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贾樟柯:拍一部电影,让观众过一段生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贾樟柯:拍一部电影,让观众过一段生活

“对我来说,我希望拍一部电影让观众过一段生活,过一段沉浸式的生活。当你带着这样的理想去拍电影的时候,你就能找到你电影中人物所有需要的细节,质感。”

文|镜像娱乐  马婕

编辑|张风屹

“电影院的美感在哪,美学在哪,我相信经过疫情之后,电影工作者能够拍出更有电影感的电影,更适合在电影院大银幕观看的电影。”

7月25日,贾樟柯做客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场大师班,他这样总结疫情带给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疫情之后一定会触发导演对人和人连接的新思考,对我们所处这个世界的本质有新的认识,对人性有新的理解。”

这也对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未来在银幕上没有发现更多有价值,有创新意义的电影,意味着我们创造力的衰退,因为历史提供给你一个思考人类社会大事件的契机,观众也希望获得心灵的回应,渴望看到新的东西。”在贾樟柯看来,这是电影对生活反应的速度,也是电影作为媒介的伟大传统。

影院复工后的首次影人盛会上,在贾家庄从事农忙的贾樟柯赶回上海。疫情期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将近三个月,贾樟柯逐渐从紧张的电影工作中慢下来。不过,作为从业数十年的影人,三个月改变的是生活习惯,不变的是对电影的思考和探索。

前半程,写剧本,拍短片,其中为理想国做电影普及性有声读物,是贾樟柯最大的收获。后半程他则为行业复工复产努力,成为第一个为影院复工呼吁的知名导演。如今,影院复工,这也意味着他的电影事业步入正轨,参加金爵论坛导演大师班便是其中一项。

在论坛上,贾樟柯分享了自己在过去半年间对乡村生活的感悟,对乡土社会和电影创作的思考,同时也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经验。

崭新的感受会反映在电影里

曾经拿着对讲机的手,如今在农忙时锄草种田。对贾樟柯来说,回到上海的节奏“陌生又熟悉”。几千年来,中国的乡土社会一直是艺术创作者汲取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创作要贴近于生活,要回到生活。首先我们要了解农村。中国这个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韧劲,跟我们有广阔的农村有关,这是我们中国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基础,它们带给我们的贡献是什么,意义是什么,对我们建立起跟生活环境、土地的新关联,调整这种关联有很大的关系。”身为创作者,回望故乡让贾樟柯对影片创作和中国社会有了新的理解。

在贾樟柯看来,乡村是一个关联密切,但大众认知相对隐秘的事件。我们是谁,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广阔的农村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以及城市发生的一切,等等,在乡村,在乡村生活的脉络里都能找到答案。

疫情回乡生活建立起贾樟柯与环境的新联系,也给了他新的认识和思考——“做电影就是表现你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对于你所处的生活的反应。这些崭新的感受会反映在未来的电影里。”

疫情期间,贾樟柯接受希腊电影节的提议,拍了三分钟短片《来访》,来反映疫情下人的生活状态。“整个影片3分多钟,它的结构里面有一种新的因为疫情带来的人的社交方法的改变,这种社交方法的改变带来了我们对于失去的,或者已有的,或者常态下生活的怀念。”

“影院1200座人挤人看电影,我们觉得很正常,但是当疫情爆发的时候,你会重新理解这个动作。”短片拍摄过程中,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重温了人山人海的观影场景,也对影院这种观影仪式重新理解。“这是人类最美的姿态,”贾樟柯说道。

同时,贾樟柯认为:“疫情让我们重新思考过去的生活形态,生活方法,过去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再重新去理解,也对人的脆弱性,人类的脆弱有了新的理解,它会让我们更加有所珍惜,珍惜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

电影创作需要系统性处理生活的能力

一直以来,贾樟柯的电影有着强烈的文学气质。关锦鹏认为,贾樟柯之后对于当代社会文化的观察,在《小武》中清晰可见。在本次论坛上,贾樟柯也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分享了剧本写作与电影创新的经验。

“文学是一个基础,写剧本就是文学的工作。”贾樟柯这样看待文学创作与剧本写作的关系。他认为,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新知也愈发难以产生。而文学正发挥着这样的作用——系统化处理信息,进而透过表面看到本质。文学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本领。“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其他领域的人,我们都需要获得这样的一种处理生活的能力。”

在贾樟柯看来,电影一开始的思维是文学性的思维,电影创作也并非拎着摄像机去思考,写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都是和文学重合的。同时他借鲁迅笔下的阿Q、老舍笔下的虎妞祥子、卓别林的人物形象为例分析,“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找到人物形象,这也是电影最大的贡献。”但同样棘手的是,用一个人物来表现独特的时代性,是电影和文学一样需要面对的难题。

同时,对于主持人提出的电影创作中故事与人物的先后关系,他以《山河故人》的创作为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这个故事我当时想写人,但是维度在于当下是什么面貌,每个时代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写的是这些故事在当下是什么样的。剧本写完之后,发现影片也需要精神意识的提升。”后来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对贾樟柯说的一句话“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要分开的”成为了电影台词,也成了电影的灵魂。

