棘手的事安排在这个时间内。

她很自由。一个人看书、熬夜、工作,这让她效率更高。不与人产生关系,也大大降低了日常消耗。世界完全打开了,她可以做任何事。

但日子却变得格外辛苦。没有工作的日子里,她早上醒来不知如何是好,既没有什么安排,又孤身一人。

一开始她以看电视剧转移注意力,不去想她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但后来却发现看电视剧只增加了沮丧与孤独。

她知道自己应该离开房间到外面与人交际,却缺乏动力。一切和大学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人们不会路过来敲门,而交朋友也越来越难,每个人都很忙,大家都没什么时间。

单身人士该如何利用自己的独居时光?劳拉·基普尼斯在《反对爱情》这本书里,试着讨论过这件事,她挑衅般地诱导:“谁知道他们会一时兴起做出什么样的事?谁知道未来他们会有什么样的需求?”

可遗憾的是,这些野心勃勃的单身者的采访,却给出了一个不具危害性的答案:他们将自己的自由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

小西也是同样,她将多数时间交给了那些雇佣和教导她的人,剩下的时间则用来自我提高:“你必须做一份占用你大量注意力的工作,这可以把你面对自己的时间压到最少。”

她更加关注自己。每天吃饭,她会用近40分钟的时间,从周围50多家外卖里精挑细选。

这导致她每顿饭都要花掉60-70块,而房租三个月交一次,每次近一万五,生活成本激增,她第一次发现,“你一个人生活要花许许多多的钱。”而她必须对自己的经济状况完全负责,储蓄的意义变得不一样了。

一个人的生活里,悲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代价是:她也不再有强烈的快乐。

小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之前两个月里,只有两件事让她高兴:一是去单位开了个会,见到同事;二是听了一场朴树演唱会。

她的每一天都在高度节制和自律中度过:学习、工作、提升自己;健身、管理时间、控制喜怒哀乐,让自己不依附别人,过上理性的生活,并使自己富有魅力。

好处非常明显。她的时间、注意力、情绪、能量,得以全部投放给自己。可没有了亲密、亲抚、义务和责任,她发现自己的生活里没有麻烦,也同样没有了犒赏。

她意识到,重要的人际关系、与人的肢体接触,这都是犒赏自己的部分。她承认自己将一个人的生活控制得很好,但一个问题是:这节制的生活是为了什么?

过去,她生活里的一部分快乐来自紧张、期待和在意,而这些感受只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产生。

现在,要过上同样充满活力的生活,她需要更大的意志力。

在小西的年纪上,蔡雅妮也有过一段焦虑期。可过了30岁之后,她反而松弛了。

蔡雅妮坦言,30岁之后,当她的经济状况变好,有了自主能力,独立意识,相应的有了话语权,父母也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听话,小环境内,她不再面临压力。

现在的蔡雅妮是颇受欢迎的视频节目《一人食》的制作人。这节目给了她不小的名气和良好的经济状况,节目的灵感就来自于她的单身生活: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

对蔡雅妮来说,一个人生活,技能不重要,灯坏了,有电工;锁坏了,有锁匠;难的是与自己相处。

变化是从31岁开始的。这一年,她离开北京,回到上海,独自生活。之前的两年里,她的工作、感情一直不顺利,一次连续48小时不眠不休的高强度工作后,她辞掉了某财经杂志图片编辑的工作。

一个意念很坚定:她要做一个自由职业者。

商业作家丹尼尔·平克在《自由职业的国度》一书里,这样形容美国创业者:他们的前景完全取决于个人努力,而非大企业的仁慈。

他指出,这种工作性质的转变是解放性的、令人兴奋的,同时也是可怕而令人疲惫不堪的。

蔡雅妮也经历过一个辛苦的阶段。辞掉工作,换了城市,生活并没有好起来。单身生活里,她的日常起居失去秩序,一日三餐都成了问题。

这一刻,她意识到,问题不在外部,而在于自己。

而独居给了她内省的机会。

她开始整理身心,化妆、留心衣着、调控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这需要极大的自我驱动力,但比跟另外一个人相处要轻松,“你可以控制自己,却不能控制一段关系,因为对方是一个变量。”

