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了省成本取消附赠充电头,苹果又一次“改变行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了省成本取消附赠充电头,苹果又一次“改变行业”

iPhone 12表示压力很大。

文|雷科技

近日,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表示,iPhone 12全系都不再附赠有线耳机和充电头,传统的5W、12W和18W充电器也会在今年停产,全新的20W充电器需要额外购买。

考虑到距离苹果的秋季发布会只剩两个多月,iPhone 12不出意外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熟知供应链的郭明錤此番爆料的可信度很高。

苹果为何要冒着被消费者的不满吞没的风险,也要将充电器和耳机从iPhone 12的配件中拿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iPhone决不能涨价

从目前的线报来看,今年的iPhone 12成本不会低,5nm制程的A14芯片、全新设计、高刷新率的大尺寸屏幕、高通的5G X60基带,这些新特性若是在几年间分散推出还好,但苹果将其挤到了一代产品之内。

究其原因,是苹果在为之前的高溢价战略买单。自iPhone X的成功之后,苹果以为用户会乖乖接受上千美元的手机,于是在Xs上继续走高溢价战略,哪怕是XR,也相比上一代的iPhone 8提高了50美元,在国内则上涨了700元。

哪知道,用户为iPhone X买单,更多的是因为它是从iPhone 6以来,苹果推出的最大幅度创新的手机。创新乏力的Xs和XR并不受欢迎,在全球市场,苹果不得不大幅降价,靠价格战的方式来维持住自己的基本份额。

虽然在后来的iPhone 11上,苹果学聪明了,起售价回到了iPhone 8时代的水平,也开始积极地搞促销,甚至久违地推出了入门机iPhone SE 2。但高溢价丢失的市场,苹果也没有完全夺回。五六千元价位的国内市场,华为等国产旗舰正在崛起,甚至威胁到了欧美高端市场的销量。

虽然欧美市场的性价比机型甚少,但那里的消费者也并不打算花上千美元来购买一台iPhone。统计来看,面对苹果、三星纷纷涨价的行为,相当一部分欧美用户回到了更为廉价的400美元段位,或者干脆持币观望。像西班牙这种经济相对一般的的发达国家,主打中端价位的小米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对现在的苹果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恢复自己两年前的基本盘。

iPhone SE 2是苹果主动抢夺400美元价位的产物;iPhone 11证明了苹果在高端价位仍有巨大的号召力;11 Pro面向的超高端市场,价格也不宜进一步上调,毕竟在发达国家中,1000美元也绝不是一个小数字,再上调就是给三星机会。

今年iPhone 12的价格不仅要维持原价,同时也要做好产品细分,iPhone 12的普通款将有大小屏幕,5.4英寸的小屏预计将与iPhone SE 2做价格对接,可能会定在599美元,苹果希望用细密的产品阵列来挽回自己丢失的市场。

今年必须要创新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今年的iPhone 12也不能像往年一样挤牙膏。

5nm和LiDAR相机必须上马,苹果要保持性能和摄像的优势;5G已经拖延了一年,不上不行;iPhone X的曲面机身设计已经延续了三年,再不更改会打击消费者的付费积极性,从iPhone 6和iPhone X的成功来看,非常多的消费者是按照外观的变化来购买手机的。

而高刷新率屏幕较为特殊,对于苹果来讲,我们诟病已久的快充、信号和iOS封闭性等顽疾,从另一方面看也是iPhone的“醍醐味”。会购买iPhone的消费者,已经在这些方面做好了心理预期,只要信号等问题不算太突出,果粉们都还可以忍受。

但高刷新屏幕的缺席,却可能让死忠消费者叛逃。对于一贯以UI交互为傲的苹果来说,安卓高刷新率的出现,直接威胁到了iPhone的根本优势——操控与视觉流畅性。在每年的WWDC中,苹果都会把新系统的UI逻辑进行大篇幅的介绍,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并且苹果也早有了高刷新屏幕相关技术,2017年的iPad Pro上,苹果已经上线了名为Pro Motion的120Hz的自适应刷新技术,所以苹果也很难用“技术难题”作为搪塞。倘若iPhone 12没有高刷新屏幕,作为iPhone根本卖点之一的交互和流畅性会大打折扣。

既然iPhone 12不能涨价,成本又要上涨,那么苹果砍掉附赠配件也是情理之中。

消失的充电器和耳机

其实在充电器之前,苹果已经因为成本问题砍掉了不少元器件:iPhone 6的闪存颗粒从MLC降格为TLC、iPhone XR移除了Force Touch触控层,这些元器件的消失往往都伴随着iPhone设计的大改动,这次充电器和耳机的消失也是如此。

客观来讲,苹果的5W功率充电头早该消失了:现代手机都有电源管理芯片,非官方的充电器完全满足iPhone 5W和10W的充电功率,只要不是假冒伪劣产品,都不用担心电池过充和安全问题。

根据成本估算,iPhone的5W充电器成本不到2美元,单独售价却达到了19美元,比起5W,消费者更愿意购买29美元的18W充电器。5W充电器停产,意味着苹果省下了上亿美元的生产费用。

况且,iPhone的PD快充协议是一个通用协议,其他手机厂家的快充则是私有协议。PD充电器可以在市场上以很低的价格找到替代品,在苹果看来,既然市场上有着丰富选择,去掉充电头也无伤大雅。

EarPods也是同理,目前EarPod的售价在29美元,它刚推出的时候或许物有所值,但如今音质相比同价位耳机并不占优势。消费者可以用更低廉的价格买到更好的耳机,对于苹果来讲,这又可以省一笔10美元左右的成本开销。

但这样真的能让消费者满意吗?

