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FIRST青年电影展训练营:在可能的路径中选择一个,选择的过程就是训练营的意义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FIRST青年电影展训练营:在可能的路径中选择一个,选择的过程就是训练营的意义

“疫情期间,每个人都被困在一个地方,‘孤岛’是源于‘隔离’这个事件的感觉。”

曹保平在拍摄现场进行指导

8月1日,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训练营作品《孤岛》,在西宁进行了全球首映。这部影片由7部短片组成,都是由今年训练营入选导演拍摄完成,分别是周行执导的《不泪》、周璟豪执导的《洞穴爱情》、马晓辉执导的《我曾离开的地方》、陈筠执导的《出圈》、朱晨亮执导的《隧道外》、梅俪潆执导的《37度2》和林秉翰执导的《困兽》。

在之前的训练营中,是贝拉·塔尔、蔡明亮这样更偏作者性和艺术性的导演作为训练营导师,本届FIRST影展邀请了知名导演曹保平前来担任导师。目的非常明确:类型和叙事的重心更强。

这样的侧重,也让本届短片的拍摄难度加大,必须在拍摄中加入更加成熟的工业化技术体系,才有可能保证《孤岛》的品质。

在导师之外,还有一批成熟的电影人担任表演顾问、剧本顾问、摄影顾问、剪辑顾问、美术顾问、声音顾问等等。这群成熟的“顾问”,帮助这些有的还在上学、有的刚毕业不久的创作者,在保持创作自我的基础上将影片以更成熟的姿态呈现出来。

曹保平在拍摄现场进行指导

导师曹保平:在各个环节提供帮助和建议

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训练营的导师,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导演曹保平担任。训练营“孤岛”这个主题,也是曹保平与FIRST组委会共同讨论之后确定的。

“往届训练营的拍摄主题多是概念、印象、偏重感觉方向的,组委会希望今年能侧重类型和叙事一些吧,所以找了我过来。关于“孤岛”这个选题,我是觉得今年太特别了,疫情或大或小会波及到每一个人,把它记录下来会很有意思。而且2020年训练营正好赶在这个时候,能产生关联是最好的。至于怎么产生关联,空间有很多。后来大家一起碰出来这个题目,等于是想说,疫情期间每个人都被困在一个地方,“孤岛”是源于“隔离”这个事情和感觉。再过10年、8年,大家回看2020年那一届FIRST,训练营短片和当下的情景密切的关联性,会是现在做的事情的意义所在。”

本届训练营也是导师阵容最豪华的一届,除了导师曹保平之外,演员段奕宏、编剧黄海、孙悦、钟伟、摄影杜杰、罗攀、谢谢、剪辑指导李点石、美术顾问兰志强、声音顾问黄铮、王钢等人,都以顾问的形式加盟。曹保平表示,“今年训练营重心在剧情和叙事,技术化的要求就会更高一些,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经验帮到他们一些,邀请来的顾问们,都是资历丰富,有很多拍摄经验的。基本上我们算是全程参与吧,摄影这边杜杰和谢谢都从头跟到尾,罗攀很早过来,帮他们做了很多拍摄设备的改造、选景、做拍摄方案,因为他后面有其他拍摄任务,走了一段。像剪辑李点石最后这两天也是呕心沥血,7个短片轮流转。我也是他们剪一版看一遍,逐个指出可能的问题,有时候三、四遍,等于她剪了那么多。大家都尽可能参与得多一些。”

在自己的创作中,曹保平会将文本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把文本做得非常扎实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到拍摄阶段。而在本次训练营中,他也对入选导演的短片文本有着严格的把控。“既然是往类型和叙事的这个方向上倾斜,就必然会产生一些技术性的要求。有意思的是,因为每个人经历和提供的样片不一样,有的文本不错,但样片有疑问;有的样片感觉很好,但文本未必。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有密切的接触,会知道每个人从文本到完成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这里面掺杂了太多个人能力、想象力的问题,对设备操控的的问题,甚至对演员、对天气变化的应对以及对剧组工作节奏的控制,都会影响文本到成片。”

