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隐秘的角落》OST:用配乐勾勒人性底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隐秘的角落》OST:用配乐勾勒人性底色

若有配乐点缀,则能充当角色内心活动的旁白,说出主人公因压抑而未曾表达的心里话,这一次,丁可充当了表达的助力者。

文|小鹿角音乐评论

人有三层,第一层装满欲望,是生命力,也是原动力。第二层装满道德、法律、人情世界,用来约束欲望。第三层是行为,做出最终的选择,决定一个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生命力。

而生命力本是一团混沌,若被祝福、接纳,它就发光,能在这三层之间自由流动,在文明的规则里,绽放力量。若被诅咒、拒绝,它便毁灭他人,也毁灭自己。毁灭的动因,我们叫它“未被哀悼的创伤。”在它的深处,藏着的是弥散不断的悲伤。

在《隐秘的角落中》中,当悲伤降临,难以言语,唯有沉默或痛哭。若有配乐点缀,则能充当角色内心活动的旁白,说出主人公因压抑而未曾表达的心里话,这一次,丁可充当了表达的助力者。

爱比死更晚

作为一个成年人,张东升从未融入这个世界,他严重脱发,每一个身份都未曾被接纳。作为老师,他谈论笛卡尔和童话,恍恍惚惚,没有回应,只不过希望自己的才华被人看见,哪怕台下坐着的,是一群孩子。作为丈夫,他身体不好,喜欢剪着短发的女孩儿,却无法生育,遭妻子背叛。创伤积累,动了杀心。普普出现,却唤醒他渴望成为父亲的本能,又亲眼见她死去,可惜了。

于是,丁可为这一段所作的配乐,名为<爱比死更晚>,充斥着弦乐绵延不断的长音,混响和延时所叠加而来的空间感,以及更倾向于传统功能性的和声,使声音不会向着“难以预料”的方向倾斜。因为悲伤,本就是一种绵延不断、孤身一人、无望且缺乏惊喜的感受,至于希望,不知何时来临。前方依然一片混沌。

绵绵细雨

混沌里虽可以藏下凶兆,也可以怀揣光芒。而无论凶或吉,在探索前,都是未知。于是,旅程的开端,令人期待。朱朝阳、严良、普普三人爬过屋顶,朝远处呐喊, 是友谊的萌芽,也是旅程的前奏。

眼前,是城市的天际线,绵延起伏,伸向远处,那里的月亮有蓝色的光,年幼的生命力将得到绽放,朱朝阳第一次微弱地感觉到,生而为人,不是只有压抑。他目视前方,有了力量。因为终于有人,愿意陪伴他,在混沌里探索,也许,曾经的褶皱,能被抚平。

这一段的配乐,名叫<绵绵细雨>,长音不断,混响巨大,音响效果较为和谐,频段偏高,显得明亮,预示希望。不过,若将这段配乐用在情绪更为悲伤的片段,也同样可以起到效果。

纵观《隐秘的角落》全剧,丁可用了很多律动相对较弱、高频更多、音响更协和、和声逻辑更传统、长音较多的方式进行创作。这些配乐所应用的情节,都是对于弥漫性情绪的煽动,而悲伤可以弥漫,希望也可以弥漫。二者是一体两面,都指向未知的前路。

遗憾的是,前路没有光,只有黑暗。当三人决定上山,同山脚下的张东升擦肩而过,一切恶果便有了因,且环环相扣。而这世间任何的果,无论善恶,都因天时地利人和而聚集。而法律、道德尽管约束恶因或恶果,却只对有希望、有动力、有光芒可追寻的人有意义。

那些不被看见的、不被接纳的人,若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经过许久的压抑,则道德、法律意识开始松动。因为在他们的感受里,既然人间无意义,那么人间的法律、道德也无意义,是可以被放弃的东西。而放弃的极致,可以是毁灭。

恩准来自少女

张东升问岳父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学习摄影,岳父的答案却指向他的婚姻,劝其趁早离婚。在他的感受里,这是对于自己和妻子的挑拨离间,而妻子,是他活在世上唯一的救命稻草,为了抓住妻子,他甚至可以忽略妻子过得并不幸福的事实。

