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炉火,炉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炉火,炉火

​冬天来了,炉火已经成了一种遥远的记忆了,大家围着一圈炭火,伸出冻得通红的手,看手心在炭火的温暖下,慢慢变红,一个冬天的美梦,除了暖暖的被窝,一顿热气腾腾的晚饭,恐怕就是一炉炭火了吧。

最近,每天气温都是零下10度左右,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元旦下的小雪还没有化完。可是,早晨一到学校,每个教室门口都生着一盆火。孩子们抬火盆的抬火盆,加炭的加炭,加柴的加柴,添松毛的添松毛,点火的点火,吹的吹,扇的扇。有的用笤帚扇,有的用板子扇,有的用帽子扇。围着一盆蓬勃的火苗,虽然寒风吹得烟灰乱窜,被烟熏得流泪,呛得出不来气儿,围着火盆转着圈地躲烟,心里也觉得温暖。

木棍烧着了,可以不用管,燃着的柴禾和火炭会把木炭引燃,但孩子们还是不想进教室读书,巴望着火盆,磨蹭着。没事儿找事儿,要么拿笤帚把火盆边沿儿的火灰扫一扫,或者把烧得要掉下来的木棍理一理,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老师说了几遍,还不舍得进去。等柴禾燃尽了,木炭都引燃了,老师说:把火盆抬进去。你看,一下子跑出来几个,抢着抬,可是,抬火盆只能要两个人呀,其他人只好悻悻地跟着。

现在,烧炭火的火盆,差不多已经成为文物了,可是我们学校老师和学生,冬天还都是靠烤炭火取暖。这种古老的取暖方式,让冬天成为冬天,让冬天更像冬天,让冬夜更接近一首唐诗的意韵。炉火,让人也更闲散慵懒,更容易思乡怀旧,更相互贴近亲切。当冬天和炉火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时,就会发出火焰的暗红,感觉上立即就温暖了许多。因为我们住在大山里,冬天便随时可以生起柴禾炉子,周围这片方圆几十公里的大森林赐给了我们这个幸福。

现在烧木炭的已经很少了,需要有政府批的砍伐证才可以有计划地间伐部分山林。木炭很贵,一斤要2元左右,而且很难买。今年,校长联系了好多地方,才拉回一车3500斤木炭,明年就不用发愁了,有木炭烤火了。

学校也考虑过改变冬天取暖的方式,但都不可行。第一种想法,家长也比较赞同的方案是,用柴火炉子。我们山里家庭现在比较流行用一种柴火炉子。用废旧煤气罐去掉顶部,盖上钢板,下面焊上三只脚,中间肚子上开一小门,好填柴火。顶部钢板上挖孔,连接粗管子通往室外。这样的炉子烧起来,整个屋子非常暖和,但太费柴火,小树枝根本不经烧,要不停地填柴禾。他们都是把很粗的大木头锯成20公分左右长,填进去,比较耐烧,不至于忙不停地加柴火。这种炉子一天一般都要烧去200多斤木柴,太浪费。那么一个冬天,学生家长就要交来几千斤劈柴,一个教室就要烧掉几千斤上万斤木柴,我们的教室太小,根本码不了这么多劈柴。这样,对森林破坏太大,所以这种方法不可行。

第二种讨论方案是烧煤球。烧煤球不方便的地方是,下午4点多就放学了,煤炉子一般密封都不好,即使加两块煤球,夜晚没有人管理,早晨来了,也很容易灭。早晨来了再引燃煤球,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山里太冷,学生早读和第一节课冻得受不了。没有木炭和柴禾来得快,来得及时。

第三种想法是烤电。每个教室用电暖气(不是空调),方便节能。但我们的教学楼设计比较早,线路老化,如果楼上7个教室和两个办公室都同时用大功率的电暖气,线路根本承受不了。而且这一批电暖器,学校没钱买,让学生负担,费用太高,所以,这个方法也不可行。

所以,暂时我们还是用延续了几十年的老办法,烤木炭。烤木炭,要谨防中炭毒,所以,老师要经常记得开门通风。我班的教室经常开一小扇窗户,就不用担心中毒的问题。今年,我们班学生交钱买了4袋木炭,100来斤,学校发给每个班级4袋儿,也有100多斤,加上去年我们剩下的70斤,应该可以过一个温暖的冬天了。