《37度2》剧照

三天拍摄时间、临时拼凑的团队,曹保平表示,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让这些入选导演能够完成都变成了一种挑战。“客观条件非常具有挑战性,如此短的时间、临时拼凑的队伍,还有很多环节不够完善,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不能只依据这个成片去判断导演(未来的可能性)。要是给他们配一个更专业的制作团队,还会有很多改变。”

7名入选导演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只有陈筠一人毕业自中国内地的影视专业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其余6名分别毕业或就读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美国院校。“从文本或者表达上,我觉得他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他们大多是中国内地成长,只是去其他地方读电影,所以文本和表达上没太大区别。大部分(入选导演)可能会比较生涩,比如你去现场能看到一些拍摄流程,以及工作的节奏、方式、方法上的缺少经验的地方。但也有像是《出圈》那个组,导演好像是电影学院的吧,可能相对适应国内的拍摄环境,工作效率、节奏、娴熟程度相对好一些。”

好在这些常识性的问题也很容易克服,曹保平及顾问团稍微进行梳理,便能很快帮助到这些入选导演进入创作的正轨。“我们在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多地提供了帮助和建议。有些意见,明显能够在现场感受到他们的反馈,会迅速帮助他们解决很痛苦、很纠缠的问题,尤其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通过(训练营)这件事,多多少少会给他们带来改变或帮助。当然,对每个导演可能未必起到同等重量的意义和作用,这在于每个人达到什么阶段和心态。”

在创作当中,也会有一些入选导演的作品风格,跟曹保平过去的作品差异极大。在面对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时,曹保平会非常尊重他们的选择,给出建议。“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犯罪片都有一千种样子,区别也很大。就他们自己的文本而言,(会保留)那个方向上的可能性。不管是意见、指导、调整,都要尊重他们的方向。比如我们有一部类似心理惊悚题材,在剪辑上我跟导演讨论了好几次,说这样这样可能这个作品的完成度会更好,但他可能会很纠结,特别想要自己那样的东西。我会告诉他,我认为怎么样,但如果你非常想要那样,我尊重你可以放,因为这是你的作品,哪怕过了三、五年,你可能觉得当时放的不太好,那也是一个经验和进步。”

拍摄现场

入选导演时间紧任务重,质量与效率并重

并不是随便一位创作者就能成为FIRST训练营的入选导演。最终前往西宁进行拍摄的7人,是提供符合主题的短片文本以及过去曾经拍摄过的样片之后,经过层层选拔,从报名的500多人中脱颖而出的。

陈筠是7位入选导演中,唯一一位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也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内地影视专业院校就读过的。他的拍摄的短片叫《出圈》,讲述的是老陈在村子里与无人机斗智斗勇,最终逃出村子见到儿子,却发现自己成为两边都不靠的孤岛。

“我觉得疫情期间孤岛的现象,来自于隔离。疫情期间,我们会把本身固有的孤独感放大了,把一些原有的表现撕开形成孤岛。我做的是亲情代际的关系,父与子之间本身就有一些隔阂,日常就不在一个频道,疫情带来后一些热闹的表象被撕开,他们的隔阂与孤立显露出来。”

另一位入选导演周行,就读于美国电影学院AFI导演系硕士,执导的短片叫《不泪》,由袁文康、王佳佳主演。“我想到的是人心中的隔离。之前阅读到,武汉殡仪馆开放的第一天都是人在排队,这些亲属都是跟自己去世的家人告别。这个情境,就好像之前你的名字和生活,都变成了叫号机上的一个数字。这个东西带有一定的荒诞性,人在大灾难面前很渺小的感觉。我的故事以这个背景创作,是两个家里特别平行的两组人,因为殡仪馆的事件发生了一些交集,他们互相产生了慰藉。”

《隧道外》剧照

还有一位入选导演梅俪潆,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影视制作硕士,执导的短片《37度2》,讲述的是一个30多岁的人在网上找到陌生异性去酒店约会,却发现找来的人体温超过37.2摄氏度,引发了一系列麻烦事。去年闭关写了两个长片剧本的她,“感觉自己有点自闭,跟世界有点脱节”,决定来做一些体量小的创作,“活血化瘀一下,更新我的创作系统”。