于是,他展露自己阴冷、琢磨不透的一面,形成了第一次谋杀的终极动力。而丁可也非常应景的在这一段使用了不协和音响、突如其来的音效,短促的低音,整段音乐集中在较低的频段,在短短1分15秒中,底鼓的速度不断加快,完整描述张东升谋杀念头升起到聚合的过程,非常巧妙。

有意思的是,这段音乐的名字叫<恩准来自少女>。若不是因为普普的存在,严良便不会带她出逃福利院,不会遇见朱朝阳,不会上山,三人便不会记录下张东升的谋杀,也不会有后来的交易,也因此,张东升兴许就逃过一劫,就此收手,依然以一个“守法公民”的身份继续生活。

可生活不如他所愿,因为山峦对面拍下他谋杀行为的三个孩子,跟他一样,同样缺乏社会规则的约束,不同的是,张东升是放弃了规则,而这三位小孩,是还未建立起规则。当人游离在文明之外,无论年龄,都只被那层原始的生命力而驱动,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一切没有得到祝福的生命,都藏着强大的毁灭性。

祈求生命之时

当朱朝阳、严良、普普在相机里发现张东升的罪行,他们并没有扮演正义者的角色,而是将证据作为把柄,其目的是为了拯救普普患白血病的弟弟。普普掏出合照,向朱朝阳说明其真实来意,打消了后者报警的念头。

这一段配乐的名字非常写实,叫<祈求生命之时>,若以普世的道德观来看待,这份祈求,着实需要被祈求者作出巨大的道德牺牲,并且要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最终,朱朝阳妥协,因为比起道德,这两位朋友更重要。

如同全剧中一切描述弥漫性感受的配乐一样,丁可在这一段依然使用了绵长的弦乐、较高的频段,免去律动,仅有钢琴点缀,以此对情绪进行煽动。而实际上,假若这个段落换成如<恩准来自少女>一样的短促底鼓、不协和音响、较多的低频所塑造的悬疑感、神秘感,也同样可行。

因为当三个孩子决定不去报警,他们便离恶果愈来愈近。尽管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真正威胁张东升,却已经蓄势待发。

隐秘的角落

于许多人来说,“原生家庭”给人的影响极其复杂,难以用言语描述。儿时的严良被送去福利院,孤身一人。普普则年纪更小,却拥有着通透的灵气。以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完全没有必要逃离,而是寻求福利院的帮助。但反过来想,他们出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福利院的人,不值得信任。

其实从解决问题的路径上来说,孩子比成年人更直接,因为他们不在乎规则,他们没有见过规则。于是一切都变得简单,为了达到自己认为值得的目标,那就离开福利院,去探索别的方式。

换句话说,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都有一套处理问题的方式,当孩子不被成年人看见、接纳,那么孩子也会失望,他们会远离成年人的规则,因为成年人不可信。而这样的动力,是三个孩子的心灵底色,剩下的相遇,是偶然,也是人和。至于孩子最终在缺乏成年人帮助的情况下,会形成什么样的人格,难以预料。

朱晶晶采脏朱朝阳的新鞋,王瑶则在一旁以几乎不耐烦的方式道歉。朱朝阳虽然沉默,却暗藏愤怒,以他的习惯,愤怒要被压抑。这一段的配乐,丁可依然以不协和音响进行塑造,紧张、不安。对应朱朝阳的沉默,音乐起到旁白作用,这是告知观众,朱朝阳正在经历痛苦,他无法向父亲倾诉,因为踩脏他鞋的,是父亲的女儿,他爱他的父亲,他愿意沉默。

同时,他也无法向母亲倾诉,因为他害怕他的母亲,被迫沉默。而这部剧的天时地利人和在于,当三个孩子最需要彼此的时候,他们阴差阳错地聚在了一起,避开了成年人的世界,在没有黑白的灰色地带里共同成长。这个地带,我们可以点题称之为“隐秘的角落”。而这样的友谊,可爱,也可怖。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将张东升谋杀的证据作为把柄,是三个孩子的秘密。他们似乎更符合“为成大善,不拘小恶”的道理,为了救欣欣,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因为欣欣是普普的弟弟,而普普,是他们最好的朋友。张东升问朱朝阳,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朱朝阳说,为了朋友。实际上,这份执着,很动人。当朱晶晶坠落死亡,普普和朱朝阳之间的连接则更为紧密,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只介于他们二人之间的秘密。

