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鹅厂已经一年了,一直奋斗在前行路上,经常被问及:你还好吗?
告别腾讯开始创业,一切从熟悉变为陌生,适应到不适应,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创业真不容易!
在淘金家里有这么一群来自鹅厂的企鹅,初到创业公司,从不适应到适应,他们有很多话想说。

作为产品总监,我想说:我一点都不爽!
我在腾讯干了7年,以前在腾讯,因为我是产品经理,大家都围着我转(就是大家心中的小公举)。
而我现在创业一点都不爽,原因是我还没来得及提需求,一堆需求就铺天盖地压过来了;我想做的事还没开始,就得先各种救火、解决难题,用户需求摆在那,你不解决怎么办。
我说,这产品得这样做;他们说,不行,你要先到客户那儿去。
就是这各种问题,让我刚开始进淘金家时,一直觉得很不爽。
后来经过高人指点,和团队不断磨合,我终于明白这种“不爽”是创业不可避免的。
以前在腾讯做事爽,其实只是一个心理上的“舒适区”。
创业必须离开舒适区,主动迎接挑战区,创业会面临各种你以前想象不到的问题,怎样“快准狠”的解决问题,并且主动挑战自己能力的临界点才是一个人能力高下的差别所在。
同时,有不爽一定要说出来,憋在心里会内伤,不能因为逃避而离开,否则下次创业还会遇到同样的不爽。只要“不爽”没被解决,人就不会进步。
所以,创业你一定会先遇到“不爽”,但“不爽”就对了,这说明你在进步。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不爽,用户一定要爽!
而等到有一天,不仅客户爽了,我们也爽了的时候,我们就成功了。

没有这三感,价值感、目标感和饥渴感,就别创业了。
来淘金家,因为每天面对大量的问题、责任、冲突和矛盾,让我成长和收获很多,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价值感、目标感和饥渴感,没有这三感,就别创业了。
【价值感】
我想大部分人从腾讯出来创业或加入创业公司是为了“价值感”。
价值感是什么?是你在工作中、团队中、同事间,所感觉到的自己的成就感和不可替代性,就是你首先必须“有用”,在创业公司这点尤其体现明显,如果你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价值感,就会被鞭子抽着走。
你必须清晰了解对方/组织的需求,建立起与对方/组织之间互相的价值所在,”有用“才会”有利“,这样的关系才能走长远。
价值感是一种认可,也是创业中的一种动力。
【目标感】
经常有人说,我是来鹅厂/创业公司学习和积累的。
好吧,那说明你还停留在学校老师命题作文阶段,学生和成熟职业人的差别就是你能不能自己把老师的命题作文变成自己给自己命题作文,能不能把开放式目标变成一个个封闭式目标。
什么是封闭式的目标,比如我的目标是拿S,我带的产品要做到多少用户,我要做到某某领域最牛的人之一(奖项、行业地位),当你有这种具体的目标感和饥渴感的时候,你才会调动你最大的潜能,挑战自己能力的边界。
这可能也是很多人觉得自己在大组织体里”怀才不遇“很重要的原因,你也许有才,但扪心自问,你真的有清晰目标感?
如果答案有一丝的否定,那么你的才不是被你自己浪费了,就是被组织浪费了。
【饥渴感】
记得前段时间和一位聊天谈到“利基市场”,我不明白意思,马上百度和朋友继续聊起来,朋友惊讶的说,lisa你变了,你以前遇到这种问题都不会百度的,都是一咕脑的直接问我,我发现你变得更有“饥渴感”了。
“饥渴感”是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对解决困难的迫切感,这种迫切感决定了我们对问题专研的深度游多深,决定了我们是不是划被动为主动,去坚持挑战和战胜困难。
当我们觉得迷茫的时候,可以先反问自己一句,我们面对困难真的有“饥渴感”吗?是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想尽方法,甚至“不择手段“也要让困难“扑街”?
最后,我想说的是,来淘金家的短短时间,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在任何工作中都要保持反思。
我们为团队或项目带来了什么?这些年来我们有没有成长?有没有让自己在各方面都有进步,是不是通过一次又一次成绩,愈来愈有自信,还是吃着老本,不断的啃噬它?
创业是一件比困难更难得事情,面对创业巨大的压力,需要坚持,需要动力。
在我看来,目标感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首先必须解决的前提,目标感帮助我们需求和积累价值感,价值感的积累有助于坚持,而饥渴感是组成动力的一部分。