一个人的生活里,她不再需要对另一个人的感受与状态负责。

对经济上有保障、繁忙而拥有丰富社交生活的蔡雅妮来说,独居既保障了隐私,也提供了自我复原及个人发展的机会,《一人食》的成功验证了这一点。

有趣的是,当她关照自己的需要后,周围的人际关系、异性缘反而好起来。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专注也是一种魅力:“你去喜欢一些事情,那种投入的美是会给你加分的。”

蔡雅妮温婉漂亮,一直不乏追求者,但她发现,30岁后,结婚变得很难。

年纪渐长,她不再像年轻时急于为寻找伴侣,愿意放弃一大堆东西,她开始变得有些自我:“20岁时,人没有独立意识,不懂得排斥。过了30岁,你慢慢有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要在自己的生活里容纳一个人,会比较辛苦。因为你要同化(对方),那个代价是很大的。”

独居生活里,她所做的,完全是一种对自己的宠溺。

她已经成为了自己最亲密、最靠得住的人。

35岁起,单身开始显露残酷的一面

但对单身男人来说,过了35岁,闻天开始希望有一个伴侣,来约束他的习惯、作息和卫生。身边的单身朋友纷纷进入婚姻,这使他们具备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经济能力,并过上了有保障的性生活。

很多单身男性对这一点并不讳言 :稳定的性生活,对男性而言非常重要。这避免了为寻找性伙伴而建立短期关系所造成的消耗。

 《单身社会》一书作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发现,在30-35岁这个年龄阶段单身人士,很多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他们而言,为了不尽如人意的伴侣而牺牲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方式是不足取的。

对他们来说,养成生活技能、承担自己经济状况,这一切已经不成问题,但他们必须面对生育能力的变化、孤独、以及对未来的担忧。

思虑成熟的面对单身生活的种种挑战是非常必要的,而这往往并不容易。

35岁之前,闻天一直单身。他坦言,对一个年轻、健康、有体面收入及良好社会地位的男人来说,单身是一种上升空间最大、社交面最广、感情关系最多的生活方式。

22岁起,闻天就一直没有把男女关系固定下来。他在部队系统工作,处在职业上升期,不愿以现有条件择偶。

打开局面、自我提升、向上流动,对闻天来说更为重要。“那时我以为,我可以一面改善条件,等我的真感情,一面有些短期关系。”

空窗期里,他有过多段恋爱。在隐秘、成人、自愿的原则下,过着性与情感完全开放的生活。

开放关系里,双方都是不认真的。他靠降低期望值、减少投入来避免伤害。但几年后他发现,长期在感情关系上有所保留的状态,使他越来越难以对异性真正动心。

因此,当小他3岁、刚刚离婚的叶凌对他表现出好感时,他并没有过于珍惜。

叶凌漂亮高挑,家教良好,唯一不符合世俗婚嫁标准的是她的离异经历。这让她在接近闻天时不免带了一点谦卑。

闻天是喜欢叶凌的。她是他想要的女孩子,贴心、柔顺、宠着他。两人约会,叶凌开车来接他。

闻天感到男性的权威和绝对的控制力。他一面在与叶凌的关系里越陷越深,一面借着女孩的谦卑,暗暗抬高自己的位置。

 他想把这种相处模式保持下去。这是第一次,闻天发现与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比单身要更加愉快。

