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特写】上海AI企业走上抗“疫”一线,AI+医疗迎发展机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特写】上海AI企业走上抗“疫”一线,AI+医疗迎发展机遇

在7月9日开幕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上,2020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发布,包括消毒机器人在内的5个医疗相关的AI项目获奖。毫无疑问,AI+医疗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刘素楠

在医生点击鼠标的2-3秒间,人工智能系统完成了自动分析,确认新冠肺炎患者CT影像中的病变部分。根据多组数据,人工智能系统还能对疗效进行智能分析。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由上海人工智能企业依图科技开发的基于CT医学影像的“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抗“疫”一线得到应用。该系统将传统CT分析的诊断时长从5-6小时缩短至“秒确认”,成为上海抗击疫情的“秘密武器”之一。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人工智能企业检验实力的“阅兵场”,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处理中。

今年6月,工信部公布了在科技支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名单,十余家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光荣上榜。

在7月9日开幕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上,2020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发布,包括消毒机器人在内的5个医疗相关的AI项目获奖。

毫无疑问,AI+医疗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天上线的智能分析技术

依图医疗副总裁苏晓鸣向界面新闻介绍,智能影像的新冠自动评价系统,从研发到上线,只花了4天时间。“主要是因为我们以前积累的胸部4D影像的多病灶平台,让这样一款针对疑似病人病情评估的智能引擎工具成为可能。”

上海依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7月,是国内推动医疗行业智能化升级的龙头企业,多个人工智能场景经由其手,成功落地。其中,智能生物影像分析是其主要研发的方向之一。

苏晓鸣透露,2020年1月24日,依图医疗接到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提供的需求,希望其针对新冠疫情中疑似病人的预警和精准病情评估,开发一款智能的引擎工具。1月28日,智能影像的新冠自动评价系统便正式上线。

图片来源:依图科技

智能系统的上线解决了临床的三个主要诉求。据苏晓鸣介绍,第一个诉求是对疑似病人的快速筛查。此前,疑似病人的快速筛查使用的是核酸检测的方式,但核酸检测的时间较长,检测速度相对较慢,还存在一定的假阴性问题。智能系统上线之后,可以迅速判断疑似病人,从而预警窗口提前,降低院内感染、减少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

同时,该系统还可应用于病情的精准评估以及疗效的精准评价,帮助医生把病情评估的时间从一个多小时缩短至几秒。

在对新冠肺炎患者的确诊上,肺部CT影像是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诊疗技术中,人工判别仍是主要手段。而人工智能系统只需不到3秒的时间,便能成功读取近400张肺部CT图像,同时完成新冠病毒病灶的定量分析。医生利用这套系统,可以直观对比患者的历史图像数据,分析患者肺部病变进程。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验证成功后,两周时间内,该智能系统就在全国两百多家医院上线。

大数据分析粗病死率

新冠肺炎防控战役中,粗病死率等大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020年2月,《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的研究论文。论文显示,湖北省的粗病死率(2.9%)高出其他省份(0.4%)7.3 倍。

与此同时,Lancet Respir Med (《柳叶刀呼吸病学》)发表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武汉金银潭医院团队的论文。该团队通过对金银潭医院收治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表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28天内病死率高达61.5%。

两组针对武汉地区新冠肺炎粗病死率的大数据出现了重大分歧。

上海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大数据分析处理。该企业研究负责人赵洪鑫博士认为,粗病死率用官方公布的死亡数除以所有确诊人数,而这些确诊且还未出院的人当中,由于未来还会陆续出现死亡,所以粗病死率和真正的病死率相比而言,被低估了。

森亿研发的智能交接班系统也在疫情期间得到应用。图片来源:森亿智能

疫情期间,森亿医疗通过数据分析建模,预测疾病最新的病死率及变化趋势。

2020年2月21日,森亿智能研究团队在医学预印本论文medRxiv网站发表研究论文估算,到2月22日,湖北的病死率从疫情初期的一个相对较高的值下降到目前的 7.2% (95% CI: 6.6%-8.0%) ,而其他省份在1.0% (95% CI: 0.87%-1.2%) ,该数字与公布的粗病死率趋势保持一致。

另外,森亿医疗分析发现湖北的病死率在1月30日、2月6日和2月14日出现了三个明显的下降拐点,而其他省份的病死率相对平稳,在2月7日之后也有下降趋势。“疫情的整体发展有被逐步控制的趋势。”该团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大数据是疫情精准防控的重要因素,心中有“数”,才能为准确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有效防“疫”提供科学依据。

