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听】北斗闪耀上海光,为国铸就湛卢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听】北斗闪耀上海光,为国铸就湛卢剑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将于31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仪式。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将于31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仪式。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26年间,我国共组织44次北斗发射任务,将59颗北斗系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成功率100%!

北斗三号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共30颗卫星组成,2017年11月开启发射。今年6月23日,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精准入轨,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这个世界一流的“超级工程”,几乎每一颗星上都凝聚着上海科技人员的心血、智慧和创造力。请听上海电台记者李雪梅、孟诚洁发来的报道:

(点击图片收听音频)

北斗三号的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中,有10颗是由位于张江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从北斗二号的区域服务,到北斗三号的全球组网,重重难关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没有在全球各处广泛设立地面站的条件,如何实时掌握并联系上地球那一头的卫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说,北斗三号在星间链路上取得突破,让卫星之间能在“天上对话”。

林宝军:“这个星间链路只要跟一颗星通了,通过接力来和其他的看不见的星通,一星通、星星通,全球就可以通起来。还要能够自主运行,它靠星上的计算机能够进行轨道计算,能够进行路由,能够进行自动的通讯、同步测轨。”

按照航天领域的惯例,卫星上使用的新技术一般不超过三成,而在北斗三号的首发试验星上,新技术占比达到近八成!后续的组网卫星,以一吨左右的轻巧身材,实现过去三吨级卫星的功能,发射得以 “一箭双星”,大大加快了组网进程。林宝军介绍,如此幅度的减重,取决于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卫星各个分系统泾渭分明的格局,开创性地提出“功能链”设计理念,最大程度对卫星内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林宝军:“原来比如说热控,采集一个热敏电阻的温度,然后控制一个加热器,它也要一个大脑,我们就统一合到一台计算机,做整个星上的运算的事。原来任何一台计算机出毛病,整个整星功能就丧失了。现在加上备份,可靠性大幅度提高,结构大幅度简化。”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是我国航天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80后、90后担当主力,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拥抱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短板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长板。在林宝军看来,这支队伍不断壮大、成熟,是和北斗三号组网同样重要的收获。

林宝军:“我们做首发星的时候,是这样平均年龄31岁,81个人,实际上用了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干了美国GPS2到GPS3,20年要做的技术跨越其实也干成了。2018年,我们这个不到100个人的团队,一年就打了8颗业务星,也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北斗三号的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中,我国首次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另外14颗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两家总体单位分别研制,分别管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上海航天811所为另外14颗卫星,提供了堪称卫星心脏的电源系统。

811所副总工程师李旭评介绍: “我们从太阳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全部完成了国产化。北斗三号对电源系统要求的设计寿命是10年,我们是按照15年设计的。”

北斗三号的建成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更泛在、更融合、更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林宝军透露:“我们下一步要涵盖深空、涵盖室内、涵盖水下,要做到天地无缝,无处不在。地月体系建立是必然的,再远比如到火星,这个都是要考虑的。”

他把自己和团队,比作“铸剑人”。而北斗就是为国而铸的一柄“湛卢剑” 。

林宝军:“湛卢剑它是仁者之剑,我们建造北斗的目的不是为了称霸全球,而是为了造福全人类,而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世界做贡献。”

来源:话匣子

原标题:【听】北斗闪耀上海光 为国铸就湛卢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听】北斗闪耀上海光,为国铸就湛卢剑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将于31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仪式。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将于31日上午10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将出席仪式。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26年间,我国共组织44次北斗发射任务,将59颗北斗系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任务成功率100%!

北斗三号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3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共30颗卫星组成,2017年11月开启发射。今年6月23日,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精准入轨,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这个世界一流的“超级工程”,几乎每一颗星上都凝聚着上海科技人员的心血、智慧和创造力。请听上海电台记者李雪梅、孟诚洁发来的报道:

(点击图片收听音频)

北斗三号的2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中,有10颗是由位于张江的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从北斗二号的区域服务,到北斗三号的全球组网,重重难关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没有在全球各处广泛设立地面站的条件,如何实时掌握并联系上地球那一头的卫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说,北斗三号在星间链路上取得突破,让卫星之间能在“天上对话”。

林宝军:“这个星间链路只要跟一颗星通了,通过接力来和其他的看不见的星通,一星通、星星通,全球就可以通起来。还要能够自主运行,它靠星上的计算机能够进行轨道计算,能够进行路由,能够进行自动的通讯、同步测轨。”

按照航天领域的惯例,卫星上使用的新技术一般不超过三成,而在北斗三号的首发试验星上,新技术占比达到近八成!后续的组网卫星,以一吨左右的轻巧身材,实现过去三吨级卫星的功能,发射得以 “一箭双星”,大大加快了组网进程。林宝军介绍,如此幅度的减重,取决于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卫星各个分系统泾渭分明的格局,开创性地提出“功能链”设计理念,最大程度对卫星内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林宝军:“原来比如说热控,采集一个热敏电阻的温度,然后控制一个加热器,它也要一个大脑,我们就统一合到一台计算机,做整个星上的运算的事。原来任何一台计算机出毛病,整个整星功能就丧失了。现在加上备份,可靠性大幅度提高,结构大幅度简化。”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是我国航天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80后、90后担当主力,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拥抱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短板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长板。在林宝军看来,这支队伍不断壮大、成熟,是和北斗三号组网同样重要的收获。

林宝军:“我们做首发星的时候,是这样平均年龄31岁,81个人,实际上用了三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干了美国GPS2到GPS3,20年要做的技术跨越其实也干成了。2018年,我们这个不到100个人的团队,一年就打了8颗业务星,也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北斗三号的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中,我国首次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另外14颗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两家总体单位分别研制,分别管理,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上海航天811所为另外14颗卫星,提供了堪称卫星心脏的电源系统。

811所副总工程师李旭评介绍: “我们从太阳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全部完成了国产化。北斗三号对电源系统要求的设计寿命是10年,我们是按照15年设计的。”

北斗三号的建成是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新起点。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更泛在、更融合、更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林宝军透露:“我们下一步要涵盖深空、涵盖室内、涵盖水下,要做到天地无缝,无处不在。地月体系建立是必然的,再远比如到火星,这个都是要考虑的。”

他把自己和团队,比作“铸剑人”。而北斗就是为国而铸的一柄“湛卢剑” 。

林宝军:“湛卢剑它是仁者之剑,我们建造北斗的目的不是为了称霸全球,而是为了造福全人类,而是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世界做贡献。”

来源:话匣子

原标题:【听】北斗闪耀上海光 为国铸就湛卢剑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