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贤江(新音乐产业观察创办人)
最近在整理和研究各大互联网音乐平台的发展思路。初步统计发现,在各家的PR口径中,出现最频繁的三个词是:粉丝经济(7家)、O2O(6家)和生态(5家)。
单从统计看,“粉丝经济”已经成为互联网音乐平台普遍认可的一个方向。究其原因,可能是:
1.以TFBOYS和鹿晗为代表的超级偶像极其背后的狂热数据,让音乐平台们觉得比较有把握从粉丝经济层面挖金。
2.对于资本而言,相比O2O、生态或造星,“粉丝经济”更容易说得明白。
个中逻辑是可以理解的,看看各种小鲜肉的疯狂数据据知道了,“粉丝”(主要指疯狂的偶像粉丝)已经是目前互联网音乐领域最活跃、消费能力最强的群体,他们维持着音乐产业最后的“尊严”。
你很难想象,如果连鹿晗的数字专辑付费下载都不能达到百万会是怎样,那就真是“最坏的时代”了。
但是,当互联网音乐面对资本只有“粉丝经济”这么一个故事可以讲,或者说,都一窝蜂地讲这么一个故事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小心了。
“粉丝经济”本身并没有问题。实际上,无论TFBOYS还是Bob Dylan,粉丝都是最主要的消费者。无论是那个风格的艺人,粉丝都是音乐营销最主要的对象。但是,过度谈论“粉丝经济”,对音乐行业的健康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
也许是我杞人忧天,不过,个人认为,“粉丝经济”真的有点“过度”的倾向,包括某些平台的O2O,也是粉丝经济驱动的O2O,生态也是基于粉丝经济构筑的生态。在中国,“粉丝经济”有点像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了。
“粉丝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它并不导向优质内容/产品的生产。当我有一个巨大粉丝群的时候,除非我对自己严格要求,不然我不会投入巨大的成本去开发新产品或提升产品质量,粉丝喜欢什么我就给他们什么就好了。
就比如TFBOYS,我时隔一年,两次看他们表演,真不真唱就不说了,跳舞都是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这样的表演,放在欧美,早被舆论骂惨了。不要说欧美,就拿小虎队来比较,TFBOYS都不算一个合格产品。小虎队的现场表演,是数十场货柜车巡演磨练出来,但TFBOYS只要发发微博就够了。
又拿“粉丝经济”带头人小米为例。小米的手机好不好我不评论,因为没用过,但我家有个小米出的旅行箱。(确切的说是小米生态链公司润米科技)便宜是真便宜,就是跟我家另一个MUJI的旅行箱非常像,从内到外,如出一辙,最大的区别只是把横条纹换成了竖条纹。
聊小米可能聊岔了,聊回音乐。
当大家谈论“粉丝经济”的时候,很喜欢拿日本来做例子。说AKB48的歌迷买CD如何疯狂,于是日本唱片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销售。然后得出,粉丝经济拯救唱片业的结论。但是,如果你去日本逛唱片行,真正让你惊讶的是当地唱片市场的多元化,而不是AKB48有多红。
AKB48等偶像歌手在日本能卖出很多唱片不假,但独立音乐人在日本也同样能卖出很多唱片。(跟国内的独立音乐人相比肯定算“很多”)真正让日本唱片业还没被数字吞噬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粉丝经济”有多强大,而是对传统唱片业对数字音乐的严格管控。
再来说说欧美。在英美,是没有“粉丝经济”一说的。One Direction很红、Justin Bieber很红,但唱片卖的最好的却是Adele。就算是1D和JB,作品质量都不低。JB前两年有一阵低潮,表演不认真,差点没被美国媒体骂死。在欧美,歌手红不红,跟内容/产品质量息息相关,内容不行就是不行,小甜甜再红,内容不行也一样倒了台,迈克尔·杰克逊那么红,内容不行唱片一样卖不动。(MJ最后一张专辑《Invincible》,出了N个不同颜色的封面,最后在美国也就只卖出200万张。而他此前最差也能卖到700万)
这才是一个音乐市场健康的表现,这代表一个行业、一个市场对于产品质量,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要求,而不是粉丝喜欢什么就生产什么,偶像出什么粉丝都照单全收。在这样一个市场下,也不会大谈什么“粉丝经济”。
也许有人说,国情不同,欧美和日本的案例对于中国来说没有参考价值。但是,音乐行业从来都是内容推动的行业,长久以来,音乐行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不断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内容/产品,而不是靠粉丝。
令人担忧的是,当大家都在提“粉丝经济”,并想方设法为讨好粉丝而开发产品、生产粉丝喜闻乐见的内容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对内容质量的把控。比如现在的社交媒体上的音乐排行榜,设计的规则都是粉丝导向的,更适合偶像型艺人和鲜肉型歌手,等于是把大多数歌手排出在外了。(尤其是独立歌手,他们孜孜不倦的创作,却没有办法培养出像四叶草那么疯狂的粉丝。)
在传统唱片业分崩离析之后,如果互联网平台不能有意识地去研发能维持优质内容生产的工具,只是满足于服务既定的粉丝群,那么,我们也很难相信中国的音乐行业能健康发展。
新音乐产业观察独家稿件,如果您一定要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评论