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花260万买包的“富二代”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花260万买包的“富二代”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那么利益是新生代人群选择圈子最看重的标准吗?

《家族企业》杂志的调研发现,新生代企业家(富二/N代)最爱的不是物质享受,选择同类人也不会把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十而已》的一张合照最近刷屏了。家中富了三代的Old money李太太用着260万元的喜马拉雅包包,合影时稳站C位,在她的面前,New money暴发户、十八线小演员只能靠边站,顾佳的香奈儿包包也被藏到了身后。

Old money (旧财富)与New money(新财富)的主要区别在于财富的源头,与保持财富的年限密切相关。简单说,旧财富是经由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财富,凝聚了几代人的汗水和智慧。新财富是指不到一代人产生的财富。(《家族企业》杂志2020年7月刊《亚洲家族办公室的新财富与旧财富》)

贝恩公司和招商银行的《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达到197万人。其中,创富一代企业家占比40%, 职业金领30%,继承人约10%。

李太太家中富了三代,属于10%的这一部分,即继承旧财富的新生代。从2017年至2019年,《家族企业》杂志通过调研方式对新生代企业家这一特殊人群的消费、人际交往、理财等方面进行持续的观察。一是为了求证普遍舆论对这一群体的认知是否准确,二是希望可以根据数据对家族资产配置、财富管理等问题提供思考依据。

奢侈品消费是常态,但物质享受不是第一位

我们的调研发现,旅游和聚会一直是新生代企业家日常消费中占比最高的两项,并且在逐年增加,2019年分别达到38%和33%。紧随其后的是学习培训(27%)与运动健身(18%)。

令人注意的是,关于是否会选择购买奢侈品这个问题,31%的新生代企业家选择了不会。另外69%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平时会购买名牌商品/奢侈品,但主要原因并非是仅为了社交(48%),更多的是追求品牌的品质(64%)。

一般而言,新财富人群更加倾向于炫耀性的实物消费。但对于拥有高等教育经历的新生代(旧财富)人群来说,奢侈品消费已经成为他们日常消费中的习惯和“常态”,奢侈品是他们追求精致的生活方式,以及进行自我奖励和自我成就暗示的途径和载体。

我们发现,新生代企业家更崇尚知识,注重构建文化资本,他们更喜欢把钱花在服务、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而不是购买纯实物商品。新生代企业家们逐渐从物质享受,转向把大笔资金投入到教育、人脉和医疗领域。

寻找“同类人”,最看重的不是利益

富贵三代、稳站C位的李太太,在剧中说过一句话:我们这群人凑在一起,是因为志趣相投吗?白话就是,要不是有利益牵扯,谁愿意坐着陪你们浪费时间。

那么利益是新生代人群选择圈子最看重的标准吗?

《家族企业》杂志2018年对新生代企业家选择“同类人”的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新生代企业家认为“兴趣爱好相似”的人与自己是“同类人”。外界多认为“家庭背景相似”,即有家族企业背景的新生代企业家会更容易成为同类人,但是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这一选项得票最少,即新生代企业家并不认为“家庭背景”可以成为“同类人”的前提条件。

结合家族企业的接班数据,我们发现处于接班不同时间段的新生代企业家对于“同类人”的概念有着细微的差别。整体而言,“相似的兴趣爱好”对于所有新生代企业家而言都是鉴别“同类人”的标准。但是对接班五年以上的新生代企业家而言,“同行业的从业者”也可以成为“同类人”,但是对于接班不足五年的新生代企业家而言,这一标准并不重要。

打理财富更有冒险精神,也更看重专业化服务

新生代企业家拥有优质的教育背景,以及比同龄人更丰富的企业经验,他们在理财方面的想法与一般中产阶层、创富一代都不尽相同。《家族企业》杂志的调研也对新生代企业家独特的理财观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较于理财风格传统、希望保值大于增值的创富一代来说,新生代企业家更加富有冒险精神。根据调研得出的数据, 超过半数(51%)的新生代企业家在选择投资理财时,偏好中度风险的配置,即倾向于平衡的方式,偏好投资兼具成长性及收益性的产品,可以接受负面波动,从而在2 年或2 年以上的投资期内获得远高于活期账户、定期存款的收益。

我们发现,新生代企业家对于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定制化服务越发看重, 2018 年仅有30% 的新生代企业家看重金融机构的定制化服务,但是2019 年已经有超过半数(56%)的新生代企业家表示看重机构的定制化服务。

另外,新生代企业家对于金融机构服务团队的专业化要求也在递增,从2018 年的51% 增加到了2019 年的61%。但是,与之相悖的是新生代企业家对于客户经理的服务好坏却不再有过多期待,对客户经理的服务质量的关注从2018 年的22% 降到了2019 年的11%。客户经理是做好高净值客户服务的关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客户经理的专业素质需要金融机构系统化的培训来实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花260万买包的“富二代”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那么利益是新生代人群选择圈子最看重的标准吗?

