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这次可能不是你所期待的牛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这次可能不是你所期待的牛市

牛市突如其来,让多头惊喜,让空仓或轻仓的投资者意外,但都不禁同时反问:牛市真的来了吗?

图片来源:Pexels

文|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陆胜斌 顾慧君

6月底,市场还在激烈地讨论3000点是否已经被焊牢;7月伊始,上证综指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放量突破3150,非银金融和房地产板块翩翩起舞,券商更是集体上演涨停潮。

这似曾相识的行情,让市场嗅到了牛市初期的味道。

牛市突如其来,让多头惊喜,让空仓或轻仓的投资者意外,但都不禁同时反问:牛市真的来了吗?

牛市的表征

上一周(6月29日-7月3日),上证综指上涨5.81%,深证成指上涨5.25%,创业板指上涨3.36%,中小板指上涨5.37%,所有指数全面上涨,而且很多指标创下了新高,俨然是牛市初期的氛围。

(1)券商是牛市的先行军

金融、地产领衔上涨,权重股的大幅度拉升,带动上证综指快速突破3000点这一关键压力位,并创下了14个月新高。券商板块大幅上涨,本轮的龙头光大证券自6月19日以来更是接近翻番。而从历次牛市来看(见图1),券商一般先于市场的整体行情启动,故而经常被市场视为牛市的先行指标。

(2)量是价的支撑

上周,两市总成交额迅速放大(见图2),再次突破1万亿大关,7月3日更是达到1.17万亿,为近4个月来新高。从技术层面来说,价格的向上突破若没有成交量的配合,极有可能是假突破;而从历次牛市来看,每次牛市启动均伴随着成交量的快速放大,因此可以说成交量放大是牛市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除此之外,两融余额也逐步攀升(见图3),接近1.2万亿,创2015年底以来的新高。具体来看,每日融券卖出的金额基本稳定,在40亿以下;而融资买入额上一周近乎翻番,单日融资买入近1200亿,可以看出金融市场杠杆率的快速上升趋势,杠杆率的提升也增加了买方力量。

(3)资金面情绪高涨

在国内资金快速聚集之际,北向资金也不甘示弱(见图4),连续两日净买入超过100亿;当前累计净买入额已超1.14万亿,创历史新高;7月2日当天,北向资金全天合计成交金额为1491.7亿元,占比超过A股总成交额的10%,创历史新高。何况北向资金作为外资配置A股力度和情绪的指标,对于A股市场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因此,综合来看,从盘面、技术面、资金面和情绪面,均可以感受到牛市的浓浓气息,那么牛市真的来了吗?

全面牛市的阻碍

虽然上一周A股市场涨势喜人、情绪高涨,但就此说全面牛市的到来还为时尚早。A股的躁动行情并不罕见,券商领涨也并不见得一定能带动全面牛市的启动,而且当前启动全面牛市仍然具有较大的风险。

(1)疫情虽然改善,但仍未到乐观的地步

当前海外疫情仍未完全控制,具有二次爆发的可能性;美股受流动性泛滥的影响,持续走高,估值泡沫超过疫情发生之前,若疫情超预期发展,美股市场的风险偏好可能迅速下沉,从而引起全球资本流动以及全球避险情绪的升温,进而对A股产生冲击。

(2)警惕经济复苏预期差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集中在一季度,虽然疫情小有反复,但随着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企业盈利在一季度的基础上显著回升已经成为市场共识;宏观经济修复持续超预期,但随着南方雨季的来临,周期性淡季将导致基本面修复的斜率放缓。只有当实际业绩持续超预期时才会进一步刺激估值,而如果经济修复放缓,预期差将会打击市场的乐观情绪。

(3)流动性边际改善空间不大

当前市场的快速上扬,极大的依赖于资金面的推动,而当前货币政策及央行对于资金面的把控,可以看出监管层的意志。当流动性泛滥时,极易出现金融套利,而在实体经济急需现金流之际,结构性宽松、直达实体才是主要手段。因此不管是经济复苏过热,还是股市上涨过快,都将有可能致使监管层收紧流动性。7月份恰逢科创板上市满一年,7月22日那一周的解禁规模达1735亿元,会对市场产生冲击。

(4)黑天鹅事件仍未消除

盘面上,今年上半年,上涨综指在证券的助力下发起过两次攻势,但均受黑天鹅事件的影响而折戟,一次是新冠疫情的爆发,一次是海外流动性危机的爆发。而当前宏观基本面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因此波动加大的风险未消,A股市场可能曲折不断。

站在当前时点,乐观的认为全面牛市已经启动有点过于乐观。投资不能盲目地追随市场的热点与情绪,而是需要有逻辑的推演和逻辑的一致性。

风格转换了吗?

