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概股“逆流”港交所,生物科技“一枝独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概股“逆流”港交所,生物科技“一枝独秀”

在疫情冲击之下,生物科技企业逆势港股IPO,无论是市场的认可度,还是交投活跃程度,都有增无减。

图片来源:Pexels

文|MedTrend医趋势

2020年,网易、京东两大互联网巨头相继登陆港股,让中概股二次上市的大潮蔚为壮观。

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共有248家。在中概股美国发展受阻之际,国际化程度高、政策制度完善的港交所,大概率成为中概股回归第一站。目之所见,港交所在全球交易所中的地位“水涨船高”。

而生物科技企业源源不断登陆港交所,自2018年4月港交所新规推出以来,港交所已迎来28家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生物科技企业成为港交所上市企业的重要板块。

更重要的是,在疫情冲击之下,生物科技企业逆势港股IPO,无论是市场的认可度,还是交投活跃程度,都有增无减。

改革之后,鼎盛的港交所

2019年,港交所迎来新上市公司183家,集资总额达3142亿港元,同比+9%。港交所再次成为2019年度全球最大的IPO市场。这也是过去11年内港交所第7次问鼎。

2020年一季度,共有39只新股在港股IPO,数量居全球首位,IPO募集金额144亿港元,排名全球第四。香港市场体现出了极强的韧性。

6月27日,香港交易所集团迎来成立暨上市20周年,在过去的三个月里,香港交易所的股价平稳向上,创新高突破300港元,港股市场为香港交易所集团上市20周年送上贺礼。

港股上市制度改革,生物技术中概股回流!

港股上市制度的改革是生物技术中概股回流香港的重要原因。

此前许多中概股之所以赴美上市,是因为在港股上不了市。

港交所先前错过了生物技术公司上市的机会,因为该交易所对收入和利润的要求使典型的生物技术公司没有资格在港交所进行IPO。

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在计划上市时都只专注于研发,很少有可观的收入,更不用说获利了。彼时,像百济神州和再鼎医药这样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只能奔赴纽约上市。

2018年港交所推出了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改革措施,修订后的港股《主板上市规则》新增3个章节,为3类企业赴港上市打开“绿色通道”:

(1)Chapter 8A-同股不同权结构公司上市(如,小米集团);

(2)Chapter 18A-未有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3)Chapter 19C-国内外知名公司香港二次上市。

这一改革以空前的力度吸引内地和全球企业选择港交所进行IPO。当我们在两年后对它进行复盘回顾之际,这个关键性决定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熟,并且正在大范围地兑现其当初的承诺。

“这是港股市场近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也是最具争议的一次改革。”上市新规生效之际,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如此总结,“随着改革的完成,香港资本市场会成为孕育创新公司的世界级摇篮。”

有意思的是,美国对中概股监管收紧,中国对中概股开放包容,一收一放之间,加速了巨头们的回归。

生物科技“爱上”港交所

自2018年4月港交所新规推出以来,港交所已迎来28家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融资额达825亿港元。短短两年内,香港已经跻身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18家生物科技企业通过18A新政上市

“允许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让生物科技公司就此“爱上”港交所。

港交所自2018年进行上市改革,容许尚未有盈利或收入生物科技企业在港上市,截至2020年5月底,共有18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18A上市,集资达440亿港元,占总募资额约7.3%,部分公司再进行增发,额外集资270亿元。料日后有更多同类公司上市,而生物科技成为一个新生态。

*通过18A上市的企业股票代码后缀-b。百济神州最初通过18A上市的,后来取消-b,所以现在股票代码后有-b的是17家。

▲通过18A上市的企业

*货币单位为港元,数据取自2020年6月19日收盘。

从行业来看,2家医疗器械公司、15家新药研发公司。其中,

除歌礼、华领、康希诺外,新药研发公司都是以肿瘤新药研发为主,各自的区别在于靶点、适应症、大分子、小分子不同。

从市值来看,百济神州市值最高,达1125亿港元;信达生物以665亿港元市值排名第二;东曜药业市值最低,不到30亿港元;整体处于200-300亿港元的企业居多。

从股价涨幅来看,表现最好、股价上涨幅度最高的是疫苗企业康希诺生物,上涨近10倍;2020年以来受疫情正向影响,从年初的60港元/股上涨至如今185港元/股。

在生物科技板块,港交所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成熟的IPO、再融资体系。上市审批制度清晰透明,上市流程也非常高效,通常6-9个月即可完成。

