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文件夹、鼠标划痕……
怎样用最简单的电脑元素,玩出一首《苦昼短》的况味?
这也许是万千答案中的某个: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

“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

“使之朝不得回,”

“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

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

“嬴政梓棺费鲍鱼。”

以上都是艺术家林科的冷调诗(mo)性作品。

他擅长跟电脑玩耍,从网络中提取素材,用抓屏和录屏的方式,纪录一些操作行为和概念图像。
他的脑洞里,文件夹是人工智能哺育的小生命:

“每个文件夹其实都是一种生命,文件夹在电脑中的位置,就是一个宇宙中的位置,”林科说。
这一生命因为文件夹的建立而被命名,随着鼠标的轨迹而移动,它的环境也会因为背景的更换而改变。
而随着新的文件夹不断建立,这一生命的内核得到了扩充。因此2010年,《文件夹》系列诞生。

接着,林科创造了一种“光标的舞蹈”,让光标可以华尔兹、可以迪斯科:

2013年,因为从小喜欢想象《星际迷航》中的画面,他开始用鼠标在电脑上连线。
连线的过程对于他来说,就像一架太空船沿轨道飞行的过程,配上带噪音的钢琴曲,有一种庄严的未来感。这就组成了《星际旅行》系列。
林科还把自己看成是另类的DJ,用电子影像放大音乐的节奏:

在2014年的获奖作品《Today》里,他录制了用Photoshop调整一张图片的对比度、渐变以及逐级放大至方形色块的过程,恰好与舒曼的奏鸣曲《Kinderszen OP.15》合拍。
“我用了一种方式去记录。Photoshop本来是做平面的。我把它当成一个可以做动态、影像的软件去使用。这是一个新发现。”他在曾经的采访中这样讲。
关于那些动次大次的字体、GIF、文件夹、鼠标划痕,林科说,他愿意去相信这些很有道理的想象。不去具体证明,只是单纯想象。
“如果我知道了这件事情本身的原理究竟是什么样子,那可能就没有意义了。”
也许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虚拟现实时代的“诗人”有三宝:开脑洞、玩技术、有情怀。
在12月11日开始的“明天的派对”2015当代艺术展中,能看到他更多的冷调诗(mo)性作品。展会上还会有更多用电脑写诗的艺术家。
他们想用自己的先锋派作品表达一种观点:在科技和媒介的发展过程中,机械和计算机融入人类智慧与想象,正变得更加人性化;人类从科技中看到的不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诗意的自己。
所以,未来的诗人会不会是程序猿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