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资本狂欢,经济看衰?医疗公司IPO大爆发背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资本狂欢,经济看衰?医疗公司IPO大爆发背后......

判断当下的最好方式就是回顾历史。

图片来源:Pexels

文|MedTrend医趋势

6月以来,伴随着全面复工复产,以及大量资金跑步进场,二级市场逐渐达到沸点。

牛市来了、大盘疯了、IPO撒钱了...狂欢之音不绝如缕,上半年的焦虑瞬间转化为开户的动力,经济唱衰似乎已是上个世纪,甚至有人感叹“2020年这么好,为什么要重启?”

医疗公司,更是牢牢占据了这波行情的中心C位。

一方面,一些老牌医疗牛股依旧炙手可热:

恒瑞站稳5000亿市值;

迈瑞市值冲刺4000亿;

百济神州达成20.8亿美元的全球生物科技领域最大金额股权融资。

另一方面,新晋上市企业更是惊喜连连:

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发行7天,市值抬升1076%;

胰岛素龙头企业甘李药业上市两周,破千亿市值;

疫苗+IVD企业万泰生物走出了今年迄今为止最长的27连板。

一个又一个爆炸性新闻,以绝无仅有的速度连番轰炸着市场,难以想象,这些事情,居然都只发生在短短30天之内。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IPO的医疗企业总数高达28家,与2019年上半年(11家)相比涨幅高达155%。

可见,疫情之后的经济衰退对医疗健康IPO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猛烈,甚至相比2019年翻倍增长。

巴菲特说,众人贪婪的时候一定要心存恐惧。在狂热牛市的背后,需要思考的是,2020年的医疗IPO大爆发,是否为一场必然?这场狂欢会持续多久?泡沫破裂时,谁又会幸存?

全球大放水,医疗健康板块成领涨“主线”

疫情造成的衰退仍在继续,为了提振经济,全球都开始了简单粗暴的“撒钱”模式。

以美联储为首,全球各国央行轮番上阵,降准备金率、降再贴现利率...大把大把钱撒向市场:

美国已经推出4轮2.9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第5轮的3万亿美元还在路上;

日本政府也不逞多让,先后投入的抗疫和刺激预算高达234万亿日元;

欧盟正打算推出总金额1.85万亿欧元的全面复苏计划...

中国方面,从二月开始,央行通过逆回购等操作增加流动性资金过万亿。7月7日,原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在会上公开表示,中央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资本市场。

据路透估计,全球央行和政府的“印钞”金额合计高达1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年全球GDP的17%。

这些钱中的相当一部分,最后被证明流进了股市。

以中国来说,7月6日到7月9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4日突破1.5万亿元,市场的资金活跃度极高,多项指标已经超过了2015年牛市的水平。

很明显,不断累积的“撒钱”效应就是全球开启金融大放水时代,股市开启了新一波行情。

“股语”有云:任何一轮行情的崛起,都需要有一根主线。

即便是在放水时代,其他行业也大多经历了冲高回落,坐过山车,而只有医疗健康板块从头涨到尾,跑赢各路指数。

▲2019年年初以来医药指数表现(数据来自:wind)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5日,不到半年时间涨幅30%以上的基金共93只。其中,医药、医疗、健康、生物等字眼的基金达到57只,占比达到60%。

显然,医疗股成了本轮行情中,当之无愧的主线。

▲2020年28个行业涨跌幅对比,数据来自:wind

上市如“赶集”,医疗公司上演花式IPO

今年以来,医疗健康板块成了IPO“香饽饽”。

2020上半年,A股、美股、港股迎来67个医疗IPO项目,募资超千亿,其中:

生物医药募资居首,达到920.79亿元,IPO项目47个;

医疗器械次之,达到194.76亿元,IPO项目13个;

医药商业、医疗服务、数字健康共募资接近90亿元,总IPO项目7个。

2020年Q2,中国医疗上市公司环比增加三倍,在“遍地黄金”二级市场上,医疗公司上演“赶集”式的花式IPO。

▲2020年H1各股IPO总金额及事件数(亿人民币)数据来自:动脉橙研究院

港股:生物科技企业爆发式登陆

港交所自2018年进行上市改革,容许尚未有盈利或收入生物科技企业在港上市以来,就点燃了国内未盈利的创新医疗企业IPO的热情。

今年算是迎来了节点式爆发,大陆医疗公司在港股纷纷获得超额认购,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

