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子烟市场化野蛮生长,监管之剑加速落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子烟市场化野蛮生长,监管之剑加速落下

电子烟的初衷最终还是与其制造商的商业目标背道而驰——制造电子烟设备,让消费者对其产品上瘾,这才是资本逐利背后的逻辑真相。

文|陈根

烟草行业为全球创造了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并给政府提供大量的税收收入。但同时,50%的烟草消费者因吸烟而死亡,这给医疗保健系统造成沉重的、本可避免的巨大损失。有力的证据表明,吸烟会通过几种机制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吸烟会损害免疫系统,而且由于免疫功能受损,潜伏性和活动性结核感染的风险几乎会增加一倍。

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烟草制品也不断变化,为了使吸烟更“健康”,电子烟应运而生。目前公认的说法是,现代电子烟由中国药剂师韩力于2003年发明。自2004年首次进入市场后,电子烟立即风靡全球,使用量每年呈指数增长。如今,电子烟已经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十分流行。

不管是韩力发明电子烟的初衷,还是之后烟民使用电子烟的动机,无外乎是希望能够通过电子烟省钱、降低健康危害,甚至实现戒烟目标。电子烟也正是凭借这样诱人的优势,受到全球烟民们的热衷和青睐。

但越来越多相关的研究却表明,电子烟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健康”,电子烟市场化的野蛮生长下,戒烟何尝不是另一种上瘾。

电子烟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健康”

电子烟的不安全,首先表现在人们对于电子烟“戒烟”能力的怀疑。

烟草制品中含有的尼古丁成分,会使人上瘾并产生依赖。而电子烟中同样含有尼古丁成分。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关于电子烟是否是一种有效的戒烟工具,存在很大争议,目前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

在致癌性方面,传统的烟草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烟焦油。烟焦油被吸入肺中后,会引发癌症。电子烟虽没有燃烧过程,但为了追求多变的味道,烟液中常会添加芳香气味剂。这就是“烟民”吞吐的烟气不再一味呛人,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好闻”的味道的原因,从薄荷味、甘草味到西瓜味、苹果味等。对于电子烟宣传的所谓“辅助戒烟、健康无害、0二手烟”,广大烟民深以为然。事实上,经加热后会形成肺毒性物质,如丙二醇、丙烯醛、肉桂醛等,对吸烟者和周围人的健康产生危害。如果烟液过热,还有可能会形成甲醛这种致癌物质。

此外,电子烟相关的肺部损伤,正在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一项发布在《呼吸研究》的英国研究发现,电子烟对肺部多种病原菌的影响并不亚于传统香烟,而这些细菌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等吸烟相关疾病有密切关系。

从2019年开始,有关电子烟相关肺部疾病的病例报告逐渐引起关注,患者出现肺部、胃肠道和全身症状(例如发热)以及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在美国,因电子烟相关疾病入院就医的人数已超过2500例,据官方报道其中54人已因病去世。

权威医学期刊BMJ在2019年10月发表了一篇综述,为考察电子烟对肺部的影响,多名科学家全面回顾了当时所有的相关论文。其结论指出,使用电子烟对人体、动物和实验室研究中的肺部组织样本都有明显的不利生物学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传统香烟相似。尤其是年轻人使用电子烟,会增加支气管炎样症状、哮喘、呼吸急促等问题。

除了急性呼吸道问题外,电子烟对慢性肺病可能也有影响。传统香烟危害的健康研究早已发现,与吸烟相关的支气管疾病、肺病与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influenzae)、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绿脓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等细菌关联密切。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UniversityBelfast)药学院的研究团队比较了传统香烟的烟雾和电子烟的蒸汽对这几种关键病原菌的影响。研究人员把这几种细菌暴露在香烟烟雾提取物或电子烟蒸汽提取物中进行培养,并以没有香烟烟雾和电子烟蒸汽提取物的“健康”环境作为对照。

结果发现,这些细菌在香烟烟雾或电子烟蒸汽的提取物中非但生长没有受到不良影响,还增强了细菌生物膜(biofilm)的形成。生物膜指的是一种或多种微生物形成的聚合体,可以给微生物提供保护,加强它们的感染能力。从这一结果来看,香烟烟雾和电子烟蒸汽都会让常见的肺部致病菌变得更有害,更容易造成顽固感染。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研究再次验证了这一点。相比于不吸烟的人,吸食电子烟的人,罹患慢性肺病的风险升高了近30%;而既吸食电子烟又抽传统香烟的人,罹患慢性肺病的风险升高了近200%。