在筹备过程中,导师和顾问都会给予他们很多的帮助。周行就表示,“我们每一组拍之前,段奕宏老师都会跟演员聊,怎么挖掘人物的状态他会到现场给很多建议。有些表演让人家在那个情绪里,还不如设计一些有意思的动作,通过动作把情感(传递出来)。剪辑顾问李点石老师也特别细致,在后期的时候一点点帮我们抠。”

陈筠表示自己还被段奕宏念叨了好几次,就是因为某个重场戏本来说好了要让段奕宏前去指导,因为天气原因提前拍摄了没有叫他。“段老师觉得其中一个支线人物在这里有机会去挖掘内心,具体什么机会之前还没聊出来。这次曹保平导演带来的大咖顾问,每个人都很有特点,比如摄影顾问罗攀老师,基本上我们24小时都在一块讨论视觉方面的设计,他会从电影本体角度,帮助你提升电影的层次。”

曹保平导演本人,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就对文本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陈筠表示,“曹保平导演对文本有很高的要求,对风格性把控非常准确,会觉得你的故事真实感大概有多少,要把握在多少,什么地方可以增加或减弱真实感,让故事更戏剧一些,这些都沟通了很久。”

演员来到西宁后,并没有排练的时间,导演与他们的沟通只能前期在线上进行。周行表示,“我们组的演员老师都很成熟,会去说‘这个男人是不是有外遇’等细致的问题,更好地帮我去挖掘这些人物。”

导师与梅俪潆进行交流

如何很好地构建文本与影像的关系,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场景的选择。还好FIRST训练营前期堪景团队,7月1日就已经来到西宁,为各个短片找到了相对合适的拍摄地。周行表示,“我提前三天来到西宁看场地,之前有大概的方向,到了现场看到后,才能去做分镜。”陈筠的故事发生在村子里,也是靠外联团队找到还不错的地方,“到了拍摄现场我都在改文本,因为临场有很多实际情况跟预想的不同。”

梅俪潆因为场景问题遇到了一些挑战,“我17号才到西宁,场地和演员都比较晚才进,到了拍摄现场,要熟悉这个场地,迅速做分镜出来。因为对场地陌生,需要一点时间适应。包括后期剪辑、调色、声音的时间都很短,在适应这个过程。”

天气的改变,打了许多导演一个措手不及。周行就在最后一天的拍摄中遭遇困难,一场需要在夕阳下放烟花的戏,同时还要等一辆火车经过,但因为当天下起大雨,天暗的很早,最后只能靠后期稍微弥补一下才达到效果。陈筠同样被天气所影响,零零星星的小雨慢慢停掉了才能开始拍摄,“还有在村里我们需要拍路,但现在来来往往人很多,我们拍疫情的期间是没人的,所以只能等到没人,或者去协调一下。现场也很难接电,经常处于没有监视器的状态。”

时间紧,是入选导演们在训练营遭遇到的最大困难。 19日开营,20日最早一批短片开机,每组都只有3天的实拍时间,25日剪辑顾问抵达开始精剪,27日定剪,31日提交成片。“设备上的支持比较好,要是碰上机器卡壳就完蛋了。这次至少效率上比较高,不会把时间花费在跟机器作斗争上。”周行总结道。

接受美国影视工业化教育的梅俪潆和周行,通过这次训练营的拍摄,也深深感受到中国影视工业化的流程已经非常专业,“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各个部门都很严谨的,工作流程跟我们在美国的工作习惯也非常相似。特别是后期,整个交接流程都没有太大区别。”

正在后期制作的影片

为了提升效率,科技产品的介入必不可少,每位入选导演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式。目前也在担任摄影师的陈筠,会用Luminaire 3(测光软件)进行调光,用iPad进行取景。周行会在Final Draft(剧本软件)上编写剧本,也会在27寸iMac上使用Premium Pro(剪辑软件)进行剪辑。梅俪潆也用iPad中的Procreate(绘画应用软件)进行创作了片头,导入照片后,通过不同的笔触、图层去画,也算再度创作,“我就是手写了37.2摄氏度,花了一个图层,还有人脸,最后叠在一起,效果还不错。”他们都表示,基本上苹果系统已经在上学时就成为他们所惯用的系统,“我们的剪辑软件、声音软件、制片用的预算软件movie magic和前期安排软件,都是跟苹果系统绑定的,各个软件在苹果系统使用起来比较流畅,大家都有这个习惯了。”