3月23日,诺诚健华,超额认购298.75倍

4月24日,康方生物,超额认购639.20倍

5月15日,沛嘉医疗,超额认购1183.4倍

5月22日,开拓药业,超额认购551.32倍

6月29日,海吉亚医疗,超额认购608倍

6月29日,康基医疗,超额认购988.22倍

时间到了下半年,港股上市潮仍在继续。

7月10日,国内眼科制药公司欧康维视在港交所上市,盘中一度录得近194%的涨幅,截至收盘,公司定格于37元每股,涨幅152.39%。

美股:偏爱高科技

美股市场中,截至2020年6月30日,今年上半年新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中,有8家公司市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医疗健康板块占据半壁江山,分别是传奇生物、燃石医学、天境生物和泛生子。

其中,有三家均为6月上市:

6月6日,专注于CAR-T领域的传奇生物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股价便上涨60.8%,总市值飙升到近48亿美元。

6月12日,燃石医学登陆纳斯达克,诞生了中国肿瘤NGS第一股,发行价16.5美元,开盘交易便大涨超40%,当日市值超25亿美元。

6月19日,肿瘤基因检测公司泛生子接连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16美元,市值达14.14亿美元。

三家国内肿瘤相关头部创新公司在中概股回归潮下,勇敢地冲向纳斯达克,其实力不容小觑。

A股:老股提档式上涨,新股惊喜连连

在A股上半年的IPO浪潮中,医疗股其实有两个主旋律,一个是老牌A股生物医药公司持续上涨刷历史新高,实现市值升档;一个是新规上市企业带给我们的惊喜。

恒瑞近日在盘中已站稳5000亿市值,截止发稿已超5500亿市值,有望向着6000亿迈进;

7月14日,迈瑞发布年中报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营收98.47亿-106.67亿元,同比+20%-30%,股价应声大涨,正式跨入4000亿档,截至发稿市值超过4200亿元;

药明康德刷新高跨入2000亿市值档,已接近2500亿。

另外,抗议概念的黑马股亦不容忽视。今年以来,主营医疗手套的英科医疗堪称表现最好的牛股,业绩同比增长2581.8%~2864.1%的利好下,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区间涨幅高达910.31%。

新晋上市公司中,具体到涨幅最亮眼公司,就是来自北京的万泰生物。

该公司主要产品有酶联免疫诊断试剂、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等,于今年4月29日在上交所上市,一上市便斩获了27个涨停板,已经成为继迈瑞和当年的华大之后又一个市值超过1000亿的IVD公司。

在深交所上市的IVD头部企业中,新产业生物也已经收获了424%的涨幅,该公司主营产品为系列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还有一家POCT即时诊断试剂产商东方生物涨幅也超过5倍。

7月15日,国内PD-1“四小龙”之一君实生物科创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新三板+H+科创板”的生物医药公司,开盘价达到216元,较发行价上涨289.19%,当日收盘市值达1316亿元。

而这些或许只是前奏,2020年下半年,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即将启动、新三板精选层已经拉开大幕,A股的IPO数量、募资金额或将再上一个台阶。

分拆上市:IPO不是终点,拆分子业务还可以“二次上市”

为了赶上这股IPO热潮,一些已经上市的企业也在摩拳擦脸、跃跃欲试,试图拆分旗下子业务板块体验“二次上市”。

2020年上半年,有7家药企宣布将旗下子公司分拆至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其中,包括长春高新、华兰生物、辽宁成大将旗下疫苗业务分拆,天士力将旗下致力于药品研发的天士力生物分拆,科伦药业将致力于大输液、抗生素和药物研发的川宁生物分拆。

医疗器械方面,3月25日,微创医疗拟在今年分拆子公司微创心通上市,集资2亿至3亿美元,分拆出的公司估值达10亿美元,已聘请花旗、摩根大通安排上市事宜。

6月11日,威高股份发布公告称,将分拆威高骨科及其普通股于科创板独立上市,次日,上交所受理该申请。

6月30日,东软集团旗下东软医疗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了科创板IPO招股书,且获受理。若顺利通过,东软医疗将成为在科创板上市的第一支国产大型高端医疗设备股。

另外,本月业内传出一则关于原北京乐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北京乐普诊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据推断,乐普医疗或有意要将主营业务中的体外诊断部分独立出来,谋求上市。

种种信号表明,2020年医疗行业的淘金时代正式开启!

▲2020年H1医疗企业IPO列表(数据来源:CVSource)

狂欢会持续多久?

