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未来商业观察
8月2日,因Tik Tok而成名的印度网红歌手Raju,自缢在农田的树上。
在印度,Tik Tok被封禁的一个月里,至少和三起自杀事故一同出现在新闻中。自杀者中,有靠平台改命的歌者,有刚踏入大学的学生,还有未成年的女孩。
印媒将他们的死因归咎于抑郁症和新冠隔离,却不时在报道中补充:“他在Tik Tok禁令后迈出了极端一步。”
但不论是意外离开的年轻人,还是被卷入漩涡的Tik Tok,都只是大风暴中不起眼的蝴蝶。
全民应用如Tik Tok,也无法自测命运。
6月以来,印度连发数条禁令,封禁与中国相关的106款应用,将额外275款应用纳入审核清单。
此后,Tik Tok关停,微信关停。阿里、腾讯、华为着手撤离。
在印度,占据市场第一的小米员工脱下工作服,将门店logo遮住,换成橘底白字的“made in India”。
国内巨头悄无声息撤退,印度反而形成了两极化舆论。利益既得者希望抵制中国,发展本土企业;年轻人则没那么甘心割舍一切。
这还是一场发生在虚空的战争。
印度本土试图通过赶走中国企业,再造一个印度。但这远比复制粘贴来得艰难许多。
1
7月26日,印度首都新德里法院因UC浏览器前员工解雇案传唤马云。
阿里巴巴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则在朋友圈调侃:“至于马云知不知道我还不清楚。他退休后越来越难找了,我都找了一天了。”
难找马云的潜台词是,UC印度已按流程处理,不愿再就印度话题多费唇舌。
这是禁令以来,多数中国企业对印度业务的普遍态度。
6月29日,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以国家安全考虑为由,给出了一份多达59款应用的禁用名单。其中,包含字节跳动的Tik Tok、阿里的UC浏览器、腾讯的微信QQ,也包括快手、美图等。
应用涵盖电商、社交、短视频等全领域,唯一的共同点是都有中国背景。
禁用名单刚出现时,无论是印度当地用户还是出海的创业者都没有太警惕。中企出海的这些年,每当边境出现冲突,印度国防部总会列出这样的禁用名单。
这些应用被印度国防部称为间谍软件,他们建议全军删除,并不时向相关企业发出质询。不过,每次封禁都会快结束。
这一次却不再是短暂封禁。
7月起,印度的微信用户被不断强退,直至无法登陆。QQ邮箱服务随即被中断,Tik Tok无法登陆。阿里在印度的服务器等被全部监管,远程格式化后报损。
阿里没有恋战,以禁令为由,快速撤离。
7月15日,阿里出海印度的UC浏览器、UC News、Vmate等公司统一向本地员工发布团队解散消息。350人的团队,超300人被裁,只剩几人负责最后的维护工作。
这本是阿里出海的第一站。
2011年,阿里伸向海外的第一个事业部便设在印度。此后,阿里在印度推出UC News,年累计8000万月活;孵化短视频平台VMate,打造印度版快手。
沉淀10年,投资数十亿美元投资后,阿里果决转身。这被外界看作阿里全球化业务收缩的标志。距21世纪经济报道,阿里近年来在印度几乎不曾有过新的投资项目,只有过去项目的追投。
从印度撤离的不止是阿里。
随着微信在印度几度被下架,腾讯出海的重心转向整个东南亚,而不再是隐患颇多的印度。
其中,金融服务聚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主要东南亚国家,游戏、影视等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8亿用户。
很快,华为也传出消息,拟将印度营收目标削减50%,最多裁员70%。
此外,中国的跨境电商平台也不再接收送往印度新德里的订单,中国邮政和联邦快递先后宣布暂停从中国向印度发货。
从手机厂商到互联网巨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从印度有序撤离。
2
即便没有禁令,不少国内企业也早在考虑从印度撤离。
以阿里为例,阿里的UC业务在印度布局已久,市场份额最高时逼近60%。如今,谷歌Chrom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超过75%,UC却只剩下10%左右,用户量始终没能转换为实际营收。
快手在2019年基本放弃印度市场,Tik Tok无奈印度华,只留少量的中国人。此后,中国团队和投资方都在有序撤离。
尤其随着两国矛盾加剧,经商环境愈发恶劣。出海的巨头们面临的困难倍增。一方面,他们需要面对Facebook、Google和YouTube不断收紧的广告变现渠道。另一方面,他们还需面对印度政府愈加严苛的审查。
2020年年初,被印度反复提及盗取数据的TikTok无奈发布了公司首份透明度报告。
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印度方面调取信息107次,删帖11个,美国方面抽调信息79次,美国6个。反而是中国大陆没有抽调记录。
为自证清白,字节跳动在年初解散了Tik Tok在北京的国际审核团队。团队员工多是通晓多国语言的海外名校生,帮助字节完成全球范围的内容审核,以规避风险。
但团队统一收到了转岗或离职的通知。印度的Tik Tok的内容审核直接转交给本地团队负责。
此外,Tik Tok将印度用户数据储存在新加坡服务器中,并主动向印度抛出橄榄枝,提出在印度建立数据中心的计划。