在训练营的最后,7部短片还会合成一部影片《孤岛》在8月1日与观众见面,为了追求整个后期的高效与稳定性,负责DIT支持的喜悦电影,选择将整个工业流程建立在iPad和Mac系统上,让Mac作为主要剪辑工作,用iPad进行第三屏幕进行调色。喜悦电影的杨帆表示,Mac也让繁重的后期渲染效率提升,“我以前用Windows打DCP的话基本上是3帧每秒,8个小时才能完成2小时电影的DCP。使用 Mac Pro轻松实现软件上限24帧每秒。”

参加训练营,在导师的带领下,以工业化流程制作一部短片,究竟能为入选导演带来什么?陈筠认为,“跟导师的交流,能理解到行业顶尖电影人,是以什么角度来看问题。同样的原材料,不同厨师做出来味道千差万别。行业顶尖电影人,他们怎么看题材、故事,用什么方法去制作?这是我最大的一个收获。另外,曹导最大的意见在文本上,我写东西没有精准的考量,曹导会很鲜明,知道我们用什么方式拍出来,菜就是什么样。让我们明白,导演要清楚知道演员这一条有没有给到,这需要丰富经验的判断。”

周行也非常认同跟导师的交流这个观点,“每个人风格不同,倒是看这个片子,可能跟你不一样,但他有他的方法论。他为什么这么想,是很值得学习的地方。而且对我来说,跟我之前做的东西挺不一样的,之前拍得比较文艺,这次有一些悬念和类型的尝试,收获很大。还有现场指导,包括对演员表演节奏的把控,曹导像手术刀把每一段分切掉,这个动作是纾解情绪,下个动作是什么,情感剖析上很准。”

“我相信(参加训练营),有的人肯定会收获很大,有的人可能毫无收获。训练营的意义,就是我告诉你可路径能是那样,你在这条路里选了其中一个路径,能有选择的过程,我觉得它就有意义。”在曹保平看来,训练营提供的更像是一个平台,导师们给予的种种经验建议并非万能,都只能在恰当的时候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影响,真正的修行,还在个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FIRST青年电影展训练营:在可能的路径中选择一个,选择的过程就是训练营的意义

“疫情期间,每个人都被困在一个地方,‘孤岛’是源于‘隔离’这个事件的感觉。”

曹保平在拍摄现场进行指导

8月1日,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训练营作品《孤岛》,在西宁进行了全球首映。这部影片由7部短片组成,都是由今年训练营入选导演拍摄完成,分别是周行执导的《不泪》、周璟豪执导的《洞穴爱情》、马晓辉执导的《我曾离开的地方》、陈筠执导的《出圈》、朱晨亮执导的《隧道外》、梅俪潆执导的《37度2》和林秉翰执导的《困兽》。

在之前的训练营中,是贝拉·塔尔、蔡明亮这样更偏作者性和艺术性的导演作为训练营导师,本届FIRST影展邀请了知名导演曹保平前来担任导师。目的非常明确:类型和叙事的重心更强。

这样的侧重,也让本届短片的拍摄难度加大,必须在拍摄中加入更加成熟的工业化技术体系,才有可能保证《孤岛》的品质。

在导师之外,还有一批成熟的电影人担任表演顾问、剧本顾问、摄影顾问、剪辑顾问、美术顾问、声音顾问等等。这群成熟的“顾问”,帮助这些有的还在上学、有的刚毕业不久的创作者,在保持创作自我的基础上将影片以更成熟的姿态呈现出来。

曹保平在拍摄现场进行指导

导师曹保平:在各个环节提供帮助和建议

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训练营的导师,由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导演曹保平担任。训练营“孤岛”这个主题,也是曹保平与FIRST组委会共同讨论之后确定的。

“往届训练营的拍摄主题多是概念、印象、偏重感觉方向的,组委会希望今年能侧重类型和叙事一些吧,所以找了我过来。关于“孤岛”这个选题,我是觉得今年太特别了,疫情或大或小会波及到每一个人,把它记录下来会很有意思。而且2020年训练营正好赶在这个时候,能产生关联是最好的。至于怎么产生关联,空间有很多。后来大家一起碰出来这个题目,等于是想说,疫情期间每个人都被困在一个地方,“孤岛”是源于“隔离”这个事情和感觉。再过10年、8年,大家回看2020年那一届FIRST,训练营短片和当下的情景密切的关联性,会是现在做的事情的意义所在。”