狂欢之下总要居安思危,有人不禁会问,这场IPO浪潮将会何时进入平台期?

判断当下的最好方式就是回顾历史。参照从1971年纳斯达克设立到2000年之间30年的美股证劵市场扩容期的经历,可以大致推断,A股注册制实施后的3年左右,IPO“大跃进”会开始出现拐点。

然后,公司可能会因为财务、流动性恶化、上市成本抬升或被并购出现退市潮,一般该退市潮会滞后于IPO高峰2-5年出现。

随后,一个成熟的市场便会进入“有进有出”的稳定状态。

当然,这些经验也不尽然适用于医疗行业,因为本轮行情还叠加着诸多现实因素。

一位业内投资人表示,本轮医疗行情主要是中国近几年在医疗行业的重大改革措施打破了旧体制的束缚,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长期向好的趋势。

换言之,在过去十年,大批创新创业的本土医疗企业发展壮大,其中很多都得到了一级市场基金支持,现在到了开花结果的时间。

另外,除了政策及周期的核心因素,此次突发性的疫情成为了医疗IPO爆发的又一推动力。

但即便如此,医疗人也应该对本轮行情的泡沫化风险时刻敲响警钟。

泡沫能够吹大的核心是流动性,尤其是本轮,在美联储无底线宽松的背景之下,将来一旦流动性出现拐点,不仅仅对美股,对全球资本市场可能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国内的流动性方面,在6月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也在从侧面释放风险信号:

刘鹤提出:风险应对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

易纲提出:应对疫情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提前考虑适时退出等。

另外,黑天鹅事件是否会发生?很有可能,泡沫会被意想不到的事件给刺破,有可能是中美关系的反复、监管层政策的变化、某个突发性事件的影响,或者说无法预料到的原因。

所以,短期内医疗板块会走势如何,很难准确预测。

但是基于历史来看,风险是涨出来的,现在似乎已经到了风险大于收益的阶段了,在享受泡沫带来收益的同时,我们更加应该敬畏市场。

资本并不是“灵丹妙药”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医疗行业并不是资本“宠儿”。

新药开发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国外,一款创新药的研发周期普遍是14-15年,全球平均研发投入需要26亿美元,但是成功率却只有10%。

十足的九死一生!可以说,创新药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行业,就算投入时间和费用,但仍不能保证成功。

即便有了这轮行情的支持,中国的医疗行业依旧任重而道远。

但至少,这波行情能够把大家目光吸引于此,让真正沉下心的研究者、投资人了解到,这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不应抱着赚快钱的心态进入。

好在,业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转变心态,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就公开表示“虽然医疗项目发展会慢一点,但是我们投进去的钱会变成实打实的研发成果。哪怕药物临床三期不行,一期二期也有成果可用,不会归零。这样来看,我们也算是赢家。”

换言之,在以快为先的资本市场,医疗项目的“慢”正在逐渐真正被VC/PE所接受。

作为行业从业者,也应该庆幸身处这样的时代,思考如何利用好资本的助力获得发展:

对于大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并购拓宽其优质产品线,从而对冲新药开发风险;

对于中小型创新药企来说:可以借助日趋成熟的研发外包服务降低风险、加快进度、与实力雄厚的大药企同台竞争。

医疗行业是一个具有高技术壁垒的刚需行业,尤其需要资本的支持来进行研发创新,但是反观当下,多数公司销售费用高得惊人,但研发投入却乏善可陈,以至于难有像华为这样具有“硬核实力”国际型企业。

资本浪潮之下,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只局限于飘红的市值,而是哪些公司会把牛股红利真正投入了研发,又投入了多少比例。

总而言之,当下被“宠幸”的医疗企业不应再追逐热点、想着“弯道超车”,一定要补足功课,打好基础,因为医疗研发投入所造福的,最终都会是生命。

股票投资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游戏,因为谁都无法描述它的确定性。就像这篇文章刚描述完一派欣欣向荣的牛市场景,今日收盘,三大指数就集体跌超1%,沪指失守3400点,深证成指跌幅近2%。

谁都无法预判市场何时发生风格切换、泡沫何时破灭,甚至可能也躲不过泡沫破灭带来的“伤害”。

但是,作为医疗从业者,只要坚持做对的事情,坚守产品的治疗价值,相信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淡定与从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资本狂欢,经济看衰?医疗公司IPO大爆发背后......