考虑到医疗机构精准防控的诉求,基于COVID-19的特性,森亿医疗成功研发出一套新冠肺炎(COVID-19)专病库及随访解决方案。

根据该系统,医院及各级卫生部门建立新冠肺炎专病数据集,并可实现疾病发生、发展全程数据的收集、随访、分析工作。在疫情进一步缓解的当下,该系统还将实现系统规划“后疫情时期”相关预警模型的建立,最大限度防止疫情死灰复燃。

疫情中重生的机器人初创企业

疫情期间,YOGO配送机器人的初创团队不仅未因疫情停工,反而实现了订单的增长。

“在分析疫情可能产生的影响后,我们在春节期间召集回了核心工程师,针对武汉的疫情加班加点研发了针对医疗机构等重点单位的无人配送机器人。”YOGO ROBOT公司向界面新闻透露。

疫情引起人们对配送安全的关注,机器人配送能够避免配送过程中人与人的直接接触,有效避免交叉感染,进一步加速产业落地。

在抗疫形势严峻的2月,获悉武汉建设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后,YOGO ROBOT研发出了专供医疗机构的消毒机器人。

疫情期间,YOGO ROBOT无人化配送系统在全国配送部署超过150栋楼宇。在金银潭医院、广东梅州中心医院、佛山伦教医院,由其捐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医护人员并肩作战在抗“疫”一线。

YOGO ROBOT表示,市场需求的增长是宏观趋势,但疫情进一步将“无人化”配送提速。“无人配送的场景已经准备成熟,这个阶段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深化场景,为用户创造长期价值。企业在找到商业场景后,要找到一个痛点把它做通,做到底并且做扎实,才能更加深入市场把握客户需求。”

投放上海地铁站厅的高仙机器人。图片来源:高仙机器人

新冠疫情对于善于把握时机的人工智能企业而言,是一次化危机为商机的机会。

上海高仙自动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程昊天曾对媒体表示,这次疫情让更多人更直观地感受到机器人对于社会的价值,原本“慢热”的市场开始火热起来,此前机器人多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这次走上一线的智能机器人参与了抗疫的不同环节,获得了更多的市场认可,不仅用事实教育了市场,让人们意识到AI赋能的价值,更是下一轮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导火索,企业看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该企业春节期间加班加点研发的消毒机器人已经投放全球23个国家,订单增加了3-4倍。疫情期间,高仙机器人也走入了消费场景。如今,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兴业太古汇、外滩等地标性场所,都能看到高仙机器人的身影。

AI+医疗迎发展机遇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聚焦疫情防控急需的新技术、新产品,快速响应,战斗在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提供科技支撑。

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陆敏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医疗和智能设备方面,联影医疗累积向全国发出CT、DR等设备数百台;达闼机器人提供的云端智能机器人,为武汉方舱医院、协和医院提供医疗护理、病区消毒和药品配送等服务;巨哥电子、深蓝科技等研发的红外测温监控系统在机场、高铁、地铁、楼宇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依图科技、商汤科技等推出一批医学影像筛查和基准测温产品,已在湖北一线医院、公卫中心等投入应用。

在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万达信息、网宿科技和优刻得等企业在相关数据资源免费发布和云服务方面为的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今年6月,工信部公布了在科技支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名单,十余家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光荣上榜,包括联影医疗、森亿医疗、高仙机器人、钛米机器人等。

作为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的主要实验场,上海去年共有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116家,2019年规上企业产值约1477亿元,比2018年增长10.7%。

其中,医疗、金融、教育成为重要应用场景。截至目前,上海已开放两批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涉及医疗、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10大领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业、240个解决方案参与。

当前,人工智能已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进入落地应用、赋能更多行业的新阶段。

7月9日-11日,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采用线上活动为主的形式举办。届时,上海市第三批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应用场景将对外发布。

今年的大会还将呈现AI+健康、AI+医疗、AI+公共卫生、AI+生物医药、AI+医疗服务等专题论坛。

“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一定要遵循客户价值,一定要遵循场景化的需求,一定要为客户创造增值,它才有生命力。现在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开始大量的走向基层,为基层的医生提供诊疗的动力和帮助他们赋能,这也就是人工智能逐渐成熟的标志。”依图医疗副总裁苏晓鸣认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特写】上海AI企业走上抗“疫”一线,AI+医疗迎发展机遇