除了对于电子烟罹患肺病的风险,今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警告称,只需花上几个月的时间,电子烟就可能给口腔健康带来巨大的隐患,为口腔疾病、甚至潜在的癌症铺平道路。俄亥俄州立大学(OSU)的研究人员发现,电子烟会对口腔微生物菌群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引发牙龈疾病、牙齿脱落等危险,并且容易诱导口腔癌症。

至此,多方研究证据越来越清楚地显示,电子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健康”,其本身的安全性也值得用户重视。

电子烟背后的资本逐利

电子烟在诞生时,是作为戒烟工具来进行宣传的。但是在产品使用中,人们却发现电子烟并不能百分百让用户戒烟。于是,电子烟被过渡作为普通香烟的替代品进行宣传,消费者也逐渐认同了该产品的属性,大多数的电子烟消费者开始把电子烟当做香烟的替代品进行购买。但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这无异于开辟了一个规模可与传统烟草市场比肩的全新市场。

2017年全球电子烟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价值140亿美元的行业。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近年来,我国烟草行业的收入已经突破了万亿大关。2018年我国烟草行业利税收入为11556亿元,电子烟作为香烟的替代品,替代20%的香烟市场,电子烟行业的收入达到2000多亿元。

据Research and Market发布的《2016-2025全球电子烟和雾化器,装置和零售市场分析预测》报告预测,至2025年,电子烟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超过47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5.99%。北美尤其美国将主导市场,但亚太地区将以最高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到2025年,预计占全球电子烟市场价值的27%以上。

至此,作为一种越来越规模化、品牌化的商品,电子烟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帮人戒烟”的初衷。毕竟,很少听说哪一款被资本寄予厚望的商品,其宿命就是让购买它的消费者最终戒掉使用它。

而根据2018年美国政府公布的电子烟统计数据,美国使用电子烟的高中生数量从2017年到2018年增长了近80%。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报告,五分之一的青少年经常吸电子烟。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中学生烟草调查》结果,过去5年我国初中学生尝试和现在吸卷烟的比例明显下降,但听说过和现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显著上升。2019年高中学生尝试吸卷烟、现在吸卷烟以及现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分别为24.5%、8.6%和3.0%,均高于初中学生。其中,职业学校控烟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从某种角度来看,电子烟的诞生的确存在着“帮人戒烟”的美好夙愿,但在资本推动下,终于成为资本“助人成瘾”的赚钱机器。电子烟的初衷最终还是与其制造商的商业目标背道而驰——制造电子烟设备,让消费者对其产品上瘾,才符合这些标榜为电子烟科技公司的利益。

监管之剑已然落下

电子烟作为烟草类行业中的高科技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法律的监管,在早期也让消费者产生了无害的错觉。很多烟草公司把电子烟的研发作为一个突破点,同时积极推广电子烟的消费。

一年前,电子烟火爆出圈。包括罗永浩、同道大叔等知名人士纷纷推出电子烟品牌,更吸引到创投圈蜂拥入局。据媒体报道,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共有35家电子烟品牌获得融资,总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但狂欢却因2019年11月的一纸禁令戛然而止。

事实上,电子烟的监管之剑落下是电子烟市场化的必然趋势。2019年年初,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在公布的《2019年吸烟(公众卫生)(修订)条例草案》中,就建议禁止进口、制造、售卖、分发和宣传包括电子烟在内的另类吸烟产品,以保障公众健康,违例者刑罚最高可达5万港元罚款和监禁半年。

在315晚会上,央视对电子烟的评论:“在国内,电子烟这个新兴产物,还处于一个粗犷发展、缺乏监管的环境中。国内的电子烟公司大多以科技公司为主,经营范围主要是电子产品,准入门槛比烟草制品、医药产品要低。”

在2019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的主题宣传中,国家卫健委把“拒绝电子烟”作为宣传主题,希望引起公众、家长、青少年对电子烟危害的认识。特别是家长、学校要监督,依此减少青少年接触电子烟的可能。7月22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出电子烟的危害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电子烟风口究竟还能吹多久,似乎难以预料。但站在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全球卫生界需要认识到电子烟制造商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并对如何销售和使用这些产品制定更严格的规则。

而在个人层面上,正如美国疾控中心总监Robert R. Redfield博士所强调的,尽管早期戒烟的益处更大,但戒烟永远不会太晚,无论是传统烟还是电子烟。即使是吸烟多年或重度烟民,也可以从戒烟中获得健康并减轻经济负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子烟市场化野蛮生长,监管之剑加速落下