他已经做好了结婚的准备。可就在这时,叶凌提出分手。理由是,她无法接受两人关系里的不对等。

此时失去,他非常被动,几乎反应不过来。

第一次,他对自己在感情中的表现感到懊恼。单身生活中那些轻率的关系,让他几乎不会爱了。

现在,闻天又恢复了单身生活,一个人住三室一厅,吃着瓜子看《盗墓笔记》。他完全可以任性,不用担心自己的趣味、习惯让对方不适。

有时,他也会打起精神,健身、清扫。但没人鼓励,没处分享,坚持不了太久。

部队搞相亲会,闻天也去看看。但那种多对多的场合里,顾盼挑选,感受并不好。

之前,闻天有个小圈子,周末跟高中同学、河南老乡打打麻将。现在,这些人结婚生子,能约出来的朋友越来越少。

 他开始跟单位的实习生一起玩儿。有了电影票,分一张给这些小他七八岁的小伙子,但真玩儿到一起,又没什么共同语言。

“你需要一个与你同龄、了解你、而又对你无害的亲密关系。” 闻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帮你出谋划策,跟你讨论人生规划。这种事上父母帮不上忙,又不适合去对领导同事讲。”他处在体制内,人事复杂,利益相关。

闻天说,如果自己在老家,兴许早结婚了。小城市没有太多可能性,下了班各自回家,对亲密关系依赖度高。

而北京就不一样了。这里机会多,娱乐自己的方式也多,他还可以参加讲座,修一些提升自我的课程。

早些年,闻天很享受这一点,干什么都兴致勃勃,觉得生活里多一个人都是阻碍。但年龄渐长,他感到那种活力在慢慢流失。

“我对很多东西都不那么感兴趣了,唯一保留的爱好是看美剧。我挺珍惜。别有一天连这都不感兴趣了——那挺可怕的。”

闻天家楼下正对着一个幼儿园,每天醒来,都有那么一小段时间,他会在窗口看一会儿。

35岁时,单身开始向他显露出现实与残酷的一面。

同样处在三十出头的年龄,李林林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眼下的单身生活,是她刻意保持的。她很难对自己之外的人真正感兴趣,对他人的需要也很低。

李林林休闲打扮,家境优越。身为大使馆参赞秘书,她讲得一口流利的外语,整个人的外形、气质都是国际化的。

李林林有过多段亲密关系,但都以失败告终。理由是,当一段关系进展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不再对李林林构成吸引,她发现自己很容易对人失去兴趣。

发现这一点后,她开始有意与亲密关系保持距离。

李林林气场强大,自信而富有感染力,她的男性朋友告诉记者,对男人而言,被她吸引是很容易的事。

“我不想再因为不感兴趣而结束一段关系。这对别人伤害很大。”李林林说,“而且问题是,我不喜欢你,不是因为我喜欢上了别人,而是因为我对你没感觉了,你讲的笑话不再好笑。”她耸耸肩,“可我没办法改变这件事情。”

这情形在她身上屡次发生。最初,她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

李林林有过一次让人艳羡的感情。二十岁出头,留学土耳其时,一个罗马尼亚的金发小伙子爱上了她,两人一起读书,钱放一起花。5年后,男孩念完医科大学,买了钻戒给她时,她却慌了。

“我爱他,但害怕自己的未来跟这个人完全联系在一起。”李林林说,“我愿意做你的生活伴侣,但不一定要签字结婚,我对未来不确定。发现这一点后,我对自己很失望。”

她患上了抑郁症, 一个月瘦了20斤,服药后手抖,情绪受到压制,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

许多年后,李林林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恐惧来自于原生家庭。

李林林家里,妈妈强势,爸爸偏弱,妈妈是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这让她有了一个下意识:条件较好的,有独立经济能力的女性,进入婚姻后会非常辛苦。

而成年后的李林林,在性格、经济能力、独立性上,都像极了妈妈。

因此,她害怕把自己的生活和另一个人如此紧密地绑在一起。

亲密关系里,每当她发现自己的知识面、眼界、经济能力可以完全覆盖对方时,兴趣就减弱了。

李林林每周健身两次,周末陪父母,“我甚至懒得约会。时间都是我的,我不想分给别人。”对那些交往之初就怀有强烈结婚意愿的男人,“我根本不会去碰他。”

