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智能时代下,人文学科过时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智能时代下,人文学科过时了吗?

人文学科要真正面对和走进新科技的疆场深处,去看明白文科在智能时代的真实处境。同时,在文科的学科格局再造中,也要去探寻历史可能昭示的新生密码。

图片来源:Pexels

文|陈根

每年毕业季,大学生的就业总是备受关注。尤其今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处于下行状态,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论及就业就不免涉及专业选择的问题。近年来,学位已成就业的必备条件,甚至会降低择业者50%以上的失业率。尽管如此,单凭学位却并不能保证找到工作,但攻读学位的花费却越来越高。

在美国,私立大学的食宿和学费每年平均为48510美元;在英国,本地学生一年仅学费就高达9250英镑(12000美元);在新加坡,上4年私立大学的费用最高可达69336新元(5.1万美元)。为了学习而学习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考虑到这些费用,就难怪大部分人想让自己的学位以更具体的方式带来回报。总的来说,他们已经做到了:比如在美国,拥有学士学位的人每周比没上过大学的人多挣461美元。

目前被公认的好就业的专业也不外乎财会类、机械电子类、外语类、教育类、医护类等。但似乎大家普遍认为,不管做什么,只要不是文科就好,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历史和哲学、语言这样的非职业学位。

事实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文学科确实发生了一些不同的变化。根据教育部的公开数据,几乎每个人文学科领域的专业,数量都在迅速下降:历史专业比2007年的峰值下降了45%,而英语专业的数量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下降了近一半。

此外,精英文理学院(注重全面综合教育)和研究型大学的下降更加明显。从历史上来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精英文理学院平分秋色。但是过去十年中,文理学院的人文专业已经从三分之一下降到四分之一以下,我国政府公布了将42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理工院校的计划。研究型大学人数也下降到了70%左右。少数人文学科入学率没有下降的学校,往往是区域性综合性大学,从一开始就没有多少人文学科的专业。

当大数据时代全面降临,面对理工科的“日进斗金”,应用理科的“怡然自信”,金融管理等学科发展的“一骑绝尘”的情况,人文学科除了得到国家保护的少数院系和少数“绝学”外,是否终将走向衰退?在科技新时代下,人文社科专业能得到更新发展吗?

人文教育带给了我们什么

安德斯(GeorgeAnders)认为,我们对人文学科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在2012年至2016年间担任《福布斯》(Forbes)科技记者时,他说,硅谷“充斥着只有Stem教育才是教育的观念”。

但当与大型科技公司招聘经理交谈时,他发现现实是另一种情景。优步(Uber)在挑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和不开心的乘客及司机打交道;Opentable在招募英语专业的学生把数据介绍给餐厅老板,让老板对数据能为餐厅带来什么感到兴奋。

安德斯意识到,与人沟通和相处、理解他人的想法、进行全面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除了媒体,所有人都重视和欣赏这种能力,认为它们是重要的职业技能。

现代性风险的全球化扩展要求人们在总体上关注世界境况。而风险的日趋复杂、隐匿与特殊化,则需要人们从局部出发理解他者的遭遇。科学教育通常关注的是事物的因果关系,而不是精神价值方面。如果鲜活而生动的现实世界逐渐被冰冷的符号演算代替,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与冷漠感将会在程式化的生活中愈加明显。

而在这一点上,人文教育的作用十分明显,它帮助我们充满想象力地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进行思考。意识到这一点后,安德斯写了一本书,名字起得恰到好处——《一切皆有可能:“无用”的文科教育的惊人力量》

当然,没有文科学位也能具备出色的沟通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点不言而喻。任何优秀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英语或心理学专业的大学教育,都会提高这些能力。但很少有像人文学科那样,通过在研讨班上与其他学生辩论、撰写论文和分析诗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被要求列出人文学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最明显的三个特点时,安德斯没有丝毫迟疑地说:“创造力、好奇心和同理心。同理心通常是最重要的,这不仅仅意味着对遇到困难的人富有同情心,还意味着能够理解不同群体成员的需求和愿望。”

因此,人文学科的毕业生能进入各种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的人文学科毕业生中,走上管理岗位的比例是最高的,占15%。紧随其后的是办公室职员和行政岗位,占14%。13%的人进入销售行业,还有12%的人进入教育行业,主要是当老师。另有10%的人从事商业和金融行业。

虽然人们常常认为,人文学科的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不如学理工科或医学的毕业生,但事实并非如此。以澳大利亚为例,在增长最快的10个职业中,其中3个分别是销售经理、广告文员、公共关系,这些都是人文学科毕业生长于从事的领域。