吝啬的苹果

虽然小雷从苹果的角度,详细的分析了取消附赠充电器的具体决策,但小雷依然认为,手机附赠充电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苹果在去年的iPhone 11 Pro系列上赠送PD充电器,但在11上选择了5W充电器,这种价格歧视已经引发了消费者的反感,至少在iPhone 12上,苹果应该附赠一个10W左右的充电器。

EarPods也是如此,虽然取消附赠耳机的举措,苹果并不是第一个,但苹果默认采用Lightning作为耳机孔,配备转接线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在两年前,苹果就已经取消了传统转接线的附赠计划。等到iPhone 12发售时,用户显然不可能在第一时间使用自己的老耳机。

况且,iPhone面向的是高端用户,同价位的P40和S20都有耳机附赠,S20还是来自AKG的有线耳机,并且在超高配价位上,华为和三星的部分机型也都附赠了价值上千元的真无线耳机,什么也没有的iPhone显得很穷酸。

从利润来看,iPhone依然拥有着40%左右的的毛利率,其盈利和研发经费并不成比例。iPhone 12固然有着许多大招,但苹果执意保持高利润的行为,才是iPhone 12取消附赠耳机和充电器的最直接原因。

“销量多少并不重要,这就好比你去超市购物,买了多少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买了多少钱的东西。”——蒂姆·库克

也许库克认为,一个拥有超高利润,拥有健康现金流的苹果,才是一家投资人眼中的好公司;对小雷这种数码爱好者来说,苹果原装的耳机和充电器也早已堆积如山;但大众消费者的反响如何?库克显然并不想过多提及这一点。

图片来源:MacRumors、CounterPoint、Business Insider、TechInsights、Elppas Story、9to5Mac、Ahui3C、GearDiary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了省成本取消附赠充电头,苹果又一次“改变行业”

iPhone 12表示压力很大。

文|雷科技

近日,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表示,iPhone 12全系都不再附赠有线耳机和充电头,传统的5W、12W和18W充电器也会在今年停产,全新的20W充电器需要额外购买。

考虑到距离苹果的秋季发布会只剩两个多月,iPhone 12不出意外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熟知供应链的郭明錤此番爆料的可信度很高。

苹果为何要冒着被消费者的不满吞没的风险,也要将充电器和耳机从iPhone 12的配件中拿掉?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iPhone决不能涨价

从目前的线报来看,今年的iPhone 12成本不会低,5nm制程的A14芯片、全新设计、高刷新率的大尺寸屏幕、高通的5G X60基带,这些新特性若是在几年间分散推出还好,但苹果将其挤到了一代产品之内。

究其原因,是苹果在为之前的高溢价战略买单。自iPhone X的成功之后,苹果以为用户会乖乖接受上千美元的手机,于是在Xs上继续走高溢价战略,哪怕是XR,也相比上一代的iPhone 8提高了50美元,在国内则上涨了700元。

哪知道,用户为iPhone X买单,更多的是因为它是从iPhone 6以来,苹果推出的最大幅度创新的手机。创新乏力的Xs和XR并不受欢迎,在全球市场,苹果不得不大幅降价,靠价格战的方式来维持住自己的基本份额。

虽然在后来的iPhone 11上,苹果学聪明了,起售价回到了iPhone 8时代的水平,也开始积极地搞促销,甚至久违地推出了入门机iPhone SE 2。但高溢价丢失的市场,苹果也没有完全夺回。五六千元价位的国内市场,华为等国产旗舰正在崛起,甚至威胁到了欧美高端市场的销量。

虽然欧美市场的性价比机型甚少,但那里的消费者也并不打算花上千美元来购买一台iPhone。统计来看,面对苹果、三星纷纷涨价的行为,相当一部分欧美用户回到了更为廉价的400美元段位,或者干脆持币观望。像西班牙这种经济相对一般的的发达国家,主打中端价位的小米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对现在的苹果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恢复自己两年前的基本盘。

iPhone SE 2是苹果主动抢夺400美元价位的产物;iPhone 11证明了苹果在高端价位仍有巨大的号召力;11 Pro面向的超高端市场,价格也不宜进一步上调,毕竟在发达国家中,1000美元也绝不是一个小数字,再上调就是给三星机会。