在《隐秘的角落》原声专辑里,有一首名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作品,为了使其充满阴冷感,除去不协和音响、突兀飘渺的合成器低音之外,丁可还加入了经过处理的人声,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没有舌头”、“没有身体”、“拖着半截身体爬行”的场景,很有想法,很出彩,也很可怕。但它应用的段落,先是朝阳父亲因痛失女儿后,抱着儿子痛哭,再有朝阳母亲给王瑶递上纸巾。

原本的悲伤情绪在音乐的煽动中,幻化成了停尸房一般的阴冷。的确,对于朱朝阳的父亲和王瑶而言,心头剜肉的痛,已经使二人心如死灰。而于朱朝阳而言,自从父亲和王瑶结婚,生下了朱晶晶,他便再也没有感受过足够的父爱,而这一次父亲的拥抱,竟付出死亡的代价。

而另一边,当朝阳的母亲给倚坐在墙边的王瑶递去纸巾时,她并没有蹲下来平视后者,这个动作夹杂了同为母亲的共情,以及同时存在的不情不愿,因为正是王瑶的出现,搅乱了她的生活,递纸巾这个行为的背后,还有被压抑的恨。

偷偷作乐

而随之而来的场景,是朱朝阳的母亲因朱晶晶的死亡唤醒了害怕失去儿子的恐惧,于是她在背后抱住朱朝阳。这一段的配乐,名叫<偷偷作乐>,同样的不协和音响、同样刺耳、突兀的声音,在音乐的煽动下,妈妈抱住儿子的行为变得相当可怖。

因朱朝阳的妈妈是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烈的人,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之后,她对于生命中男性角色的期待转移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像张东升毫无底线地爱着自己的妻子,而忽略妻子的感受,因为他没有退路。

朱朝阳的母亲也毫无底线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而忽略儿子的感受,她也没有退路。强迫儿子喝牛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让儿子喝牛奶的真实动机,是为了让她自己得到满足,于是她可以成就自己在这个世上唯一让她觉得有价值的身份,即“我是一个好妈妈”。朱朝阳的窒息感,难以想象。

其实,爱的本质是粗犷且没有边界的,一个有能力爱他人的人,只有在自我的人格相对独立、健康的状态下,才能让爱成为正能量,否则,则是一场以爱为名的绑架和灾难。而尽管对于爱的话题,无论千年的宗教,或百年的心理学,都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可是付诸实践,何其难。有时,那个偷偷作乐的,不是具象的人,而是看不见的命运。

请把爱给我

当朱朝阳的父亲承诺他生日的陪伴,却因王瑶的电话而散场,留下朱朝阳独自一人。父亲的突然离开是因为女儿的尸体即将被焚化,而焚化的含义,是彻底消亡。

对应朱朝阳的生日,镜头在二者间穿插,一死,一生。

而这个片段的配乐,是全剧中最为阴冷片段之一,除去底鼓和贝斯所制造的低频之外,还连续在军鼓部分换了好几种不同的音色,加入较大的混响和延时、力度较大的叮叮镲,以及突然的停顿,而最让人感觉阴森的,莫过于人声部分的不协和音响,如同婴儿垂死般的呻吟。

这段配乐名为<请把爱给我>,却集中了非常多的恐怖片配乐元素,这是丁可做得很棒的一个地方。原著紫金陈曾表述,这个故事一定要充满阳光,因为只有在阳光下,才更能透露出它的阴冷。而无论是导演在这个片段上的剪辑安排,还是丁可为此所创作的阴冷配乐,都贴合了这个含义。这个片段,是朱朝阳真正决定和严良、普普一起对付张东升的时刻。自此之后,所有的恶果都已经无法挽回。

路过与腌制

王瑶怀疑朱朝阳杀了朱晶晶,被王立得知,于是绑架朱朝阳,却被张东升杀死。当他拖着王立的尸体从朱朝阳面前走过,配乐依然阴冷,聚集一切恐怖元素。

红灯闪烁,朱朝阳已经目睹太多难以承受的事件,他很痛苦,而不远处拖着尸体的张东升也一样痛苦。正巧,这段配乐的名字叫<路过你的痛苦>。随后,王立被弃尸冰柜,配乐的名字非常幽默,叫<放进去腌制几天>。