我最近调成了三年级的班主任。三年级的孩子小,不会独立生火,所以,我每天早晨都要提前来给他们生火。也许是农村长大的吧,从小就帮奶奶烧锅,一个烧火丫头。我最喜欢烧火,特别是冬天,吐着火焰的灶台,温暖的厨房,是我们最喜欢呆的地方。每天早晨,我都烧许多树枝,给孩子们燃一大盆火,旺旺的火。然后搬进教室,搬进哇哇的读书声里,每次搬进去好像他们读书的声音更响亮一些。孩子们就像火,总是快乐欢腾的,不知疲倦地活跃着。

我们的教室很小,只有两间屋子,因为山区的生源也少。外面虽然寒风刺骨,屋里一盆炭火,旺旺的,感觉教室里也很暖和。课堂上,孩子们写写字,也可以来烤烤手。下课了,七八个学生都围在火盆边上,一小堆儿,炭火上,都伸着小黑手小红手。

中午放学,值日生要负责蒙火。先加一些木炭,然后用小铁锹铲了火盆周围的火灰,把炭火盖着,减慢它燃烧的速度。但也不能盖得太严,太厚,这样火容易灭。下午,谁先来了,要扒开炭火,再加些木炭。

偶尔,中午放学,孩子们都火急火燎地往家跑,值日生忘了加炭蒙火。或者下午来了,都玩儿忘记了,火在那里冻得凉了。快上课了,才想起来,扒开一看,炭烧完了,或者蒙灭了,火灰里只剩下几粒火星星儿。于是,拿了笤帚,书本子,木板子,撅着屁股一阵猛扇。等到上课,老师进来,一屋子灰。有的嫌扇得太慢,干脆抓几把松毛,把个教室烧得狼烟四起,用我们信阳话说,狼烟杠杠的。

这一般都是低年级学生的笑话,高年级学生,都已经很有经验,火盆管理得很好,几乎不用老师操心了。有时候,小孩子们不知道精打细算,明明下午第三节课了,还忙着加炭,结果,放学铃响了,教室里还有一盆通红通红的旺火。

现在我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总怕他们冻着了。别人的课,下课了,我也赶快去给他们火盆添炭。放学了,把教室和办公室的炭火蒙好才走。中午,也早早过去,把炭火扒开,加炭,挖空,垒好。他们来上课时,让教室里尽量是温暖的。一天要十多次地进出,保护着一盆火。有时教室里的火灭了,就用办公室里的炭火帮他们引燃。烧炭火也很讲究技术,没有经验也烧不着,烧不旺。俗话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架空,有氧气进来,但也不能架太高,要留有透气的壑口。大的木炭用来架起,碎的炭沫子放在周围。冬天气流下沉,着的炭火要放在上面,灭的木炭放下面。春天气流上升,燃着的木炭要放下面。

最近,复习课,尽量让他们多读,少写。虽然戴了手套,可一个个小手还是冻得通红,毕竟我们的教室封闭不好,玻璃很薄,门也有大缝。一盆炭火,让人看着感觉温暖,室温也提高不了多少。而且要经常开门,以防中毒。可你什么时候问他们,冷不冷呀,他们都是干脆愉快地回答:不冷,一点也不冷。

下午放学后,把各个班级剩余的炭火收集到我办公室的火盆里,然后和老公一起在办公室里烤火,烤到很晚。家里很冷,也没有什么家务要做,家也很近,就在校园里面。拿一把火钳,把炭火打倒再垒起,垒起再打倒,垒成自己想要的城或者堡,或者自己想象的小桥。有时候我们打开学生听磁带的收录机,在一首首音乐里等待天黑。

我们带了山核桃、花生或者馒头片、糍粑来烤着吃。还提来红薯和土豆来烧着吃。冷清的傍晚,在盼望的香气里,时间总是过得快一些,心里也更充实一些。我买的红薯有些大,不容易烧熟,切开,容易粘上火灰。只好用高压锅蒸熟了,再带到办公室来烤。而土豆是不用切的。山里人沙土薄地里种的土豆不太大,光溜溜的,没有化肥农药,烧得满屋子香气。熟了掰开,沙沙的,粉粉的,烫烫的。在两只手里倒着,往嘴里喂着,不住的喊着:好烫啊,好烫啊。

