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已有5座智慧地铁站,这些“黑科技”你留意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已有5座智慧地铁站,这些“黑科技”你留意了吗?

上海地铁正在推进智慧化建设,目前已建成汉中路、惠南、顾村公园、新江湾城和诸光路五座各有侧重特色的智慧车站。

摄影:梁小威

早上5时30分,地铁16号线惠南站的设备值班员周叶完成了最后一次站内巡视,她来到四个出口处,检查自动扶梯和卷帘门是否正常。随后,她回到车控室,在电脑前轻按几下鼠标,照明、通讯、电梯、卷帘门等系统便开始自动检查。5点45分,惠南站的卷帘门自动开启,站内的照明系统也同步启动,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

这是周叶在惠南站工作的第五年。最开始的三年多,每当她值晚班,都要从凌晨4点多开始确认通讯设备、照明功能以及各个出入口是否有异常情况,最后手动开启各个设备的开关,耗时1个多小时。

从1个多小时的人工检查,到仅仅5分钟的系统自检,靠的是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测试运行的一套智慧车站系统。

自1993年运行至今,上海地铁拥有705公里运营里程,其规模在全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无人能出其右。然而不断增长的路网规模也对地铁运维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传统的人工管理逐渐难以适应日趋复杂的运营日常。

近年来,上海申通地铁在通讯信号系统、列车制式、维护保养方面进行了全方面的提升,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申通地铁表示,上海地铁正在推进智慧化建设,目前已建成汉中路、惠南、顾村公园、新江湾城和诸光路五座各有侧重特色的智慧车站。

“有了这套自动开关站系统,我们每天都可以节约很多人力成本,”周叶说。“系统自检不仅更高效,相对来说也比我们肉眼一个一个看来得精确。”

7时30分左右,惠南站进入早高峰时间,站长瞿芬在站内一手拿着对讲机,另一只手则拿了一个小计数器。“下一辆车是3节编组,这一次放150人,”她对着对讲机说道。

惠南站在早高峰时段实施站内限流,乘客进站后有序在站厅排队,根据站内引导分批次到站台候车。

瞿芬介绍,惠南站是16号线由滴水湖向龙阳路方向的第一个大客流站点,随后的鹤沙航城、周浦东等站的客流量则更大,一直到罗山路站之前,多数乘客只上不下。如果在惠南站不做好客流控制,那么之后几站的客流积压可能会很严重。

如何精确计算预测客流,保证后续各个站点运行平稳有序?这便是智慧车站系统的人工智能运算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在车控室内,包括惠南、鹤沙航城、周浦东、新场以及野生动物园五个早高峰限流车站的数据,都十分直观得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而即将进站的车辆的载客率也一目了然。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的系统会快速计算出每一班次列车合适的上车人数,”瞿芬说。“一般来说3节编组的列车,上车人数控制在150到200人,6节编组的则是300到350人。”

16号线开通之初,客流量并不像现在这么大,近几年来包括惠南在内的各站周边住宅区数量激增。瞿芬表示,在疫情之前,惠南站早高峰客流两小时内会达到将近1万5千人。

在智慧车站系统开通前,车站工作人员大多只能依靠经验,目测限流人数。如今有了智慧车站系统的辅佐,瞿芬在限流是更有把握,与其他各个站点的沟通也能提前到位,让其他限流车站的同事提前布局。

瞿芬透露,预计在9月,16号线全线都将使用6节编组列车,每辆列车最多可搭载超过2000名乘客,届时运力将再上一层楼。

除了智能控制车站各个设备的开关和精准预测客流,惠南站的智慧车站还配备装有一套在建筑设计行业十分流行的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系统将车站大到站台,小到一个摄像头,都十分直观地还原在电脑上,每个设备的实时运作状态也会在BIM中显示。

“这套系统是我们设备管理人员的福音,”周叶介绍道。“现在遇到设备故障需要保修,我们只要拿着装有智能终端的手机,扫描设备上的二维码并且上传到BIM里面,公司的维保单位就会接收到相关信息。”