比一个年轻人小一点的鹤

在整部剧的配乐中,丁可不仅仅创作了原声,同时也创作了一首名为<比一个年轻人小一点的鹤>,歌词中有这样一句:“是你么,虔诚的淡蓝色的魂魄,厌倦了洁驳,骑着污浊的白鹤”。为何魂魄虔诚,而白鹤污浊。

当人降临在世上,却与爱绝缘,怀揣着追寻光芒的心,却不断被拒绝。好似一条在泥潭中挣扎的鱼,渴望海的蓝色,却无法脱身。于是,恐惧、惊悚被击碎,愤怒、仇恨被击碎,最里层的,只有绵延不尽地悲伤,像永不停止的长音,从希望的那边背过身,留下一团无解的朦胧。

柔情的缝隙中

当张东升带着严良、朱朝阳、普普三人一起吃汉堡时,他们问起彼此的愿望,张东升说:“我希望一切可以重来”。同样的长音、明亮的高频,却伴随哭泣般的人声。这就是<柔情的缝隙中>。

张东升已经无法从绝望的深渊中爬上来了,曾经的他被最亲的人伤害,他压抑情绪,不懂得表达,孤身一人在心灵的荒岛上求生,对着镜子微笑,一次次戴上假发。他身处现实,却也需要童话。

而人,终归是人,而活生生的人,都是善恶的复合体。文明将我们约束在道德里,可我们的祖先也曾是手持长矛同野兽搏斗的生灵,那层血性和残忍,一直都留在我们的基因中。

遗憾的是,当一个人的残忍真正显露,他便会彻底被遗弃。法律不可侵犯,现代文明的边界,不可侵犯。配乐中哭泣的人声,是张东升的绝望,因为他终于毁灭了曾努力守护的一切。爱的温暖,再也不会降临到他的身上。无助、可怜、可恨、失败。

悲伤的习惯

朱朝阳的父亲死去,一记无可挽回的重创。这个片段的配乐名为<悲伤的习惯>,当弥漫性的痛苦以终极的方式再次降临,他已经变得和张东升一样。而磨难并不一定历练人,创伤并不能使人成熟。更多时候,它留下的痛苦大概率无法被处理。

创伤的深处是情感的隔离,情感是人类天生的部分,情感被隔离,作为人的人性也被隔离。这将使人塑造外壳包裹自己的痛苦,恐惧的背后是愤怒,愤怒的背后是悲伤,悲伤成为习惯,人就即将堕入深渊,断绝和世界的连接。而朝阳若是朝阳,则必定东升,可那东升的太阳,却要坍塌,幻化成黑洞。

昔日,没有光彩

其实,在故事的结尾,朱晶晶、王瑶、王立、普普、严良、张东升,以及朱朝阳的父亲都没有离去,这些人都将化作一团团迷雾,笼罩在朱朝阳之后的人生中。

全剧最后一首配乐名叫<昔日,没有光彩>,依然充斥着弦乐的长音,当后半段的鼓出现时,情绪被推向顶端,好似绝望的人嚎啕大哭。而的确,他们的昔日,都没有光彩,更遗憾的是,朱朝阳的未来,也不一定有光彩,他将独自一人,带着所有人的创伤,继续走向未知。

《隐秘的角落》是一部信息量巨大的影视作品,剧情的背后,是一颗又一颗活生生的,带着创伤跳动的心。其实这样的信息,无论是通过影视还是音乐,还是二者的结合,都难以完全展现,因为人深层意识和情绪的复杂程度,远超过艺术和语言。

纵观全剧的配乐,主要应用在塑造悬疑、惊悚,以及煽动悲伤情绪的段落。于前者而言,其特点主要集中在打击乐器、低频、不协和音响、突兀感上,于后者而言,打击乐器较少,律动减弱、高频更多、协和性音响更多、绵延感更强。

另一个为人称赞的地方是丁可用了许多氛围及电子音乐的元素,非常大胆,在国内的影视配乐中,不多见。

许多人说,这部作品的配乐是“阴乐”,因为它太过阴冷,这话没有问题,因为人心的深处,的确有着极为阴冷的一面,但若生命力得到祝福,那它的光芒和热量,我们也未必就已经遇见,也许光的那端,银河里真的有船,载着白兔,没有浆和帆,也一样前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隐秘的角落》OST:用配乐勾勒人性底色