路再长,也不忘初心
不管是留在鹅厂还是去创业,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我们都要时时地问自己“为什么做?怎么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生就是不断的修行。
俗话说“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创业是分析认定了方向,我们要有“遇河搭桥造船,撞墙开凿架梯”的信念。
离开曾经的“舒适区”,我们选择了一条美好又曲折的路,时时“清空”自己,谦逊学习,瞄着目标,盯着脚印,最后收获的不仅仅是结果。

创业是用别人几倍的经历和心思去完成事情!
离开腾讯,转战阿里,再跳出来创业,都是一种体验。
在腾讯,学到最多的就是执行力,以及产品sense...这些在创业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还要做得更多更好。
创业一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都带着各种正负面的情绪,继续的keep moving,继续验证着mvp。
我记得我刚来的时候,有人问我,你是怎么打算的?
我只回答了一句 —— 如果有一天我连上街推销的事情都做了,我还不能帮之一二,那我也就认了,拼过累过,足矣!
然而,哈哈,这事在我还没过试用期就开始了,当然,主要是推销产品。
像当年的滴滴一样,我们上班解决产品需求,解决线上问题,解决技术难点,下班推销产品。我们每天累得都跟狗一样,然后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
无论是技术领域,还是金融领域(业务领域),我们天天被pk,也天天pk别人,然后我们就不断壮大起来。
我想,这就是创业。
如果有人多年后问我当年留下了什么印象?我想,那就是创业的过程,以及那群无底线的相互挑战和相互帮助的兄弟姐妹们。
创业是别人几倍的经历和心思去完成事情,这种感觉,倍儿爽~!

创业公司工作必须接地气
说起创业,得多唠叨几句。
加入淘金家这一年一直处于战斗不敢松懈状态,没停过,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来得如此简单与直接,是之前的大公司工作中无法体验得到的。
大公司所学到的系统化思维和方法论,在创业公司落地总有那么一点点不灵,所以创业公司工作必须接地气。
所谓接地气,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你得有从打地基、添加一砖一瓦开始的准备,任何的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终究会让你遍体鳞伤。
加入淘金家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招聘、组建精兵强将团队。
一脚踏入互联网人才争夺白日话的市场竞争后方知水太深,如何像雷达一样快速搜索到人才并说服他们加入,是不得不跨越的一座大山。
老的渠道和一些创新的招聘手段一起上,不论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正因有这种勇气和啃硬骨头的心态,淘金家保持每三天进一新人的速度。
毫不讳言的讲,这些人才没有一个是处于离职状态我把他招进来的,都是在职状态把他们说服的,经验很简单,面谈前做足文章,面谈中察言观色,面谈完你得给他诗与远方。
随着人才快速加入,新的问题又突现出来,在用人要五湖四海的指导下,一批优秀的来自华为、腾讯、阿里、百度、新浪、大型银行人才加入了淘金家。
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观念和做事方法,如何快速将他们拉到同一快车道,快速形成战斗力,这又是一座亟待逾越的大山。
创业公司的发展很难做到长远预期规划,发展都是动态的,这样就倒逼人力资源工作要有快速反应,迎接随时变化的能力。
没有一帆风顺的创业,这就是现实。
创业像搞一场很大的革命,策略想好了才能突破封锁,突破后才知道山后面是平原、河流,还是另一座大山。你能走多远的路,取决于你的坚持。
创业的路是挤不上主干道的,因为主干道太堵塞,只能另辟小径。世界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这次南极圈采访的这几位鹅厂创业人只是鹅厂人的一个小小缩影,在创业圈,经常会有人拿鹅厂、百度和阿里人离职创业对比,比哪家出来的人做成的希望更大。
大家给鹅厂人打的标签往往是前半年到前一年都会在摸索,但突破瓶颈以后,后劲会更足。
这是因为鹅厂人对用户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未来市场竞争最大的壁垒,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时间和情感。
他们离开鹅厂,他们也一直在路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