判断当下的最好方式就是回顾历史。

图片来源:Pexels

文|MedTrend医趋势

6月以来,伴随着全面复工复产,以及大量资金跑步进场,二级市场逐渐达到沸点。

牛市来了、大盘疯了、IPO撒钱了...狂欢之音不绝如缕,上半年的焦虑瞬间转化为开户的动力,经济唱衰似乎已是上个世纪,甚至有人感叹“2020年这么好,为什么要重启?”

医疗公司,更是牢牢占据了这波行情的中心C位。

一方面,一些老牌医疗牛股依旧炙手可热:

恒瑞站稳5000亿市值;

迈瑞市值冲刺4000亿;

百济神州达成20.8亿美元的全球生物科技领域最大金额股权融资。

另一方面,新晋上市企业更是惊喜连连:

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发行7天,市值抬升1076%;

胰岛素龙头企业甘李药业上市两周,破千亿市值;

疫苗+IVD企业万泰生物走出了今年迄今为止最长的27连板。

一个又一个爆炸性新闻,以绝无仅有的速度连番轰炸着市场,难以想象,这些事情,居然都只发生在短短30天之内。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IPO的医疗企业总数高达28家,与2019年上半年(11家)相比涨幅高达155%。

可见,疫情之后的经济衰退对医疗健康IPO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猛烈,甚至相比2019年翻倍增长。

巴菲特说,众人贪婪的时候一定要心存恐惧。在狂热牛市的背后,需要思考的是,2020年的医疗IPO大爆发,是否为一场必然?这场狂欢会持续多久?泡沫破裂时,谁又会幸存?

全球大放水,医疗健康板块成领涨“主线”

疫情造成的衰退仍在继续,为了提振经济,全球都开始了简单粗暴的“撒钱”模式。

以美联储为首,全球各国央行轮番上阵,降准备金率、降再贴现利率...大把大把钱撒向市场:

美国已经推出4轮2.9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第5轮的3万亿美元还在路上;

日本政府也不逞多让,先后投入的抗疫和刺激预算高达234万亿日元;

欧盟正打算推出总金额1.85万亿欧元的全面复苏计划...

中国方面,从二月开始,央行通过逆回购等操作增加流动性资金过万亿。7月7日,原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在会上公开表示,中央从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资本市场。

据路透估计,全球央行和政府的“印钞”金额合计高达15万亿美元,相当于全年全球GDP的17%。

这些钱中的相当一部分,最后被证明流进了股市。

以中国来说,7月6日到7月9日,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4日突破1.5万亿元,市场的资金活跃度极高,多项指标已经超过了2015年牛市的水平。

很明显,不断累积的“撒钱”效应就是全球开启金融大放水时代,股市开启了新一波行情。

“股语”有云:任何一轮行情的崛起,都需要有一根主线。

即便是在放水时代,其他行业也大多经历了冲高回落,坐过山车,而只有医疗健康板块从头涨到尾,跑赢各路指数。

▲2019年年初以来医药指数表现(数据来自:wind)

wind数据显示,截至5月25日,不到半年时间涨幅30%以上的基金共93只。其中,医药、医疗、健康、生物等字眼的基金达到57只,占比达到60%。

显然,医疗股成了本轮行情中,当之无愧的主线。

▲2020年28个行业涨跌幅对比,数据来自:wind

上市如“赶集”,医疗公司上演花式IPO

今年以来,医疗健康板块成了IPO“香饽饽”。

2020上半年,A股、美股、港股迎来67个医疗IPO项目,募资超千亿,其中:

生物医药募资居首,达到920.79亿元,IPO项目47个;

医疗器械次之,达到194.76亿元,IPO项目13个;

医药商业、医疗服务、数字健康共募资接近90亿元,总IPO项目7个。

2020年Q2,中国医疗上市公司环比增加三倍,在“遍地黄金”二级市场上,医疗公司上演“赶集”式的花式IPO。

▲2020年H1各股IPO总金额及事件数(亿人民币)数据来自:动脉橙研究院

港股:生物科技企业爆发式登陆

港交所自2018年进行上市改革,容许尚未有盈利或收入生物科技企业在港上市以来,就点燃了国内未盈利的创新医疗企业IPO的热情。

今年算是迎来了节点式爆发,大陆医疗公司在港股纷纷获得超额认购,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