若有配乐点缀,则能充当角色内心活动的旁白,说出主人公因压抑而未曾表达的心里话,这一次,丁可充当了表达的助力者。

文|小鹿角音乐评论

人有三层,第一层装满欲望,是生命力,也是原动力。第二层装满道德、法律、人情世界,用来约束欲望。第三层是行为,做出最终的选择,决定一个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生命力。

而生命力本是一团混沌,若被祝福、接纳,它就发光,能在这三层之间自由流动,在文明的规则里,绽放力量。若被诅咒、拒绝,它便毁灭他人,也毁灭自己。毁灭的动因,我们叫它“未被哀悼的创伤。”在它的深处,藏着的是弥散不断的悲伤。

在《隐秘的角落中》中,当悲伤降临,难以言语,唯有沉默或痛哭。若有配乐点缀,则能充当角色内心活动的旁白,说出主人公因压抑而未曾表达的心里话,这一次,丁可充当了表达的助力者。

爱比死更晚

作为一个成年人,张东升从未融入这个世界,他严重脱发,每一个身份都未曾被接纳。作为老师,他谈论笛卡尔和童话,恍恍惚惚,没有回应,只不过希望自己的才华被人看见,哪怕台下坐着的,是一群孩子。作为丈夫,他身体不好,喜欢剪着短发的女孩儿,却无法生育,遭妻子背叛。创伤积累,动了杀心。普普出现,却唤醒他渴望成为父亲的本能,又亲眼见她死去,可惜了。

于是,丁可为这一段所作的配乐,名为<爱比死更晚>,充斥着弦乐绵延不断的长音,混响和延时所叠加而来的空间感,以及更倾向于传统功能性的和声,使声音不会向着“难以预料”的方向倾斜。因为悲伤,本就是一种绵延不断、孤身一人、无望且缺乏惊喜的感受,至于希望,不知何时来临。前方依然一片混沌。

绵绵细雨

混沌里虽可以藏下凶兆,也可以怀揣光芒。而无论凶或吉,在探索前,都是未知。于是,旅程的开端,令人期待。朱朝阳、严良、普普三人爬过屋顶,朝远处呐喊, 是友谊的萌芽,也是旅程的前奏。

眼前,是城市的天际线,绵延起伏,伸向远处,那里的月亮有蓝色的光,年幼的生命力将得到绽放,朱朝阳第一次微弱地感觉到,生而为人,不是只有压抑。他目视前方,有了力量。因为终于有人,愿意陪伴他,在混沌里探索,也许,曾经的褶皱,能被抚平。

这一段的配乐,名叫<绵绵细雨>,长音不断,混响巨大,音响效果较为和谐,频段偏高,显得明亮,预示希望。不过,若将这段配乐用在情绪更为悲伤的片段,也同样可以起到效果。

纵观《隐秘的角落》全剧,丁可用了很多律动相对较弱、高频更多、音响更协和、和声逻辑更传统、长音较多的方式进行创作。这些配乐所应用的情节,都是对于弥漫性情绪的煽动,而悲伤可以弥漫,希望也可以弥漫。二者是一体两面,都指向未知的前路。

遗憾的是,前路没有光,只有黑暗。当三人决定上山,同山脚下的张东升擦肩而过,一切恶果便有了因,且环环相扣。而这世间任何的果,无论善恶,都因天时地利人和而聚集。而法律、道德尽管约束恶因或恶果,却只对有希望、有动力、有光芒可追寻的人有意义。

那些不被看见的、不被接纳的人,若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经过许久的压抑,则道德、法律意识开始松动。因为在他们的感受里,既然人间无意义,那么人间的法律、道德也无意义,是可以被放弃的东西。而放弃的极致,可以是毁灭。

恩准来自少女

张东升问岳父自己是否还有机会学习摄影,岳父的答案却指向他的婚姻,劝其趁早离婚。在他的感受里,这是对于自己和妻子的挑拨离间,而妻子,是他活在世上唯一的救命稻草,为了抓住妻子,他甚至可以忽略妻子过得并不幸福的事实。

于是,他展露自己阴冷、琢磨不透的一面,形成了第一次谋杀的终极动力。而丁可也非常应景的在这一段使用了不协和音响、突如其来的音效,短促的低音,整段音乐集中在较低的频段,在短短1分15秒中,底鼓的速度不断加快,完整描述张东升谋杀念头升起到聚合的过程,非常巧妙。