既然全面牛市的爆发仍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那么这一轮市场的突袭是否存在风格轮动或者转向的可能?

回顾上周,虽然指数均有不俗的表现,但是从行业来看(见图5),分化较为明显。对比上半年与上一周各行业涨跌幅可以发现,领涨的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上周的领头羊非银、银行和房地产,在上半年全程领跌,而上半年领涨的医药、电子和计算机,却在上一周黯然失色。

从资金面看(见图6),上半年受市场资金冷落的金融、地产在上周明显受到资金青睐,而医药、电子和计算机的主力资金则大规模流出。从风格来看,市场关注的焦点从上半年独领风骚的科技成长行业转向低估值的大盘权重。

从政策面来看,本轮大金融上涨也有迹可循。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新三板精选层启动,大规模的新股上市对于券商业务是利好;而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利好于银行股。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相关支持政策预计将陆续出台。

从历史来看,在牛市阶段,行业之间的分化并不大,轮涨的特征显著;而在震荡市中分化明显。本轮上涨至今,行业的分化程度已经明显超越历史最高水平,未来极有可能出现行业轮动,且分化程度逐渐缩小。

综上所述,当前风格确实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低估值股票放量大涨,而原本高估值的成长股则不温不火,两者自2019年8月以来的剪刀差有望缩小(见图7)。

回顾上半年,受疫情冲击的影响,结构性需求大增,医药生物、必选消费等板块个股表现亮眼;同时社交隔离带动了线上教育、游戏、移动通讯、大数据等细分子行业的优异表现。疫情爆发后,国内经济基本停滞,但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加大,使得新老基建相关领域需求迅速改善。

目前来看,逆周期调节在规模和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盈利预期较为明确。长期来看,A股市场结构出现了明显的转变:以医药、科技、消费为代表的总市值比重逐年上升,而大市值股票如石油化工、钢铁煤炭、银行等传统经济板块占比逐步萎缩,因此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新经济动能转变的大背景下,把握国产替代、消费升级等确定性更高。

需要改变对牛市的印象

在这涨势喜人的行情下,不能再简单地拿历史的牛市来作为未来的参考。2005年起的那一轮牛市,上证综指在28个月上涨了513.5%,但在随后的12个月里下跌72.8%;2014年起的那一轮牛市,上证综指在10个月里上涨了157%,但在随后的7个月里下跌了48.9%,使得A股陷入了牛短熊长的投机境地,也对投资者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不利于市场的有序改革和资本市场的成熟。

反观美股市场(见图8),虽然也经历了大萧条、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时刻的泡沫破裂,但长期来看,整体的牛市结构并未改变。2000年以来,标普500历史波动率平均值为17.6%,而同期上证综指的波动率为23.5%,A股市场的波动程度远大于美股。

我们判断,快牛的时代已经结束,理由如下:

(1)随着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向机构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主导的转变,未来的牛市将会改变以往的暴涨暴跌,逐步向成熟市场的低波动率迈进。

(2)金融市场改革的脚步逐渐加快,投资者信心的培育、国际资本的持续流入,需要稳定、可持续的资本市场环境, 因此A股走出长期慢牛的可能性更大。

(3)纵向来看,A股的绝对估值除了高于港股外,低于全球其他主要金融市场,具有极强的长期投资价值。在控制疫情方面,中国领先全球,在经济复苏和企业盈利改善方面亦将率先出现拐点,A股的低估值、高质量将会吸引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而若A股上涨幅度过快,陷入完全脱离基本面的炒作,原本A股机构收割散户的情况,将会转变为海外资本收割国内泡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这次可能不是你所期待的牛市

牛市突如其来,让多头惊喜,让空仓或轻仓的投资者意外,但都不禁同时反问:牛市真的来了吗?

