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二锅头兴起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因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二锅头兴起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因素

如果说,二锅头在京城取代黄酒的过程中,高粱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那么,经济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文|酒讯 纪磊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曾阐述过高粱助推二锅头发展壮大的重要性。

清初,黄河水患不断,清政府打算大力治理黄河。于是清政府号召老百姓大量种植高粱,然后把高粱秸秆收来,作“束水冲沙”之用。这导致了高粱种植面积增加。高粱作为食物口感差,但蒸馏出酒的品质却比其他粮食酿造的更好,酒度也更高。于是酿制烧酒便成了消化大量囤积的高粱最有效的途径。

正是源于事实上从明朝隆庆年间就开始的、直至清朝乾隆中期绵延200年的黄河治理,以高粱为原料的北方烧酒获得了巨大发展,史称“且通邑大都,车载烧酒贩卖者,正不可计数”。为二锅头后来的大发展、直至取代黄酒成为饮酒主流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

如果说,二锅头在京城取代黄酒的过程中,高粱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那么,经济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从售价的角度看,《清诗铎》中有“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的咏唱,很好地说明了那时黄酒与白酒之间的售价存在巨大的差别。

从饮用的角度看,清代中叶以后,社会上的饮酒风俗开始向烧酒全面倾斜。最主要原因在于,清中期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白酒的饮用经济价值更合算。就是黄酒的酒度低,但价格高,且大量饮用不易醉,因此总的饮酒成本很高。

烧酒酒度高,容易入醉,所以饮用成本较之黄酒大为降低。试想,喝烧酒一二两就醉了的人,喝黄酒要喝几斤,所以即使一般的中人之产,“岂能用十倍之资而纵饮”?一句话,喝烧酒更经济,更省钱。

从烧酒者的角度看,在谷食艰难的清朝,禁止烧酒的呼声和措施始终没有停止。从清初一直到乾隆年间,官方虽有弛于丰年、禁于歉岁的“烧锅政策”,但是高粱酿酒已成为很多北方百姓获取经济效益的渠道。在高粱丰产的年景里,有些地方官员甚至会主动上奏朝廷,要求解除酒禁,许百姓烧酒牟利,以充实地方经济。

相比较而言,清中叶之后,由于社会财富逐渐缩减,特别是战乱不断,常常令作物收成雪上加霜,粮食产量开始减少,黄酒的酿造原料黍米和糯米为百姓食用尚且不足,黄酒在经济价值上凸显不足。也是因为经济的因素,黄酒产量随之骤减,并逐步被烧酒所取代。

需要说明的是,直至清朝倒台,民国到来,白酒还是算不上国酒,因为民国的精英和上流社会还是只认同米酒。

到了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为满足全国人民都能喝上酒愿望,基于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特别是一些粮食作物还不够吃,比如,大米等。于是,在积极实施粮食统购统销的同时,下大力气整合传统烧酒作坊,把它们改制成国营大厂,又将主要目光投向了酒精度高而相对更省粮的白酒。而相比之下经济价值不如白酒的黄酒,米酒彻底衰落。由此,白酒开始占领绝对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经济因素如同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般,影响和调节着烧酒、二锅头的发展进程,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二锅头兴起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因素

如果说,二锅头在京城取代黄酒的过程中,高粱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那么,经济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文|酒讯 纪磊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曾阐述过高粱助推二锅头发展壮大的重要性。

清初,黄河水患不断,清政府打算大力治理黄河。于是清政府号召老百姓大量种植高粱,然后把高粱秸秆收来,作“束水冲沙”之用。这导致了高粱种植面积增加。高粱作为食物口感差,但蒸馏出酒的品质却比其他粮食酿造的更好,酒度也更高。于是酿制烧酒便成了消化大量囤积的高粱最有效的途径。

正是源于事实上从明朝隆庆年间就开始的、直至清朝乾隆中期绵延200年的黄河治理,以高粱为原料的北方烧酒获得了巨大发展,史称“且通邑大都,车载烧酒贩卖者,正不可计数”。为二锅头后来的大发展、直至取代黄酒成为饮酒主流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

如果说,二锅头在京城取代黄酒的过程中,高粱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那么,经济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从售价的角度看,《清诗铎》中有“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的咏唱,很好地说明了那时黄酒与白酒之间的售价存在巨大的差别。

从饮用的角度看,清代中叶以后,社会上的饮酒风俗开始向烧酒全面倾斜。最主要原因在于,清中期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白酒的饮用经济价值更合算。就是黄酒的酒度低,但价格高,且大量饮用不易醉,因此总的饮酒成本很高。

烧酒酒度高,容易入醉,所以饮用成本较之黄酒大为降低。试想,喝烧酒一二两就醉了的人,喝黄酒要喝几斤,所以即使一般的中人之产,“岂能用十倍之资而纵饮”?一句话,喝烧酒更经济,更省钱。

从烧酒者的角度看,在谷食艰难的清朝,禁止烧酒的呼声和措施始终没有停止。从清初一直到乾隆年间,官方虽有弛于丰年、禁于歉岁的“烧锅政策”,但是高粱酿酒已成为很多北方百姓获取经济效益的渠道。在高粱丰产的年景里,有些地方官员甚至会主动上奏朝廷,要求解除酒禁,许百姓烧酒牟利,以充实地方经济。

相比较而言,清中叶之后,由于社会财富逐渐缩减,特别是战乱不断,常常令作物收成雪上加霜,粮食产量开始减少,黄酒的酿造原料黍米和糯米为百姓食用尚且不足,黄酒在经济价值上凸显不足。也是因为经济的因素,黄酒产量随之骤减,并逐步被烧酒所取代。

需要说明的是,直至清朝倒台,民国到来,白酒还是算不上国酒,因为民国的精英和上流社会还是只认同米酒。

到了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为满足全国人民都能喝上酒愿望,基于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特别是一些粮食作物还不够吃,比如,大米等。于是,在积极实施粮食统购统销的同时,下大力气整合传统烧酒作坊,把它们改制成国营大厂,又将主要目光投向了酒精度高而相对更省粮的白酒。而相比之下经济价值不如白酒的黄酒,米酒彻底衰落。由此,白酒开始占领绝对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经济因素如同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般,影响和调节着烧酒、二锅头的发展进程,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