有意思的是,这段音乐的名字叫<恩准来自少女>。若不是因为普普的存在,严良便不会带她出逃福利院,不会遇见朱朝阳,不会上山,三人便不会记录下张东升的谋杀,也不会有后来的交易,也因此,张东升兴许就逃过一劫,就此收手,依然以一个“守法公民”的身份继续生活。

可生活不如他所愿,因为山峦对面拍下他谋杀行为的三个孩子,跟他一样,同样缺乏社会规则的约束,不同的是,张东升是放弃了规则,而这三位小孩,是还未建立起规则。当人游离在文明之外,无论年龄,都只被那层原始的生命力而驱动,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一切没有得到祝福的生命,都藏着强大的毁灭性。

祈求生命之时

当朱朝阳、严良、普普在相机里发现张东升的罪行,他们并没有扮演正义者的角色,而是将证据作为把柄,其目的是为了拯救普普患白血病的弟弟。普普掏出合照,向朱朝阳说明其真实来意,打消了后者报警的念头。

这一段配乐的名字非常写实,叫<祈求生命之时>,若以普世的道德观来看待,这份祈求,着实需要被祈求者作出巨大的道德牺牲,并且要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最终,朱朝阳妥协,因为比起道德,这两位朋友更重要。

如同全剧中一切描述弥漫性感受的配乐一样,丁可在这一段依然使用了绵长的弦乐、较高的频段,免去律动,仅有钢琴点缀,以此对情绪进行煽动。而实际上,假若这个段落换成如<恩准来自少女>一样的短促底鼓、不协和音响、较多的低频所塑造的悬疑感、神秘感,也同样可行。

因为当三个孩子决定不去报警,他们便离恶果愈来愈近。尽管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没有真正威胁张东升,却已经蓄势待发。

隐秘的角落

于许多人来说,“原生家庭”给人的影响极其复杂,难以用言语描述。儿时的严良被送去福利院,孤身一人。普普则年纪更小,却拥有着通透的灵气。以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完全没有必要逃离,而是寻求福利院的帮助。但反过来想,他们出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福利院的人,不值得信任。

其实从解决问题的路径上来说,孩子比成年人更直接,因为他们不在乎规则,他们没有见过规则。于是一切都变得简单,为了达到自己认为值得的目标,那就离开福利院,去探索别的方式。

换句话说,孩子和成年人一样,都有一套处理问题的方式,当孩子不被成年人看见、接纳,那么孩子也会失望,他们会远离成年人的规则,因为成年人不可信。而这样的动力,是三个孩子的心灵底色,剩下的相遇,是偶然,也是人和。至于孩子最终在缺乏成年人帮助的情况下,会形成什么样的人格,难以预料。

朱晶晶采脏朱朝阳的新鞋,王瑶则在一旁以几乎不耐烦的方式道歉。朱朝阳虽然沉默,却暗藏愤怒,以他的习惯,愤怒要被压抑。这一段的配乐,丁可依然以不协和音响进行塑造,紧张、不安。对应朱朝阳的沉默,音乐起到旁白作用,这是告知观众,朱朝阳正在经历痛苦,他无法向父亲倾诉,因为踩脏他鞋的,是父亲的女儿,他爱他的父亲,他愿意沉默。

同时,他也无法向母亲倾诉,因为他害怕他的母亲,被迫沉默。而这部剧的天时地利人和在于,当三个孩子最需要彼此的时候,他们阴差阳错地聚在了一起,避开了成年人的世界,在没有黑白的灰色地带里共同成长。这个地带,我们可以点题称之为“隐秘的角落”。而这样的友谊,可爱,也可怖。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将张东升谋杀的证据作为把柄,是三个孩子的秘密。他们似乎更符合“为成大善,不拘小恶”的道理,为了救欣欣,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因为欣欣是普普的弟弟,而普普,是他们最好的朋友。张东升问朱朝阳,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朱朝阳说,为了朋友。实际上,这份执着,很动人。当朱晶晶坠落死亡,普普和朱朝阳之间的连接则更为紧密,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只介于他们二人之间的秘密。

