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文旅观察 | 青岛为何没有灵山胜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文旅观察 | 青岛为何没有灵山胜境?

在文旅融合的大势之下,灵山胜境开创的拈花湾“大区小镇”文旅模式,实现了“创意到运营”全业务链闭环。

文 | 张洁

南有灵山,北有崂山。

太湖三万六千顷,八功德水绕灵山。自玄奘法师赐名小灵山伊始,佛脉已在此传承千年。据悉,灵山胜境于1997年建成,是中国最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释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题园区。

而距灵山胜境685公里之外的崂山太清宫,始于2100多年前的三官庙,亦是全国知名的道教圣地。

青岛为何没有灵山胜境,值得深思。

为何选择灵山胜境?

青岛向上海取经的五大方便涵盖资本金融、航运贸易、高科技服务、文化旅游、商务服务五大方面,文化旅游作为其中一环,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结束上海之行后,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的考察学习之旅仍在继续。7月9日下午,王清宪一行来到江苏省无锡市进行实地考察。

此次无锡之行,透露出的或许便是青岛对于文旅产业创新升级的期待与需求。

在无锡期间,王清宪实地参观考察了拈花小镇、鹿鸣谷等文旅项目,详细了解了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等情况。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王清宪认真听取了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发展历程、相关文旅项目开发建设和在青投资意向等情况。

多年来,“文化旅游”一直是灵山集团的产业核心,专注于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佛教灵山”、“旅游灵山”、“文化灵山”、“品牌灵山”,形成了“有限灵山,无限产业”的大产业格局。

座谈会上,王清宪强调,要加强与文旅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深挖旅游资源,创意文旅产业,推动青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青岛模式的“灵山胜境”

无锡山水佳绝处,灵山胜境雅禅意。

灵山大佛景区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灵山。一寺,就是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千年古刹祥符禅寺。一佛,就是灵山大佛。

作为一个佛教文化主题园区,“佛教文化”是灵山胜境始终不变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灵山胜境将传统的佛教文化与科技文明完美结合,为游客提供精准的服务和旅游体验,从而发展成为了中外闻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

自唐朝绵延而来的佛文化气韵,使得灵山胜境更添一分神秘之感。

在文旅融合的大势之下,灵山胜境开创的拈花湾“大区小镇”文旅模式,实现了“创意到运营”全业务链闭环。

诚然,文化旅游早已成为满足现代人内涵文化需求的生活方式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演绎,一个精品文旅项目则会更加促进传统文化的生根发芽以及推动文旅产业的稳步发展。

秦汉以后,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便是儒释道三家。儒家追求入世、佛家感悟出世、道家修炼超世。三教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南怀瑾先生曾言:“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抵如此。

如今,儒家文化有尼山圣境,佛家文化有灵山胜境,那么道教氛围浓厚的青岛该如何规划发展属于道教文化的“胜境”呢?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文旅升级,创意无限

1917年,移居青岛的康有为曾在一封家书中称赞青岛“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后来演变为一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流行语,成为青岛城市风貌的诗意写照。

2019年,青岛全市共接待游客总人数为1.09亿人次,增长9%;实现旅游总收入1955.9亿元,增长13%。旅游俨然成为青岛众多城市名片中尤为亮眼的一张。

不可否认的是,早期青岛旅游产业,是吃着丰厚自然资源的“红利”发展起来的。彼时的一片沙滩一杯啤酒,就足以令夏日的青岛“热火朝天”。

当滨海旅游模式逐渐成为固化,青岛文旅产业急需一些改变。

打造以道教文化为主题的胜境园区,即是崂山的机遇,亦是青岛的机遇。

“资源有限但创意无限。”

王清宪表示:文旅项目离不开创意创新创造,要提升文化视野,把人、自然、文化、产业等要素紧密融合起来,加强对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努力找到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对接点。要注重文旅项目业态布局和运营模式创新,坚持市场化运营管理运作,持续提升项目影响力。

丰富青岛的深度旅游,需要以高度凝练的地域文化为灵魂。崂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占尽天时地利的崂山,幽静飘逸、洒脱自然,是中国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

崂山,是2000年间中国传统道教及新兴全真道派跌宕起伏历史的见证者。

以深度融合崂山道教文化与现代科技,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崂山道教主题园区,或许便是青岛文旅的“新兴之光”。

“创意”,是王清宪评价灵山胜境文旅项目的关键词,也是考察选择灵山胜境的关键所在。

去年以来,青岛发起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而灵山胜境所给予青岛的创意灵感,或许便是破局之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文旅观察 | 青岛为何没有灵山胜境?