新制度的推出实施也给港交所其它生物科技公司的IPO注入了活力,一些有营收的生物科技公司股价上涨同样强劲,包括药明康德(+145%)、豪森(+ 136%)和维亚(+ 55%)。

生物技术企业逆周期登陆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未阻碍生物技术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反而凸显了它们的吸引力。

3月23日,诺诚健华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超额认购298.75倍。

4月24日,康方生物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超额认购639.20倍。

5月22日,开拓药业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超额认购551.32倍。

6月29日,中国最大的肿瘤医疗集团海吉亚医疗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股票开盘大涨23.24%,报22.8港元。国际发售部分超额认购25倍,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608倍。*海吉亚医疗2019年营收超10亿元,非通过18A上市的企业。

可以看到,疫情爆发后,全球医疗行业的需求正处在快速上升期,使得医疗板块成为一个逆周期的板块、甚至是逆势增长的行业。

无论是市场的认可度,还是交投活跃程度,都有增无减,港交所的生物科技上市热潮此起彼伏。

预估下半年更为乐观

一直以来,亚洲市场是全球IPO最大的供应地,这些基本面并未发生变化。

虽然受到市场波动和出行限制的影响,一些原计划在一、二季度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的项目时间表进度确有放慢或延迟,但从上市申请的进度表来看,仍然很健康。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科技、媒体和通信)、生物科技、大消费等都是投资人十分关注的领域。

行业人士预估,港交所下半年的情况更加乐观,因为从历年的IPO上市来看,通常三季度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窗口,很多企业会赶在第四季度前完成挂牌。

目前,香港市场共有146家医疗健康公司上市,总市值达1.85万亿港元,较上市新规生效前的2018年4月增长72%。

医疗健康板块和18A板块的成交亦日渐活跃:

医疗健康板块2019年的成交量是2017年的3.5倍,18A板块2019年的成交量是2017年的4倍。

医疗健康板块2019年整体的市值是2017年的1.8倍,相当于整个市场翻了一倍。

港交所的生物科技生态系统已经初具规模,为此,恒生指数公司在去年年底推出了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目前共有43只成分股。该指数今年迄今为止的涨幅接近13%,大幅跑赢恒生指数同期约15%的跌幅。

相比全球生物科技交易所龙头纳斯达克,港交所仍有一定距离:

截至去年2月,约有745家大健康类企业陆续登陆纳斯达克市场,其中生物医药企业约171家,总市值高达4907亿美元。

未来,完善生物科技上市生态系统

香港市场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围绕生物科技企业新规的生态系统。

上市规则有关生物科技公司的第18A章,未必完全涵盖所有因应市场演变而衍生的漏洞。

因此,近期,港交所刊发有关未有收益生物科技公司新指引材料,提及有关公司应考虑在上市文件中加强披露内容,包括产品竞争形势及目标市场、与主管当局通讯等。同时,指引要求准发行人在上市文件中披露研发失败可能对公司前景造成的不利影响。

港交所相关人士发言表示:这些要求并非过分苛刻,而是因为香港散户多,要令投资者了解当中风险。生物科技板块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未来或要面对新型疾病及全新治疗技术,港交所有必要思考潜在监管模式的改变,更新指引为准发行人及市场提供更清晰的上市及披露规定。

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上市/回流,更多国际、国内资本加入,以及充分借鉴、学习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港交所成为“东方纳斯达克”或将成真。

而大批的生物科技企业,将会在上市地点的选择上,将“港交所”排在优先位置。最终,形成港交所的生物科技板块新业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概股“逆流”港交所,生物科技“一枝独秀”