正如贾樟柯所言,无论先从故事出发还是从人物出发,不分对错,都是为了解决叙事问题,但是每一个环节都得使劲。“创作不是一劳永逸的,不是找到人物形象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或者有好的故事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是每一个环节都要清晰确立,让它做得更结实。”

让观众过一段生活

“经常有人说,贾导你的电影特别不顾及观众。其实这个话是错的,我特别看重观众。但是角度不一样。”

在作品中的统一情境中完成艺术创作与接受的过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创作的完成。电影观众则是电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接收者。作为导演和创作者,贾樟柯也同样重视观众对作品的反馈,不过以另一种方式。

“对我来说,我希望拍一部电影让观众过一段生活,过一段沉浸式的生活。当你带着这样的理想去拍电影的时候,你就能找到你电影中人物所有需要的细节,质感。”这些细节成就了影片,也与观众形成了默契。

贾樟柯把这种细节与质感的呈现称之为“味道”或者“气息”。“一部好的电影是五官全开的,电影的鲜活是来自于你敏锐的感官。如果你只是在讲一个故事,我们没法感知这些东西的时候,显然这个电影除了故事就没有别的了。”

“这部电影有两种味道,都是咸的”。贾樟柯以自己的最新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他说,“这是一部海洋版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七十年来一代代中国人辛苦走到今天的汗水的味道,也有未来海水一样咸的希望的味道。”

知名作家梁鸿曾评论,贾樟柯的电影不是原生态的,而是蕴含着抽象的思考。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或者文学作品,一定是从一个最扎实的现实细节里提取意象,这个意象每个人都有,但却不一定能发现。

论坛主持人透露,影片《山河故人》中的每一道菜,贾樟柯都会做。“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我们所呈现的就是细节,要通过细节来让人感知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生活的形态跟氛围。”对贾樟柯来说,电影里过一段日子不是抽象的,要面临柴米油盐,坐什么车,走什么路,穿什么衣,说什么话,吃什么饭,这些形成了跟观众之间的默契,也决定了观众是否愿意进入这个旅程。

这是观众的需要,也是贾樟柯对自己作为电影工作者的角色认知。

“电影是一个很劳作的工作,始终不要忘了我们是劳作的人,也是提醒电影工作者,不要因为你的荣誉,社会对你的认识,而失去一个劳动者的本色,失去你对劳动的热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贾樟柯:拍一部电影,让观众过一段生活

“对我来说,我希望拍一部电影让观众过一段生活,过一段沉浸式的生活。当你带着这样的理想去拍电影的时候,你就能找到你电影中人物所有需要的细节,质感。”

文|镜像娱乐  马婕

编辑|张风屹

“电影院的美感在哪,美学在哪,我相信经过疫情之后,电影工作者能够拍出更有电影感的电影,更适合在电影院大银幕观看的电影。”

7月25日,贾樟柯做客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场大师班,他这样总结疫情带给自己的认识与思考。“疫情之后一定会触发导演对人和人连接的新思考,对我们所处这个世界的本质有新的认识,对人性有新的理解。”

这也对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未来在银幕上没有发现更多有价值,有创新意义的电影,意味着我们创造力的衰退,因为历史提供给你一个思考人类社会大事件的契机,观众也希望获得心灵的回应,渴望看到新的东西。”在贾樟柯看来,这是电影对生活反应的速度,也是电影作为媒介的伟大传统。

影院复工后的首次影人盛会上,在贾家庄从事农忙的贾樟柯赶回上海。疫情期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将近三个月,贾樟柯逐渐从紧张的电影工作中慢下来。不过,作为从业数十年的影人,三个月改变的是生活习惯,不变的是对电影的思考和探索。

前半程,写剧本,拍短片,其中为理想国做电影普及性有声读物,是贾樟柯最大的收获。后半程他则为行业复工复产努力,成为第一个为影院复工呼吁的知名导演。如今,影院复工,这也意味着他的电影事业步入正轨,参加金爵论坛导演大师班便是其中一项。

在论坛上,贾樟柯分享了自己在过去半年间对乡村生活的感悟,对乡土社会和电影创作的思考,同时也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和经验。

崭新的感受会反映在电影里

曾经拿着对讲机的手,如今在农忙时锄草种田。对贾樟柯来说,回到上海的节奏“陌生又熟悉”。几千年来,中国的乡土社会一直是艺术创作者汲取灵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创作要贴近于生活,要回到生活。首先我们要了解农村。中国这个国家为什么有这么多韧劲,跟我们有广阔的农村有关,这是我们中国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理解我们这个国家的基础,它们带给我们的贡献是什么,意义是什么,对我们建立起跟生活环境、土地的新关联,调整这种关联有很大的关系。”身为创作者,回望故乡让贾樟柯对影片创作和中国社会有了新的理解。