电子烟的初衷最终还是与其制造商的商业目标背道而驰——制造电子烟设备,让消费者对其产品上瘾,这才是资本逐利背后的逻辑真相。

文|陈根

烟草行业为全球创造了数百万个工作岗位,并给政府提供大量的税收收入。但同时,50%的烟草消费者因吸烟而死亡,这给医疗保健系统造成沉重的、本可避免的巨大损失。有力的证据表明,吸烟会通过几种机制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吸烟会损害免疫系统,而且由于免疫功能受损,潜伏性和活动性结核感染的风险几乎会增加一倍。

于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烟草制品也不断变化,为了使吸烟更“健康”,电子烟应运而生。目前公认的说法是,现代电子烟由中国药剂师韩力于2003年发明。自2004年首次进入市场后,电子烟立即风靡全球,使用量每年呈指数增长。如今,电子烟已经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十分流行。

不管是韩力发明电子烟的初衷,还是之后烟民使用电子烟的动机,无外乎是希望能够通过电子烟省钱、降低健康危害,甚至实现戒烟目标。电子烟也正是凭借这样诱人的优势,受到全球烟民们的热衷和青睐。

但越来越多相关的研究却表明,电子烟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健康”,电子烟市场化的野蛮生长下,戒烟何尝不是另一种上瘾。

电子烟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健康”

电子烟的不安全,首先表现在人们对于电子烟“戒烟”能力的怀疑。

烟草制品中含有的尼古丁成分,会使人上瘾并产生依赖。而电子烟中同样含有尼古丁成分。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关于电子烟是否是一种有效的戒烟工具,存在很大争议,目前回答这个问题还为时过早。

在致癌性方面,传统的烟草燃烧过程中会产生烟焦油。烟焦油被吸入肺中后,会引发癌症。电子烟虽没有燃烧过程,但为了追求多变的味道,烟液中常会添加芳香气味剂。这就是“烟民”吞吐的烟气不再一味呛人,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好闻”的味道的原因,从薄荷味、甘草味到西瓜味、苹果味等。对于电子烟宣传的所谓“辅助戒烟、健康无害、0二手烟”,广大烟民深以为然。事实上,经加热后会形成肺毒性物质,如丙二醇、丙烯醛、肉桂醛等,对吸烟者和周围人的健康产生危害。如果烟液过热,还有可能会形成甲醛这种致癌物质。

此外,电子烟相关的肺部损伤,正在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一项发布在《呼吸研究》的英国研究发现,电子烟对肺部多种病原菌的影响并不亚于传统香烟,而这些细菌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等吸烟相关疾病有密切关系。

从2019年开始,有关电子烟相关肺部疾病的病例报告逐渐引起关注,患者出现肺部、胃肠道和全身症状(例如发热)以及不同程度的呼吸衰竭。在美国,因电子烟相关疾病入院就医的人数已超过2500例,据官方报道其中54人已因病去世。

权威医学期刊BMJ在2019年10月发表了一篇综述,为考察电子烟对肺部的影响,多名科学家全面回顾了当时所有的相关论文。其结论指出,使用电子烟对人体、动物和实验室研究中的肺部组织样本都有明显的不利生物学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传统香烟相似。尤其是年轻人使用电子烟,会增加支气管炎样症状、哮喘、呼吸急促等问题。

除了急性呼吸道问题外,电子烟对慢性肺病可能也有影响。传统香烟危害的健康研究早已发现,与吸烟相关的支气管疾病、肺病与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influenzae)、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绿脓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等细菌关联密切。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UniversityBelfast)药学院的研究团队比较了传统香烟的烟雾和电子烟的蒸汽对这几种关键病原菌的影响。研究人员把这几种细菌暴露在香烟烟雾提取物或电子烟蒸汽提取物中进行培养,并以没有香烟烟雾和电子烟蒸汽提取物的“健康”环境作为对照。

结果发现,这些细菌在香烟烟雾或电子烟蒸汽的提取物中非但生长没有受到不良影响,还增强了细菌生物膜(biofilm)的形成。生物膜指的是一种或多种微生物形成的聚合体,可以给微生物提供保护,加强它们的感染能力。从这一结果来看,香烟烟雾和电子烟蒸汽都会让常见的肺部致病菌变得更有害,更容易造成顽固感染。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一项研究再次验证了这一点。相比于不吸烟的人,吸食电子烟的人,罹患慢性肺病的风险升高了近30%;而既吸食电子烟又抽传统香烟的人,罹患慢性肺病的风险升高了近200%。