本届训练营也是导师阵容最豪华的一届,除了导师曹保平之外,演员段奕宏、编剧黄海、孙悦、钟伟、摄影杜杰、罗攀、谢谢、剪辑指导李点石、美术顾问兰志强、声音顾问黄铮、王钢等人,都以顾问的形式加盟。曹保平表示,“今年训练营重心在剧情和叙事,技术化的要求就会更高一些,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经验帮到他们一些,邀请来的顾问们,都是资历丰富,有很多拍摄经验的。基本上我们算是全程参与吧,摄影这边杜杰和谢谢都从头跟到尾,罗攀很早过来,帮他们做了很多拍摄设备的改造、选景、做拍摄方案,因为他后面有其他拍摄任务,走了一段。像剪辑李点石最后这两天也是呕心沥血,7个短片轮流转。我也是他们剪一版看一遍,逐个指出可能的问题,有时候三、四遍,等于她剪了那么多。大家都尽可能参与得多一些。”

在自己的创作中,曹保平会将文本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把文本做得非常扎实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到拍摄阶段。而在本次训练营中,他也对入选导演的短片文本有着严格的把控。“既然是往类型和叙事的这个方向上倾斜,就必然会产生一些技术性的要求。有意思的是,因为每个人经历和提供的样片不一样,有的文本不错,但样片有疑问;有的样片感觉很好,但文本未必。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有密切的接触,会知道每个人从文本到完成的结果,以及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这里面掺杂了太多个人能力、想象力的问题,对设备操控的的问题,甚至对演员、对天气变化的应对以及对剧组工作节奏的控制,都会影响文本到成片。”

《37度2》剧照

三天拍摄时间、临时拼凑的团队,曹保平表示,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让这些入选导演能够完成都变成了一种挑战。“客观条件非常具有挑战性,如此短的时间、临时拼凑的队伍,还有很多环节不够完善,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不能只依据这个成片去判断导演(未来的可能性)。要是给他们配一个更专业的制作团队,还会有很多改变。”

7名入选导演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只有陈筠一人毕业自中国内地的影视专业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其余6名分别毕业或就读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美国院校。“从文本或者表达上,我觉得他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他们大多是中国内地成长,只是去其他地方读电影,所以文本和表达上没太大区别。大部分(入选导演)可能会比较生涩,比如你去现场能看到一些拍摄流程,以及工作的节奏、方式、方法上的缺少经验的地方。但也有像是《出圈》那个组,导演好像是电影学院的吧,可能相对适应国内的拍摄环境,工作效率、节奏、娴熟程度相对好一些。”

好在这些常识性的问题也很容易克服,曹保平及顾问团稍微进行梳理,便能很快帮助到这些入选导演进入创作的正轨。“我们在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多地提供了帮助和建议。有些意见,明显能够在现场感受到他们的反馈,会迅速帮助他们解决很痛苦、很纠缠的问题,尤其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通过(训练营)这件事,多多少少会给他们带来改变或帮助。当然,对每个导演可能未必起到同等重量的意义和作用,这在于每个人达到什么阶段和心态。”

在创作当中,也会有一些入选导演的作品风格,跟曹保平过去的作品差异极大。在面对这些不同风格的作品时,曹保平会非常尊重他们的选择,给出建议。“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犯罪片都有一千种样子,区别也很大。就他们自己的文本而言,(会保留)那个方向上的可能性。不管是意见、指导、调整,都要尊重他们的方向。比如我们有一部类似心理惊悚题材,在剪辑上我跟导演讨论了好几次,说这样这样可能这个作品的完成度会更好,但他可能会很纠结,特别想要自己那样的东西。我会告诉他,我认为怎么样,但如果你非常想要那样,我尊重你可以放,因为这是你的作品,哪怕过了三、五年,你可能觉得当时放的不太好,那也是一个经验和进步。”