智能时代下的人文“无用”之围墙

尽管人文教育的好处不言而喻,但难以否认人文学科依旧日益边缘化,这不仅仅是中国人文学科的现实,也是世界人文学科的处境。但困境和机遇总是相伴而行,当我们尝试从智能的角度对人文学科有一个合理的解构,或许我们就会发现历史的机遇。

从人文学科自身学科建设的角度,文科这些年的边缘化固然是市场选择和管理出位双重压力的结果,但是文科自我认知的“孤岛化”意识同样也是边缘化的重要内部原因。

这类孤岛化认知的原因,至少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一个方面是在强调人文学科作为事关灵魂、道德、素质、修养等人类价值尺度的意义,即所谓“无用之用”的核心价值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文科作为重要的社会创新生产力要素和“有用”文化资本的功用。

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曾经依赖过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推动,所谓资本的定义和内涵也都在不断变化着。譬如原始社会的食物肯定就是一种资本;奴隶社会的人口当然也是资本;封建社会土地作为资本具有首要地位,权力资本也非同小可。从早期工业化到后期工业化,金融资本、技术资本依次登场;而到了互联网社会信息资本脱颖而出。

如今已经走进了以人工智能、自主系统应用、万物互联为大趋势的智能时代,文化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时代核心资本的身份从高科技领域开始骤然呈现。文科不仅仅是如布迪厄所言的“象征资本”,而今已是普遍可度量的“文化财产”,在智能化时代开始成为不可或缺和被社会追逐的资本对象。

纵观当下的文化产业,影视剧、动漫、游戏、文创产品的GDP贡献率日益升高,科技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超越物质温饱的欲求改善,转而追逐精神富足和享受自主。

满世界的人们,从自己厌倦的地方到别人厌倦的地方去消磨时间、精力和金钱,亿万人绕着地球转圈。所有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和客厅卧室里,人们日夜捧着手机阅读。

我们究竟在消费什么?当然不是萝卜白菜,也不是大米猪肉,而是在消费文字、文化、文学、艺术、影视等精神产品。如果承认过往的文科对文化的“有用”相对忽视,对人文作为资本和生产力要素的关注不够。那么未来推进的新文科,就完全有必要突破“无用之用”的围墙,从“有用”的范畴去确立新的发展模式,有必要走出文科发展的“孤岛”,与社会融合共创,成为相互交融的智能社会的创新型文科。

此外,人文社会科学在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中,其功能也有必要超越通常认定的基本文化素养建构、道德伦理堤坝夯筑、人文灵魂健全哺育的标准框架,进而担负起新的职责,如跨学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

科技巨头微软(Microsoft)的两位高管曾说“随着计算机的行为更加接近人类,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将变得愈发重要。”语言、艺术、历史、经济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和人类发展学课程,能够教授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和基于哲学、伦理学层面上的思考,这些技能将有助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开发和管理。

这也意味着,人文学科想要突破现实的困境,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传统体系。除了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知识内容外,更注意突出文科课程作为文化创新思想源头和文化资本生产力潜在价值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跨越理工、医、文多学科的学术想象力和创新创意能力。经由人文作为资本和生产力要素理念的普遍渗入和认知,使得传统人文学科能够突破专业疆界,形成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培养。

人文学科的格局再造

事实上,科学和技术一路向前,追踪最前沿的新知识。于是,人们也总是追求科学的杂志书籍的最新。但是,在人文学科,哲学系的学者和学生仍然要读康德、黑格尔,甚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文学系的学生仍会读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经典。

科学与人文对待经典的态度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文学科经典所处理的是人类的永恒命题。所以,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回到一个奇点去,需要我们不断地回溯并赋予时代的思考。

毫无疑问,新技术会带来许多新的东西,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文学科的许多领域。当照相技术被发明时,人们可以用更简单而廉价的方式获取图像,这确实会给绘画界带来恐慌,人们认为照相技术将会取代绘画。后来的发展我们也知晓了,绘画仍然存在,并且照相技术间接造成了现代艺术的诞生和繁荣。

在新技术面前,人的独属性更应该被彰显。科学技术需要人来掌控,人工智能如此,未来的脑机接口也是如此,在其中制定相关的伦理,也在其中发展新科技时代的美学观。

库克说:“我不担心机器变成人,我担心人变成机器。”要预防这一点,就要加强科技新时代的人文研究和教学,培养和发展适合这个时代的哲学和美学、历史学与伦理、文学和艺术。人文学科要真正面对和走进新科技的疆场深处,去看明白文科在智能时代的真实处境。同时,在文科的学科格局再造中,也要去探寻历史可能昭示的新生密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智能时代下,人文学科过时了吗?