在《隐秘的角落》原声专辑里,有一首名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作品,为了使其充满阴冷感,除去不协和音响、突兀飘渺的合成器低音之外,丁可还加入了经过处理的人声,使人很容易联想到“没有舌头”、“没有身体”、“拖着半截身体爬行”的场景,很有想法,很出彩,也很可怕。但它应用的段落,先是朝阳父亲因痛失女儿后,抱着儿子痛哭,再有朝阳母亲给王瑶递上纸巾。

原本的悲伤情绪在音乐的煽动中,幻化成了停尸房一般的阴冷。的确,对于朱朝阳的父亲和王瑶而言,心头剜肉的痛,已经使二人心如死灰。而于朱朝阳而言,自从父亲和王瑶结婚,生下了朱晶晶,他便再也没有感受过足够的父爱,而这一次父亲的拥抱,竟付出死亡的代价。

而另一边,当朝阳的母亲给倚坐在墙边的王瑶递去纸巾时,她并没有蹲下来平视后者,这个动作夹杂了同为母亲的共情,以及同时存在的不情不愿,因为正是王瑶的出现,搅乱了她的生活,递纸巾这个行为的背后,还有被压抑的恨。

偷偷作乐

而随之而来的场景,是朱朝阳的母亲因朱晶晶的死亡唤醒了害怕失去儿子的恐惧,于是她在背后抱住朱朝阳。这一段的配乐,名叫<偷偷作乐>,同样的不协和音响、同样刺耳、突兀的声音,在音乐的煽动下,妈妈抱住儿子的行为变得相当可怖。

因朱朝阳的妈妈是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烈的人,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之后,她对于生命中男性角色的期待转移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像张东升毫无底线地爱着自己的妻子,而忽略妻子的感受,因为他没有退路。

朱朝阳的母亲也毫无底线地爱着自己的儿子,而忽略儿子的感受,她也没有退路。强迫儿子喝牛奶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让儿子喝牛奶的真实动机,是为了让她自己得到满足,于是她可以成就自己在这个世上唯一让她觉得有价值的身份,即“我是一个好妈妈”。朱朝阳的窒息感,难以想象。

其实,爱的本质是粗犷且没有边界的,一个有能力爱他人的人,只有在自我的人格相对独立、健康的状态下,才能让爱成为正能量,否则,则是一场以爱为名的绑架和灾难。而尽管对于爱的话题,无论千年的宗教,或百年的心理学,都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可是付诸实践,何其难。有时,那个偷偷作乐的,不是具象的人,而是看不见的命运。

请把爱给我

当朱朝阳的父亲承诺他生日的陪伴,却因王瑶的电话而散场,留下朱朝阳独自一人。父亲的突然离开是因为女儿的尸体即将被焚化,而焚化的含义,是彻底消亡。

对应朱朝阳的生日,镜头在二者间穿插,一死,一生。

而这个片段的配乐,是全剧中最为阴冷片段之一,除去底鼓和贝斯所制造的低频之外,还连续在军鼓部分换了好几种不同的音色,加入较大的混响和延时、力度较大的叮叮镲,以及突然的停顿,而最让人感觉阴森的,莫过于人声部分的不协和音响,如同婴儿垂死般的呻吟。

这段配乐名为<请把爱给我>,却集中了非常多的恐怖片配乐元素,这是丁可做得很棒的一个地方。原著紫金陈曾表述,这个故事一定要充满阳光,因为只有在阳光下,才更能透露出它的阴冷。而无论是导演在这个片段上的剪辑安排,还是丁可为此所创作的阴冷配乐,都贴合了这个含义。这个片段,是朱朝阳真正决定和严良、普普一起对付张东升的时刻。自此之后,所有的恶果都已经无法挽回。

路过与腌制

王瑶怀疑朱朝阳杀了朱晶晶,被王立得知,于是绑架朱朝阳,却被张东升杀死。当他拖着王立的尸体从朱朝阳面前走过,配乐依然阴冷,聚集一切恐怖元素。

红灯闪烁,朱朝阳已经目睹太多难以承受的事件,他很痛苦,而不远处拖着尸体的张东升也一样痛苦。正巧,这段配乐的名字叫<路过你的痛苦>。随后,王立被弃尸冰柜,配乐的名字非常幽默,叫<放进去腌制几天>。