我烧土豆已经烧出心得。不能放在明火旁边硬烤。放远了,半天烤不熟,急死人,不停翻过来翻过去,捏一遍又捏一遍,还是硬的。念叨:咋还不熟呢,咋还不熟呢。放近了,容易糊,即使烤熟了,大部分土豆都又糊又硬,可吃的部分已经不多了。最好的办法是把炭火拢到一边,火堆下的热烫火灰扒一个窝,放进三五个土豆,然后盖上热火灰,火灰上再堆炭火。盖火灰的时候,土豆皮儿薄,被烫得突突地吐热气。过二十分钟,把土豆挖出来,翻个个,再埋进去。这样烧得快,受热均匀,外焦里软,皮儿好剥。老公给我讲他们小时候偷生产队的土豆,黄豆,麦穗儿,还有塘藕,都是用这种方法烧了吃。大家先弄来许多蒿草,把土豆埋在土里,蒿草架在上面烧。他说,藕烧了最好吃,不过藕不能太嫩。

我还带了茶缸,吃完烧烤,渴了,就在炭火上煮茶喝,煮谷雨前的野山茶。茶还是应该煮才好喝,最好用陶罐。

学校新来一个代课教师小徐,90年的小姑娘,我总叫她小朋友,她现在放学也不回住室,每天和我们一起烧土豆。她家是信阳市的,一个人才学做饭,我们有时候给她多烧几个土豆当晚饭,她回家再吃点点心。还有一个老师,闻到土豆核桃香也不走了,和小徐、我老公他们围着炭火打牌。我不会打牌,就不停地翻土豆,给他们倒水。烧好一个土豆,剥了,递给小徐,我替她起牌,她一边吃一边烫得吸溜吸溜地,眼睛还瞄着我起到好牌没有。

天黑了,从办公室窗户朝西望过去,一弯月亮挂在西边天空的树枝上,好大,好亮。树枝冻得线条生硬,而那新月弯儿朝下挂着,温暖柔软,清新明媚。校院里的那排平房,有两个窗户亮着灯,一个是胡老师家的,一个是殷小六家的。薄雪中瓦顶平房在沉沉的暮色里亮着窗户,背后是远山和有些落霞的天空,树枝上的新月,画面感很强,有种朦胧沉寂的美。山里的寂寞和寒冷,使这两扇亮着灯的窗户好温暖,就像那些在暮色森林里走了好远,忽然望见路尽头亮着的窗户一样。

拉灭了办公室的灯,关上门,一盆细碎的炭火,在窗户内的黑暗里好红亮,让人不忍离去。空气异常清冽,冻得人鼻子痒痒的。走在薄雪地上,戴好帽子手套,仰头看,新月又挂到另一棵树梢上去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炉火,炉火

​冬天来了,炉火已经成了一种遥远的记忆了,大家围着一圈炭火,伸出冻得通红的手,看手心在炭火的温暖下,慢慢变红,一个冬天的美梦,除了暖暖的被窝,一顿热气腾腾的晚饭,恐怕就是一炉炭火了吧。

最近,每天气温都是零下10度左右,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元旦下的小雪还没有化完。可是,早晨一到学校,每个教室门口都生着一盆火。孩子们抬火盆的抬火盆,加炭的加炭,加柴的加柴,添松毛的添松毛,点火的点火,吹的吹,扇的扇。有的用笤帚扇,有的用板子扇,有的用帽子扇。围着一盆蓬勃的火苗,虽然寒风吹得烟灰乱窜,被烟熏得流泪,呛得出不来气儿,围着火盆转着圈地躲烟,心里也觉得温暖。

木棍烧着了,可以不用管,燃着的柴禾和火炭会把木炭引燃,但孩子们还是不想进教室读书,巴望着火盆,磨蹭着。没事儿找事儿,要么拿笤帚把火盆边沿儿的火灰扫一扫,或者把烧得要掉下来的木棍理一理,一副恋恋不舍的样子,老师说了几遍,还不舍得进去。等柴禾燃尽了,木炭都引燃了,老师说:把火盆抬进去。你看,一下子跑出来几个,抢着抬,可是,抬火盆只能要两个人呀,其他人只好悻悻地跟着。

现在,烧炭火的火盆,差不多已经成为文物了,可是我们学校老师和学生,冬天还都是靠烤炭火取暖。这种古老的取暖方式,让冬天成为冬天,让冬天更像冬天,让冬夜更接近一首唐诗的意韵。炉火,让人也更闲散慵懒,更容易思乡怀旧,更相互贴近亲切。当冬天和炉火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时,就会发出火焰的暗红,感觉上立即就温暖了许多。因为我们住在大山里,冬天便随时可以生起柴禾炉子,周围这片方圆几十公里的大森林赐给了我们这个幸福。

现在烧木炭的已经很少了,需要有政府批的砍伐证才可以有计划地间伐部分山林。木炭很贵,一斤要2元左右,而且很难买。今年,校长联系了好多地方,才拉回一车3500斤木炭,明年就不用发愁了,有木炭烤火了。