除了对于电子烟罹患肺病的风险,今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警告称,只需花上几个月的时间,电子烟就可能给口腔健康带来巨大的隐患,为口腔疾病、甚至潜在的癌症铺平道路。俄亥俄州立大学(OSU)的研究人员发现,电子烟会对口腔微生物菌群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引发牙龈疾病、牙齿脱落等危险,并且容易诱导口腔癌症。

至此,多方研究证据越来越清楚地显示,电子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健康”,其本身的安全性也值得用户重视。

电子烟背后的资本逐利

电子烟在诞生时,是作为戒烟工具来进行宣传的。但是在产品使用中,人们却发现电子烟并不能百分百让用户戒烟。于是,电子烟被过渡作为普通香烟的替代品进行宣传,消费者也逐渐认同了该产品的属性,大多数的电子烟消费者开始把电子烟当做香烟的替代品进行购买。但从资本的角度来看,这无异于开辟了一个规模可与传统烟草市场比肩的全新市场。

2017年全球电子烟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价值140亿美元的行业。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下,近年来,我国烟草行业的收入已经突破了万亿大关。2018年我国烟草行业利税收入为11556亿元,电子烟作为香烟的替代品,替代20%的香烟市场,电子烟行业的收入达到2000多亿元。

据Research and Market发布的《2016-2025全球电子烟和雾化器,装置和零售市场分析预测》报告预测,至2025年,电子烟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超过47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5.99%。北美尤其美国将主导市场,但亚太地区将以最高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到2025年,预计占全球电子烟市场价值的27%以上。

至此,作为一种越来越规模化、品牌化的商品,电子烟已经失去了绝大部分“帮人戒烟”的初衷。毕竟,很少听说哪一款被资本寄予厚望的商品,其宿命就是让购买它的消费者最终戒掉使用它。

而根据2018年美国政府公布的电子烟统计数据,美国使用电子烟的高中生数量从2017年到2018年增长了近80%。根据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报告,五分之一的青少年经常吸电子烟。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中学生烟草调查》结果,过去5年我国初中学生尝试和现在吸卷烟的比例明显下降,但听说过和现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显著上升。2019年高中学生尝试吸卷烟、现在吸卷烟以及现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分别为24.5%、8.6%和3.0%,均高于初中学生。其中,职业学校控烟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从某种角度来看,电子烟的诞生的确存在着“帮人戒烟”的美好夙愿,但在资本推动下,终于成为资本“助人成瘾”的赚钱机器。电子烟的初衷最终还是与其制造商的商业目标背道而驰——制造电子烟设备,让消费者对其产品上瘾,才符合这些标榜为电子烟科技公司的利益。

监管之剑已然落下

电子烟作为烟草类行业中的高科技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法律的监管,在早期也让消费者产生了无害的错觉。很多烟草公司把电子烟的研发作为一个突破点,同时积极推广电子烟的消费。

一年前,电子烟火爆出圈。包括罗永浩、同道大叔等知名人士纷纷推出电子烟品牌,更吸引到创投圈蜂拥入局。据媒体报道,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共有35家电子烟品牌获得融资,总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但狂欢却因2019年11月的一纸禁令戛然而止。

事实上,电子烟的监管之剑落下是电子烟市场化的必然趋势。2019年年初,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在公布的《2019年吸烟(公众卫生)(修订)条例草案》中,就建议禁止进口、制造、售卖、分发和宣传包括电子烟在内的另类吸烟产品,以保障公众健康,违例者刑罚最高可达5万港元罚款和监禁半年。

在315晚会上,央视对电子烟的评论:“在国内,电子烟这个新兴产物,还处于一个粗犷发展、缺乏监管的环境中。国内的电子烟公司大多以科技公司为主,经营范围主要是电子产品,准入门槛比烟草制品、医药产品要低。”

在2019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的主题宣传中,国家卫健委把“拒绝电子烟”作为宣传主题,希望引起公众、家长、青少年对电子烟危害的认识。特别是家长、学校要监督,依此减少青少年接触电子烟的可能。7月22日,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提出电子烟的危害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电子烟风口究竟还能吹多久,似乎难以预料。但站在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全球卫生界需要认识到电子烟制造商之间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并对如何销售和使用这些产品制定更严格的规则。

而在个人层面上,正如美国疾控中心总监Robert R. Redfield博士所强调的,尽管早期戒烟的益处更大,但戒烟永远不会太晚,无论是传统烟还是电子烟。即使是吸烟多年或重度烟民,也可以从戒烟中获得健康并减轻经济负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