《家族企业》杂志的调研发现,新生代企业家(富二/N代)最爱的不是物质享受,选择同类人也不会把利益放在第一位。

《三十而已》的一张合照最近刷屏了。家中富了三代的Old money李太太用着260万元的喜马拉雅包包,合影时稳站C位,在她的面前,New money暴发户、十八线小演员只能靠边站,顾佳的香奈儿包包也被藏到了身后。

Old money (旧财富)与New money(新财富)的主要区别在于财富的源头,与保持财富的年限密切相关。简单说,旧财富是经由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财富,凝聚了几代人的汗水和智慧。新财富是指不到一代人产生的财富。(《家族企业》杂志2020年7月刊《亚洲家族办公室的新财富与旧财富》)

贝恩公司和招商银行的《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达到197万人。其中,创富一代企业家占比40%, 职业金领30%,继承人约10%。

李太太家中富了三代,属于10%的这一部分,即继承旧财富的新生代。从2017年至2019年,《家族企业》杂志通过调研方式对新生代企业家这一特殊人群的消费、人际交往、理财等方面进行持续的观察。一是为了求证普遍舆论对这一群体的认知是否准确,二是希望可以根据数据对家族资产配置、财富管理等问题提供思考依据。

奢侈品消费是常态,但物质享受不是第一位

我们的调研发现,旅游和聚会一直是新生代企业家日常消费中占比最高的两项,并且在逐年增加,2019年分别达到38%和33%。紧随其后的是学习培训(27%)与运动健身(18%)。

令人注意的是,关于是否会选择购买奢侈品这个问题,31%的新生代企业家选择了不会。另外69%的调查对象表示自己平时会购买名牌商品/奢侈品,但主要原因并非是仅为了社交(48%),更多的是追求品牌的品质(64%)。

一般而言,新财富人群更加倾向于炫耀性的实物消费。但对于拥有高等教育经历的新生代(旧财富)人群来说,奢侈品消费已经成为他们日常消费中的习惯和“常态”,奢侈品是他们追求精致的生活方式,以及进行自我奖励和自我成就暗示的途径和载体。

我们发现,新生代企业家更崇尚知识,注重构建文化资本,他们更喜欢把钱花在服务、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而不是购买纯实物商品。新生代企业家们逐渐从物质享受,转向把大笔资金投入到教育、人脉和医疗领域。

寻找“同类人”,最看重的不是利益

富贵三代、稳站C位的李太太,在剧中说过一句话:我们这群人凑在一起,是因为志趣相投吗?白话就是,要不是有利益牵扯,谁愿意坐着陪你们浪费时间。

那么利益是新生代人群选择圈子最看重的标准吗?

《家族企业》杂志2018年对新生代企业家选择“同类人”的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新生代企业家认为“兴趣爱好相似”的人与自己是“同类人”。外界多认为“家庭背景相似”,即有家族企业背景的新生代企业家会更容易成为同类人,但是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这一选项得票最少,即新生代企业家并不认为“家庭背景”可以成为“同类人”的前提条件。

结合家族企业的接班数据,我们发现处于接班不同时间段的新生代企业家对于“同类人”的概念有着细微的差别。整体而言,“相似的兴趣爱好”对于所有新生代企业家而言都是鉴别“同类人”的标准。但是对接班五年以上的新生代企业家而言,“同行业的从业者”也可以成为“同类人”,但是对于接班不足五年的新生代企业家而言,这一标准并不重要。

打理财富更有冒险精神,也更看重专业化服务

新生代企业家拥有优质的教育背景,以及比同龄人更丰富的企业经验,他们在理财方面的想法与一般中产阶层、创富一代都不尽相同。《家族企业》杂志的调研也对新生代企业家独特的理财观念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相较于理财风格传统、希望保值大于增值的创富一代来说,新生代企业家更加富有冒险精神。根据调研得出的数据, 超过半数(51%)的新生代企业家在选择投资理财时,偏好中度风险的配置,即倾向于平衡的方式,偏好投资兼具成长性及收益性的产品,可以接受负面波动,从而在2 年或2 年以上的投资期内获得远高于活期账户、定期存款的收益。

我们发现,新生代企业家对于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定制化服务越发看重, 2018 年仅有30% 的新生代企业家看重金融机构的定制化服务,但是2019 年已经有超过半数(56%)的新生代企业家表示看重机构的定制化服务。

另外,新生代企业家对于金融机构服务团队的专业化要求也在递增,从2018 年的51% 增加到了2019 年的61%。但是,与之相悖的是新生代企业家对于客户经理的服务好坏却不再有过多期待,对客户经理的服务质量的关注从2018 年的22% 降到了2019 年的11%。客户经理是做好高净值客户服务的关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客户经理的专业素质需要金融机构系统化的培训来实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