图片来源:Pexels

文|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陆胜斌 顾慧君

6月底,市场还在激烈地讨论3000点是否已经被焊牢;7月伊始,上证综指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放量突破3150,非银金融和房地产板块翩翩起舞,券商更是集体上演涨停潮。

这似曾相识的行情,让市场嗅到了牛市初期的味道。

牛市突如其来,让多头惊喜,让空仓或轻仓的投资者意外,但都不禁同时反问:牛市真的来了吗?

牛市的表征

上一周(6月29日-7月3日),上证综指上涨5.81%,深证成指上涨5.25%,创业板指上涨3.36%,中小板指上涨5.37%,所有指数全面上涨,而且很多指标创下了新高,俨然是牛市初期的氛围。

(1)券商是牛市的先行军

金融、地产领衔上涨,权重股的大幅度拉升,带动上证综指快速突破3000点这一关键压力位,并创下了14个月新高。券商板块大幅上涨,本轮的龙头光大证券自6月19日以来更是接近翻番。而从历次牛市来看(见图1),券商一般先于市场的整体行情启动,故而经常被市场视为牛市的先行指标。

(2)量是价的支撑

上周,两市总成交额迅速放大(见图2),再次突破1万亿大关,7月3日更是达到1.17万亿,为近4个月来新高。从技术层面来说,价格的向上突破若没有成交量的配合,极有可能是假突破;而从历次牛市来看,每次牛市启动均伴随着成交量的快速放大,因此可以说成交量放大是牛市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除此之外,两融余额也逐步攀升(见图3),接近1.2万亿,创2015年底以来的新高。具体来看,每日融券卖出的金额基本稳定,在40亿以下;而融资买入额上一周近乎翻番,单日融资买入近1200亿,可以看出金融市场杠杆率的快速上升趋势,杠杆率的提升也增加了买方力量。

(3)资金面情绪高涨

在国内资金快速聚集之际,北向资金也不甘示弱(见图4),连续两日净买入超过100亿;当前累计净买入额已超1.14万亿,创历史新高;7月2日当天,北向资金全天合计成交金额为1491.7亿元,占比超过A股总成交额的10%,创历史新高。何况北向资金作为外资配置A股力度和情绪的指标,对于A股市场具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因此,综合来看,从盘面、技术面、资金面和情绪面,均可以感受到牛市的浓浓气息,那么牛市真的来了吗?

全面牛市的阻碍

虽然上一周A股市场涨势喜人、情绪高涨,但就此说全面牛市的到来还为时尚早。A股的躁动行情并不罕见,券商领涨也并不见得一定能带动全面牛市的启动,而且当前启动全面牛市仍然具有较大的风险。

(1)疫情虽然改善,但仍未到乐观的地步

当前海外疫情仍未完全控制,具有二次爆发的可能性;美股受流动性泛滥的影响,持续走高,估值泡沫超过疫情发生之前,若疫情超预期发展,美股市场的风险偏好可能迅速下沉,从而引起全球资本流动以及全球避险情绪的升温,进而对A股产生冲击。

(2)警惕经济复苏预期差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主要集中在一季度,虽然疫情小有反复,但随着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企业盈利在一季度的基础上显著回升已经成为市场共识;宏观经济修复持续超预期,但随着南方雨季的来临,周期性淡季将导致基本面修复的斜率放缓。只有当实际业绩持续超预期时才会进一步刺激估值,而如果经济修复放缓,预期差将会打击市场的乐观情绪。

(3)流动性边际改善空间不大

当前市场的快速上扬,极大的依赖于资金面的推动,而当前货币政策及央行对于资金面的把控,可以看出监管层的意志。当流动性泛滥时,极易出现金融套利,而在实体经济急需现金流之际,结构性宽松、直达实体才是主要手段。因此不管是经济复苏过热,还是股市上涨过快,都将有可能致使监管层收紧流动性。7月份恰逢科创板上市满一年,7月22日那一周的解禁规模达1735亿元,会对市场产生冲击。

(4)黑天鹅事件仍未消除

盘面上,今年上半年,上涨综指在证券的助力下发起过两次攻势,但均受黑天鹅事件的影响而折戟,一次是新冠疫情的爆发,一次是海外流动性危机的爆发。而当前宏观基本面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因此波动加大的风险未消,A股市场可能曲折不断。

站在当前时点,乐观的认为全面牛市已经启动有点过于乐观。投资不能盲目地追随市场的热点与情绪,而是需要有逻辑的推演和逻辑的一致性。

风格转换了吗?