人文学科要真正面对和走进新科技的疆场深处,去看明白文科在智能时代的真实处境。同时,在文科的学科格局再造中,也要去探寻历史可能昭示的新生密码。

图片来源:Pexels

文|陈根

每年毕业季,大学生的就业总是备受关注。尤其今年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处于下行状态,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论及就业就不免涉及专业选择的问题。近年来,学位已成就业的必备条件,甚至会降低择业者50%以上的失业率。尽管如此,单凭学位却并不能保证找到工作,但攻读学位的花费却越来越高。

在美国,私立大学的食宿和学费每年平均为48510美元;在英国,本地学生一年仅学费就高达9250英镑(12000美元);在新加坡,上4年私立大学的费用最高可达69336新元(5.1万美元)。为了学习而学习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但考虑到这些费用,就难怪大部分人想让自己的学位以更具体的方式带来回报。总的来说,他们已经做到了:比如在美国,拥有学士学位的人每周比没上过大学的人多挣461美元。

目前被公认的好就业的专业也不外乎财会类、机械电子类、外语类、教育类、医护类等。但似乎大家普遍认为,不管做什么,只要不是文科就好,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历史和哲学、语言这样的非职业学位。

事实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文学科确实发生了一些不同的变化。根据教育部的公开数据,几乎每个人文学科领域的专业,数量都在迅速下降:历史专业比2007年的峰值下降了45%,而英语专业的数量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下降了近一半。

此外,精英文理学院(注重全面综合教育)和研究型大学的下降更加明显。从历史上来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精英文理学院平分秋色。但是过去十年中,文理学院的人文专业已经从三分之一下降到四分之一以下,我国政府公布了将42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理工院校的计划。研究型大学人数也下降到了70%左右。少数人文学科入学率没有下降的学校,往往是区域性综合性大学,从一开始就没有多少人文学科的专业。

当大数据时代全面降临,面对理工科的“日进斗金”,应用理科的“怡然自信”,金融管理等学科发展的“一骑绝尘”的情况,人文学科除了得到国家保护的少数院系和少数“绝学”外,是否终将走向衰退?在科技新时代下,人文社科专业能得到更新发展吗?

人文教育带给了我们什么

安德斯(GeorgeAnders)认为,我们对人文学科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在2012年至2016年间担任《福布斯》(Forbes)科技记者时,他说,硅谷“充斥着只有Stem教育才是教育的观念”。

但当与大型科技公司招聘经理交谈时,他发现现实是另一种情景。优步(Uber)在挑选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和不开心的乘客及司机打交道;Opentable在招募英语专业的学生把数据介绍给餐厅老板,让老板对数据能为餐厅带来什么感到兴奋。

安德斯意识到,与人沟通和相处、理解他人的想法、进行全面的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除了媒体,所有人都重视和欣赏这种能力,认为它们是重要的职业技能。

现代性风险的全球化扩展要求人们在总体上关注世界境况。而风险的日趋复杂、隐匿与特殊化,则需要人们从局部出发理解他者的遭遇。科学教育通常关注的是事物的因果关系,而不是精神价值方面。如果鲜活而生动的现实世界逐渐被冰冷的符号演算代替,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与冷漠感将会在程式化的生活中愈加明显。

而在这一点上,人文教育的作用十分明显,它帮助我们充满想象力地理解世界,从而更好地进行思考。意识到这一点后,安德斯写了一本书,名字起得恰到好处——《一切皆有可能:“无用”的文科教育的惊人力量》

当然,没有文科学位也能具备出色的沟通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一点不言而喻。任何优秀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英语或心理学专业的大学教育,都会提高这些能力。但很少有像人文学科那样,通过在研讨班上与其他学生辩论、撰写论文和分析诗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被要求列出人文学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最明显的三个特点时,安德斯没有丝毫迟疑地说:“创造力、好奇心和同理心。同理心通常是最重要的,这不仅仅意味着对遇到困难的人富有同情心,还意味着能够理解不同群体成员的需求和愿望。”

因此,人文学科的毕业生能进入各种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美国的人文学科毕业生中,走上管理岗位的比例是最高的,占15%。紧随其后的是办公室职员和行政岗位,占14%。13%的人进入销售行业,还有12%的人进入教育行业,主要是当老师。另有10%的人从事商业和金融行业。

虽然人们常常认为,人文学科的毕业生从事的职业不如学理工科或医学的毕业生,但事实并非如此。以澳大利亚为例,在增长最快的10个职业中,其中3个分别是销售经理、广告文员、公共关系,这些都是人文学科毕业生长于从事的领域。