比一个年轻人小一点的鹤

在整部剧的配乐中,丁可不仅仅创作了原声,同时也创作了一首名为<比一个年轻人小一点的鹤>,歌词中有这样一句:“是你么,虔诚的淡蓝色的魂魄,厌倦了洁驳,骑着污浊的白鹤”。为何魂魄虔诚,而白鹤污浊。

当人降临在世上,却与爱绝缘,怀揣着追寻光芒的心,却不断被拒绝。好似一条在泥潭中挣扎的鱼,渴望海的蓝色,却无法脱身。于是,恐惧、惊悚被击碎,愤怒、仇恨被击碎,最里层的,只有绵延不尽地悲伤,像永不停止的长音,从希望的那边背过身,留下一团无解的朦胧。

柔情的缝隙中

当张东升带着严良、朱朝阳、普普三人一起吃汉堡时,他们问起彼此的愿望,张东升说:“我希望一切可以重来”。同样的长音、明亮的高频,却伴随哭泣般的人声。这就是<柔情的缝隙中>。

张东升已经无法从绝望的深渊中爬上来了,曾经的他被最亲的人伤害,他压抑情绪,不懂得表达,孤身一人在心灵的荒岛上求生,对着镜子微笑,一次次戴上假发。他身处现实,却也需要童话。

而人,终归是人,而活生生的人,都是善恶的复合体。文明将我们约束在道德里,可我们的祖先也曾是手持长矛同野兽搏斗的生灵,那层血性和残忍,一直都留在我们的基因中。

遗憾的是,当一个人的残忍真正显露,他便会彻底被遗弃。法律不可侵犯,现代文明的边界,不可侵犯。配乐中哭泣的人声,是张东升的绝望,因为他终于毁灭了曾努力守护的一切。爱的温暖,再也不会降临到他的身上。无助、可怜、可恨、失败。

悲伤的习惯

朱朝阳的父亲死去,一记无可挽回的重创。这个片段的配乐名为<悲伤的习惯>,当弥漫性的痛苦以终极的方式再次降临,他已经变得和张东升一样。而磨难并不一定历练人,创伤并不能使人成熟。更多时候,它留下的痛苦大概率无法被处理。

创伤的深处是情感的隔离,情感是人类天生的部分,情感被隔离,作为人的人性也被隔离。这将使人塑造外壳包裹自己的痛苦,恐惧的背后是愤怒,愤怒的背后是悲伤,悲伤成为习惯,人就即将堕入深渊,断绝和世界的连接。而朝阳若是朝阳,则必定东升,可那东升的太阳,却要坍塌,幻化成黑洞。

昔日,没有光彩

其实,在故事的结尾,朱晶晶、王瑶、王立、普普、严良、张东升,以及朱朝阳的父亲都没有离去,这些人都将化作一团团迷雾,笼罩在朱朝阳之后的人生中。

全剧最后一首配乐名叫<昔日,没有光彩>,依然充斥着弦乐的长音,当后半段的鼓出现时,情绪被推向顶端,好似绝望的人嚎啕大哭。而的确,他们的昔日,都没有光彩,更遗憾的是,朱朝阳的未来,也不一定有光彩,他将独自一人,带着所有人的创伤,继续走向未知。

《隐秘的角落》是一部信息量巨大的影视作品,剧情的背后,是一颗又一颗活生生的,带着创伤跳动的心。其实这样的信息,无论是通过影视还是音乐,还是二者的结合,都难以完全展现,因为人深层意识和情绪的复杂程度,远超过艺术和语言。

纵观全剧的配乐,主要应用在塑造悬疑、惊悚,以及煽动悲伤情绪的段落。于前者而言,其特点主要集中在打击乐器、低频、不协和音响、突兀感上,于后者而言,打击乐器较少,律动减弱、高频更多、协和性音响更多、绵延感更强。

另一个为人称赞的地方是丁可用了许多氛围及电子音乐的元素,非常大胆,在国内的影视配乐中,不多见。

许多人说,这部作品的配乐是“阴乐”,因为它太过阴冷,这话没有问题,因为人心的深处,的确有着极为阴冷的一面,但若生命力得到祝福,那它的光芒和热量,我们也未必就已经遇见,也许光的那端,银河里真的有船,载着白兔,没有浆和帆,也一样前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