事实上,为了赢得海外市场信赖,Tik Tok还换了首位外籍CEO,迪士尼前流媒体服务负责人Kevin Mayer。
即便如此,6月的最后一天,TikTok还是从印度的手机应用商店里消失了。
Tik Tok只是中国企业出海印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了向所在地政府示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海后,选择雇佣本地员工,入乡随俗。
但所有示好,都不如唾手可得的利益更动人。
Tik Tok在YouTube之后,成为印度的国民应用。调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分析师Pavel Naiya透露,印度每四部的智能手机中就有一个安装了TikTok 。
2019年,Tik Tok在印度的下载量就已超过脸书(Facebook),达到了6.11亿次,占该应用程序全球下载量的30%。
庞大的用户体量蕴藏无限商机。Tik Tok在印度被此彻底下架4天后,下达封禁命令的部门发起 “印度数字自立创新挑战赛”,鼓励国民下载本土应用。
印度短视频应用Roposo的日活用户在三天内从600万上升到1700万。两周后,Roposo在谷歌免费榜的排名从第330飙升到了榜首,下载超7500万次。
此外,随着快手、微信、Tik Tok及相关中国软件陆续下限,印度谷歌商店免费榜前五被本地短视频产品包揽。
本土的风险投资机构开始寻找Tik Tok的替代品,在社交网站上放话:如果你能创造替代它的产品,请联系我。
互联网自由基金会总干事阿帕尔·古普塔并不看好这一切:
“任何以国家安全为基础的公共政策回应都需要来自明确的标准,而印度似乎缺乏这种标准。印度目前的政治气氛是,民族主义情绪似乎高于其他方面的考虑。”
3
对抗不断升级。中印贸易放缓,中国在印度的投资被强挤出局,一旦波及电子设备,华为和中兴在印度的几十万基站,都将受到极大冲击。
如果放弃印度市场,中兴每年还将失去30-40亿美元收入。
而Tik Tok等应用一旦确定在印度关停,字节跳动至少损失60亿美元。
中国企业快速撤离,印度市场却并没有如想象中受益。
Tik Tok被关停后,印度本土趁机推出多款短视频应用,Facebook也在Tik Tok下架三天后借势推出Instagram 的短视频功能Reels。
不少播主先是转战其他印度本土短视频软件。他们在镜头前红着眼表达对Tik Tok的不舍,但又怕粉丝不满,结束时总要加一句,当然,国家这样做是对的。
可软件下载不久后,他们又因滤镜、配乐、妆容等多种原因不得不卸载软件,用回YouTube或Facebook。但Tik Tok本就是在Facebook后,另一类型的黑马,两者用户群体并不重合。
有用户在本土短视频软件的应用下一一列举Tik Tok优点,以期本土软件能尽快成为下一个Tik Tok:高清晰度、多滤镜、对用户更友好、互动性更强、界面设计更棒、60秒长视频。
但他们最适应的还是Tik Tok。做搬运工的年轻男孩听到禁用消息时,想把包扔掉大哭一场;远在小镇的乡村女教师则提前下载了他在平台上录制的全部视频,反复观看。
短视频Tik Tok的本土化无疑是成功的。毕竟,中国和印度有着同样体量庞大的小镇青年,而抖音早在中国完成了摸索和调试。
但对本地人而言,印度的Tik Tok或许比中国的抖音更重要。与中国不同,13亿印度人中,70%生活在农村,他们习惯方言,并不识字,且在种姓制度下难以跃迁。
15秒,无需打字,一键搜索、录制的Tik Tok,是他们为数不多的高级娱乐。更何况,还有不少小镇青年,靠短视频,月薪从100美金涨到了1万美金。
小镇青年们觉得Tik Tok打破了阶层的天花板,甚至把他看作这个国家民主化的途径
印度是Tik Tok海外的最大市场,但Tik Tok的故事,如今正在东南亚各个国家重复上演。印度没那么快再造一个Tik Tok。
当然,去中国化不仅是封锁一个Tik Tok那么容易的。
7月以来,部分印度市民走上街头,他们抵制中国制造的手机电视、中国投资的支付工具、中国赞助的球赛。
小米、华为、联想、OPPO、vivio等在印度的手机厂商陆续收到消息称,为防门店被抵制、攻击,可暂时摘下门店标牌。不久后,小米员工脱下工作服,用黑布遮住在印度的门店标志,贴上橘底白字的“made in Indian”。
2020年第二季度,小米第十一次拿下印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的季度第一。
印度抵制中国制造的同事,相信了看似完全“印度化”的小米。
小米印度负责人Manu Kumar Jain透露,小米在印度市场上所售的手机99%以上都是在印度本地生产的。但事实上,所谓的本地生产主要是组装。小米、OPPO等厂商制作手机所需的90%的零件仍从中国进口。
印度本地市场以及谷歌也在推出超低价智能机,但他们并没有一个高效而完备的珠三角产业链,而这才是中国制造不断出海的关键所在。
印度禁令下达后,不少出海企业索性就此转移。离开这里,他们仍有无数机会。
据凤凰科技报道,出海印度的中国创业者冯翌已放弃在印度再做尝试。
“没有什么能做的,作为一个创业者,要把经历放在自己能把控的东西上。”
如今,冯翌的其他产品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实现了盈利。这是中国企业批量撤离印度的微小缩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