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宗教和生意关联,衍生出体面的形容——香港佛教文化产业。与诸多行业雷同的一点是,专业科班出身,并非代表着在经营上一定超越非专业出身。钱商,似乎在社会纷扰的漩涡中,完全挤压智商和情商,自行撒欢奔跑,一路畅行。
“祖古白瑪奥色仁波切”吴达镕无疑是其中翘楚。公司官网上,他的个性签名是 “唯一的国际最具影响力的精神智慧导师”;微博上,他的个人说明是“世贸联合基金总会主席”。
这种精明体现在,他未将高达26个头衔统统写全,他只挑选其中之最,“精神智慧导师”,另一个相近的名词是“灵性导师”,它不倾向于任何一种宗教或传统,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告诉人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人人焦虑而祈求抚慰。吴达镕熬了锅“心灵鸡汤”。
从他最主推的标签中,看不到任何与钱财相关的字眼。精神智慧导师,基金会,在“大众日常字典”里,都代表着对方不贪图钱财,热衷于帮助人类解决痛苦。吴达镕称继承了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四大法统,术业有专攻,中国藏传佛教最高学府——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几位经师点评他的“果盘大法”,其中代表认为:一个人一辈子精通一个教派的传承,已是不易,同时继承多种法统,除了佛祖无人可能。
同时,吴达镕触礁了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仁波切藏译是“珍宝”、“宝贝”的意思,藏族祖先们大约热衷将溢美之词用以信仰,因此仁波切成为“活佛”的爱戴之称。但相关发言人表示“活佛”必须通过认证,言外之意,“爱称”也不可以滥用。
以上种种皆因为一位民间巨星——“皇阿玛”张铁林。
张铁林的人生轨迹与吴达镕截然相反,吴达镕中五毕业后在日企打工,自幼因母亲熏陶热爱佛教,26岁时将兴趣变为事业;而张铁林毕业于英国皇家电影学院,因出演《还珠格格》紫透大江南北。
原本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各自行走。然而,命运叫他们相遇了。
《还珠格格》以前,大众不熟知张铁林及他的作品,《还珠格格》以后,大众熟知的还有《铁齿铜牙纪晓岚》。涉猎中国书画艺术、从英国镀金到香港学师的他,最出色也最具成就的角色竟然是皇阿玛。《还珠格格》成为大众经典的同时,也成为了剧中明星的演技瓶颈,因而花了许多年摆脱角色。似乎只有张铁林,非但不摆脱还活成了角色。
公众面前的他,永远是皇阿玛的形象,呵呵笑时带点憨态,勃然大怒瞪圆眼睛,倾力打造“尔等天真朕不点破”的宠溺版调戏,对和珅和妃子方式一样,圆脸酒窝气质慈祥,贴切符合了百姓心中的角色定位:这个皇上不残暴,还有些小顽皮。
然而,电视剧圈的跟风如同乡镇商业街的手机店,开店开一排,家家都雷同。“格格剧”的透支消费过后, 宫廷喜剧的巅峰过后,行业和观众都不需要“皇阿玛”了。
张铁林再度较强势回归大众视线,是通过去年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和近日的一则新闻:张铁林举行“坐床仪式”,还是那个熟悉的皇阿玛,庄重虔诚地“皈依”了比皇上还King的“法王”。
香港民间痴迷风水,明星更是热衷宗教信仰。物质文明发达的香港人之所以能在历史浪潮的汹涌中坚守出一份“全球特色”,大约因为坚守了民族之根,倚靠各色人种的“强行给予”下,力求活出自己的颜色:繁体汉字、供奉财神、风水寺庙,宗教信仰。
明星在经历物质的泡发后,领略了生存的某种真谛:“吃喝玩乐地活着才叫自在”,而吃喝玩乐过度或空虚寂寞冷要如何解决?甚至,他们也如常人一般,在遭遇命运的无常后,开始追求精神的彻悟,将生命的无力感寄托在信仰上。
吴达镕看准宗教明星化路线,选择进入香港娱乐圈传教,战略十分精准。万万没想到,吸纳的新人,在内地百姓心中经久不息的一席之地,这个“过时的巨星”并未过气,因而将此次事件追加成热点,也因此吴达镕的逆袭被同行和官方发现。
吴达镕应对媒体的手法,效仿香港娱乐圈知名公关,及时、顺服而严谨地声明:辞去一切职位、头衔、荣誉、认证……,同时声明:为张铁林办的不是“坐床仪式”,而是“庆祝国庆66周年 护国息灾无量寿佛千供祈福大法会”。
以他对人性的“运筹”,相信“仁波切”会有被“认可”的那一天。至于张铁林,他不会介意这份声明的,这只会让他与“法王”更贴近。同类才会吸引,在张铁林心中,或者在吴达镕的其他明星粉心中,甚至在吴达镕自己心中,吴达镕也许真的旨在做一个精神智慧导师。
很多时候,若不蒙混、欺骗自己,在人间就没有任何“游戏项目”可参与了,明星们到不了享受孤独的境界,他们也乐于在烟火中浮沉。更何况,他们用星光与信仰相互辉映。大众以为明星是自己的宠儿,明星认为自己是宗教的宠儿。
作为事件和宗教的旁观者,尊重宗教信仰,其传播者和信仰者更应尊重各自的宗教信仰及其他的宗教信仰。也许,人人都学会纯正的尊重之后,因着人性贪婪而肆意散出的钱臭味和媚俗味,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精神智慧领域里比追求生存真谛更纯粹和干净的,是追求生命的真谛。
一字之差,馊了汤,误了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