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断破圈的金融业正在走向“共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断破圈的金融业正在走向“共和”

金融科技的发展不断促使金融机构突破业务边界,让金融机构的功能越来越走向综合化,集团化,保险、证券融入银行,一起走向“共和”。

文|中国电子银行网 王超

走向“共和”的金融业

近期两个事情比较受关注,一个是有媒体报道称,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另一个是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集团。

这两件事前者尚无定论,后者已是板上钉钉。咋看起来,两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其背后都可能因为同一件事而发生,即,金融科技的发展不断促使金融机构突破业务边界,让金融机构的功能越来越走向综合化,集团化,保险、证券融入银行,一起走向“共和”。

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1月28日,由交通银行控股的交银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首家由商业银行试点入股的保险公司正式成立。

随后,银行牌照+保险牌照的混业经营模式在银行业流行。不过这一次关于银行拿券商牌照,算不算混业经营还另两说。

据财联社引述多位专家的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业并非简单的混业经营的概念,而且银行业早已实现了综合化经营。”

这种综合化经营的发展趋势给监管带来不小的压力。监管机构自身调整的动作也在跟进。原银监会和证监会合并之后的中国银保监会于2018年4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强综合管理。今年6月23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行政处罚办法》,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

而这一次“证监会要开闸券商牌照给银行”的消息一出来,外界普遍看好的两家银行中,交行的胜算较大。给出的理由是,交行混改已经落地,拿这张新牌照相对比较好操作。而更早时候,交银国际(交行全资子公司,拥有香港券商牌照)于2015年就获批收购华英证券33%的股权。

如果交行再一次成为行业内新牌照获得者的第一名,我们不得不产生监管机构会更深入地进行综合化架构调整的遐想。

对于证监会可能开闸给银行发券商牌照引发的金融监管格局变化的讨论,笔者采访多位行业人士。大多表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是常有的事情,将来一行一会的可能性较大,具体还是要看监管顶层设计如何变化。

这是银行的金融混业或综合化经营发展的情况。在金融科技公司这边来看,比较典型的是蚂蚁集团。

不断破圈的金融业 从“卡时代”到“码时代”

在蚂蚁集团的前身——蚂蚁金服出现以前,阿里还只有一个淘宝和金融业务有很强的联系,特别是支付宝出现以后。随着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其自身发展出多种金融科技业务形态,直接或间接拿到基金牌照,甚至还拿到了三张保险牌照。

发展比较复杂的还有腾讯、美团等多家互联网/科技公司。

最近有文章批评银行们的手机银行APP像瑞士军刀,功能齐全,然而没有用,甚至不会被用户想起。

其实,从电商大爆炸时代,第三方支付聚合银行支付端口开始,银行的线上支付功能就逐步走向幕后。

彼时,电商的场景并不能覆盖全部生活消费区域,所以线下银行卡、信用卡不算被边缘化。但二维码支付的出现,直接将饮食和出行等线下高频交易场景垄断,“卡时代”开始被边缘化。如今,公交车、地铁、医院、药店、小饭馆、校园食堂、物业,甚至街边小摊贩都是二维码支付,以至于银行卡、钱包都已经不被带出门。大概最近几年,卖钱包的商家过得不太好?或者改卖大点的背包。

总之,我们已经从“卡时代”迈进了“码时代”,而且托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福,银行卡支付也已经步入二维码支付时代。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即使支付转了线上,具体到诸多的交易场景依然是线下的。而这个线下是金融交易或金融业务场景争夺的焦点之一。

既然要争夺场景,那就得破圈,让自己的业务覆盖到更多的消费领域。

其实蚂蚁金服更名蚂蚁集团,更像是打通了金融生态闭环的任督二脉。在这个生态里,他们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业务场景。一旦有了这样的生态场景,在云计算的顶层布局下,或能实现高效能发展。

银行近几年一直在研究互联网公司,也在布局生态,比如光大银行的云缴费。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银行意识到,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背景下,破圈布局生态似乎有了捷径。混合也好,综合也罢,银行只不过是在顺势而为,在金融科技发展下做好场景布局,避免被边缘化。毕竟,从“卡时代”到“码时代”的教训摆在那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蚂蚁集团

2.1k
  • 蚂蚁集团组织升级一个月,支付宝法人变更为韩歆毅
  • 爱诗科技完成蚂蚁集团领投A2轮超亿元融资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断破圈的金融业正在走向“共和”