她有着开放的性生活,“我是个分得很清楚的人,可以有性,但不代表要与这个人建立亲密关系,或有感情上的交流、纠葛。”

她满意这种状态,“自己生活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你跟别人一起时,就要分享一些东西了,比如时间,注意力。如果你非常喜欢他,你会愿意这样做;如果程度不深,我就会有所保留了。”

她说自己一直 “蛮理智”,“结不结婚不重要,能力够时,我可以领养一个小孩。”她这样打算将来。

李林林庆幸有自己开心起来的能力,从不介意一个人去吃饭、看电影、潜水、出国旅游。

唯一一次,在圣地亚哥的海洋馆里,她看到几只白鲸。它们大而美,却被困在窄小的、不属于它们的水域里。

她看了很久。竟然哭了。“她说她好像看到了自己一辈子的孤独。”

经营自己,比经营关系来得重要

如果婚姻是一座围城,那么进城前的孤独,和出城后的孤独,又不一样。

40岁,韩君离婚了。丈夫升了职出轨了,这是她不能忍受的。

和上一代不同,对于40岁前后、受过良好教育,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人们来说,一对错配的夫妻,在已经死亡的婚姻中僵持多年,只因为害怕独自生活,或不知如何自处,这无疑是可笑的。

越来越多的人,面对不幸的婚姻时,敢于解散自己的家庭,打破社会约定,只为从不快乐中解放出来,寻求更好的生活。

也有很多采访对象表示,当婚姻进展顺利时,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而亲密的事件,日复一日的陪伴、交谈和分享,对人是一种滋养。艾里格·克里南伯格也指出,更实际的一点是,结婚或与伴侣同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优势,他们可以买更好的房子,住更好的街区,共同分担那些无论多少人使用却同样的收费。

这一点,韩君却是在离婚后体会到了。她有两个儿子,分别来自于两段婚姻。她坚持自己带,“是辛苦,但不带会是另一种辛苦。”

这是个高挑而意念坚定的女人。身为小学教师,她可以支配的收入有限,单身后,经济上的压力迅速增大。

她不是第一次应付这些东西了。27岁时,韩君离开了第一段婚姻,“我从乡下出来,要负担娘家人,压力很大。因为钱的问题,我们分手了。”

她面临着经济上的巨大困难。房贷一个月388块,而她一个月的工资只有400块,有那么一个星期,她手里只剩下5块钱。

为还房贷,她把3岁的儿子留在安徽,托给妹妹,一个人去了上海。

那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在上海,离婚不再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文员、保险、人力资源……她全做过,“注意力集中的时候你不会去考虑孤独感,那不重要。”她开始了一路的闯荡打拼:“我的生活一下子打开了,除了孩子,我不觉得自己和其他未婚或婚姻之外的人有任何区别。”

28岁这年,经济状况好了起来。她对这一切充满骄傲:“你比同龄女孩子多了成熟,又比真正成熟的人多了青春。”她进入了一个最好的状况:登山、徒步、打桥牌、去罗布泊,从工作、朋友上吸收养分。6年后,房贷全部还清。

韩君说,一个人闯上海那6年,是她很重要的成长期。这让她对一个人的生活心里有底。因此第二次单身时,她并不惊慌。

“精神上又一次独立出来了。”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世界又一次打开,四面八方都是门。”

她不用再关心他去了哪里、与谁会局、为什么不接电话。而婚姻内,她要把对方的家庭、习惯、缺陷全部扛在身上。那时,韩君要做个好主妇、好儿媳。家务事一人承担,并忍耐婆婆的“无理取闹”,而她觉得自己很多付出不被尊重,更没有报酬。“每一天都是重复的,而我对这种重复也不再敏感。”

