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玛格南成员保罗·弗斯科(Paul Fusco)去世,曾拍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当地时间2020年7月15日,摄影师保罗·弗斯科(Paul Fusco)去世,享年90岁。
1951年至1953年,保罗·福斯科在美国陆军驻韩国信号部队担任摄影师,之后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学习新闻摄影,并于1957年获得美术学士学位。紧接着,他搬到了纽约,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自1973年以来,保罗一直是玛格南的一员。
对于他的去世,玛格南主席Olivia Arthur这样说道:“他的同事将铭记他难以置信的善良,以及他给他的摄影带来的深刻的敏感性和人性。保罗同情他的拍摄对象,带着尊重拍摄他们。他的报道覆盖了从纽约警察暴行到切尔诺贝利灾难的长期影响,再到加州艾滋病患者的故事。1968年,他拍摄了从纽约到华盛顿的鲍比·肯尼迪(Bobby Kennedy)葬礼火车沿途的观众,捕捉到了美国人的情绪,成为当时最著名的一系列照片之一。”
2. 明朝《永乐大典》被拍卖,以出乎意料的高价成交
本月早些时候,当地时间7月7日,明《永乐大典》以超过800万欧元(9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是预估价的1000多倍。
据此次拍卖的巴黎拍卖行Beaussant Lefevre发布的新闻稿称,在1404年至1408年间,有2000多名学者参与了这本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最初是由明朝第三位统治者永乐皇帝委托制作的,其在位时间为1402年至1424年。《永乐大典》最初共有22877章节,原件已经丢失,此次拍卖的是副本。不过,两卷副本极其罕见,已知的只有400卷被保存了下来,占原始百科全书的4%。最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买家以812.8万欧元(含佣金)买下了这两件作品。拍卖前,它们的估价为5000至8000欧元。
3. 谷歌艺术与文化推出新工具Fabricius,帮助人们理解象形文字
7月15日是曾解开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的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的出土纪念日,谷歌艺术与文化也趁机推出新工具Fabricius。此工具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地学者与研究者的帮助,旨在让机器理解象形文字,并且从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始,开发团队希望Fabricius可以拓展到更多的象形文字中。
4. 可以平躺的飞机座位,成为疫情下对于未来的新设计
据CNN报道,近日,美国初创公司Zephyr Aerospace推出了一款名为“Zephyr Seat”的新设计,可谓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机舱座椅设计。
简要来说,这项设计就是经济舱座位和床的组合设计。这种Zephyr平躺式座椅,能够在符合航空公司社交距离测量标准的同时,对现有的商用飞机——波音和空客——进行改造。可以理解为,将卧铺搬进了机舱。其设计者Jeffrey O'Neill介绍,他们认为,新型旅行者将需要隐私,或者愿意支付多余的费用,以可以获得在飞机上好好睡一觉的可能性。O'Neill还认为,这款座椅也可以将乘客与其他乘客隔绝,正好适应了新冠疫情之后的“游戏规则”。
这一设计的灵感来自O'Neill几年前从纽约到新加坡的一次不眠飞行,当时,这是世界上时间最长的商业飞行。确实,飞机上寸土寸金,航空公司通常不愿意浪费每一寸空间。他在阿根廷的长途汽车旅行巴士使用的双层床,让他拥有了优质的睡眠,因此才有了把二者结合的想法。
5. 南·戈尔丁(Nan Goldin)中国首次同名个展将登陆北京
摄影艺术家南·戈尔丁(Nan Goldin)中国首个同名个展将于7月24日登陆北京光社影像中心。此次展览展出的均是南·戈尔丁(Nan Goldin)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均是采用克罗姆(Cibachrome)印像制作的收藏级原作,涵盖了南·戈尔丁包括《性依赖叙事曲》、《 The Other Side 》、《 I'll be Your Mirror 》等几个重要创作阶段的作品。
美国摄影师南·戈尔丁生于1953年,因其极其个人化的肖像作品,在世界摄影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她的个人创作自传般记录下她自己以及亲友的面貌和生活,特别是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和亚文化群。
6. 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开始,是疫情发生后我国首个国际电影节
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7月25日至8月2日举办,这是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举办的首个重大国际性影视节庆活动。
本届电影节的展映分为影院展映、露天展映和线上展映三大部分。影院展映影片为320多部,其中世界首映、国际首映、亚洲首映和中国首映片为232部,共分成36个大小单元,在全市29家指定影院展映。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本届电影节不实行线下票务销售,每场上座率不超过30%。
部分参与电影节影片海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