今年iPhone 12的价格不仅要维持原价,同时也要做好产品细分,iPhone 12的普通款将有大小屏幕,5.4英寸的小屏预计将与iPhone SE 2做价格对接,可能会定在599美元,苹果希望用细密的产品阵列来挽回自己丢失的市场。

今年必须要创新

从创新的角度来讲,今年的iPhone 12也不能像往年一样挤牙膏。

5nm和LiDAR相机必须上马,苹果要保持性能和摄像的优势;5G已经拖延了一年,不上不行;iPhone X的曲面机身设计已经延续了三年,再不更改会打击消费者的付费积极性,从iPhone 6和iPhone X的成功来看,非常多的消费者是按照外观的变化来购买手机的。

而高刷新率屏幕较为特殊,对于苹果来讲,我们诟病已久的快充、信号和iOS封闭性等顽疾,从另一方面看也是iPhone的“醍醐味”。会购买iPhone的消费者,已经在这些方面做好了心理预期,只要信号等问题不算太突出,果粉们都还可以忍受。

但高刷新屏幕的缺席,却可能让死忠消费者叛逃。对于一贯以UI交互为傲的苹果来说,安卓高刷新率的出现,直接威胁到了iPhone的根本优势——操控与视觉流畅性。在每年的WWDC中,苹果都会把新系统的UI逻辑进行大篇幅的介绍,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并且苹果也早有了高刷新屏幕相关技术,2017年的iPad Pro上,苹果已经上线了名为Pro Motion的120Hz的自适应刷新技术,所以苹果也很难用“技术难题”作为搪塞。倘若iPhone 12没有高刷新屏幕,作为iPhone根本卖点之一的交互和流畅性会大打折扣。

既然iPhone 12不能涨价,成本又要上涨,那么苹果砍掉附赠配件也是情理之中。

消失的充电器和耳机

其实在充电器之前,苹果已经因为成本问题砍掉了不少元器件:iPhone 6的闪存颗粒从MLC降格为TLC、iPhone XR移除了Force Touch触控层,这些元器件的消失往往都伴随着iPhone设计的大改动,这次充电器和耳机的消失也是如此。

客观来讲,苹果的5W功率充电头早该消失了:现代手机都有电源管理芯片,非官方的充电器完全满足iPhone 5W和10W的充电功率,只要不是假冒伪劣产品,都不用担心电池过充和安全问题。

根据成本估算,iPhone的5W充电器成本不到2美元,单独售价却达到了19美元,比起5W,消费者更愿意购买29美元的18W充电器。5W充电器停产,意味着苹果省下了上亿美元的生产费用。

况且,iPhone的PD快充协议是一个通用协议,其他手机厂家的快充则是私有协议。PD充电器可以在市场上以很低的价格找到替代品,在苹果看来,既然市场上有着丰富选择,去掉充电头也无伤大雅。

EarPods也是同理,目前EarPod的售价在29美元,它刚推出的时候或许物有所值,但如今音质相比同价位耳机并不占优势。消费者可以用更低廉的价格买到更好的耳机,对于苹果来讲,这又可以省一笔10美元左右的成本开销。

但这样真的能让消费者满意吗?

吝啬的苹果

虽然小雷从苹果的角度,详细的分析了取消附赠充电器的具体决策,但小雷依然认为,手机附赠充电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苹果在去年的iPhone 11 Pro系列上赠送PD充电器,但在11上选择了5W充电器,这种价格歧视已经引发了消费者的反感,至少在iPhone 12上,苹果应该附赠一个10W左右的充电器。

EarPods也是如此,虽然取消附赠耳机的举措,苹果并不是第一个,但苹果默认采用Lightning作为耳机孔,配备转接线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在两年前,苹果就已经取消了传统转接线的附赠计划。等到iPhone 12发售时,用户显然不可能在第一时间使用自己的老耳机。

况且,iPhone面向的是高端用户,同价位的P40和S20都有耳机附赠,S20还是来自AKG的有线耳机,并且在超高配价位上,华为和三星的部分机型也都附赠了价值上千元的真无线耳机,什么也没有的iPhone显得很穷酸。

从利润来看,iPhone依然拥有着40%左右的的毛利率,其盈利和研发经费并不成比例。iPhone 12固然有着许多大招,但苹果执意保持高利润的行为,才是iPhone 12取消附赠耳机和充电器的最直接原因。

“销量多少并不重要,这就好比你去超市购物,买了多少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买了多少钱的东西。”——蒂姆·库克

也许库克认为,一个拥有超高利润,拥有健康现金流的苹果,才是一家投资人眼中的好公司;对小雷这种数码爱好者来说,苹果原装的耳机和充电器也早已堆积如山;但大众消费者的反响如何?库克显然并不想过多提及这一点。

图片来源:MacRumors、CounterPoint、Business Insider、TechInsights、Elppas Story、9to5Mac、Ahui3C、GearDiary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