BIM系统同时也减轻了站内工作人员的文书记录工作。瞿芬介绍,站内事务大大小小,有30多本台账,每天都要记录。往年的台账都靠工作人员手写,久而久之,各种资料堆了满满一屋子,资料查阅困难不说,许多早年的台账都已经找不到了。

相较于惠南站智慧车站系统侧重客流预测和设备管理,汉中路地铁站的智慧车站系统则更注重实时站内大客流的管理。

作为1号线、12号线和13号线的换乘车站,汉中路日均客流25万人,其中21万时换乘客流。且作为换乘站,汉中路出入口多,站厅面积大,客流高峰时的管理难度自然也更高。

为此,汉中路站引进了一套客流热力图系统,根据高清摄像头拍摄到的客流情况,车控室内的电脑屏幕上会显示站内各个位置的实时客流密集度。当某个区域显示为红色时,则代表此处客流量较大,很可能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协调。

汉中路站站长王飞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站内的重要换乘通道和大厅还安装了高清鹰眼镜头,工作人员在车控室内可依通过鹰眼做到对这些区域的360度无死角观察。

另外据王飞介绍,目前站内还有一套全新的客流管理系统正在调试阶段,这套系统将统计各个时刻站内的换乘人数,甚至包括站内客流中的成人和儿童比例,以便车站工作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顾村公园、新江湾城和诸光路等站,申通地铁也根据各个站不同特色推出不同的功能。新江湾城站的智能客服机器人小豹受到不少乘客的喜爱,靠近国家会展中心的诸光路站将车站管理和公安、消防融合,为进博会顺利召开保驾护航。顾村公园站的智慧系统可以根据顾村公园的游客情况,精准识别游客乘坐地铁的需求,从而实时调整站内运营预案。

尽管功能不同,上海智慧车站的特点都是于无声处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这正是人工智能对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乘客或许不会留意某个地铁站的语音购票功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也不了解即将开通的14、15和18号线将是全自动驾驶的列车。至2040年,上海地铁运营里程计划达到1000公里,更多意想不到的“黑科技”也定会在未来为人们提供更便利的出行体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已有5座智慧地铁站,这些“黑科技”你留意了吗?

上海地铁正在推进智慧化建设,目前已建成汉中路、惠南、顾村公园、新江湾城和诸光路五座各有侧重特色的智慧车站。

摄影:梁小威

早上5时30分,地铁16号线惠南站的设备值班员周叶完成了最后一次站内巡视,她来到四个出口处,检查自动扶梯和卷帘门是否正常。随后,她回到车控室,在电脑前轻按几下鼠标,照明、通讯、电梯、卷帘门等系统便开始自动检查。5点45分,惠南站的卷帘门自动开启,站内的照明系统也同步启动,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

这是周叶在惠南站工作的第五年。最开始的三年多,每当她值晚班,都要从凌晨4点多开始确认通讯设备、照明功能以及各个出入口是否有异常情况,最后手动开启各个设备的开关,耗时1个多小时。

从1个多小时的人工检查,到仅仅5分钟的系统自检,靠的是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测试运行的一套智慧车站系统。

自1993年运行至今,上海地铁拥有705公里运营里程,其规模在全球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无人能出其右。然而不断增长的路网规模也对地铁运维管理提出了新挑战。传统的人工管理逐渐难以适应日趋复杂的运营日常。

近年来,上海申通地铁在通讯信号系统、列车制式、维护保养方面进行了全方面的提升,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申通地铁表示,上海地铁正在推进智慧化建设,目前已建成汉中路、惠南、顾村公园、新江湾城和诸光路五座各有侧重特色的智慧车站。

“有了这套自动开关站系统,我们每天都可以节约很多人力成本,”周叶说。“系统自检不仅更高效,相对来说也比我们肉眼一个一个看来得精确。”