学校也考虑过改变冬天取暖的方式,但都不可行。第一种想法,家长也比较赞同的方案是,用柴火炉子。我们山里家庭现在比较流行用一种柴火炉子。用废旧煤气罐去掉顶部,盖上钢板,下面焊上三只脚,中间肚子上开一小门,好填柴火。顶部钢板上挖孔,连接粗管子通往室外。这样的炉子烧起来,整个屋子非常暖和,但太费柴火,小树枝根本不经烧,要不停地填柴禾。他们都是把很粗的大木头锯成20公分左右长,填进去,比较耐烧,不至于忙不停地加柴火。这种炉子一天一般都要烧去200多斤木柴,太浪费。那么一个冬天,学生家长就要交来几千斤劈柴,一个教室就要烧掉几千斤上万斤木柴,我们的教室太小,根本码不了这么多劈柴。这样,对森林破坏太大,所以这种方法不可行。

第二种讨论方案是烧煤球。烧煤球不方便的地方是,下午4点多就放学了,煤炉子一般密封都不好,即使加两块煤球,夜晚没有人管理,早晨来了,也很容易灭。早晨来了再引燃煤球,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山里太冷,学生早读和第一节课冻得受不了。没有木炭和柴禾来得快,来得及时。

第三种想法是烤电。每个教室用电暖气(不是空调),方便节能。但我们的教学楼设计比较早,线路老化,如果楼上7个教室和两个办公室都同时用大功率的电暖气,线路根本承受不了。而且这一批电暖器,学校没钱买,让学生负担,费用太高,所以,这个方法也不可行。

所以,暂时我们还是用延续了几十年的老办法,烤木炭。烤木炭,要谨防中炭毒,所以,老师要经常记得开门通风。我班的教室经常开一小扇窗户,就不用担心中毒的问题。今年,我们班学生交钱买了4袋木炭,100来斤,学校发给每个班级4袋儿,也有100多斤,加上去年我们剩下的70斤,应该可以过一个温暖的冬天了。

我最近调成了三年级的班主任。三年级的孩子小,不会独立生火,所以,我每天早晨都要提前来给他们生火。也许是农村长大的吧,从小就帮奶奶烧锅,一个烧火丫头。我最喜欢烧火,特别是冬天,吐着火焰的灶台,温暖的厨房,是我们最喜欢呆的地方。每天早晨,我都烧许多树枝,给孩子们燃一大盆火,旺旺的火。然后搬进教室,搬进哇哇的读书声里,每次搬进去好像他们读书的声音更响亮一些。孩子们就像火,总是快乐欢腾的,不知疲倦地活跃着。

我们的教室很小,只有两间屋子,因为山区的生源也少。外面虽然寒风刺骨,屋里一盆炭火,旺旺的,感觉教室里也很暖和。课堂上,孩子们写写字,也可以来烤烤手。下课了,七八个学生都围在火盆边上,一小堆儿,炭火上,都伸着小黑手小红手。

中午放学,值日生要负责蒙火。先加一些木炭,然后用小铁锹铲了火盆周围的火灰,把炭火盖着,减慢它燃烧的速度。但也不能盖得太严,太厚,这样火容易灭。下午,谁先来了,要扒开炭火,再加些木炭。

偶尔,中午放学,孩子们都火急火燎地往家跑,值日生忘了加炭蒙火。或者下午来了,都玩儿忘记了,火在那里冻得凉了。快上课了,才想起来,扒开一看,炭烧完了,或者蒙灭了,火灰里只剩下几粒火星星儿。于是,拿了笤帚,书本子,木板子,撅着屁股一阵猛扇。等到上课,老师进来,一屋子灰。有的嫌扇得太慢,干脆抓几把松毛,把个教室烧得狼烟四起,用我们信阳话说,狼烟杠杠的。

这一般都是低年级学生的笑话,高年级学生,都已经很有经验,火盆管理得很好,几乎不用老师操心了。有时候,小孩子们不知道精打细算,明明下午第三节课了,还忙着加炭,结果,放学铃响了,教室里还有一盆通红通红的旺火。

现在我喜欢和孩子们呆在一起,总怕他们冻着了。别人的课,下课了,我也赶快去给他们火盆添炭。放学了,把教室和办公室的炭火蒙好才走。中午,也早早过去,把炭火扒开,加炭,挖空,垒好。他们来上课时,让教室里尽量是温暖的。一天要十多次地进出,保护着一盆火。有时教室里的火灭了,就用办公室里的炭火帮他们引燃。烧炭火也很讲究技术,没有经验也烧不着,烧不旺。俗话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就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架空,有氧气进来,但也不能架太高,要留有透气的壑口。大的木炭用来架起,碎的炭沫子放在周围。冬天气流下沉,着的炭火要放在上面,灭的木炭放下面。春天气流上升,燃着的木炭要放下面。