拍摄现场

入选导演时间紧任务重,质量与效率并重

并不是随便一位创作者就能成为FIRST训练营的入选导演。最终前往西宁进行拍摄的7人,是提供符合主题的短片文本以及过去曾经拍摄过的样片之后,经过层层选拔,从报名的500多人中脱颖而出的。

陈筠是7位入选导演中,唯一一位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也是唯一一位在中国内地影视专业院校就读过的。他的拍摄的短片叫《出圈》,讲述的是老陈在村子里与无人机斗智斗勇,最终逃出村子见到儿子,却发现自己成为两边都不靠的孤岛。

“我觉得疫情期间孤岛的现象,来自于隔离。疫情期间,我们会把本身固有的孤独感放大了,把一些原有的表现撕开形成孤岛。我做的是亲情代际的关系,父与子之间本身就有一些隔阂,日常就不在一个频道,疫情带来后一些热闹的表象被撕开,他们的隔阂与孤立显露出来。”

另一位入选导演周行,就读于美国电影学院AFI导演系硕士,执导的短片叫《不泪》,由袁文康、王佳佳主演。“我想到的是人心中的隔离。之前阅读到,武汉殡仪馆开放的第一天都是人在排队,这些亲属都是跟自己去世的家人告别。这个情境,就好像之前你的名字和生活,都变成了叫号机上的一个数字。这个东西带有一定的荒诞性,人在大灾难面前很渺小的感觉。我的故事以这个背景创作,是两个家里特别平行的两组人,因为殡仪馆的事件发生了一些交集,他们互相产生了慰藉。”

《隧道外》剧照

还有一位入选导演梅俪潆,毕业于南加州大学影视制作硕士,执导的短片《37度2》,讲述的是一个30多岁的人在网上找到陌生异性去酒店约会,却发现找来的人体温超过37.2摄氏度,引发了一系列麻烦事。去年闭关写了两个长片剧本的她,“感觉自己有点自闭,跟世界有点脱节”,决定来做一些体量小的创作,“活血化瘀一下,更新我的创作系统”。

在筹备过程中,导师和顾问都会给予他们很多的帮助。周行就表示,“我们每一组拍之前,段奕宏老师都会跟演员聊,怎么挖掘人物的状态他会到现场给很多建议。有些表演让人家在那个情绪里,还不如设计一些有意思的动作,通过动作把情感(传递出来)。剪辑顾问李点石老师也特别细致,在后期的时候一点点帮我们抠。”

陈筠表示自己还被段奕宏念叨了好几次,就是因为某个重场戏本来说好了要让段奕宏前去指导,因为天气原因提前拍摄了没有叫他。“段老师觉得其中一个支线人物在这里有机会去挖掘内心,具体什么机会之前还没聊出来。这次曹保平导演带来的大咖顾问,每个人都很有特点,比如摄影顾问罗攀老师,基本上我们24小时都在一块讨论视觉方面的设计,他会从电影本体角度,帮助你提升电影的层次。”

曹保平导演本人,在自己创作的时候,就对文本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陈筠表示,“曹保平导演对文本有很高的要求,对风格性把控非常准确,会觉得你的故事真实感大概有多少,要把握在多少,什么地方可以增加或减弱真实感,让故事更戏剧一些,这些都沟通了很久。”

演员来到西宁后,并没有排练的时间,导演与他们的沟通只能前期在线上进行。周行表示,“我们组的演员老师都很成熟,会去说‘这个男人是不是有外遇’等细致的问题,更好地帮我去挖掘这些人物。”

导师与梅俪潆进行交流

如何很好地构建文本与影像的关系,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场景的选择。还好FIRST训练营前期堪景团队,7月1日就已经来到西宁,为各个短片找到了相对合适的拍摄地。周行表示,“我提前三天来到西宁看场地,之前有大概的方向,到了现场看到后,才能去做分镜。”陈筠的故事发生在村子里,也是靠外联团队找到还不错的地方,“到了拍摄现场我都在改文本,因为临场有很多实际情况跟预想的不同。”

梅俪潆因为场景问题遇到了一些挑战,“我17号才到西宁,场地和演员都比较晚才进,到了拍摄现场,要熟悉这个场地,迅速做分镜出来。因为对场地陌生,需要一点时间适应。包括后期剪辑、调色、声音的时间都很短,在适应这个过程。”