7时30分左右,惠南站进入早高峰时间,站长瞿芬在站内一手拿着对讲机,另一只手则拿了一个小计数器。“下一辆车是3节编组,这一次放150人,”她对着对讲机说道。

惠南站在早高峰时段实施站内限流,乘客进站后有序在站厅排队,根据站内引导分批次到站台候车。

瞿芬介绍,惠南站是16号线由滴水湖向龙阳路方向的第一个大客流站点,随后的鹤沙航城、周浦东等站的客流量则更大,一直到罗山路站之前,多数乘客只上不下。如果在惠南站不做好客流控制,那么之后几站的客流积压可能会很严重。

如何精确计算预测客流,保证后续各个站点运行平稳有序?这便是智慧车站系统的人工智能运算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在车控室内,包括惠南、鹤沙航城、周浦东、新场以及野生动物园五个早高峰限流车站的数据,都十分直观得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而即将进站的车辆的载客率也一目了然。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的系统会快速计算出每一班次列车合适的上车人数,”瞿芬说。“一般来说3节编组的列车,上车人数控制在150到200人,6节编组的则是300到350人。”

16号线开通之初,客流量并不像现在这么大,近几年来包括惠南在内的各站周边住宅区数量激增。瞿芬表示,在疫情之前,惠南站早高峰客流两小时内会达到将近1万5千人。

在智慧车站系统开通前,车站工作人员大多只能依靠经验,目测限流人数。如今有了智慧车站系统的辅佐,瞿芬在限流是更有把握,与其他各个站点的沟通也能提前到位,让其他限流车站的同事提前布局。

瞿芬透露,预计在9月,16号线全线都将使用6节编组列车,每辆列车最多可搭载超过2000名乘客,届时运力将再上一层楼。

除了智能控制车站各个设备的开关和精准预测客流,惠南站的智慧车站还配备装有一套在建筑设计行业十分流行的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系统将车站大到站台,小到一个摄像头,都十分直观地还原在电脑上,每个设备的实时运作状态也会在BIM中显示。

“这套系统是我们设备管理人员的福音,”周叶介绍道。“现在遇到设备故障需要保修,我们只要拿着装有智能终端的手机,扫描设备上的二维码并且上传到BIM里面,公司的维保单位就会接收到相关信息。”

BIM系统同时也减轻了站内工作人员的文书记录工作。瞿芬介绍,站内事务大大小小,有30多本台账,每天都要记录。往年的台账都靠工作人员手写,久而久之,各种资料堆了满满一屋子,资料查阅困难不说,许多早年的台账都已经找不到了。

相较于惠南站智慧车站系统侧重客流预测和设备管理,汉中路地铁站的智慧车站系统则更注重实时站内大客流的管理。

作为1号线、12号线和13号线的换乘车站,汉中路日均客流25万人,其中21万时换乘客流。且作为换乘站,汉中路出入口多,站厅面积大,客流高峰时的管理难度自然也更高。

为此,汉中路站引进了一套客流热力图系统,根据高清摄像头拍摄到的客流情况,车控室内的电脑屏幕上会显示站内各个位置的实时客流密集度。当某个区域显示为红色时,则代表此处客流量较大,很可能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协调。

汉中路站站长王飞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站内的重要换乘通道和大厅还安装了高清鹰眼镜头,工作人员在车控室内可依通过鹰眼做到对这些区域的360度无死角观察。

另外据王飞介绍,目前站内还有一套全新的客流管理系统正在调试阶段,这套系统将统计各个时刻站内的换乘人数,甚至包括站内客流中的成人和儿童比例,以便车站工作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顾村公园、新江湾城和诸光路等站,申通地铁也根据各个站不同特色推出不同的功能。新江湾城站的智能客服机器人小豹受到不少乘客的喜爱,靠近国家会展中心的诸光路站将车站管理和公安、消防融合,为进博会顺利召开保驾护航。顾村公园站的智慧系统可以根据顾村公园的游客情况,精准识别游客乘坐地铁的需求,从而实时调整站内运营预案。

尽管功能不同,上海智慧车站的特点都是于无声处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这正是人工智能对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乘客或许不会留意某个地铁站的语音购票功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也不了解即将开通的14、15和18号线将是全自动驾驶的列车。至2040年,上海地铁运营里程计划达到1000公里,更多意想不到的“黑科技”也定会在未来为人们提供更便利的出行体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