在7月9日开幕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上,2020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发布,包括消毒机器人在内的5个医疗相关的AI项目获奖。毫无疑问,AI+医疗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图片来源:图虫

记者 | 杨舒鸿吉

编辑 | 刘素楠

在医生点击鼠标的2-3秒间,人工智能系统完成了自动分析,确认新冠肺炎患者CT影像中的病变部分。根据多组数据,人工智能系统还能对疗效进行智能分析。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由上海人工智能企业依图科技开发的基于CT医学影像的“新冠肺炎智能评价系统”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抗“疫”一线得到应用。该系统将传统CT分析的诊断时长从5-6小时缩短至“秒确认”,成为上海抗击疫情的“秘密武器”之一。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成为人工智能企业检验实力的“阅兵场”,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处理中。

今年6月,工信部公布了在科技支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名单,十余家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光荣上榜。

在7月9日开幕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上,2020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发布,包括消毒机器人在内的5个医疗相关的AI项目获奖。

毫无疑问,AI+医疗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4天上线的智能分析技术

依图医疗副总裁苏晓鸣向界面新闻介绍,智能影像的新冠自动评价系统,从研发到上线,只花了4天时间。“主要是因为我们以前积累的胸部4D影像的多病灶平台,让这样一款针对疑似病人病情评估的智能引擎工具成为可能。”

上海依图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7月,是国内推动医疗行业智能化升级的龙头企业,多个人工智能场景经由其手,成功落地。其中,智能生物影像分析是其主要研发的方向之一。

苏晓鸣透露,2020年1月24日,依图医疗接到了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提供的需求,希望其针对新冠疫情中疑似病人的预警和精准病情评估,开发一款智能的引擎工具。1月28日,智能影像的新冠自动评价系统便正式上线。

图片来源:依图科技

智能系统的上线解决了临床的三个主要诉求。据苏晓鸣介绍,第一个诉求是对疑似病人的快速筛查。此前,疑似病人的快速筛查使用的是核酸检测的方式,但核酸检测的时间较长,检测速度相对较慢,还存在一定的假阴性问题。智能系统上线之后,可以迅速判断疑似病人,从而预警窗口提前,降低院内感染、减少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

同时,该系统还可应用于病情的精准评估以及疗效的精准评价,帮助医生把病情评估的时间从一个多小时缩短至几秒。

在对新冠肺炎患者的确诊上,肺部CT影像是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诊疗技术中,人工判别仍是主要手段。而人工智能系统只需不到3秒的时间,便能成功读取近400张肺部CT图像,同时完成新冠病毒病灶的定量分析。医生利用这套系统,可以直观对比患者的历史图像数据,分析患者肺部病变进程。

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验证成功后,两周时间内,该智能系统就在全国两百多家医院上线。

大数据分析粗病死率

新冠肺炎防控战役中,粗病死率等大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020年2月,《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的研究论文。论文显示,湖北省的粗病死率(2.9%)高出其他省份(0.4%)7.3 倍。

与此同时,Lancet Respir Med (《柳叶刀呼吸病学》)发表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和武汉金银潭医院团队的论文。该团队通过对金银潭医院收治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表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28天内病死率高达61.5%。

两组针对武汉地区新冠肺炎粗病死率的大数据出现了重大分歧。

上海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医疗大数据分析处理。该企业研究负责人赵洪鑫博士认为,粗病死率用官方公布的死亡数除以所有确诊人数,而这些确诊且还未出院的人当中,由于未来还会陆续出现死亡,所以粗病死率和真正的病死率相比而言,被低估了。

森亿研发的智能交接班系统也在疫情期间得到应用。图片来源:森亿智能

疫情期间,森亿医疗通过数据分析建模,预测疾病最新的病死率及变化趋势。

2020年2月21日,森亿智能研究团队在医学预印本论文medRxiv网站发表研究论文估算,到2月22日,湖北的病死率从疫情初期的一个相对较高的值下降到目前的 7.2% (95% CI: 6.6%-8.0%) ,而其他省份在1.0% (95% CI: 0.87%-1.2%) ,该数字与公布的粗病死率趋势保持一致。

另外,森亿医疗分析发现湖北的病死率在1月30日、2月6日和2月14日出现了三个明显的下降拐点,而其他省份的病死率相对平稳,在2月7日之后也有下降趋势。“疫情的整体发展有被逐步控制的趋势。”该团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大数据是疫情精准防控的重要因素,心中有“数”,才能为准确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有效防“疫”提供科学依据。