在贾樟柯看来,乡村是一个关联密切,但大众认知相对隐秘的事件。我们是谁,我们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广阔的农村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以及城市发生的一切,等等,在乡村,在乡村生活的脉络里都能找到答案。

疫情回乡生活建立起贾樟柯与环境的新联系,也给了他新的认识和思考——“做电影就是表现你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对于你所处的生活的反应。这些崭新的感受会反映在未来的电影里。”

疫情期间,贾樟柯接受希腊电影节的提议,拍了三分钟短片《来访》,来反映疫情下人的生活状态。“整个影片3分多钟,它的结构里面有一种新的因为疫情带来的人的社交方法的改变,这种社交方法的改变带来了我们对于失去的,或者已有的,或者常态下生活的怀念。”

“影院1200座人挤人看电影,我们觉得很正常,但是当疫情爆发的时候,你会重新理解这个动作。”短片拍摄过程中,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重温了人山人海的观影场景,也对影院这种观影仪式重新理解。“这是人类最美的姿态,”贾樟柯说道。

同时,贾樟柯认为:“疫情让我们重新思考过去的生活形态,生活方法,过去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再重新去理解,也对人的脆弱性,人类的脆弱有了新的理解,它会让我们更加有所珍惜,珍惜那些习以为常的东西。”

电影创作需要系统性处理生活的能力

一直以来,贾樟柯的电影有着强烈的文学气质。关锦鹏认为,贾樟柯之后对于当代社会文化的观察,在《小武》中清晰可见。在本次论坛上,贾樟柯也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分享了剧本写作与电影创新的经验。

“文学是一个基础,写剧本就是文学的工作。”贾樟柯这样看待文学创作与剧本写作的关系。他认为,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新知也愈发难以产生。而文学正发挥着这样的作用——系统化处理信息,进而透过表面看到本质。文学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本领。“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其他领域的人,我们都需要获得这样的一种处理生活的能力。”

在贾樟柯看来,电影一开始的思维是文学性的思维,电影创作也并非拎着摄像机去思考,写什么地方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都是和文学重合的。同时他借鲁迅笔下的阿Q、老舍笔下的虎妞祥子、卓别林的人物形象为例分析,“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找到人物形象,这也是电影最大的贡献。”但同样棘手的是,用一个人物来表现独特的时代性,是电影和文学一样需要面对的难题。

同时,对于主持人提出的电影创作中故事与人物的先后关系,他以《山河故人》的创作为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这个故事我当时想写人,但是维度在于当下是什么面貌,每个时代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写的是这些故事在当下是什么样的。剧本写完之后,发现影片也需要精神意识的提升。”后来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对贾樟柯说的一句话“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要分开的”成为了电影台词,也成了电影的灵魂。

正如贾樟柯所言,无论先从故事出发还是从人物出发,不分对错,都是为了解决叙事问题,但是每一个环节都得使劲。“创作不是一劳永逸的,不是找到人物形象就解决了所有问题,或者有好的故事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是每一个环节都要清晰确立,让它做得更结实。”

让观众过一段生活

“经常有人说,贾导你的电影特别不顾及观众。其实这个话是错的,我特别看重观众。但是角度不一样。”

在作品中的统一情境中完成艺术创作与接受的过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创作的完成。电影观众则是电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接收者。作为导演和创作者,贾樟柯也同样重视观众对作品的反馈,不过以另一种方式。

“对我来说,我希望拍一部电影让观众过一段生活,过一段沉浸式的生活。当你带着这样的理想去拍电影的时候,你就能找到你电影中人物所有需要的细节,质感。”这些细节成就了影片,也与观众形成了默契。

贾樟柯把这种细节与质感的呈现称之为“味道”或者“气息”。“一部好的电影是五官全开的,电影的鲜活是来自于你敏锐的感官。如果你只是在讲一个故事,我们没法感知这些东西的时候,显然这个电影除了故事就没有别的了。”

“这部电影有两种味道,都是咸的”。贾樟柯以自己的最新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为例。他说,“这是一部海洋版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七十年来一代代中国人辛苦走到今天的汗水的味道,也有未来海水一样咸的希望的味道。”

知名作家梁鸿曾评论,贾樟柯的电影不是原生态的,而是蕴含着抽象的思考。一部好的电影作品或者文学作品,一定是从一个最扎实的现实细节里提取意象,这个意象每个人都有,但却不一定能发现。

论坛主持人透露,影片《山河故人》中的每一道菜,贾樟柯都会做。“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我们所呈现的就是细节,要通过细节来让人感知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生活的形态跟氛围。”对贾樟柯来说,电影里过一段日子不是抽象的,要面临柴米油盐,坐什么车,走什么路,穿什么衣,说什么话,吃什么饭,这些形成了跟观众之间的默契,也决定了观众是否愿意进入这个旅程。

这是观众的需要,也是贾樟柯对自己作为电影工作者的角色认知。

“电影是一个很劳作的工作,始终不要忘了我们是劳作的人,也是提醒电影工作者,不要因为你的荣誉,社会对你的认识,而失去一个劳动者的本色,失去你对劳动的热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