既然全面牛市的爆发仍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那么这一轮市场的突袭是否存在风格轮动或者转向的可能?

回顾上周,虽然指数均有不俗的表现,但是从行业来看(见图5),分化较为明显。对比上半年与上一周各行业涨跌幅可以发现,领涨的行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上周的领头羊非银、银行和房地产,在上半年全程领跌,而上半年领涨的医药、电子和计算机,却在上一周黯然失色。

从资金面看(见图6),上半年受市场资金冷落的金融、地产在上周明显受到资金青睐,而医药、电子和计算机的主力资金则大规模流出。从风格来看,市场关注的焦点从上半年独领风骚的科技成长行业转向低估值的大盘权重。

从政策面来看,本轮大金融上涨也有迹可循。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新三板精选层启动,大规模的新股上市对于券商业务是利好;而证监会计划向商业银行发放券商牌照,利好于银行股。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相关支持政策预计将陆续出台。

从历史来看,在牛市阶段,行业之间的分化并不大,轮涨的特征显著;而在震荡市中分化明显。本轮上涨至今,行业的分化程度已经明显超越历史最高水平,未来极有可能出现行业轮动,且分化程度逐渐缩小。

综上所述,当前风格确实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低估值股票放量大涨,而原本高估值的成长股则不温不火,两者自2019年8月以来的剪刀差有望缩小(见图7)。

回顾上半年,受疫情冲击的影响,结构性需求大增,医药生物、必选消费等板块个股表现亮眼;同时社交隔离带动了线上教育、游戏、移动通讯、大数据等细分子行业的优异表现。疫情爆发后,国内经济基本停滞,但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加大,使得新老基建相关领域需求迅速改善。

目前来看,逆周期调节在规模和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盈利预期较为明确。长期来看,A股市场结构出现了明显的转变:以医药、科技、消费为代表的总市值比重逐年上升,而大市值股票如石油化工、钢铁煤炭、银行等传统经济板块占比逐步萎缩,因此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新经济动能转变的大背景下,把握国产替代、消费升级等确定性更高。

需要改变对牛市的印象

在这涨势喜人的行情下,不能再简单地拿历史的牛市来作为未来的参考。2005年起的那一轮牛市,上证综指在28个月上涨了513.5%,但在随后的12个月里下跌72.8%;2014年起的那一轮牛市,上证综指在10个月里上涨了157%,但在随后的7个月里下跌了48.9%,使得A股陷入了牛短熊长的投机境地,也对投资者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不利于市场的有序改革和资本市场的成熟。

反观美股市场(见图8),虽然也经历了大萧条、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时刻的泡沫破裂,但长期来看,整体的牛市结构并未改变。2000年以来,标普500历史波动率平均值为17.6%,而同期上证综指的波动率为23.5%,A股市场的波动程度远大于美股。

我们判断,快牛的时代已经结束,理由如下:

(1)随着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向机构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主导的转变,未来的牛市将会改变以往的暴涨暴跌,逐步向成熟市场的低波动率迈进。

(2)金融市场改革的脚步逐渐加快,投资者信心的培育、国际资本的持续流入,需要稳定、可持续的资本市场环境, 因此A股走出长期慢牛的可能性更大。

(3)纵向来看,A股的绝对估值除了高于港股外,低于全球其他主要金融市场,具有极强的长期投资价值。在控制疫情方面,中国领先全球,在经济复苏和企业盈利改善方面亦将率先出现拐点,A股的低估值、高质量将会吸引全球过剩的流动性。而若A股上涨幅度过快,陷入完全脱离基本面的炒作,原本A股机构收割散户的情况,将会转变为海外资本收割国内泡沫。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