最近,复习课,尽量让他们多读,少写。虽然戴了手套,可一个个小手还是冻得通红,毕竟我们的教室封闭不好,玻璃很薄,门也有大缝。一盆炭火,让人看着感觉温暖,室温也提高不了多少。而且要经常开门,以防中毒。可你什么时候问他们,冷不冷呀,他们都是干脆愉快地回答:不冷,一点也不冷。

下午放学后,把各个班级剩余的炭火收集到我办公室的火盆里,然后和老公一起在办公室里烤火,烤到很晚。家里很冷,也没有什么家务要做,家也很近,就在校园里面。拿一把火钳,把炭火打倒再垒起,垒起再打倒,垒成自己想要的城或者堡,或者自己想象的小桥。有时候我们打开学生听磁带的收录机,在一首首音乐里等待天黑。

我们带了山核桃、花生或者馒头片、糍粑来烤着吃。还提来红薯和土豆来烧着吃。冷清的傍晚,在盼望的香气里,时间总是过得快一些,心里也更充实一些。我买的红薯有些大,不容易烧熟,切开,容易粘上火灰。只好用高压锅蒸熟了,再带到办公室来烤。而土豆是不用切的。山里人沙土薄地里种的土豆不太大,光溜溜的,没有化肥农药,烧得满屋子香气。熟了掰开,沙沙的,粉粉的,烫烫的。在两只手里倒着,往嘴里喂着,不住的喊着:好烫啊,好烫啊。

我烧土豆已经烧出心得。不能放在明火旁边硬烤。放远了,半天烤不熟,急死人,不停翻过来翻过去,捏一遍又捏一遍,还是硬的。念叨:咋还不熟呢,咋还不熟呢。放近了,容易糊,即使烤熟了,大部分土豆都又糊又硬,可吃的部分已经不多了。最好的办法是把炭火拢到一边,火堆下的热烫火灰扒一个窝,放进三五个土豆,然后盖上热火灰,火灰上再堆炭火。盖火灰的时候,土豆皮儿薄,被烫得突突地吐热气。过二十分钟,把土豆挖出来,翻个个,再埋进去。这样烧得快,受热均匀,外焦里软,皮儿好剥。老公给我讲他们小时候偷生产队的土豆,黄豆,麦穗儿,还有塘藕,都是用这种方法烧了吃。大家先弄来许多蒿草,把土豆埋在土里,蒿草架在上面烧。他说,藕烧了最好吃,不过藕不能太嫩。

我还带了茶缸,吃完烧烤,渴了,就在炭火上煮茶喝,煮谷雨前的野山茶。茶还是应该煮才好喝,最好用陶罐。

学校新来一个代课教师小徐,90年的小姑娘,我总叫她小朋友,她现在放学也不回住室,每天和我们一起烧土豆。她家是信阳市的,一个人才学做饭,我们有时候给她多烧几个土豆当晚饭,她回家再吃点点心。还有一个老师,闻到土豆核桃香也不走了,和小徐、我老公他们围着炭火打牌。我不会打牌,就不停地翻土豆,给他们倒水。烧好一个土豆,剥了,递给小徐,我替她起牌,她一边吃一边烫得吸溜吸溜地,眼睛还瞄着我起到好牌没有。

天黑了,从办公室窗户朝西望过去,一弯月亮挂在西边天空的树枝上,好大,好亮。树枝冻得线条生硬,而那新月弯儿朝下挂着,温暖柔软,清新明媚。校院里的那排平房,有两个窗户亮着灯,一个是胡老师家的,一个是殷小六家的。薄雪中瓦顶平房在沉沉的暮色里亮着窗户,背后是远山和有些落霞的天空,树枝上的新月,画面感很强,有种朦胧沉寂的美。山里的寂寞和寒冷,使这两扇亮着灯的窗户好温暖,就像那些在暮色森林里走了好远,忽然望见路尽头亮着的窗户一样。

拉灭了办公室的灯,关上门,一盆细碎的炭火,在窗户内的黑暗里好红亮,让人不忍离去。空气异常清冽,冻得人鼻子痒痒的。走在薄雪地上,戴好帽子手套,仰头看,新月又挂到另一棵树梢上去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