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薇
7月接近尾声,我们熟悉的朋友圈又“出圈”了,这次依旧是因为“卖保险”。
7月28日,青岛银保监局连开多张罚单,其中有6张罚单显示,新华人寿青岛分公司因“工作人员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虚假宣传”被责令改正,公司及相关负责人共计被处7.2万元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新华保险陆续在全国各地展开“朋友圈合规宣传工作宣导”,这边说着勿踩“红线”,另一边青岛分公司就被处以罚单,“打脸”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朋友圈虚假宣传
新华保险青岛分公司被罚7.2万元
7月28日,青岛银保监局对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保险青岛分公司”)连开6张罚单。从青岛银保监局发布的罚单来看,新华保险青岛分公司多名工作人员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处罚信息显示,新华保险青岛分公司因工作人员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虚假宣传,被责令改正,并处5万元罚款。
此外,公司员工刘丽艳、于水、徐爱洋、车晓蕊、杨四白因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虚假宣传,均被予以警告,分别处5000元、2000元、2000元、3000元、1万元罚款。
7月份以来,青岛银保监局已经针对保险机构的类似行为开出9张罚单,此前的7月6日,国华人寿也因为同样原因,被青岛银保监局开出3张罚单,累计罚款17万元。
伴随着微信朋友圈成为社交主阵地,愈来愈多的保险公司、保险从业人员把其纳入宣传的重要途径,从宣传到销售,保险误导也日渐严重。我们不禁要问,宣传渠道这么多,为何保险人就如此热衷朋友圈呢?
违规扎堆,朋友圈为何如此受欢迎?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朋友圈成为各类营销人员的“争奇斗艳”的主阵地,宣传的、销售的,其中也不乏各种违规行为。尤其是保险行业,因为“门槛低、收入高”的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加入。
其实,保险作为一种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回报的消费,对于精打细算的中国民众来说,并不属于“必需品”,但我们朋友圈中“卖保险”的人群却从未消失过,究其原因,与保险业“杀熟”的营销手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般而言,普通人在加入保险业之后,尽管被灌输了一脑门的销售话术,想开单依旧不是容易的事。这个时候,自己家里人或者身边的朋友,就是最好的开拓对象了。当然,大多情况下,他们是觉得产品是真的很合适,所以才会推荐给家人朋友,但这依旧不能掩盖保险代理人“杀熟”的事实。
而朋友圈作为我们社交的主要场所,自然也便成为了他们宣传、开拓的重要阵地,甚至可能会一个影响一个,于是造成“朋友圈卖保险不间断”的情景。
但朋友圈并非法外之地,宣传无可非议,但误导宣传俨然是严令禁止的。“全国疯抢”“保本保息”“复利滚存”“即将停售”等具有引导性的宣传词汇,显然已经踩到了红线。
自2018年以来,监管就曾多次对代理人在微信朋友圈的“骚扰式”宣传、吹嘘产品预期收益率等宣传方式做出处罚。虽然处罚金额并不算多,但却表明了监管的一贯态度——红线不可逾越。
而此次新华保险青岛分公司的违规行为,显然也不是在保险业第一次出现了,甚至不是新华保险第一次踩了“朋友圈虚假宣传”的红线。

边喊勿踩“红线”,边收到监管罚单
新华保险频频被“打脸”
进入新华保险官网的公司简介,第一句写的便是“坚守保险本源”,此处的保险本源,指的显然不是“朋友圈虚假宣传”后被罚的新华保险。
夸大甚至虚假宣传等违规问题仿佛成为困扰保险行业的一个顽疾,在此次新华保险青岛分公司被罚之前,新华保险各地的分公司、子公司也曾多次因扩大或虚假宣传收到监管部门的罚单。
早在2012年,新华保险重庆分公司便曾因为工作人员在销售保单时存在夸大产品收益的行为,被处全额退保,并罚款6万元;
2018年,新华保险绍兴中支因在高端客户联谊活动存在虚假表述等问题,被浙江银保监局筹备组罚款13万元,相关责任人被罚4万元;
进入2020年,新华保险在销售宣传中夸大产品收益等行为被纳入监管部门的典型案例。
也是因为这些虚假宣传的“前车之鉴”,以及朋友圈宣传等日益严格的监管,新华保险启动了全国各地的“朋友圈合规宣传”工作宣导。
7月13日,新华保险内江中支风控专员特赴本部营销服务部进行合规宣导。宣导内容为《“朋友圈”卖保险,勿踩“红线”!》,期间盘点了朋友圈违规宣传处罚案例,明确朋友圈宣传务必要注意宣传用语合规。
几日之后,青岛银保监局决定做出了对新华保险青岛分公司工作人员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虚假宣传进行处罚的决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