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IASC航空产业链Van Gao
1. 最贵的洗手间:一架飞机上百万
这几年面对房价上涨,朋友间开玩笑会说,连洗手间都快要买不起了。
假设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房价均值在6万一平方,洗手间的面积一般在5-10平方米,光是洗手间就价值30-60万人民币。
但你知道吗,飞机上的洗手间还要贵上好几倍。
一架单通道的窄体客机(比如空客A320)的厨房(Galley)和盥洗室/洗手间(Lavatory)解决方案的造价在200到300万人民币左右,这通常包含3个盥洗室,1个小厨房(Forward Galley)和1个大厨房(Afterward Galley)。
A320neo布局图;图片版权:汉莎航空
而一架双通道的宽体飞机(比如空客A350)则配备了8个盥洗室和7个厨房。厨房和盥洗室解决方案的造价可能高达上千万人民币。
A350布局图;图片版权:汉莎航空
2. 全球飞机内饰市场价值3千亿元
飞机厨房和盥洗室是飞机内饰产业其中一个细分领域。
图片版权:International Aircraft Interiors
Fortune商业公司预测,全球飞机内饰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高达3千亿人民币。
由于COVID-19的影响,飞机内饰市场在2020年无可避免会较大幅度下降,但在2021年开始U型复苏,在未来10年复合年增长率超过8%。
飞机内饰的需求除了新飞机的交付,还有售后翻新市场。全球服役的民航客机机队在2019年达到28,000架,假设每年有5%的飞机需要更换内饰,也会是上千亿的市场。
飞机内饰包括我们乘坐飞机时能看到的各个部分——座椅、机舱互联、照明、厨房和盥洗室、舷窗、救生系统、地毯等等。
数据来源:Fortune商业公司;IASC整理
飞机内饰的更新换代主要动力是节能减排和改善旅客体验。因此这个领域的科研方向主要在新材料、节能减排、客舱布局和安全性。
3. 飞机厨房和盥洗室市场的“三国演义”
有别于飞机座椅市场的 “群雄割据” ,飞机厨房和盥洗室市场上演的是 “三国演义” ——法国赛峰集团、美国柯林斯宇航和德国代傲集团(Diehl Stiftung & Co. KG)三家巨头分割了几乎80%的市场份额。
赛峰客舱
2018年赛峰集团收购与合并了卓达宇航(Zodiac Aerospace)。赛峰客舱(Safran Cabin)成为了全球最具规模的飞机厨房和盥洗室供应商,业务覆盖工业设计、工程、制造和服务等各领域。
赛峰客舱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为空客A220、A320、A330neo、A350XWB、波音P-8、庞巴迪CRJ系列、De-Havilland Q400、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Jets,三菱Spacejets、Irkut MC-21和中国商飞C919飞机提供飞机厨房和盥洗室。除此以外,赛峰客舱还为数十家航空公司提供基于空客和波音机队的改装和翻新方案。
图片版权:Safran Cabin
柯林斯宇航
柯林斯宇航客舱业务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兼并收购历程。
2016年10月,罗克韦尔柯林斯(Rockwell Collins)以64亿美元现金加股票收购世界最大机舱内饰制造商B/E Aerospace。计入罗克韦尔柯林斯承担的19亿美元债务,收购总对价为83亿美元。
2017年10月,美国工业巨头联合技术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收购罗克韦尔柯林斯(Rockwell Collins),包括70亿美元的债务在内,交易价值约300亿美元。这是当时航空业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笔交易。
2020年4月,原雷神公司和联合技术公最终完成换股合并,成立雷神技术公司,总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再次创下了航空业并购记录。雷神技术公司的业务分为四部分,包括柯林斯宇航(航电、航空结构、内饰、机械系统、动力控制)、普惠公司(飞机发动机和辅助动力系统)、雷神情报与航天以及雷神导弹与防御。
柯林斯宇航的内饰方案;图片版权:Collins Aerospace
多次大并购后,柯林斯宇航在内饰领域的解决方案包括了座椅、互联系统、氧气、照明、防火、厨房、水处理、逃生系统等方方面面,应有尽有。
代傲集团
代傲航空(Diehl Aviation)的产品组合不仅包括航空电子设备和机舱设备,还包括厨房、洗手间/盥洗室、飞机的卫生解决方案、防火、供水和空调以及全面的改造解决方案。
几乎所有知名的飞机制造商都是代傲的客户:从空中客车、波音、庞巴迪、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和湾流。
代傲航空的内饰方案;图片版权:Collins Aerospace
小结
飞机内饰是一个千亿行业,也是飞机制造产业链中门槛相对较低的产业。但目前的产业还是被传统航空强国的几家巨无霸公司掌控。
和飞机制造其他细分领域一样,中国本土产业链在飞机内饰行业还是面临着自主研发能力不足与高素质人才短板的制约,也面临着核心、基础、关键零部件对外依赖度高的问题。
飞机制造产业本土化的跨越式发展需要 “天时、地利、人和”。
2020年的新冠疫情,全球航空产业的供求关系发生扭转,产业格局面临重构。中国航空市场有序恢复,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
如何“转危为机”,一方面需要我们系统性梳理自身的优劣势,扬长补短;
另一方面则需要我们有更大的开放和更有效的国际合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