智能时代下的人文“无用”之围墙

尽管人文教育的好处不言而喻,但难以否认人文学科依旧日益边缘化,这不仅仅是中国人文学科的现实,也是世界人文学科的处境。但困境和机遇总是相伴而行,当我们尝试从智能的角度对人文学科有一个合理的解构,或许我们就会发现历史的机遇。

从人文学科自身学科建设的角度,文科这些年的边缘化固然是市场选择和管理出位双重压力的结果,但是文科自我认知的“孤岛化”意识同样也是边缘化的重要内部原因。

这类孤岛化认知的原因,至少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一个方面是在强调人文学科作为事关灵魂、道德、素质、修养等人类价值尺度的意义,即所谓“无用之用”的核心价值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文科作为重要的社会创新生产力要素和“有用”文化资本的功用。

人类历史的发展演进曾经依赖过各种生产力要素的推动,所谓资本的定义和内涵也都在不断变化着。譬如原始社会的食物肯定就是一种资本;奴隶社会的人口当然也是资本;封建社会土地作为资本具有首要地位,权力资本也非同小可。从早期工业化到后期工业化,金融资本、技术资本依次登场;而到了互联网社会信息资本脱颖而出。

如今已经走进了以人工智能、自主系统应用、万物互联为大趋势的智能时代,文化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和时代核心资本的身份从高科技领域开始骤然呈现。文科不仅仅是如布迪厄所言的“象征资本”,而今已是普遍可度量的“文化财产”,在智能化时代开始成为不可或缺和被社会追逐的资本对象。

纵观当下的文化产业,影视剧、动漫、游戏、文创产品的GDP贡献率日益升高,科技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超越物质温饱的欲求改善,转而追逐精神富足和享受自主。

满世界的人们,从自己厌倦的地方到别人厌倦的地方去消磨时间、精力和金钱,亿万人绕着地球转圈。所有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和客厅卧室里,人们日夜捧着手机阅读。

我们究竟在消费什么?当然不是萝卜白菜,也不是大米猪肉,而是在消费文字、文化、文学、艺术、影视等精神产品。如果承认过往的文科对文化的“有用”相对忽视,对人文作为资本和生产力要素的关注不够。那么未来推进的新文科,就完全有必要突破“无用之用”的围墙,从“有用”的范畴去确立新的发展模式,有必要走出文科发展的“孤岛”,与社会融合共创,成为相互交融的智能社会的创新型文科。

此外,人文社会科学在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中,其功能也有必要超越通常认定的基本文化素养建构、道德伦理堤坝夯筑、人文灵魂健全哺育的标准框架,进而担负起新的职责,如跨学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

科技巨头微软(Microsoft)的两位高管曾说“随着计算机的行为更加接近人类,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将变得愈发重要。”语言、艺术、历史、经济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和人类发展学课程,能够教授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和基于哲学、伦理学层面上的思考,这些技能将有助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开发和管理。

这也意味着,人文学科想要突破现实的困境,需要创新人才培养的传统体系。除了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知识内容外,更注意突出文科课程作为文化创新思想源头和文化资本生产力潜在价值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跨越理工、医、文多学科的学术想象力和创新创意能力。经由人文作为资本和生产力要素理念的普遍渗入和认知,使得传统人文学科能够突破专业疆界,形成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培养。

人文学科的格局再造

事实上,科学和技术一路向前,追踪最前沿的新知识。于是,人们也总是追求科学的杂志书籍的最新。但是,在人文学科,哲学系的学者和学生仍然要读康德、黑格尔,甚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文学系的学生仍会读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学经典。

科学与人文对待经典的态度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文学科经典所处理的是人类的永恒命题。所以,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回到一个奇点去,需要我们不断地回溯并赋予时代的思考。

毫无疑问,新技术会带来许多新的东西,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文学科的许多领域。当照相技术被发明时,人们可以用更简单而廉价的方式获取图像,这确实会给绘画界带来恐慌,人们认为照相技术将会取代绘画。后来的发展我们也知晓了,绘画仍然存在,并且照相技术间接造成了现代艺术的诞生和繁荣。

在新技术面前,人的独属性更应该被彰显。科学技术需要人来掌控,人工智能如此,未来的脑机接口也是如此,在其中制定相关的伦理,也在其中发展新科技时代的美学观。

库克说:“我不担心机器变成人,我担心人变成机器。”要预防这一点,就要加强科技新时代的人文研究和教学,培养和发展适合这个时代的哲学和美学、历史学与伦理、文学和艺术。人文学科要真正面对和走进新科技的疆场深处,去看明白文科在智能时代的真实处境。同时,在文科的学科格局再造中,也要去探寻历史可能昭示的新生密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