3月23日,诺诚健华,超额认购298.75倍

4月24日,康方生物,超额认购639.20倍

5月15日,沛嘉医疗,超额认购1183.4倍

5月22日,开拓药业,超额认购551.32倍

6月29日,海吉亚医疗,超额认购608倍

6月29日,康基医疗,超额认购988.22倍

时间到了下半年,港股上市潮仍在继续。

7月10日,国内眼科制药公司欧康维视在港交所上市,盘中一度录得近194%的涨幅,截至收盘,公司定格于37元每股,涨幅152.39%。

美股:偏爱高科技

美股市场中,截至2020年6月30日,今年上半年新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中,有8家公司市值超过10亿美元,其中医疗健康板块占据半壁江山,分别是传奇生物、燃石医学、天境生物和泛生子。

其中,有三家均为6月上市:

6月6日,专注于CAR-T领域的传奇生物登陆纳斯达克,上市首日股价便上涨60.8%,总市值飙升到近48亿美元。

6月12日,燃石医学登陆纳斯达克,诞生了中国肿瘤NGS第一股,发行价16.5美元,开盘交易便大涨超40%,当日市值超25亿美元。

6月19日,肿瘤基因检测公司泛生子接连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16美元,市值达14.14亿美元。

三家国内肿瘤相关头部创新公司在中概股回归潮下,勇敢地冲向纳斯达克,其实力不容小觑。

A股:老股提档式上涨,新股惊喜连连

在A股上半年的IPO浪潮中,医疗股其实有两个主旋律,一个是老牌A股生物医药公司持续上涨刷历史新高,实现市值升档;一个是新规上市企业带给我们的惊喜。

恒瑞近日在盘中已站稳5000亿市值,截止发稿已超5500亿市值,有望向着6000亿迈进;

7月14日,迈瑞发布年中报预告,预计上半年实现营收98.47亿-106.67亿元,同比+20%-30%,股价应声大涨,正式跨入4000亿档,截至发稿市值超过4200亿元;

药明康德刷新高跨入2000亿市值档,已接近2500亿。

另外,抗议概念的黑马股亦不容忽视。今年以来,主营医疗手套的英科医疗堪称表现最好的牛股,业绩同比增长2581.8%~2864.1%的利好下,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区间涨幅高达910.31%。

新晋上市公司中,具体到涨幅最亮眼公司,就是来自北京的万泰生物。

该公司主要产品有酶联免疫诊断试剂、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等,于今年4月29日在上交所上市,一上市便斩获了27个涨停板,已经成为继迈瑞和当年的华大之后又一个市值超过1000亿的IVD公司。

在深交所上市的IVD头部企业中,新产业生物也已经收获了424%的涨幅,该公司主营产品为系列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还有一家POCT即时诊断试剂产商东方生物涨幅也超过5倍。

7月15日,国内PD-1“四小龙”之一君实生物科创板上市,成为国内首家“新三板+H+科创板”的生物医药公司,开盘价达到216元,较发行价上涨289.19%,当日收盘市值达1316亿元。

而这些或许只是前奏,2020年下半年,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即将启动、新三板精选层已经拉开大幕,A股的IPO数量、募资金额或将再上一个台阶。

分拆上市:IPO不是终点,拆分子业务还可以“二次上市”

为了赶上这股IPO热潮,一些已经上市的企业也在摩拳擦脸、跃跃欲试,试图拆分旗下子业务板块体验“二次上市”。

2020年上半年,有7家药企宣布将旗下子公司分拆至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其中,包括长春高新、华兰生物、辽宁成大将旗下疫苗业务分拆,天士力将旗下致力于药品研发的天士力生物分拆,科伦药业将致力于大输液、抗生素和药物研发的川宁生物分拆。

医疗器械方面,3月25日,微创医疗拟在今年分拆子公司微创心通上市,集资2亿至3亿美元,分拆出的公司估值达10亿美元,已聘请花旗、摩根大通安排上市事宜。

6月11日,威高股份发布公告称,将分拆威高骨科及其普通股于科创板独立上市,次日,上交所受理该申请。

6月30日,东软集团旗下东软医疗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了科创板IPO招股书,且获受理。若顺利通过,东软医疗将成为在科创板上市的第一支国产大型高端医疗设备股。

另外,本月业内传出一则关于原北京乐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变更为北京乐普诊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据推断,乐普医疗或有意要将主营业务中的体外诊断部分独立出来,谋求上市。

种种信号表明,2020年医疗行业的淘金时代正式开启!