金融科技的发展不断促使金融机构突破业务边界,让金融机构的功能越来越走向综合化,集团化,保险、证券融入银行,一起走向“共和”。

文|中国电子银行网 王超

走向“共和”的金融业

近期两个事情比较受关注,一个是有媒体报道称,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或将从几大商业银行中选取至少两家试点设立券商;另一个是蚂蚁金服更名为蚂蚁集团。

这两件事前者尚无定论,后者已是板上钉钉。咋看起来,两者之间并无直接联系,但其背后都可能因为同一件事而发生,即,金融科技的发展不断促使金融机构突破业务边界,让金融机构的功能越来越走向综合化,集团化,保险、证券融入银行,一起走向“共和”。

十年前,也就是2010年1月28日,由交通银行控股的交银康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首家由商业银行试点入股的保险公司正式成立。

随后,银行牌照+保险牌照的混业经营模式在银行业流行。不过这一次关于银行拿券商牌照,算不算混业经营还另两说。

据财联社引述多位专家的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业并非简单的混业经营的概念,而且银行业早已实现了综合化经营。”

这种综合化经营的发展趋势给监管带来不小的压力。监管机构自身调整的动作也在跟进。原银监会和证监会合并之后的中国银保监会于2018年4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强综合管理。今年6月23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行政处罚办法》,自2020年8月1日起施行。

而这一次“证监会要开闸券商牌照给银行”的消息一出来,外界普遍看好的两家银行中,交行的胜算较大。给出的理由是,交行混改已经落地,拿这张新牌照相对比较好操作。而更早时候,交银国际(交行全资子公司,拥有香港券商牌照)于2015年就获批收购华英证券33%的股权。

如果交行再一次成为行业内新牌照获得者的第一名,我们不得不产生监管机构会更深入地进行综合化架构调整的遐想。

对于证监会可能开闸给银行发券商牌照引发的金融监管格局变化的讨论,笔者采访多位行业人士。大多表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是常有的事情,将来一行一会的可能性较大,具体还是要看监管顶层设计如何变化。

这是银行的金融混业或综合化经营发展的情况。在金融科技公司这边来看,比较典型的是蚂蚁集团。

不断破圈的金融业 从“卡时代”到“码时代”

在蚂蚁集团的前身——蚂蚁金服出现以前,阿里还只有一个淘宝和金融业务有很强的联系,特别是支付宝出现以后。随着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其自身发展出多种金融科技业务形态,直接或间接拿到基金牌照,甚至还拿到了三张保险牌照。

发展比较复杂的还有腾讯、美团等多家互联网/科技公司。

最近有文章批评银行们的手机银行APP像瑞士军刀,功能齐全,然而没有用,甚至不会被用户想起。

其实,从电商大爆炸时代,第三方支付聚合银行支付端口开始,银行的线上支付功能就逐步走向幕后。

彼时,电商的场景并不能覆盖全部生活消费区域,所以线下银行卡、信用卡不算被边缘化。但二维码支付的出现,直接将饮食和出行等线下高频交易场景垄断,“卡时代”开始被边缘化。如今,公交车、地铁、医院、药店、小饭馆、校园食堂、物业,甚至街边小摊贩都是二维码支付,以至于银行卡、钱包都已经不被带出门。大概最近几年,卖钱包的商家过得不太好?或者改卖大点的背包。

总之,我们已经从“卡时代”迈进了“码时代”,而且托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福,银行卡支付也已经步入二维码支付时代。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即使支付转了线上,具体到诸多的交易场景依然是线下的。而这个线下是金融交易或金融业务场景争夺的焦点之一。

既然要争夺场景,那就得破圈,让自己的业务覆盖到更多的消费领域。

其实蚂蚁金服更名蚂蚁集团,更像是打通了金融生态闭环的任督二脉。在这个生态里,他们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业务场景。一旦有了这样的生态场景,在云计算的顶层布局下,或能实现高效能发展。

银行近几年一直在研究互联网公司,也在布局生态,比如光大银行的云缴费。在数字化转型的路上,银行意识到,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背景下,破圈布局生态似乎有了捷径。混合也好,综合也罢,银行只不过是在顺势而为,在金融科技发展下做好场景布局,避免被边缘化。毕竟,从“卡时代”到“码时代”的教训摆在那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