天气的改变,打了许多导演一个措手不及。周行就在最后一天的拍摄中遭遇困难,一场需要在夕阳下放烟花的戏,同时还要等一辆火车经过,但因为当天下起大雨,天暗的很早,最后只能靠后期稍微弥补一下才达到效果。陈筠同样被天气所影响,零零星星的小雨慢慢停掉了才能开始拍摄,“还有在村里我们需要拍路,但现在来来往往人很多,我们拍疫情的期间是没人的,所以只能等到没人,或者去协调一下。现场也很难接电,经常处于没有监视器的状态。”

时间紧,是入选导演们在训练营遭遇到的最大困难。 19日开营,20日最早一批短片开机,每组都只有3天的实拍时间,25日剪辑顾问抵达开始精剪,27日定剪,31日提交成片。“设备上的支持比较好,要是碰上机器卡壳就完蛋了。这次至少效率上比较高,不会把时间花费在跟机器作斗争上。”周行总结道。

接受美国影视工业化教育的梅俪潆和周行,通过这次训练营的拍摄,也深深感受到中国影视工业化的流程已经非常专业,“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各个部门都很严谨的,工作流程跟我们在美国的工作习惯也非常相似。特别是后期,整个交接流程都没有太大区别。”

正在后期制作的影片

为了提升效率,科技产品的介入必不可少,每位入选导演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式。目前也在担任摄影师的陈筠,会用Luminaire 3(测光软件)进行调光,用iPad进行取景。周行会在Final Draft(剧本软件)上编写剧本,也会在27寸iMac上使用Premium Pro(剪辑软件)进行剪辑。梅俪潆也用iPad中的Procreate(绘画应用软件)进行创作了片头,导入照片后,通过不同的笔触、图层去画,也算再度创作,“我就是手写了37.2摄氏度,花了一个图层,还有人脸,最后叠在一起,效果还不错。”他们都表示,基本上苹果系统已经在上学时就成为他们所惯用的系统,“我们的剪辑软件、声音软件、制片用的预算软件movie magic和前期安排软件,都是跟苹果系统绑定的,各个软件在苹果系统使用起来比较流畅,大家都有这个习惯了。”

在训练营的最后,7部短片还会合成一部影片《孤岛》在8月1日与观众见面,为了追求整个后期的高效与稳定性,负责DIT支持的喜悦电影,选择将整个工业流程建立在iPad和Mac系统上,让Mac作为主要剪辑工作,用iPad进行第三屏幕进行调色。喜悦电影的杨帆表示,Mac也让繁重的后期渲染效率提升,“我以前用Windows打DCP的话基本上是3帧每秒,8个小时才能完成2小时电影的DCP。使用 Mac Pro轻松实现软件上限24帧每秒。”

参加训练营,在导师的带领下,以工业化流程制作一部短片,究竟能为入选导演带来什么?陈筠认为,“跟导师的交流,能理解到行业顶尖电影人,是以什么角度来看问题。同样的原材料,不同厨师做出来味道千差万别。行业顶尖电影人,他们怎么看题材、故事,用什么方法去制作?这是我最大的一个收获。另外,曹导最大的意见在文本上,我写东西没有精准的考量,曹导会很鲜明,知道我们用什么方式拍出来,菜就是什么样。让我们明白,导演要清楚知道演员这一条有没有给到,这需要丰富经验的判断。”

周行也非常认同跟导师的交流这个观点,“每个人风格不同,倒是看这个片子,可能跟你不一样,但他有他的方法论。他为什么这么想,是很值得学习的地方。而且对我来说,跟我之前做的东西挺不一样的,之前拍得比较文艺,这次有一些悬念和类型的尝试,收获很大。还有现场指导,包括对演员表演节奏的把控,曹导像手术刀把每一段分切掉,这个动作是纾解情绪,下个动作是什么,情感剖析上很准。”

“我相信(参加训练营),有的人肯定会收获很大,有的人可能毫无收获。训练营的意义,就是我告诉你可路径能是那样,你在这条路里选了其中一个路径,能有选择的过程,我觉得它就有意义。”在曹保平看来,训练营提供的更像是一个平台,导师们给予的种种经验建议并非万能,都只能在恰当的时候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影响,真正的修行,还在个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