▲2020年H1医疗企业IPO列表(数据来源:CVSource)

狂欢会持续多久?

狂欢之下总要居安思危,有人不禁会问,这场IPO浪潮将会何时进入平台期?

判断当下的最好方式就是回顾历史。参照从1971年纳斯达克设立到2000年之间30年的美股证劵市场扩容期的经历,可以大致推断,A股注册制实施后的3年左右,IPO“大跃进”会开始出现拐点。

然后,公司可能会因为财务、流动性恶化、上市成本抬升或被并购出现退市潮,一般该退市潮会滞后于IPO高峰2-5年出现。

随后,一个成熟的市场便会进入“有进有出”的稳定状态。

当然,这些经验也不尽然适用于医疗行业,因为本轮行情还叠加着诸多现实因素。

一位业内投资人表示,本轮医疗行情主要是中国近几年在医疗行业的重大改革措施打破了旧体制的束缚,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长期向好的趋势。

换言之,在过去十年,大批创新创业的本土医疗企业发展壮大,其中很多都得到了一级市场基金支持,现在到了开花结果的时间。

另外,除了政策及周期的核心因素,此次突发性的疫情成为了医疗IPO爆发的又一推动力。

但即便如此,医疗人也应该对本轮行情的泡沫化风险时刻敲响警钟。

泡沫能够吹大的核心是流动性,尤其是本轮,在美联储无底线宽松的背景之下,将来一旦流动性出现拐点,不仅仅对美股,对全球资本市场可能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国内的流动性方面,在6月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也在从侧面释放风险信号:

刘鹤提出:风险应对要走在市场曲线前面;

易纲提出:应对疫情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提前考虑适时退出等。

另外,黑天鹅事件是否会发生?很有可能,泡沫会被意想不到的事件给刺破,有可能是中美关系的反复、监管层政策的变化、某个突发性事件的影响,或者说无法预料到的原因。

所以,短期内医疗板块会走势如何,很难准确预测。

但是基于历史来看,风险是涨出来的,现在似乎已经到了风险大于收益的阶段了,在享受泡沫带来收益的同时,我们更加应该敬畏市场。

资本并不是“灵丹妙药”

其实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医疗行业并不是资本“宠儿”。

新药开发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金。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国外,一款创新药的研发周期普遍是14-15年,全球平均研发投入需要26亿美元,但是成功率却只有10%。

十足的九死一生!可以说,创新药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行业,就算投入时间和费用,但仍不能保证成功。

即便有了这轮行情的支持,中国的医疗行业依旧任重而道远。

但至少,这波行情能够把大家目光吸引于此,让真正沉下心的研究者、投资人了解到,这是一个长周期的行业,不应抱着赚快钱的心态进入。

好在,业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转变心态,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就公开表示“虽然医疗项目发展会慢一点,但是我们投进去的钱会变成实打实的研发成果。哪怕药物临床三期不行,一期二期也有成果可用,不会归零。这样来看,我们也算是赢家。”

换言之,在以快为先的资本市场,医疗项目的“慢”正在逐渐真正被VC/PE所接受。

作为行业从业者,也应该庆幸身处这样的时代,思考如何利用好资本的助力获得发展:

对于大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并购拓宽其优质产品线,从而对冲新药开发风险;

对于中小型创新药企来说:可以借助日趋成熟的研发外包服务降低风险、加快进度、与实力雄厚的大药企同台竞争。

医疗行业是一个具有高技术壁垒的刚需行业,尤其需要资本的支持来进行研发创新,但是反观当下,多数公司销售费用高得惊人,但研发投入却乏善可陈,以至于难有像华为这样具有“硬核实力”国际型企业。

资本浪潮之下,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只局限于飘红的市值,而是哪些公司会把牛股红利真正投入了研发,又投入了多少比例。

总而言之,当下被“宠幸”的医疗企业不应再追逐热点、想着“弯道超车”,一定要补足功课,打好基础,因为医疗研发投入所造福的,最终都会是生命。

股票投资是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游戏,因为谁都无法描述它的确定性。就像这篇文章刚描述完一派欣欣向荣的牛市场景,今日收盘,三大指数就集体跌超1%,沪指失守3400点,深证成指跌幅近2%。

谁都无法预判市场何时发生风格切换、泡沫何时破灭,甚至可能也躲不过泡沫破灭带来的“伤害”。

但是,作为医疗从业者,只要坚持做对的事情,坚守产品的治疗价值,相信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淡定与从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