在疫情冲击之下,生物科技企业逆势港股IPO,无论是市场的认可度,还是交投活跃程度,都有增无减。

图片来源:Pexels

文|MedTrend医趋势

2020年,网易、京东两大互联网巨头相继登陆港股,让中概股二次上市的大潮蔚为壮观。

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共有248家。在中概股美国发展受阻之际,国际化程度高、政策制度完善的港交所,大概率成为中概股回归第一站。目之所见,港交所在全球交易所中的地位“水涨船高”。

而生物科技企业源源不断登陆港交所,自2018年4月港交所新规推出以来,港交所已迎来28家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生物科技企业成为港交所上市企业的重要板块。

更重要的是,在疫情冲击之下,生物科技企业逆势港股IPO,无论是市场的认可度,还是交投活跃程度,都有增无减。

改革之后,鼎盛的港交所

2019年,港交所迎来新上市公司183家,集资总额达3142亿港元,同比+9%。港交所再次成为2019年度全球最大的IPO市场。这也是过去11年内港交所第7次问鼎。

2020年一季度,共有39只新股在港股IPO,数量居全球首位,IPO募集金额144亿港元,排名全球第四。香港市场体现出了极强的韧性。

6月27日,香港交易所集团迎来成立暨上市20周年,在过去的三个月里,香港交易所的股价平稳向上,创新高突破300港元,港股市场为香港交易所集团上市20周年送上贺礼。

港股上市制度改革,生物技术中概股回流!

港股上市制度的改革是生物技术中概股回流香港的重要原因。

此前许多中概股之所以赴美上市,是因为在港股上不了市。

港交所先前错过了生物技术公司上市的机会,因为该交易所对收入和利润的要求使典型的生物技术公司没有资格在港交所进行IPO。

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在计划上市时都只专注于研发,很少有可观的收入,更不用说获利了。彼时,像百济神州和再鼎医药这样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只能奔赴纽约上市。

2018年港交所推出了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改革措施,修订后的港股《主板上市规则》新增3个章节,为3类企业赴港上市打开“绿色通道”:

(1)Chapter 8A-同股不同权结构公司上市(如,小米集团);

(2)Chapter 18A-未有收入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3)Chapter 19C-国内外知名公司香港二次上市。

这一改革以空前的力度吸引内地和全球企业选择港交所进行IPO。当我们在两年后对它进行复盘回顾之际,这个关键性决定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熟,并且正在大范围地兑现其当初的承诺。

“这是港股市场近25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机制改革,也是最具争议的一次改革。”上市新规生效之际,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如此总结,“随着改革的完成,香港资本市场会成为孕育创新公司的世界级摇篮。”

有意思的是,美国对中概股监管收紧,中国对中概股开放包容,一收一放之间,加速了巨头们的回归。

生物科技“爱上”港交所

自2018年4月港交所新规推出以来,港交所已迎来28家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融资额达825亿港元。短短两年内,香港已经跻身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18家生物科技企业通过18A新政上市

“允许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让生物科技公司就此“爱上”港交所。

港交所自2018年进行上市改革,容许尚未有盈利或收入生物科技企业在港上市,截至2020年5月底,共有18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18A上市,集资达440亿港元,占总募资额约7.3%,部分公司再进行增发,额外集资270亿元。料日后有更多同类公司上市,而生物科技成为一个新生态。