在文旅融合的大势之下,灵山胜境开创的拈花湾“大区小镇”文旅模式,实现了“创意到运营”全业务链闭环。

文 | 张洁

南有灵山,北有崂山。

太湖三万六千顷,八功德水绕灵山。自玄奘法师赐名小灵山伊始,佛脉已在此传承千年。据悉,灵山胜境于1997年建成,是中国最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释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题园区。

而距灵山胜境685公里之外的崂山太清宫,始于2100多年前的三官庙,亦是全国知名的道教圣地。

青岛为何没有灵山胜境,值得深思。

为何选择灵山胜境?

青岛向上海取经的五大方便涵盖资本金融、航运贸易、高科技服务、文化旅游、商务服务五大方面,文化旅游作为其中一环,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结束上海之行后,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的考察学习之旅仍在继续。7月9日下午,王清宪一行来到江苏省无锡市进行实地考察。

此次无锡之行,透露出的或许便是青岛对于文旅产业创新升级的期待与需求。

在无锡期间,王清宪实地参观考察了拈花小镇、鹿鸣谷等文旅项目,详细了解了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等情况。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王清宪认真听取了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发展历程、相关文旅项目开发建设和在青投资意向等情况。

多年来,“文化旅游”一直是灵山集团的产业核心,专注于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佛教灵山”、“旅游灵山”、“文化灵山”、“品牌灵山”,形成了“有限灵山,无限产业”的大产业格局。

座谈会上,王清宪强调,要加强与文旅龙头企业的深度合作,深挖旅游资源,创意文旅产业,推动青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青岛模式的“灵山胜境”

无锡山水佳绝处,灵山胜境雅禅意。

灵山大佛景区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灵山。一寺,就是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千年古刹祥符禅寺。一佛,就是灵山大佛。

作为一个佛教文化主题园区,“佛教文化”是灵山胜境始终不变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灵山胜境将传统的佛教文化与科技文明完美结合,为游客提供精准的服务和旅游体验,从而发展成为了中外闻名的佛教文化旅游胜地。

自唐朝绵延而来的佛文化气韵,使得灵山胜境更添一分神秘之感。

在文旅融合的大势之下,灵山胜境开创的拈花湾“大区小镇”文旅模式,实现了“创意到运营”全业务链闭环。

诚然,文化旅游早已成为满足现代人内涵文化需求的生活方式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演绎,一个精品文旅项目则会更加促进传统文化的生根发芽以及推动文旅产业的稳步发展。

秦汉以后,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便是儒释道三家。儒家追求入世、佛家感悟出世、道家修炼超世。三教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南怀瑾先生曾言:“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抵如此。

如今,儒家文化有尼山圣境,佛家文化有灵山胜境,那么道教氛围浓厚的青岛该如何规划发展属于道教文化的“胜境”呢?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文旅升级,创意无限

1917年,移居青岛的康有为曾在一封家书中称赞青岛“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后来演变为一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流行语,成为青岛城市风貌的诗意写照。

2019年,青岛全市共接待游客总人数为1.09亿人次,增长9%;实现旅游总收入1955.9亿元,增长13%。旅游俨然成为青岛众多城市名片中尤为亮眼的一张。

不可否认的是,早期青岛旅游产业,是吃着丰厚自然资源的“红利”发展起来的。彼时的一片沙滩一杯啤酒,就足以令夏日的青岛“热火朝天”。

当滨海旅游模式逐渐成为固化,青岛文旅产业急需一些改变。

打造以道教文化为主题的胜境园区,即是崂山的机遇,亦是青岛的机遇。

“资源有限但创意无限。”

王清宪表示:文旅项目离不开创意创新创造,要提升文化视野,把人、自然、文化、产业等要素紧密融合起来,加强对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努力找到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对接点。要注重文旅项目业态布局和运营模式创新,坚持市场化运营管理运作,持续提升项目影响力。

丰富青岛的深度旅游,需要以高度凝练的地域文化为灵魂。崂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占尽天时地利的崂山,幽静飘逸、洒脱自然,是中国道教文化发祥地之一。

崂山,是2000年间中国传统道教及新兴全真道派跌宕起伏历史的见证者。

以深度融合崂山道教文化与现代科技,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崂山道教主题园区,或许便是青岛文旅的“新兴之光”。

“创意”,是王清宪评价灵山胜境文旅项目的关键词,也是考察选择灵山胜境的关键所在。

去年以来,青岛发起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而灵山胜境所给予青岛的创意灵感,或许便是破局之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