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国人关注的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下称“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今天正式结束。在历经将近一整年的层层筛选下,新增选的151名两院院士新鲜出炉。在这些被誉为“国之大器”的精英中,最小的只有43岁。
这也是去年院士制度改革以来,“两院”首次按照新章程和细则增选院士。
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工作办公室在官网上时表示,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工作于1月正式启动,通过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提名和院士提 名两条途径,共提名了521名有效候选人。6月8-13日,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会议,从521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203位进入第二轮评审。10月 下旬,召开了院士增选第二轮评审会议,经过各学部初选和全体院士终选等程序,共选举产生了70位新当选院士。
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9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8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6人,农业学部9人,医药卫生学部7人,工程管理学部6人。
今天上午,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该院院士增选名单上午出炉。界面新闻记者在这份新当选的70名院士名单表格中发现,男性院士仍然是“一股独大”共有67人,占95.7%,女性院士3人,占4.3%。
在新增选的院士中最小者今年47岁,年龄最大者今年73岁,平均年龄56.2岁,比2013年下降0.7岁。60岁(含)以下的56人,占80%。61岁至70岁(含)的12人,占17.1%;70岁以上的2人,占2.9%。
新当选的工程院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4人,占48.6%;研究院所15人,占21.4%;企业及医院21人,占30%,比2013年增加8.5%,更多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当选。至少有13人来自企业,占今年70院士的19%,比如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凌文和顾大钊。
共有6个尚无院士的二级学科产生了新当选院士,激光增材制造、大数据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学科方向均有新当选院士。
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52人(其中资深院士322人)。
今年当选的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黄璐琦。中医世家长大的黄璐琦,是“分子生药学”的提出者。这个听起来有些生涩、但在中药鉴别和生产方面极具价值的新学科,黄璐琦坚持研究了17年。“心无旁骛,坚持一个方向。”他曾经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这是自己成功的因素。
另外,经过全体院士大会选举,中国工程院产生了8名新当选外籍院士,比2013年增加2名,其中,美国籍5名,英国籍、加拿大籍和奥地利籍各1名。本次增选后,工程院外籍院士总数达到49名,将更有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工程科技界的影响。
中国工程院经过12次院士选举,对院士增选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完善。在本次院士增选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改革候选人提名途径,取消了国务院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大型企业等“归口遴选部门”的提名途径,仅保留院士提名和学术团体提名两种途径;完善院士增选机制,增加了全体院士终选环节;调整了候选人年龄、身份等规定;完善了候选人材料公示和投诉调查机制;加大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等等。
在中国工程院宣布增选名单的当天下午,中科院也对今年新增选的院士进行了公布。
中科院今年共增选出61名。其中女性9名,男性52名,新当选女性院士的数量和比例,均为规范院士增选制度以来最多的一次,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3.9岁,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69岁,60岁(含)以下的占88.5%。
此次一同当选的,还有来自6个国家的12名外籍院士,其中美国6人,英国2人,德国、芬兰、瑞典、巴基斯坦等4个国家各1人。其中Markku TapioKulmala和Atta-ur Rahman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首位芬兰籍和巴基斯坦籍外籍院士,Robert Howard Grubbs和Paul Nurse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此前,界面新闻曾率先发布报道称,今年43岁的中国科大1987级少年班校友庄小威博士成功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成为此次两院增选院士中最年轻的科学家。她在攻读博士后时是美国前能源部掌门朱棣文的关门弟子。界面新闻了解到,庄小威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15岁时从苏州中学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另一位引人瞩目当选的新院士,是与庄小威同龄、同乡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资深研究员邵峰博士。邵峰博士1973年出生于江苏淮安,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2003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科研副所长。邵峰博士长期从事病原细菌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近年来在对多种重要革兰氏阴性致病菌的毒力机制以及宿主抗细菌天然免疫防御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发现,为抗感染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令人注意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公布后,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特别刊发了“两封信”——“中国工程院致2015年新当选院士的一封信”“中国工程院致2015年新当选院士所在部门和单位的一封信”。
在致2015年新当选院士的信的内容中,中国工程院提醒新当选院士,院士不是“万事通”,应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让他们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应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不宜使他们在一些应酬性活动中分散宝贵的精力。同时,要拒绝商业性广告,旗帜鲜明地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活动;不以“权威”自居,保持优良的学风,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同时,中国工程院还要求新当选的院士,继续弘扬科学精神,以身作则,唯真求实,力戒浮躁,淡泊名利。实事求是地充分肯定同行和同事们的贡献,尊重他们的劳动和成果。正确处理成果、论文和报奖的署名和知识产权问题。加强对自己的学生和助手等年轻人在科学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此外,中国工程院对新院士表示,社会各方面对院士有很高的期盼和尊重,这需要以清醒的头脑面对。要谦逊地评价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不宜过多的社会兼职,不能尽责的职务不要兼任,特别是负有行政责任的实职更应谨慎,婉拒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不参与媒体对本人成果的“炒作”,维护院士称号的崇高和尊严。
最后,中国工程院表示,社会各界对院士的成就和贡献宣传要恰当,避免炒作。“院士”只是一个学术称号和荣誉,并不是一种职称和职务,不宜处处以“院士”称呼。不要举办当选庆祝活动,也不宜把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加到院士身上。不宜过早地给年轻院士安排行政职务,压上过重的行政负担,以使他们集中精力在专业领域取得新进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