*通过18A上市的企业股票代码后缀-b。百济神州最初通过18A上市的,后来取消-b,所以现在股票代码后有-b的是17家。

▲通过18A上市的企业

*货币单位为港元,数据取自2020年6月19日收盘。

从行业来看,2家医疗器械公司、15家新药研发公司。其中,

除歌礼、华领、康希诺外,新药研发公司都是以肿瘤新药研发为主,各自的区别在于靶点、适应症、大分子、小分子不同。

从市值来看,百济神州市值最高,达1125亿港元;信达生物以665亿港元市值排名第二;东曜药业市值最低,不到30亿港元;整体处于200-300亿港元的企业居多。

从股价涨幅来看,表现最好、股价上涨幅度最高的是疫苗企业康希诺生物,上涨近10倍;2020年以来受疫情正向影响,从年初的60港元/股上涨至如今185港元/股。

在生物科技板块,港交所已经拥有了一个完整成熟的IPO、再融资体系。上市审批制度清晰透明,上市流程也非常高效,通常6-9个月即可完成。

新制度的推出实施也给港交所其它生物科技公司的IPO注入了活力,一些有营收的生物科技公司股价上涨同样强劲,包括药明康德(+145%)、豪森(+ 136%)和维亚(+ 55%)。

生物技术企业逆周期登陆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未阻碍生物技术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反而凸显了它们的吸引力。

3月23日,诺诚健华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超额认购298.75倍。

4月24日,康方生物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超额认购639.20倍。

5月22日,开拓药业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超额认购551.32倍。

6月29日,中国最大的肿瘤医疗集团海吉亚医疗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挂牌上市,股票开盘大涨23.24%,报22.8港元。国际发售部分超额认购25倍,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608倍。*海吉亚医疗2019年营收超10亿元,非通过18A上市的企业。

可以看到,疫情爆发后,全球医疗行业的需求正处在快速上升期,使得医疗板块成为一个逆周期的板块、甚至是逆势增长的行业。

无论是市场的认可度,还是交投活跃程度,都有增无减,港交所的生物科技上市热潮此起彼伏。

预估下半年更为乐观

一直以来,亚洲市场是全球IPO最大的供应地,这些基本面并未发生变化。

虽然受到市场波动和出行限制的影响,一些原计划在一、二季度在港交所上市公司的项目时间表进度确有放慢或延迟,但从上市申请的进度表来看,仍然很健康。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科技、媒体和通信)、生物科技、大消费等都是投资人十分关注的领域。

行业人士预估,港交所下半年的情况更加乐观,因为从历年的IPO上市来看,通常三季度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时间窗口,很多企业会赶在第四季度前完成挂牌。

目前,香港市场共有146家医疗健康公司上市,总市值达1.85万亿港元,较上市新规生效前的2018年4月增长72%。

医疗健康板块和18A板块的成交亦日渐活跃:

医疗健康板块2019年的成交量是2017年的3.5倍,18A板块2019年的成交量是2017年的4倍。

医疗健康板块2019年整体的市值是2017年的1.8倍,相当于整个市场翻了一倍。

港交所的生物科技生态系统已经初具规模,为此,恒生指数公司在去年年底推出了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目前共有43只成分股。该指数今年迄今为止的涨幅接近13%,大幅跑赢恒生指数同期约15%的跌幅。

相比全球生物科技交易所龙头纳斯达克,港交所仍有一定距离:

截至去年2月,约有745家大健康类企业陆续登陆纳斯达克市场,其中生物医药企业约171家,总市值高达4907亿美元。

未来,完善生物科技上市生态系统

香港市场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围绕生物科技企业新规的生态系统。

上市规则有关生物科技公司的第18A章,未必完全涵盖所有因应市场演变而衍生的漏洞。

因此,近期,港交所刊发有关未有收益生物科技公司新指引材料,提及有关公司应考虑在上市文件中加强披露内容,包括产品竞争形势及目标市场、与主管当局通讯等。同时,指引要求准发行人在上市文件中披露研发失败可能对公司前景造成的不利影响。

港交所相关人士发言表示:这些要求并非过分苛刻,而是因为香港散户多,要令投资者了解当中风险。生物科技板块发展日新月异,人类未来或要面对新型疾病及全新治疗技术,港交所有必要思考潜在监管模式的改变,更新指引为准发行人及市场提供更清晰的上市及披露规定。

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上市/回流,更多国际、国内资本加入,以及充分借鉴、学习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监管体制,港交所成为“东方纳斯达克”或将成真。

而大批的生物科技企业,将会在上市地点的选择上,将“港交所”排在优先位置。最终,形成港交所的生物科技板块新业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