考虑到医疗机构精准防控的诉求,基于COVID-19的特性,森亿医疗成功研发出一套新冠肺炎(COVID-19)专病库及随访解决方案。

根据该系统,医院及各级卫生部门建立新冠肺炎专病数据集,并可实现疾病发生、发展全程数据的收集、随访、分析工作。在疫情进一步缓解的当下,该系统还将实现系统规划“后疫情时期”相关预警模型的建立,最大限度防止疫情死灰复燃。

疫情中重生的机器人初创企业

疫情期间,YOGO配送机器人的初创团队不仅未因疫情停工,反而实现了订单的增长。

“在分析疫情可能产生的影响后,我们在春节期间召集回了核心工程师,针对武汉的疫情加班加点研发了针对医疗机构等重点单位的无人配送机器人。”YOGO ROBOT公司向界面新闻透露。

疫情引起人们对配送安全的关注,机器人配送能够避免配送过程中人与人的直接接触,有效避免交叉感染,进一步加速产业落地。

在抗疫形势严峻的2月,获悉武汉建设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后,YOGO ROBOT研发出了专供医疗机构的消毒机器人。

疫情期间,YOGO ROBOT无人化配送系统在全国配送部署超过150栋楼宇。在金银潭医院、广东梅州中心医院、佛山伦教医院,由其捐赠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与医护人员并肩作战在抗“疫”一线。

YOGO ROBOT表示,市场需求的增长是宏观趋势,但疫情进一步将“无人化”配送提速。“无人配送的场景已经准备成熟,这个阶段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深化场景,为用户创造长期价值。企业在找到商业场景后,要找到一个痛点把它做通,做到底并且做扎实,才能更加深入市场把握客户需求。”

投放上海地铁站厅的高仙机器人。图片来源:高仙机器人

新冠疫情对于善于把握时机的人工智能企业而言,是一次化危机为商机的机会。

上海高仙自动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程昊天曾对媒体表示,这次疫情让更多人更直观地感受到机器人对于社会的价值,原本“慢热”的市场开始火热起来,此前机器人多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这次走上一线的智能机器人参与了抗疫的不同环节,获得了更多的市场认可,不仅用事实教育了市场,让人们意识到AI赋能的价值,更是下一轮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导火索,企业看到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该企业春节期间加班加点研发的消毒机器人已经投放全球23个国家,订单增加了3-4倍。疫情期间,高仙机器人也走入了消费场景。如今,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海兴业太古汇、外滩等地标性场所,都能看到高仙机器人的身影。

AI+医疗迎发展机遇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一大批科技型企业,聚焦疫情防控急需的新技术、新产品,快速响应,战斗在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提供科技支撑。

上海市科委总工程师陆敏曾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医疗和智能设备方面,联影医疗累积向全国发出CT、DR等设备数百台;达闼机器人提供的云端智能机器人,为武汉方舱医院、协和医院提供医疗护理、病区消毒和药品配送等服务;巨哥电子、深蓝科技等研发的红外测温监控系统在机场、高铁、地铁、楼宇实现规模化应用。

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依图科技、商汤科技等推出一批医学影像筛查和基准测温产品,已在湖北一线医院、公卫中心等投入应用。

在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万达信息、网宿科技和优刻得等企业在相关数据资源免费发布和云服务方面为的疫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今年6月,工信部公布了在科技支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名单,十余家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光荣上榜,包括联影医疗、森亿医疗、高仙机器人、钛米机器人等。

作为人工智能赋能医疗的主要实验场,上海去年共有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116家,2019年规上企业产值约1477亿元,比2018年增长10.7%。

其中,医疗、金融、教育成为重要应用场景。截至目前,上海已开放两批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涉及医疗、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10大领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业、240个解决方案参与。

当前,人工智能已从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进入落地应用、赋能更多行业的新阶段。

7月9日-11日,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采用线上活动为主的形式举办。届时,上海市第三批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应用场景将对外发布。

今年的大会还将呈现AI+健康、AI+医疗、AI+公共卫生、AI+生物医药、AI+医疗服务等专题论坛。

“人工智能产品的落地一定要遵循客户价值,一定要遵循场景化的需求,一定要为客户创造增值,它才有生命力。现在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开始大量的走向基层,为基层的医生提供诊疗的动力和帮助他们赋能,这也就是人工智能逐渐成熟的标志。”依图医疗副总裁苏晓鸣认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