直到离婚后,她才又一次与世界直接相对,被动而猝不及防地,她发现自己竟然有那么多爱好。

“我喜欢户外,喜欢做义工,最近我甚至去学古筝。” 但她也坦言,40岁时的单身,与20岁时不同了。年轻时,全世界触手可及,而现在她意识到,“对一些事,我开始觉得没必要,也没精力去尝试了。”

现在,韩君每天练琴2小时,遛狗、做饭,周五叫上朋友喝顿小酒。进入婚姻后,她很少再维系自己的人际关系,两人的社交关系逐渐合并,以至于刚离婚那会儿,韩君猛然发现,“我周围所有的社交关系都是他的。”

那是一个重建的过程。直到现在,她的朋友圈仍然很小。但她用心的维系、运作着这个朋友圈,把每周一次的聚餐喝酒视为对自己的犒赏。

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两个孩子,是两段婚姻留给她的最好的东西。她不会再为进入婚姻焦虑。

周围人说,她还是老样子,开放、阳光,大咧咧,并没有因为离婚而对孩子变本加厉的付出。韩君说,她不想做那种苦情妈妈——为孩子牺牲一切,再告诉孩子 “我为你牺牲了。”

对离婚,男人与女人的接受方式完全不同。

沈浩38岁,一个人带着8岁的女儿生活。身为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副总裁,他冷静、干练而自制。

“我从未感到孤独。”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随后皱起眉头:“这是我的一个缺陷——我对身边的人需求感很低,你明白吗?”

他打着手势,试着解释那种感觉。3年的婚姻生活里,他很少在情感上表现出对妻子的依赖,尽管他承认,自己非常爱她。

但他给出的却是一种理性、克制、冷淡而拒绝的信息。这表现在任何方面。吵架时,他永远在讲道理,认为道理说通了,分歧就消失了。他用这处理日常纠纷、婆媳矛盾,以及妻子的一切小情绪。

单身后,他才明白,很多时候,女人想要的东西,如果你给不了,不如给她一个拥抱。

沈浩反省,自己这种过于男性化的性格或许来自于原生家庭。小时候,沈浩父母离异,他与父亲、哥哥一起长大,从小就处在一个男人的世界里,女性是缺位的。

 因此,他对女性抱有完美的幻想,却又没有任何经验:“我不了解异性是什么。女人的唠叨、敏感、小情绪,这些东西在我的世界是没有的,一旦进入我的生活,我就会抓狂。”

婚前,他很自信,“我之前做销售,从客户兜里掏钱,我懂得怎么改变别人的想法、行为。” 可婚后,他发现全不是这么回事。

 妻子家世好,人又出挑,沈浩聪明而富有感染力,从一众男孩中脱颖而出。但亲密关系里,他发现自己对女性的敏感、情绪缺少耐心,“这就好比你占有了最好的客户资源,售后服务却跟不上,让人家体验很差。”

 现在,沈浩一个人生活,他承认这种生活里有不少自由,出差、去哪玩儿、回家晚了这些事不再成为问题。

可独自一人带女儿,他担心自己身上的那种女性角色的缺位,也同样出现在女儿身上。女儿独立果断,衣着打扮上 “一看就是爸爸带出来的孩子”。

他每周末把女儿送到妻子身边,让她去感染一些女性的东西,比如具备一定的依赖感,必要时懂得示弱。

刚开始的创业用掉了他的大部分时间。于他而言,婚姻不再是一个必需品。除非这个人非常特殊,否则他不再会把这种关系作为婚姻固定下来。

临末,他幽幽地讲起《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以画家高更为原型的故事里,男主角几乎背叛和伤害了亲密关系里的所有人,但最后,这些人全部原谅了他。

“因为什么?” 他问记者,之后沉吟了一会儿说,“因为他的成果——他最终成了个了不起的画家。”

他相信,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人最终是要靠自己的。经营自己,比经营关系来得重要。

(应采访对象要求,王小西、闻天、李林林、沈浩均为化名)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原标题:一个人的生活

最新更新时间:12/02 23:47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